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戒掉壞習慣
壞習慣是害群之馬,壞習慣是成功的絆腳石。比如,自怨自艾、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好的習慣。如果不理不睬,它不但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後果,更能葬送一個人的一生。
拋棄你的壞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壞習慣很多。這些壞習慣是害群之馬,是成功的絆腳石。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自己為自己製造了一長串的苦惱。比如,一個學生沒有申請到理想的學校,心裏覺得十分苦惱,於是煩得要命,書也念不下。就這樣一天混過一天,成績也越來越差,對上學充滿了排斥心理,心裏又加上一份緊張,這樣的緊張加上先前的煩惱,使他更加惶惶不可終日。
同樣,也有人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認為沒前途,薪水少,比不上別人。心裏又是自卑,又是消沉。天天提不起勁的,做什麼也打不起精神來。於是工作常常出錯,上司也不重視他,同事也覺得他沒出息;這樣他就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被同事排擠。
其實,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戰勝這個環境。比如走路,當你不得不走過一段險阻狹窄的路段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打起精神,克服苦難,戰勝險阻,把這段路走過去,而不是停在途中抱怨,或索性坐在那裏發呆或自怨自艾,聽天由命。
奉勸置身不如意環境中的朋友,停止抱怨,真誠地面對現實,把握機會充實自己。一個肯努力上進的人,在任何環境裏都用不著自卑。換句話說,一個不肯積極進取、浪費光陰的人,本身肯定有一些壞習慣,別人不會因為環境不順而同情你的。
此外,不要抱怨現有的狀態或滿腹牢騷。它們可能是貧乏的、不好的,但既然沒有辦法可以變得更好,就只好遷就既有的一切,從中去發現出路和希望。不重視現在,就不會有可以期待的未來。
向「消極行為」說「不」
在做決定的時候,如果不肯保持開朗的心胸和學習真理,那就是愚昧無知。「消極的行為」會在愚昧無知的基礎上不斷地生長。
做事積極的人可能不知道事實,也缺乏實務知識。他可以不瞭解情況,然而他認識也相信的基本前提─真理就是真理。因此,他會保持開朗、客觀的心胸,努力學習。他會把他的結論奠基在他所知道的事情上,並且準備在他認識更多些事實時,才改變這些結論。
現在讓我們來審視一下壞習慣中的「蜘蛛網」,這些似乎還存留在你的腦中:
一、消極的感情、情緒、激情、習慣、信條和偏見。
二、因為語義上的認知不同所產生的爭論和誤解。
三、因為虛假的前提而做出的虛假結論。
四、凡事自我設限。
五、「需要」有可能迫使人做出不誠實的想法。
六、不健康的思想和習慣。
七、擔心應用心理的力量。
你可以看到蜘蛛網有不同形式─有些是細小的,有些是巨大的,有些是脆弱的,有些是結實的。
然而,如果把自己的蜘蛛網再列一張表,然後仔細檢查每條蜘蛛絲,你就會發現它們都是由「消極」的習慣所交織成的。
再經過仔細思考後,你會發現,由「消極」的習慣所編織成的最強有力的蜘蛛網,就是「惰性蜘蛛網」。惰性會讓人無所作為;如果轉向錯誤的方向,它就會讓人墜落、不思進取。
避開「牢騷」的瘟疫
現實生活中,失敗者往往對自己的前程失望悲觀,他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和所處的環境,總以為周圍的人都是虛偽、愚蠢,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卻又把自身的失意和無聊習慣傳染給周圍的人。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生活中一定要避免「發牢騷」。
美國洛杉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的長期研究發現,心情舒暢、開朗的人,如果和一個整天愁眉苦臉、抑鬱寡歡的人相處,不久也會變得情緒沮喪起來。在家庭中,某人如果情緒低落,他們的配偶最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科因的研究證明,只要二十分鐘,一個人就可以被他人低落的情緒的所傳染。
愛發牢騷的人,很難和別人友好的交往,即使他並沒有直接說對方不好,但他那萬事皆不如意的心態,讓人很難找到彼此投緣滿意的共同語言。
「牢騷」會阻擋前進的腳步。任何人都有粗心大意的時候,犯錯時理應坦承錯誤,如果只是擔心自己被別人瞧不起,想用「牢騷」來武裝自己、轉移旁人的焦點,這種人將無法獲得真正的成長。當年林肯早期坎坷,屢受挫折,誰能相信這位鞋匠的兒子能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呢?比爾.蓋茲中途輟學時,誰會想到他能成為世界首富呢?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可數,世界上什麼樣的奇蹟都可能發生,前提只有一個:不要只會「發牢騷」,要找出成功的方法。
凡事不要只看壞的一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妨自我慰勞一番,如上館子打打牙祭或到百貨公司血拚一番;思考一下如何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問題;結交那些希望你快樂和成功的人,你就會在追求快樂和成功的路上快步前進;想一想還有處境比自己更差的人。
把自己目前的處境與過去比較一下,盡量找出比過去優異的地方,總之要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不要讓自己活在「牢騷」的苦惱中。
做人不可太「偏激」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人說某某人很難相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一類人大多做人「偏激」。難怪走到哪都沒有好人緣。
由此可見,與人相處不可太「偏激」。處理問題頭腦要冷靜、客觀、全面周延地思索解套的方法。天性「偏激」的人,要藉由後天的訓練來調整心性,這時方法的運用就很重要。
我們可以嘗試用「寬心法」克服鑽入牛角尖的痛苦:努力工作,發奮學習,熱愛並創造新的生活。運用「遺忘法」克服仇恨的痛苦:對過去的歷史不必再去追究,企圖從回憶中捕捉虛幻的甜蜜,往往會增加煩惱。運用「排除法」克服失意的痛苦:主動置身於歡樂的環境中,參加一些團體活動或外出旅遊,這樣可以振奮精神,開闊胸襟。運用「寄託法」克服失戀的痛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追求目標,例如爭取工作中有所創造革新,也可以在業餘活動中爭取成績。
