◎中醫強調順時養生。中午11點過後用餐午睡,下午3點精力就充沛。
◎上班時很健康,退休在家享清福反而開始百病叢生?跟體內生物時鐘改變有關。
◎心血管疾病在清晨發病率最高,氣喘常在夜間加重,都是因身體的時間節律。
◎不吃早餐就能減肥,是迷思。早上7點到9點,若不吸收好能量,會加速衰老。
《黃帝內經》將一天分成四時,
分別對應四季,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是養生的基礎,也是所謂的生物時鐘現象。
作者牟明威,是中西醫雙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
他在門診時,經常看到一些人天天辛苦上班卻鮮少生病,
等到想短暫休息暫辭工作,或決定退休享清福時,就開始全身不舒服,
這與他們體內生物時鐘的突然改變,有一定關聯性。
本書便是他以中西醫知識為本,結合《黃帝內經》的養生理念,
並以生物時鐘為概念出發,將一天十二個時辰裡,
體內氣血運行、經絡循行,以及臟腑的運轉,
透過易懂文字和對應的穴位圖解,為讀者提供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
◎不傷肝的生活方式,從睡眠開始
《黃帝內經》:「臥則血歸於肝。」
因此養肝第一點,晚上11點前入睡。這個入睡不只要躺下,還要睡著。
萬一當天有事非熬夜不可?踩按腳掌上的太衝穴、行間穴,也能養肝。
隔天記得補午睡。午睡如吃補,補肝也養心。
容易胸悶、頻繁掉髮,都是肝氣失調的症狀。怎麼解?哪個時辰做效果最好?
◎晨起排便,排毒兼美肌
《黃帝內經》說,大腸是「傳導之官」:負責把髒東西排出體外,
盡可能在起床後(早上5點到7點之間)排便。
老長痘痘,是因體內毒素過多,宜吃溫熱早餐,像是熱粥、豆漿、芝麻糊,
能解決面容憔悴和便祕的問題。
◎腎,一切生命活動的泉源
《黃帝內經》:「腎者,精之處也。」儲藏精氣的腎,決定你的壽命長短。
智力也從腎產生,做事老出錯不是你變笨,而是腎出問題。
養腎,要把握冬季。盡量早臥晚起,避免無謂的能量消耗。
下午5點到7點,正是準備下班的時間,收拾情緒、保持平靜,對腎最好。
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是一切生物生長的基本法則,
養生不能只依賴藥膳,看時辰實踐養生,更有效,
北京中西醫雙博士多年研究,養肝、養肺、養心都有最佳時段。
作者簡介:
牟明威
中西醫雙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碩士畢業,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脊柱及關節專家盧士壁教授。
擅長脊柱和關節等骨科疑難重症的診治和研究,也善於結合中西醫方法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質疏鬆等骨科常見疾病。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傳統醫學著作深有研究。
章節試閱
早餐宜吃溫熱食物
《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在五行中屬土,要讓土地化生萬物,就要有適宜的溫度。現在很多人喜歡在清晨醒來後飲用冰涼白開水以求通便,或喝蔬菜汁,說這樣能直接攝取蔬菜裡的營養並清理廢物,有的人甚至還喝碳酸飲料。
人體氣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晨起時吃喝冷食,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液流通更加不順。因此早上第一口食物,應該要吃溫熱的食物比較好。
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若有營養均衡的早餐提供胃豐富的原料,胃就可以在「上班」的時候有工作可做。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淫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按:以上說明食物、水分經過消化和吸收後在臟腑之間的運行,並影響氣血和經絡的全身分布。)
如何養胃?就是按時吃早餐。經過一整個晚上,睡醒後吃飯胃會盡全力消化。中醫認為,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對我們一天之中營養的來源、體力、精力的供輸十分重要。有了充沛的活力,才能應付一整天的工作。
早餐怎麼吃才好?除了掌握正確的時間,早餐的內容也要慎選。具體來說,早餐宜食五穀類主食,不宜葷腥。一般來說,起床活動30分鐘後,再吃早餐最為適宜。早餐應該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粥、熱豆花、熱豆漿和芝麻糊等,再搭配少量蔬菜、麵包、水果等。
辰時是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此時吃飯最好消化,再多熱量也能吸收、吃再多也不會肥胖。因此,為了減肥不吃早餐的做法是錯誤的。
幼兒園一般安排孩童在早上8點吃早餐。可是小學後,很多孩子卻常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學,這個不良習慣非常值得家長們重視。此外,一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很少吃早餐,或是選擇的早餐品質不好,久而久之,這些人就會精神不振、氣色很差。
人們經常將這歸罪於前一天晚上睡不好,但其實這與當天不吃早餐有更大關聯。對女性來說,不吃早餐會導致胃經氣血不足,進而導致皮膚乾燥、起皺和貧血,加速衰老。
