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王安石著 東籬子解譯的圖書 |
![]() |
$ 125 電子書 | 王安石集全鑒(典藏版) (電子書)
作者:(宋)王安石著 東籬子解譯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01 語言:簡體中文 規格:普通級 ![]() ![]() |
|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文學造詣外,王安石對傳統經學也有研究,創立了在當時具有卓越影響力的學派——荊公新學,他的思想對宋明之季的經學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時也獲得了很多關注。雖然王安石主要修習儒家學說,但是他秉持實務主義,從周禮、荀子、韓非子和商君書等其他經籍、論著中吸取經驗,後世學界多因此結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寧變法而認為王安石傳承於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對道教、佛教也有了解,並留有多篇著述。歐陽修曾作詩「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稱讚王安石。現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文集存世。
王安石在政治一途頗有所建樹,對宋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慶曆二年考中進士,先後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為官,這二十年中他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生活,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直至熙寧年間擔任宰相後發動改革,史稱「熙寧變法」或「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於不盲從一定的權威、不信奉一成不變的教條,進行改革時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以及正確的技術與計算。希望將「財政稅收大規模的商業化」。熙寧變法引起了朝廷內部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衝突,史稱「新舊黨爭」,最終在各種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實施的變法基本失敗。此次變法在歷史上多被評價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學家漆俠提出變法成功和失敗的地方都值得垂鑒後世。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