另外,還要克服社交中的「比較」情緒,不要抱持有「對立」的情緒,時時處處提防別人,使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經常處於緊張狀態。
對人不要報復心太強: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些矛盾和衝突,如果受點委屈就耿耿於懷,便很難與人有正常的交往。越是有才能越要謙虛,千萬不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謙遜而有才華的人是最受人愛戴的,那種有才能但自負的人,反而常常會吃悶虧。
以德報怨,人人敬之。處理怨恨的最高境界、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計前嫌,以德報怨,化怨情為友情。當你發現自己傷害了別人的時候,要及時道歉,求得別人的諒解。也不要因為別人的傷害就心生怨懟,想盡辦法為自己的行為辯解,甚至不承認自己有錯。
「雜亂無章」壞處多
在生活中,有些人將「雜亂」當作為一種小毛病,以為這只不過是一種隨性的個人風格。在他們的辦公桌上經常堆放著亂七八糟的文件,他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說是:「亂中有序」。對某些人來說,如果真的不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我們倒不願過多批評。通常這些人能在東西放得這麼雜亂的辦公桌上把事情做好,絕大多數是因為秘書或助手的協助,彌補了他們缺乏整理辦公桌習慣的缺點。
但是,多數情況下,「雜亂無章」只會帶來相反的效果。因為當你正在做某項工作的時候,視線經常會被桌上雜亂的事物吸引而去。另外,辦公桌上的東西雜亂也會製造出一種緊張和挫折感,會讓人覺得一切都缺乏組織,而且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如果覺得自己的辦公桌上經常是一片雜亂,那不妨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把所有檔案文件堆成一堆,然後逐一檢視,並且按照「立刻辦理」、「優先」、「待辦」、「僅供參考」將它們分類:把最優先的事項從原來的亂堆中找出來,擺放在辦公桌的正中央,然後把其他檔案放到視線以外的地方。應優先處理的待辦件留在桌子上,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忽視它們。但是要記住,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做一件工作。因此要選擇最重要的一件事,並且把所有精力集中在這件事上。
任何坐在辦公桌前的人最重要的是,想出某種辦法來及時提醒自己一天中要辦的事項。這時桌曆也許很有幫助,但是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善用一種「待辦事項」檔案卡片(袋)制度,每一天都有一個卡片(袋)。要處理大量檔案的辦公室,當然就需要設計出一種更嚴格的制度。
每天下班離開辦公室之前,把辦公桌完全清理好,或至少整理一下,而且按一定的標準進行清理,這樣會使第二天有一個好的開始。
不要把一些小東西─全家福照片、紀念品、紙鎮、鐘錶、溫度計,以及其他小東西放在辦公桌上,這樣就不會浪費有限的空間和分散工作的注意力了。
「搬弄是非」不可取
人的舌頭既是最好的東西,也是最壞的東西。有智慧的人,寧可因寡言被人誤解,也不願因多言惹人討厭。
愛迪生說:「一個謊言,一定要用另外一個謊言加以彌補,否則它會漏洞百出」,這等於說明了:「一個人撒了一個謊,一定會被迫要再編造更多的謊言來圓之前的謊」。
林肯說:「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中欺騙某些人,你也可以在某些時間中欺騙所有的人,但你卻不能在所有的時間中欺騙所有的人」。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相信是非」的人,就有「搬弄是非」的人的用武之地。
惠子在魏都大樑(河南開封)做梁惠王的宰相時,莊子準備去看望他。有人為了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在惠子面前無中生有地搬弄是非說:「莊子要來魏都,名義上是來看望你,實際上他是來向君王顯露自己的才華,心中是想取代你做魏國宰相啊!」
惠子聽後竟然相信了這番話,心想:「莊子才華洋溢,若有意出將入相,那當代還有誰能比得過他?但是,你莊子和我是好朋友啊!你怎麼對我產生這取而代之的念頭呢?」他心中恐慌害怕,也暗自恨起莊子來!心想:「你不仁,別怪我不義!」於是他下令在都城大樑搜捕莊子。可是一連搜索了三天三夜,也不見莊子的蹤影。
其實,莊子早就進了大樑都城,但他足智多謀,那些士卒,如何能搜捕他?但他見惠子這麼容易受小人愚弄,內心很氣憤!雖然原本準備入相府見惠子的熱情早已冷淡,但這時如果不見,豈不正讓小人證實了自己有取代惠子相位的心思。
這一天莊子大搖大擺走入相府的門樓,衛士連忙入內稟告,惠子硬著頭皮迎出來,將莊子引入書房。莊子不無戲弄地對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剜雛,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牠不停下來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實牠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牠不飲用。」
那惠子已經感覺到自己誤會了莊子,臉露愧色。但莊子可不顧惠子的顏面,他知道這些看重官位的人,都有嫉賢妒能的臭毛病。所以他繼續用挖苦、諷刺的語調痛斥道:「有一隻貓頭鷹找到了一隻腐爛的老鼠,剜雛剛好飛過,貓頭鷹以為剜雛要搶牠這隻死老鼠,護食的心態頓起,仰起頭恐嚇地喊了一聲『哧』!現在你是否也因為你的梁國而要嚇唬我呢?」
那惠子既愧自己妄聽小人之言,又恨自己以功名利祿來度君子之腹,深悔自己利慾薰心竟到了不顧純正友情的程度。於是忙向莊子謝罪,請求原諒。
而不聽「是非」的好處就是耳根清淨、心情舒暢。搬弄是非的人一旦開始發難,是很難叫他們閉上嘴的。不過問題往往出在會去聽信他們的人,聽信是非等於是在鼓勵他們繼續這樣的行為。就這樣,搬弄是非的人有了毀滅性的破壞力;也就是這樣,嚼舌根者破壞了人際關係,讓別人互相敵對。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渴望與別人真誠相處,希望工作、生活在一個互相理解,十分融洽的團體中。但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一些愛搬弄是非的人,到處捕風捉影,道聽塗說。結果,造成部門、公司人心渙散,四分五裂。那麼,如何遠離是非呢?