因此,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族的家長,每天早起一刻鐘,為自己和孩子準備一頓優質的早餐,應是每天的必修課。
早飯一定要吃,其重要性可用「早飯,如春雨之於禾苗」來概括。
人們常說「春雨貴如油」,是因為它對作物的生長來說很重要。在南方,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麥,開始返青並到乳熟期的時刻,需要很多水分;在北方,玉米、穀物等從播種到成苗,也需要充足的水,因此春天的雨水尤顯重要。
形容春雨還常用一個詞——春雨綿綿。綿綿,指春雨細潤、悠長,對大地有慢慢滋潤的作用。早晨相當於一天中的春天,吃早飯也應該像春雨綿綿,才能滋養我們的脾胃。
胃有腐熟的功能。胃作為一個空腔臟器,是飲食磨碎和初步消化的地方,而要磨碎和消化食物,首先要使食物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停留一定的時間,胃就是食物停留等待進一步加工的第一個場所。
食物停留於胃,經過胃的蠕動和胃液的消化,得到初步加工,原先的大顆粒食物轉化為小顆粒食物,這些小顆粒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質,順利透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質只能透過糞便排出。
如果向胃腸「綿綿」輸送的營養物質都是液體或糊狀的細小顆粒,不就能很快消化、吸收了嗎?所以,吃飯要細嚼慢嚥。細嚼慢嚥的吃飯方式,比食物本身更養胃。
進食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胃也承受著重大責任,所以我們更要善待、珍惜自己的胃。
早餐宜吃溫熱食物
《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在五行中屬土,要讓土地化生萬物,就要有適宜的溫度。現在很多人喜歡在清晨醒來後飲用冰涼白開水以求通便,或喝蔬菜汁,說這樣能直接攝取蔬菜裡的營養並清理廢物,有的人甚至還喝碳酸飲料。
人體氣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晨起時吃喝冷食,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液流通更加不順。因此早上第一口食物,應該要吃溫熱的食物比較好。
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若有營養均衡的早餐提供胃豐富的原料,胃就可以在「上班」的時候有工作可做。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健康,源於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
「Ovi's中醫日常」社群經營版主/吳奕璇中醫師
我在各式各樣的演講和影片中,最常跟民眾及患者傳達的中醫理念就是:「天人合一」。這可不是武俠小說裡才會出現的詞彙,而是一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應用到每一天的重要概念。
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指人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我們的生理與心理變化都與自然界緊密相連。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生活條件、工具都進步許多,我們仍然不能「逆天而行」,像是天冷了仍要添加衣物、時間到了就該就寢等。
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此書後,必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顆小小的星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息息相關,與春夏秋冬的更迭交相呼應。
本書作者牟明威,以生物時鐘為概念出發,將一天十二個時辰裡,體內氣血運行、經絡循行,以及臟腑的運轉,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對應的穴位圖解,為讀者提供一套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
坊間也經常流傳著「半夜是膽經循行的時間,所以要早睡」的說法,本書便深刻說明了子時睡眠的重要性,並解釋為何熬夜會對膽經造成傷害。
不過,其實一天中各個時辰都有不同的經絡在運行、各司其職,卻鮮為人知!許多民眾對於經絡養生的概念理解不夠全面,經常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以至於在調養身體時,只注意到某一個部分,其他時間仍恣意妄為,這樣反而可能傷及身體的其他部位。
作者以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詳細解讀每個時辰、季節的養生重點,並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建議。這些建議並非空泛的理論,而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書中提倡在不同季節食用當令蔬果,以順應自然的生長規律。
除了各時辰該如何養生之外,我更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將重點放在了解十二經絡的循行規律上,因為每條經絡都有其獨特的運行路徑和生理功能,掌握住每條經絡的特性與保養方法,在各種身體不適或壓力事件突然發生時,才能有更好的應對措施。
