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一論斷可以看作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解讀,它明確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明確了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關系。“幸福”、“尊嚴”、“公正”、“和諧”,這是有別于以往經濟、物質增長的客觀指標,是由廣大人民群眾評價的主觀指標、心理指標。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不丹就提出“國民幸福指數”以取代“國民生產總值”,他們認為政府施政應該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把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置于經濟發展之上。而今不丹對于“國民幸福指數”的理念和實踐也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法國、英國、加拿大、巴西等國都啟動了相應的研究和實踐,國內的相關研究和指標編制工作也已經起步。以上事實說明,社會發展最終將落實到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目標是人的幸福,而社會的建設不能不關心社會的心態。“社會心態”也被寫入剛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首先深入研究社會心態。
雖然社會心態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這一概念長期以來並未進入主流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如果我們翻看北美和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幾乎找不到“社會心態”(Social Mentality)這個詞。但在我國,“社會心態”一詞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頻頻出現在學術界的討論和大眾媒體中。對身處經濟社會體制轉換時期的中國人來說,這一表述早已耳熟能詳。可以說,社會心態是處于劇烈變動的社會所凸顯的一種社會存在形式。在一個劇烈變動的社會?,社會心態既是社會變遷的表達和展示,也是社會建構中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心理資源與條件,是社會群體成員共享的心理現實性和社會現實性。
社會心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對它的分析卻困難重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民意、輿論等都是社會心態的表達和表現,並不是社會心態本身。我們可以透過民諺、牢騷、街談巷議、流言、傳聞、“段子”、網上帖子和博客、手機短信、流行詞匯等了解社會心態;我們也可以透過集會、暴動、騷亂、罷工、上訪等了解社會心態;我們還可以透過消費方式、時尚與流行、人際關系(上下級關系、代際關?、親密關系等)、市場風險承受力、儲蓄、搶購、閱讀偏好、社會信任等了解社會心態。但是,社會心態是滲透到某些看法和意見中的,它表現的不僅是個體的社會心理,而且是某些群體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社會心境狀態。它需要去分析和把握,大多數的情況需要有比較大的時間距離,來供研究者和社會成員“回望”。例如,當我們“回望”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心態,我們可以看到思想解放給人們帶來的欣快和舒暢,也夾雜著猶豫,以及對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強烈動機、參與意識和效能感,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解放”的社會心態。隨後,伴隨著我國的經濟進步?人們追求財富、權力、地位的動機也更強了,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價值觀對人的影響更加明顯。社會心態的這些性質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有史家治“心態史”,而我們希望看到的社會心態分析卻很少。
如前所述,當我們身處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社會心態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政府從宏觀上對民意進行把握和了解,也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有效的研究途徑,記錄、描述社會心態,在一定程度上解讀和分析社會心態。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嘗試著把這種記錄、描述、解讀和分析細分成三個水平︰�深層、穩定的社會心態;�具體領?的社會心態;�特殊時期、特殊事件的社會心態。
以年度報告的形式記錄和刻畫社會心態,是2010年的首度嘗試。我們希望不斷積累數據和資料,從粗糙走向精致,從瑣碎走向整合,從初級走向高級。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研究中心組織、編輯出版的第一本社會心態的年度報告,書中的內容以社會心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近年來關于社會心態的研究成果為主,也包含了其他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社會研究機構有關社會心態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