一、不向同事「吐苦水」
有許多愛說話、直腸子的人,喜歡向同事「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能使人際之間變得友善,但是研究調查指出,只有不到一%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的個人危機和失戀、婚外情等發生時,你最好不要到處訴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誼」混為一談,以免成為辦公室的注目焦點,也為自己製造出「問題員工」的印象。
二、不聽「閒話」
繁忙的工作之餘,同事之間也許會閒聊幾句。有的人傳播八卦新聞,有的人則藉機搬弄是非,女同事們則熱衷於談論服裝、佩飾……此時此刻,不妨談論業界趨勢或社會議題,把話題的「主控」握在自己手中。久而久之,公司整體風氣會煥然一新。
三、捨棄「雞毛蒜皮」的小事
心態積極的人不會把時間精力浪費在小事情上,因為小事會使他們偏離主要目標和重要事項。如果一個人對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情做出反應─小題大作的反應─那就偏離了他的價值方向了。要記住,一個人為多大的事情而發怒,他的心胸就有多大。
四、能少說就少說
智慧是由聞思修而得,而悔恨是由說話而生。
目光淺窄、愚昧無知的人,往往只針對人而不談事,最後造成蜚短流長。
說話如同挑選食物一樣,也要小心選擇。不要刻意去談論自己,講述自己的事情越多,尤其是和別人發生爭執時,就越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為自己辯解,指責對方的錯誤,於是就開始說謊了。而一旦開始說謊,是非也就不遠了。
五、不散播「耳語」
耳語,就是在別人背後說的話,只要人多的地方,就會有閒言閒語。有時,你可能不小心成為「放話」的人;有時,你也可以是別人「攻擊」的對象。這些耳語,比如主管喜歡誰,誰最吃得開,誰又有緋聞等等,就像噪音一樣,影響人的工作情緒。聰明的人要懂得該說的就勇敢地說,不該說的就絕對不要亂說。
六、做聰明的「聽眾」
在一項關於「友情」的調查中,調查的結果讓調查者都感到十分的意外。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最多的朋友是那些「善於傾聽」的「聽眾」,而不是能言善辯、引人注目的演說家。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表達自己,希望自己被別人所接受、看重。聰明的聆聽者能夠滿足說話者充分的表達慾望,自然就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交友越廣闊,被別人議論的機會也會越多,全然不被別人議論的人幾乎沒有。搬弄是非者議論別人,就其內容來說,有真的,也有假的;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有吹捧的,也有貶低的。但不管哪種議論,都應該用坦蕩的胸懷,泰然處之。當聽到吹捧自己或說自己好的議論時,不要得意忘形,自以為不得了;當聽到貶低自己或說自己不好的議論時,則應該冷靜分析,虛心對待;對議論中某些合理的東西,要「消化吸收」,引以為戒;對議論中不符合事實的東西,也不必怒形於色,耿耿於懷,不必為了那些議論,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終日而失去心理平衡,影響情緒,甚至日常作息。
「拖延」陋習要克服
在社交活動中,對人對己,都不應該養成「拖延」的習性。有些人總是喜歡在約會的時候遲到,而且用各種不同藉口來自我開脫:「對不起!我實在太忙了。」
這種解釋其實一點也不合情理,既然忙就不要和他人約定,即使是臨時有事也要事先通知。
在這個分秒必爭的社會,時間就是金錢。侵佔他人的時間可以說是一種謀殺的行為。所以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千萬不要浪費他人的時間,這樣才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拖延」是現代人一大通病。不論這個人多麼有才能,老是若無其事的約會遲到,久而久之,大家就會都認為他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生活中最可悲的話語莫過於:「它本來可以這樣的」、「我本來應該」、「我本來能夠」、「如果當時我怎樣怎樣那該多好啊」,生活不是開玩笑的,從來就沒有虛擬語氣的說法。我們之所以會把問題擱置在一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還沒有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這也是我們將來後悔的時候,痛苦不堪的原因。
要知道,「成功者總在做事,失敗者總在許願。」
趕走心中的「害群之馬」
遠古時候,軒轅黃帝要到具茨山去尋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良策。出發前,黃帝請了一些很有經驗的人做嚮導和隨從。可是,當他們走到襄城郊外時,還是迷了路,繞來繞去總是找不到出路。
黃帝一行正在萬分著急的時候,忽然看見空曠的野地裏有個牧馬的男孩,黃帝就趕快過去問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嗎?」男孩說:「當然知道。」黃帝心中大喜,連忙又問:「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麼地方嗎?」男孩看了看黃帝說:「知道,我什麼都知道。」黃帝見他果然聰明伶俐,於是逗他說:「你的口氣真大,既然什麼都知道,那我問問你,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嗎?」男孩爽快地回答說:「那有什麼難的。」說完男孩卻跳上馬背要走開。黃帝拉住男孩再問,男孩回答說:「治理天下,與牧馬相比有什麼不同嗎?只不過是要把危害馬群的壞馬驅逐出去而已。」男孩說完,騎馬離去。
黃帝聞聽此言,茅塞頓開,連向牧童離去的方向叩頭拜謝,然後驅車回宮。
治理天下只要清除「害群之馬」就可以了,那麼同樣的要想成功,清除掉自己身上的不利於成功的因素,也就可以達到成功了。
但是,人們往往費盡心力去設計各種登山的線路和計畫,卻不肯彎腰倒掉鞋中的砂礫。要知道,使人疲倦的不是腳下的高山,而是鞋中的一粒小石頭。不克服自身的各種不良習慣和小毛病,是不可能迎來真正的成功。
人的個性中,哪些習慣和毛病是成功的致命缺陷,必須要加以克服的呢?