我特別喜歡每一章節最後的〈黃帝內經養生錄〉專欄,裡頭收錄了很多患者在診間常提出的問題,非常生活化且實用。作為臨床工作者,我也可以從中學習一些衛教患者的技巧,而一般讀者更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
此外,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以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為基石,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深入淺出的闡述人體與自然界的緊密連繫,以及如何順應自然規律以調養身心的重要性。
這本書不僅是養生指南,更是一本引領讀者重新認識自己、關注身心健康的啟蒙之作。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健康源於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只有順應自然的節奏,調整生活步調,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健康。
我相信,每一位認真閱讀本書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而對於中醫實踐者的我來說,透過本書能將中醫理念更加實在且真切的傳遞出去,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推薦序二
最簡單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
「柴胡中醫不中二」粉專版主/施昀廷中醫師
「醫生,一樣是睡8小時,什麼時候睡有差嗎?」
「為什麼吃宵夜會胖,早餐、午餐多吃卻不會?」
「為什麼我最近運動完,隔天精神都很差,感覺身體越來越累?」
「我吃中藥調理一段時間了,為什麼睡眠品質沒有改善?」
臨床上患者的問題百百種,但萬變不離其宗,許多看似不一樣的複雜問題,其實都可以用相同的理論推演,或是在中醫經典裡找到答案,像是上述問題,其實都和《黃帝內經》裡的十二時辰對應的養生之道有關。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書籍,和《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四大經典,是古今學中醫的必修聖經。其中又以《黃帝內經》最為久遠,有「中醫的生理學」之稱,總結了戰國時代以前的醫療理論和經驗,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到預防等都有闡述,並結合了五行的演繹、五臟六腑之司、經絡穴位的位置走向、四季養生之道等,可說是從中醫初學者到中醫大師都會反覆研讀的寶庫。
《黃帝內經》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時常一段簡短的話就讓我們受用無窮,例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古人觀察天地萬物,了解四季的變化會影響身體作息,像是春暖花開,萬物始生,冬日天寒地凍,許多動物會冬眠,人們也會減少活動,早點就寢。
一天的變化也像四季一樣,清晨是春,正午為夏,傍晚為秋,夜間為冬,為了順應這些外在的變化,人體內在的十二經脈連繫著相應的臟腑,也對應到十二時辰有著規律的反應,就像現代講的生物時鐘般的精準。
寅時走肺經,「肺走氣,司呼吸」,所以常有長輩說這時醒來就會睡不著,甚至咳嗽,就是肺經有問題;卯時走大腸經,因此起床後就想上大號,表示大腸經功能很正常。
上完大號,剛好接著辰時吃早餐供養胃,幫一天的開始充電,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許多人不吃早餐,沒「胃口」,很有可能表示胃氣不夠,胃經不順暢。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吃完早餐接著就是脾經值班的時間,以現代醫學來說,脾代表的作用相當於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體,所以我們很強調脾的功能性,「脾主四肢」也可以解釋為脾功能性好,消化吸收好,便能將營養物質送至全身末梢。
很快的來到中午,就像炎炎夏日要好好乘涼讓身體不要中暑,日正當中也要注意不要讓心火過旺,睡午覺就是個「貼心」好選擇,也注意不要在此刻做劇烈運動。
午飯吃得好,未時小腸才能立大功,「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讓養分好好吸收;下午4點申時,一天當中最佳的運動時間到了,讓由頭到腳的膀胱經動起來,好好晒個太陽,揮灑青春的汗水,也讓身體水分好好流汗代謝。
接著酉時走腎經、戌時走心包經、亥時走三焦經,便來到就寢之時。早點睡,小心別爆肝。晚上11點到凌晨3點走膽經、肝經,也是中醫認為的黃金睡眠時段。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此句說明睡眠對養肝的重要性,尤其在對應肝經的丑時熟睡最好,且會直接影響到眼睛,也可對應到「肝開竅於目」。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最簡單的養生之道,就是法於陰陽,順應四時,喜怒有常,但總是越簡單越難做到。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和此書學習,如何簡單的落實十二時辰養生法吧!