一、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種人患有「事業的懼高症」。他們聰明、歷練豐富,但是一旦被拔擢,反而毫無自信,覺得自己不適任;此外,他們沒有往上爬的野心,他們覺得自己的職位已經太高,或許低一、兩級可能還比較適合。這種「自我貶抑」與「自我限制」的習慣,有時候是毫無緣由的。但是,這種無意識的習慣,卻常常會讓自己付出很大的代價。
二、非黑即白看世界
他們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們相信,一切事物都應該像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一樣,客觀地評定優劣。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在捍衛信念、堅持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別人可能完全不以為然。結果,這種人總是孤軍奮戰,常打敗仗。
三、做太多,要求太嚴格
他們要求自己是英雄,也嚴格要求別人達到他們的水準。在工作上,他們要求自己與部屬做得「更多、更快、更好」。結果,他們的部屬紛紛「跳船求生」,留下來的人更累,結果離職率節節升高。
四、濫好人一個
這種人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衝突。為了維持和平,他們壓抑感情,結果,他們嚴重缺乏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的能力,到最後,這種解決衝突的無能,蔓延到婚姻、親子、手足與友誼關係。
五、強橫壓制反對者
他們言行強硬,毫不留情,就像一台推土機,凡阻擋去路者,一律鏟平,因為橫衝直撞,攻擊性過強,不懂得繞道的技巧,結果,反而害了自己的事業生涯。
六、天生叛逆
天生叛逆的人會為了某種理想而堅持不懈。在穩定的社會或公司中,這些人總是很快表明立場,覺得妥協就是屈辱,如果沒有人注意他們,他們會變本加厲,直到有人注意為止。
七、一心擊出全壘打
這種人過度自信、眼高手低,就好像打擊手一天到晚夢想著擊出全壘打。他們大多自告奮勇,要求負擔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結果往往一敗塗地。
八、恐懼當家
他們是典型的悲觀論者,杞人憂天。採取行動之前,他們會先想像一切負面的結果,感到焦慮不安。這種人遇事拖延,按兵不動。因為太在意個人顏面,甚至擔心其他人會出狀況,讓他們難堪。
九、 眼高手低
他們常說,「這些工作真無聊」,但是,他們內心的真正感覺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們希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是他們又不喜歡學習、求助或徵詢意見,因為這樣會被人以為他們「不適任」,所以他們只好裝懂。而且,他們要求完美卻又嚴重拖延,導致工作嚴重癱瘓。
十、不懂分寸
不懂分寸的人不知道,有些是可以公開談,有些是只能私底下說。他們通常都是好人,沒有心機,但是,古諺說:「通往地獄之路是由善意鋪成」。在講究組織層級的企業裏,這種管不住嘴巴的人,只會斷送事業生涯。
不要杞人憂天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曾經有過杞人憂天的經歷嗎?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一天早晨起得太晚,你不禁會想:「糟糕!起得太晚了,一定會碰上大塞車,上班肯定會遲到。如果到公司太晚,老闆肯定會對我不高興;要是他氣炸了,說不定會要我走人。萬一我失業了,房屋貸款,還有一大堆等著支付的信用卡帳單該怎麼辦?要是不能及時找到工作的話,不但信用破產,房子也會被查封。房子如果沒了,我要往哪裏去?沒錢又沒地方可去,我一定得挨餓,搞不好還會流浪街頭呢!而這些都是起因於今天這麼晚起!」
也許你會覺得這一路推演下來未免太誇張了,沒錯,是稍嫌誇張了點,不過,類似這樣的杯弓蛇影你絕不會沒有過。
為了明天會更好,每個人無不戰戰兢兢地過活,誰都害怕今天所有的一切,明天會幻化成泡影,所以,這樣的恐懼感就油然而生了。
雖說適當的恐懼感可以成為促使我們奮發向上的動力,沒有了它,大多數的人就失去了激發自己向上的原動力,也就是沒了奮鬥動機。但是,過度恐懼卻不是一件好事,只會讓我們成天憂心,久而久之成了習慣,甚至於內化成個人的性格,變成無事不憂、無事不慮,反而綁手綁腳,什麼事情也做不了。
如果凡事能夠退一步想,不要那麼汲汲鑽營,憂慮就會減輕不少。以前面的例子來說,雖然遲到了,也可以安慰自己說:說不定趕上班的人今天都起早了,一路過去都暢通無阻……。
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面對挑戰,不管能不能克服,總有過去的時候;現在對你造成威脅的事件,以後未必還存在,唯有內心裏那個自我永遠不會消失。因此,假如缺乏自信心,那這一生一世就無法擺脫它的控制。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應該要相信自己。那為什麼你會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呢?因為你所做的事,別人不一定做得來;而且,你之所以為你,必定是有一些相當特殊的地方─我們姑且稱之為「個人特質」吧!