推薦序三
養生不只有藥膳,靠時辰一樣有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資深主治醫師/謝旭東
「醫生,我半夜3、4點總咳嗽不止、反覆不癒,但其他時間都沒事,為什麼?」
「醫生,最近每天清晨醒來就腹瀉,以前從未發生過,這到底是什麼問題?」
這些訴求,我在門診中經常聽見,病人經西醫檢查無異後,問題仍反覆發生。實際上,這些狀況早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闡述:「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現代科學也透過研究證實生物時鐘的存在,該研究還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醫獎。
人體內的生物時鐘,精準的調控著我們的生命活動。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生活壓力又接踵而至,疾病與不適往往趁虛而入。若能掌握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的核心精髓,就有如獲得一把重塑健康的金鑰匙。
半夜咳嗽相信是很多人的經驗,尤其是感冒後其他症狀都好了,卻只剩咳嗽反覆發作,而凌晨3點到5點這段時間,正是肺經的循行時間,書中提到按摩手上的「太淵穴」就有效,位置就在手掌面掌橫紋上近拇指側,用手指按壓能感覺橈動脈跳動的地方。
不只是這個時間的咳嗽,連易醒的問題也會有效,至於食物的補充,要多食用可以滋潤肺臟的白色食物,例如白梨、白蘿蔔、百合、蓮藕、白木耳等,這也是對抗新冠肺炎後遺症——久咳不癒的好方法。
早上起床的拉肚子,與清晨5點到7點大腸經值班的時間最相關。此時大腸經功能旺盛,早上起床後就能夠順利排便,而這個時間點的拉肚子,中醫稱為「五更泄」,可以針刺或按揉書中提到的大腸經下合穴「上巨虛穴」,以治療腹瀉。
上巨虛穴雖然位於胃經,但這也說明了胃和腸道息息相關,腸的問題可以從胃著手,胃的問題同樣也可以從腸著手,所以胃痛、胃脹氣選用大腸經上的「合谷穴」可緩解。
至於痔瘡,按摩合谷穴則有奇效。常說「十人九痔」,很多病人都覺得痔瘡發作吃藥能緩解,但停藥後沒多久又發作。我會建議回家按摩手上的合谷穴,尤其適合工作忙碌、壓力大又久坐的上班族。
在我十多年的門診經驗所見,許多人想學中醫,是想運用中醫理論解決自己或家人的病痛,卻苦於不知從何入門,其實,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從基礎穴位下手。除了要了解穴位的功效之外,疾病的發作時間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要選用哪些穴位的重要依據。
本書以易學易用的解答,系統性的整理了十二經絡與十二時辰的對應關係,提供簡單的實作指南,只要你下定決心開始呵護自己的健康,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便是你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推薦序一
健康,源於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
「Ovi's中醫日常」社群經營版主/吳奕璇中醫師
我在各式各樣的演講和影片中,最常跟民眾及患者傳達的中醫理念就是:「天人合一」。這可不是武俠小說裡才會出現的詞彙,而是一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應用到每一天的重要概念。
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指人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我們的生理與心理變化都與自然界緊密相連。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生活條件、工具都進步許多,我們仍然不能「逆天而行」,像是天冷了仍要添加衣物、時間到了就該就寢等。
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此書後,必能...