既然別人無法完全模仿你,也不一定做得來你能做得了的事,所以,這時你不相信自己,又有誰可以相信?
上帝造人時即已賦予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特質,所以每個人都會以獨特的方式來與他人互動、進而感動別人。
基於這種種重要的理由,我們相信:一個人存在這世上的目的,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記住!你有權力去相信自己,而不要杞人憂天。
敢犯錯才能少犯錯
有一句名言說:「一個人易犯的大錯,就是怕犯錯」。「猶豫不決」是由於避免承擔責任與犯錯誤所致,它有一個錯誤的前提:不做決定就不會犯錯誤。希望達到盡善盡美的人特別害怕犯錯誤。
有這種習慣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盡量不要做太多的決定,而且盡量拖延做決定的時間;另一種辦法是找一個現成的東西來代替所要做的決定。採用後一種辦法的人會倉促地做決定,這造成他所做的決定大都不成熟,而且很可能會半途而廢。這種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是不會犯錯誤的,因此不必費心去考慮事情的實際情況及結果,他不會為必須做出決定而發愁。要是他的決定出了錯誤,他只要讓自己繼續相信那是別人的錯,問題不出在自己身上就足夠了。很明顯,採取這兩種方法都錯了。用第一種辦法的人,時常會在「衝動」與「考慮欠周」的行動之下自尋煩惱。而採取第二種辦法的人根本做不了事情,因為他根本沒有行動。總之,那種猶豫不決當斷不斷的習慣,是根本行不通的。
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做好可行性分析和設想可能的結果,選擇你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大膽去做,邊做邊修正方向、不害怕犯錯誤,這才是少犯錯的正確作法。
許多成功人士在談到他們的成功經過時都認為,從錯誤中比從成功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愛迪生夫人說:「愛迪生不斷使用『消去法』來解決問題。」有人問愛迪生是否因為犯錯誤而感到洩氣,他一定回答說:「不!我才不會洩氣!每拋棄一種錯誤的方法,我也就向前跨進了一步」。愛迪生這種勇於挑戰的習慣就值得我們學習。
人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東西比「機會」更寶貴了。它就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而做事瞻前顧後,當斷不斷,前怕狼後怕虎,往往是錯失寶貴機會的主要原因。從現在起,改正這一切,做事要有明確的目的,能清楚認識自己行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這才會得到別人的信賴。
做事不要草率、冒失。人們不願意跟冒冒失失的人共事,因為對這樣的人大家總是不放心。要有自制能力,善於克制自己的衝動。關鍵時刻控制不住自己,必然會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煩。
先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再用這個明確的人生觀指導自己的行動。有了一定的生活原則和目的,才能擺脫空虛,紮紮實實地投入生活,也才能與人愉快地交往。要對自己的環境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
「刻薄」是一把雙刃劍
如果習慣對別人「刻薄」,那麼別人也必定會以牙還牙。所以,一個心胸狹窄、沒有度量的人,他的刻薄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也將傷害自己。
關於這一點,讀者不妨參考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小羅被人稱為「失戀專家」,因為他經常墜入愛河,可惜每次都飽嘗失戀的痛苦,當朋友們問他為什麼每次失戀之餘,仍能恢復精神與活力時,他卻回答說:「其實沒什麼,我被人遺棄,當然有些心酸,不過,我也同樣覺得對方很可憐,如此而已。」
老實說,人類的內在有一種自然的防衛機能,那就是遭遇危機時,會啟動自我安全的防衛機制,「失戀專家」的情況正是一種投射反應。如果我們將對方的傷害一直放在心上,那麼反而會加深自己的創痛,反之,則可以使內心的創傷很快恢復。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要減低對方的敵意,不妨塑造出共同的敵人。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平常感情惡劣得無以復加的妯娌們,突然變得意氣相投起來,而且經常為某事商討得很熱烈。原來,他們的反目都是因為隔壁太太在撥弄是非。當她們面對鄰居這位長舌婦的共同敵人時,她們便進入休戰狀態,而且毅然排除內心的障礙,一致對外。
其實,不僅限於妯娌間的問題,人類自古以來,往往因為共同敵人的出現,而使得步調不一致的死對頭攜手合作。在小孩子的天地裏,經常打架的兄弟,如果突然出現鄰居小朋友的挑釁,這對兄弟便會站在同一陣線聯合抵抗,這也又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不要讓自己沈浸於「刻薄」別人後的短暫快感中,而是要小心隨之而來的後座力。
「猜疑」是內耗的禍根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有很多關於「猜疑」的教誨,如:「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無」等等。
「猜疑」是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絆腳石。有「猜疑」習慣的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往往補風捉影地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妄加猜疑而產生對別人的誤解,或者因為對某人的某種成見,習慣性地去揣度對方,對方一有舉動,就用原有成見加以印證。雖然「猜疑」習慣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可以歸納出共同的特徵: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像;抓住「皮毛」,忽略本質,片面推測;不懷疑自己的判斷,只是相信自己,懷疑他人,挑剔他人。有「猜疑」習慣的人往往對別人採取不信任的態度,嚴重的甚至對自己的感覺也產生懷疑。
「猜疑」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沒有遠大的目標。要調適自己的心態來和猜疑者相處的辦法是:培育寬容的心理特質。寬容就是承認差異,降低對別人的要求。能夠寬容別人是坦誠與人相處的首要條件,因為寬容是深思熟慮的表現,是內心深處去除荊棘的法寶。
所以,不管是調適自己,還是對待「猜疑」的朋友,調整思維方法都是極其重要的。
不要「漠視」對方的自尊
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指出,當朋友的友情或者某種合作的工作關係發展到難以維繫時,許多人會從心裏冒出這樣一個聲音:「管他的,反正維持不下去了,即使做得過分一些也沒關係。」
記住,此時正處在一個即將犯下巨大過錯的邊緣。如果這些過火行為給對方留下了永久的傷害,那麼即使合作或朋友關係徹底破裂,仍然會遭受到可怕的後果。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黎克.傑姆遜在接任某公司的董事長職位時,便根據自己在管理課程中所學的知識,知道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雇若干人員,才能做好公司組織變革,帶領公司創造更佳績效。於是,他決定解雇莉莎。莉莎是公司的資深高階主管,而她並沒有犯下任何錯誤,唯一勉強可以說得上似是而非的理由,可能是由於莉莎近期即將與一位富有的律師結婚,要求請幾天假。
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莉莎的丈夫決定提起上訴。但莉莎抱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竭力阻止她的丈夫提出上訴。她這種息事寧人態度,使得黎克越相信自己的決定十分正確。然而,黎克這項不合理的做法卻引起了公司內部員工的憤慨,大家視他為「暴君」,再也不對他寄予信任。
即使在多年以後,大家都發覺黎克的能力很好,也未曾再次表現任何不合理的行為,可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董事長,然而,黎克仍然無法獲得全體員工的支持,因為大家心中都還存有此種想法:「到目前為止,他對我確實一向都很公平。但是,儘管我工作上表現出色,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像莉莎一樣,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而被他開除。」
由此可知,即使與對方的關係面臨結束,不恰當的溝通習慣足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應採用長期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一種共同商討解決的方式。要記住,交往的關係可能結束,但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永遠不會停止。
拋棄「自憐」的念頭
擺脫「自憐」的習慣,要依靠行動,盡可能讓自己自信、實在、腳踏實地。
透過建設性的思考、觀察,我們能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還能藉由自己的信念、意志去控制、改變自己的言行。我們應該避免一些偏見和不良習慣的干擾和影響,才能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有時還要巧妙地運用「阿Q」戰術,站在心理上的制高點。如果在現實生活中能用這種方法對待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其他問題,自卑感便能相對的減少,甚至消除。
如果經過樂觀評估後,仍然感到自卑,這時就要勇於面對現實。既然已經認識到自己確實存在某種自卑感,那就不用欺騙自己,而要真誠地去面對它,採用最好的方法來加以克服,說不定會獲得許多意外的收穫。
任何時候都要自信,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確實不如別人,但如果經過努力,很有可能會在其他方面勝過他人。一個體質不太好的人就不要期望自己在體能上有太好的表現,適當地轉換一下思維方式,很可能會在心智活動方面發現自己的特長。俗話說得好:「條條大路通羅馬」。走向成功的路有很多,千萬不要因為某一方面的失利而影響了一生的發展。
「不要期望我什麼」和「如果怎麼樣的話,我也無能為力」這是「自憐」的人常說的兩句話。「沒有人知道我的苦衷」是「自憐」的人最慣用的口頭禪。
人們討厭聽「自憐」的話並不是因為「無情」,只是他們對事實的反應而已。這項事實正是自憐引起的第二個大問題─「自憐」等於把自己逼到一個死角。它只會讓人不斷的想:「我為什麼會這麼倒楣呢?」而不去找一條最好的出路。總認為每件不幸的事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幫助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存在的障礙,很可能也已經知道自己的障礙在哪裏,並且也常常談到它,但是從現在起,不要再談自己的缺陷,不要再產生「自憐」的心理,要徹底改變「自憐」的習慣。
從「自棄」中走出來
有一位學者曾經指出,「自暴自棄」是成功的頭號天敵。其實孟子早就說過:「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一、為「財務」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財務危機是二十、二十一世紀想成功的人的頭號殺手。這個世界的權力和自由,似乎掌握在那些財務狀況良好的人的手上。這種人的普遍特徵為「以債養債」、「生產力永遠趕不上借債及欠債能力」、「偏差的金錢觀」、「不知道錢怎麼花光的?」、「逃避債務」。
二、為「感情」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多愁善感,鑽牛角尖,「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這類人的普遍特徵。現代人的感情觀普遍受到媒體的影響:文學作品、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加上耳濡目染親朋好友的故事。而這類人通常又視「感情」為生命的唯一或全部,一旦發生嚴重的感情事件,便一發不可收拾,生活中的一切也跟著跌到谷底、深淵,無法自拔。