作者序
前言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顆小小的星球,在一天中隨著十二時辰、一月中隨著日月盈虧、一年中隨著二十四節氣而運動。身體的運動與日月的運轉遙相呼應、彼此消長。這其中又有什麼奧祕呢?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記載,意思是人的生活規律,與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變化同步。
書中還提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意為,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是一切生物生長的基本法則,因此人也要根據四季變化的特點採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寫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因此,我們平時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還得遵循一日四時的規律。
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相應有十二個時辰;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一日相應有二十四小時(作者按:鐘錶剛傳入中國時,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時鐘上的一個鐘點叫「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消失,「小時」則沿用至今。另外,古代還有夜間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以一大時為單位,把夜間分為五更。從晚上七點到晚上九點開始為一更,以此類推)。
那麼,一天中有哪十二個時辰?古人用十二地支把一日分為十二時辰: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隨著這十二個時辰的晝夜變化,人的氣血運行會出現相應的四時改變,並影響著人體的病理改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來,大自然中各種生物的生命運動,都有著時間節律,就像生活中用的時鐘一樣,人們稱為「生物時鐘現象」。人的活動如果能遵循時間節律,就能保持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狀態,減少和預防諸多疾病的發生;反之,如果違反時間節律,就會罹患疾病,並提前衰老。
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健康的老年人,在工作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終日勞作卻不嫌辛苦,越老越健康。可是有一天,他們退休了,開始在家「享清福」,結果不是全身不舒服,就是百病纏身。這顯然與他們體內生物時鐘的突然改變有一定的關聯性。
預防疾病、服藥等也有規律可循。例如,心血管疾病在清晨發病率較高,此時積極採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哮喘常常會在夜間加重,提前服用藥物可減輕病情……這些都與生物時鐘有關。
如何根據人體的生物時鐘來養生?本書便告訴大家如何借助《黃帝內經》的養生理念,利用經絡和人體生物時鐘來保養身體。
全書共分為12章,因篇幅所限,僅就經絡系統中的十二經脈做相關介紹,每章對應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各章都向人們清楚的解析了該時辰養生的祕密。
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也掌握長壽的祕訣。
前言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顆小小的星球,在一天中隨著十二時辰、一月中隨著日月盈虧、一年中隨著二十四節氣而運動。身體的運動與日月的運轉遙相呼應、彼此消長。這其中又有什麼奧祕呢?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記載,意思是人的生活規律,與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變化同步。
書中還提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意為,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是一切生物生長的基本法則,因此人也要根據四季變化的特點採取春夏養...
目錄
推薦序一健康,源於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吳奕璇
推薦序二最簡單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施昀廷
推薦序三養生不只有藥膳,靠時辰一樣有效/謝旭東
前言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總整理
第一章寧捨一頓飯,不捨子時眠
01晚上11點前入睡,顧膽
02五臟六腑的運作都靠膽經
03膽有多清,腦有多清
第二章不傷肝的生活方式
01不只躺下,還要睡著
02治婦科病的靈穴
03發脾氣好過生悶氣
04長期用眼最傷肝
05肝疲勞的預警信號
06春季一定要避風
第三章養肺,避大寒、大熱、大風、大霧
01吞口水健體,是有科學依據的
02窩囊廢其實是肺窩囊
03秋主收,宜養肺
第四章晨起排便,排毒兼美肌
01早上5點到7點的例行公事
02口角常潰爛,壓合谷穴
03便祕是百病之源
04莫飲卯時酒
第五章人以胃氣為本
01胃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
02早餐宜吃溫熱食物
03常炙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第六章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
01脾胃強健,元氣才充沛
02睡覺流口水,不是睡得香
03思傷脾──思念也是一種病
04小病不求人,但求按脾經
05長夏最宜養脾去溼
第七章你有多棒,心知道
01當舌頭出現以下變化
02午睡如吃補
03心血不足就會出現臟躁病
04心臟病的前兆
05「心腹之患」是大患
06夏季養心重在靜
第八章保養小腸的最佳時段
01午餐當然要在午時吃
02頸椎病的根源在小腸經
03面如桃花也是病
04「吃哪兒補哪兒」的傳說
第九章膀胱經上有靈藥
01膀胱病的兩大信號
02運動和學習有最佳時間
03膀胱經,治頭痛的要穴
第十章一切生命活動的泉源
01腎經決定你的壽命長短
02補腎的安全藥方,就是解決飽暖問題
03變笨——其實是腎出了問題
04要做大事先保腎精
05常按腎經,健康一生
06冬季如何養腎
第十一章心包經,喜怒哀樂的出處
01晚上7點到9點,保持快樂情緒
02用力的,為自己、為別人鼓掌
第十二章夜深,人定
01三焦通,百病不生
02百歲老人的共同特點
03陽池穴,手足冰冷的剋星
推薦序一健康,源於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吳奕璇
推薦序二最簡單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施昀廷
推薦序三養生不只有藥膳,靠時辰一樣有效/謝旭東
前言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總整理
第一章寧捨一頓飯,不捨子時眠
01晚上11點前入睡,顧膽
02五臟六腑的運作都靠膽經
03膽有多清,腦有多清
第二章不傷肝的生活方式
01不只躺下,還要睡著
02治婦科病的靈穴
03發脾氣好過生悶氣
04長期用眼最傷肝
05肝疲勞的預警信號
06春季一定要避風
第三章養肺,避大寒、大熱、大風、大霧
01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