三、為學業、工作及學習「能力」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為學業問題(考試、升學)而自暴自棄,幾乎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為工作問題(找不到工作、常常換工作)而自暴自棄,則是資訊爆炸時代來臨的普遍現象。兩者都跟「學習態度與能力」有關,這種類型的人,長期累積的負面自我評估、自我設限,充滿自卑,是其共同特徵。
四、為「健康」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因為身體疾病而痛不欲生者,也是近二個世紀的常見現象。探訪病患者及其家屬,會發現「生死大事」確實折磨人,垂死者經常經歷包括孤獨、焦慮、恐懼、否認、急怒、挫折、疏離、沮喪等情緒問題,病人看待死亡的態度,與生理病痛所引發的多種痛苦,求生與求死,也深刻地影響病人家屬的情感起伏。畢竟,自暴自棄並非最好的解決方式;如何死得其所,是生者也是將逝者的挑戰。
五、為「家庭」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在現代人的核心價值中,一直將「家庭」問題看的和財務問題一樣重要,也確信二十一世紀在家庭問題上會有更劇烈的變動。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家庭(不論是傳統的大家庭與現代新組成的小家庭)將在無法適應「相處之道」及「家庭倫理」上付出極大的代價,也會有越來越多人不願去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如婚姻暴力、倫理破壞(含亂倫)等而顯得自暴自棄、不知所措。
六、為「信仰」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宗教信仰中的重大根本問題:愛、輪迴、地獄、天堂、生死的價值等,到了二十一世紀,一定會有更多找不到「出路」的信仰者,在內心中掙扎困頓的同時,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他們的氣餒之處,這幾個世紀以來「集體自殺」的模式,其實便是為了信仰中終極的核心價值或基本教義找不到出路,而以肉體的自戕來代表靈魂解脫的法門,終究是自暴自棄,不僅於靈魂無益,更讓神秘的信仰問題浮上台面而駭人聽聞。
七、為「人格」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人格,代表一個人性情的品質。許多人由於童年成長挫折或不愉快的經驗,在追尋自我或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斷地質疑自己的「人格」是否出了問題,也不斷地對自己「輸入」「負面的訊息」,如:我不配、我笨、我做不到、我不能、我記性不好、我就是掃把星等。強烈自我懷疑加上自我定罪的結果─自我否定、自暴自棄。
海倫.凱勒,一個耳朵不能聽、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說的女子,卻成就了非凡的教育事業。世界上也有不少先天或後天失去雙手、雙腳的人士,卻成為激勵人心的演說家或成為一代典範的政治家(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他們是如何培養出克服障礙、脫離自我放棄的能力?他們從前也會「怨天尤人」,但如今,「不再」多花一分一秒的時間去責怪別人,埋怨上帝、父母或自我設限上,而另一個共同點就是讓自己身上僅存的「優點」變成「優勢」,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有些人為了修正缺點、改變壞習慣,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時間、金錢,仍然徒勞無功;有些人明知自己有先天的缺陷和後天的缺點,卻寧願在優點上全力以赴,直至優點變成優勢,並且幫助更多的人。海倫‧凱勒以觸覺聽音,也聆聽別人喉結中的音樂,讚歎造物主的奇妙。
最重要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在「改變」以後,都極虔誠地熱愛生命、瞭解生命的本質,換言之,是生命的光熱和上帝的恩典幫助他們走出自暴自棄的陰影,克服不良的習慣,成就也創造了令世人讚歎的成功事跡。
消除「孤僻」的心理
所謂「孤僻」心理,是指不願與人溝通的習慣。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人際交往包括:交際、感應、知覺三個層次。所謂交際交往,也就是人際間的資訊交流;所謂感應交往,也就是人際間的情感影響;所謂知覺交往,也就是人際間的認知理解。而孤僻的習慣,對人際交往這三個方面都有障礙。
就人際交往的認知理解來說,「孤僻」的習慣也是彼此心靈溝通的絕緣體。社會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上,在群體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人際交往就其社會心理發展過程來說,實際上就是角色認知和群體認同的過程;認同的程度是和被認和者為交往對象所理解的程度成正比的。有的性格孤僻者,雖然人品並不錯,但由於他們不願意,更不善於和群體中的其他人發生資訊、感情和思想上的溝通,這樣,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在他人眼中,總是帶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成分,角色認同的過程就進行得十分緩慢。一般說來,人與人相處,總希望能獲得一種安全感,總有一種既能讓別人理解,又能理解別人的願望,而人際間的理解是離不開交往雙方在資訊、感情和思想上的溝通的。
「孤僻」心理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自幼生活在缺少父(母)愛和理解的環境之中,養成了寂寞獨處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個性;二是某件意外事件的重大打擊,造成了心理上的自我封閉,以致逐漸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其實,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人人都能夠戰勝自己的孤獨感。只要你對周圍的一切缺乏瞭解,和你身處的世界無法溝通,你就會體會到孤獨的滋味。
戰勝孤獨的秘訣何在呢?
一、要有克服孤僻心理的意念。一個人的孤僻性格固然與人格特質有很大關係,但性格的形成主要還是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因此,有孤僻心理的人自己要有克服這心理障礙的強烈意念。
二、要努力創造克服孤僻心理的條件。一開始不能寄希望於他人的主動、熱情,而要自己先開展和自己關係比較接近,或者不很疏遠的人的交往,然後再逐步向外發展。
三、要戰勝自卑。因為自覺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就不敢跟別人接觸,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種孤獨狀態。這就跟作繭自縛一樣,要衝出這層包圍著的黑暗,必須先咬破自卑心組成的繭。其實,只要自信一點,鑽出自織的「繭」,就會發現跟別人交往並不是一件難事。
感覺到孤獨的時候,上網和久未謀面的朋友MSN一下,或者給哪一個朋友打一個電話;或者是找請幾位朋友吃飯聊天,都有助於排解孤獨。
別讓「情緒」牽著走
《可蘭經》裏有句哲語說得很好:「如果你叫山走過來,山不走過來,你就走過去。」
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十五世紀的寺院,寺院的廢墟裏有一個石碑,石碑上刻著:「既已成為事實,就只能如此。」
人活在世上,誰都難免會遇上幾次災難或一些難以改變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是可以抗拒的,但有些事是無法抗拒的,如親人亡故和各種自然災害,既已成為事實,也只能接受它、適應它。否則憂愁、悲傷、焦慮、失眠會接踵而來。
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學教授,一天對學生上課時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只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授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地上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了惋惜聲。教授指著咖啡杯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復原形。如果今後在你們生活中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情時,請記住這破碎的咖啡杯。」這是一堂很成功的心理課,學生們藉由摔碎的咖啡杯瞭解到:「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被稱為世界劇壇女王的拉莎.貝納爾,就是這位心理學教授的得意學生。一次她在橫渡大西洋途中,突遇風暴,不幸在甲板上滾落,足部受了重傷。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面臨鋸腿的厄運時,突然唸出自己所演過的一段臺詞。記者們以為她是為了緩和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但她說:「不是的!是為了給醫生和護士們打氣。」
威廉.詹姆斯說:「完全接受已經發生的事,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接受無法抗拒的事實,既然是第一步,那麼有沒有第二步?有。拉莎手術圓滿成功後,她雖然不能再演戲了,但她還能演講。她的演講,使她的戲迷再次為她而鼓掌。
拉莎.貝納爾在面對無法抗拒的災難時,能跳出焦慮、悲傷的圈子又跨上一個新的里程,這就是她的「情緒轉換器」在發生作用。
任何人遇到災難時,情緒難免都會受到影響,這時一定要操縱好「情緒轉換器」。面對無法改變的不幸或無能為力的事,就抬起頭來,對天大喊:「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可能打敗我。」或者聳聳肩,默默地告訴自己:「忘掉它吧,這一切都會過去!」
緊接著就要往頭腦裏補充新東西,這種補充就能使「情緒轉換器」發生積極作用。最好的辦法是用繁忙的工作去補充,去轉換,也可以透過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去補充,去轉換。如果這時有新的思維,新的意識突發出來,那就是最佳的補充和最佳的轉換。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量子理論的時候,兩個女兒先後死於難產,妻子因此過世,兒子又不幸死於戰爭。普朗克不願在怨悔中度過,便用加倍努力工作來轉移自己內心巨大的悲痛。「情緒」的轉換不但使他減少了痛苦,還促使他發現了基本量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解救自己。
改變壞習慣的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壞習慣雖然是不好的習慣,但壞習慣卻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只要隨時自我警愓並善用方法來消除它,就沒有不能改變的壞習慣。
一、先認識到自己有什麼壞習慣必須改掉
例如使你逃避面對問題的習慣,使家人、朋友或同事厭煩的習慣,你覺得並不能帶來愉快但又不能自拔的習慣等等,都是必須改掉的壞習慣。
二、設法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
例如在辦公桌邊掛上賞心悅目的圖片,可以引起你對工作的興趣。參加一個社團,可以醫治你的工作狂。
三、找一些有益的新朋友
例如你要改掉暴飲暴食的習慣,就和飯量小的人一起吃飯。想戒煙就盡量少和大煙槍在一起。
四、一旦有成就馬上肯定自己
買點禮物慰勞一下自己,提醒自己正在接近成功。
五、向別人介紹成果
讓自己產生成就感,避免重蹈覆轍。
六、多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
不要把自己的快樂活動,限制在你喜歡的那一兩項中。
七、凡事不必看得太嚴重
從日常平淡的生活中發掘樂趣,與你周圍的人共享生活的甜美。
八、自認為自己是個風趣又機智的人
設想別人與你談話都覺得很愉快,樂意聽你說話,並點頭表示贊同。
九、學會提問而且問得恰當
問別人私事要適可而止,切不可追根究底。對別人關切的事能表示關懷,有誠意對他人作進一步的瞭解。
十、嘗試扮演「抬槓」的角色
偶爾善意地與對方唱唱反調,以引起一點溫和的爭論,別人會覺得你很有意思。
十一、不可裝著自己什麼都懂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誠懇地問人家,更容易給人親切感。
十二、多提別人好的一面
對人,多提優點,少提缺點;對事,多提光明面,少提陰暗面。指責別人的失敗,別忘了提對方曾努力過。
十三、把握機會多交朋友
無論參加任何聚會,都要盡量帶給人愉快,不斷與人建立新的、有益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