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老是寫不好,總是只拿到基本分數?
看古裝劇,卻無法領會角色臺詞的文字趣味?
說話沒有條理,絮絮叨叨,遲遲無法做出有力的結論?
學會成語,讓你能更簡潔明瞭地表達自我!
成語,是漢字文化圈中獨特的語言形式。
想要讀通、善用成語,你需要更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
當「二十四史」碰上成語,文史結合,一舉數得!
►酒池肉林:當你要形容一個人的生活奢侈縱欲,毫無節制……
酒池肉林,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也能用來形容酒肉極多。
相傳商紂王暴虐無道,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又收集許多駿馬和美女。還下令用酒裝滿池子,並在池邊懸掛肉林,以供他隨意吃喝。根據《史記》記載,漢時皇帝也有過類似的舉措,藉以向西域使者誇耀國力的富強鼎盛。
看來,過度的「財富自由」未必是件好事。
►指鹿為馬:當你要比喻一個人說話顛倒黑白、搬弄是非……
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秦二世胡亥年紀尚輕,因此趙高便專權攬政,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滿足,進而想要謀奪帝位,卻又怕朝中大臣們不服,於是想出一個方法來試探。一天,趙高獻鹿給二世,指其為名駒。二世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怎麼將鹿搞錯說成是馬呢?」大臣中,有人忌憚趙高,不是沉默,就是昧著良心同意趙高的話;而直言不諱的大臣,最後都被趙高殺了。
►取而代之:看似簡單的成語,背後是少年才俊的雄心壯志……
取而代之,從字面上看意義清晰易懂,即取代他人的地位。後泛指以其他事物取代原有的事物。
西楚霸王項羽年少時才能出眾,意氣風發。有次秦始皇東遊會稽山,路過吳中,項羽遠遠觀望,並對在一旁的叔叔項梁說:「我能取代他。」這話可嚇壞了項梁,連忙要他住嘴別亂說話。雖然楚漢相爭到最後,結局不盡人意。項羽於烏江自刎,壯志未酬,卻為他的傳說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浪漫想像。
本書特色:
本書擷取「二十四史」中的精華,濃縮成全書2,500多個成語,並按照各冊史書的成書年代依序排列,並多方參考,確保此成語辭典能適合各個年齡層的讀者閱讀,在歷史中讀成語,在成語中學歷史。
作者簡介:
劉立峰,客座教授,《名師成長研究》編輯部主任。主編有「名師成長研究叢書」、「新生代名師文庫」等多部教學相關著作。
牛文明,博士,師範學院文學院院長,研究所指導教授。曾獲多個哲學研究獎項。
王家良,國文老師,國文科教學研究人員。著有《讓學習在課堂發生》。
章節試閱
出自《史記》的成語
瞻雲望日
[釋義]指賢明的君主恩澤施及尤民。後多比喻得近天子。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眾功皆興
[釋義]功:通「工」。指很多事業都興盛起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娥皇女英
[釋義]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舊時指姐妹同夫。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於是堯妻之二女。」
耕者讓畔
[釋義]畔:田界。種田的人把田界讓給對方。形容禮讓成為社會風氣。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
好學深思
[釋義]指是喜歡學習,勤於思考。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心知其意
[釋義]意:意義。心中領會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藝的要領。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淺見寡聞
[釋義]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勞心焦思
[釋義]費盡心機,苦思焦慮。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心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網開三面
[釋義]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比喻採取寬大態度,給人一條出路。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酒池肉林
[釋義]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也形容酒肉極多。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殷紂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為長夜之飲。」
百步穿楊
[釋義]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歌功頌德
[釋義]歌、頌:頌揚。頌揚功績和德行。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白魚入舟
[釋義]比喻用兵必勝的徵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樂而忘歸
[釋義]非常快樂,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於某種場合,捨不得離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
怨入骨髓
[釋義]形容痛恨到極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舉鼎絕臏
[釋義]絕:折斷;臏:脛骨。雙手舉鼎,折斷脛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負擔重任。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
經緯天下
[釋義]指治理國家。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定於一尊
[釋義]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最有權威的人作為唯一的標準。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偶語棄市
[釋義]指在封建暴政下,人們相聚談話就會被殺害。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以古非今
[釋義]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衡石量書
[釋義]古時文書用竹簡木札,以衡石來計算文書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於國政。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指鹿為馬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奮臂大呼
[釋義]奮臂:高舉手臂。高舉手臂,大聲呼喊。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
安土息民
[釋義]安定社會秩序,讓人民休養生息。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安土息民,以待其敝。」
取而代之
[釋義]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拔山蓋世
[釋義]蓋:壓倒,超過。才能或武藝當代第一,沒有人能比得上。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力拔山兮氣蓋世。」
不勝杯杓
[釋義]不勝:經不起;杓:舀東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破釜沉舟
[釋義]比喻下定決心不顧一切地進行到底。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勞苦功高
[釋義]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身。」
沐猴而冠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終究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江東父老
[釋義]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錦衣行晝
[釋義]指富貴了須回歸故里。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決一雌雄
[釋義]雌雄:比喻高低、勝負。指較量一下勝敗高低。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拔山蓋世
[釋義]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髮指眥裂
[釋義]髮指:頭髮直豎;眥裂:眼眶裂開。頭髮向上豎,眼瞼全張開。形容非常憤怒。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出自《史記》的成語
瞻雲望日
[釋義]指賢明的君主恩澤施及尤民。後多比喻得近天子。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眾功皆興
[釋義]功:通「工」。指很多事業都興盛起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娥皇女英
[釋義]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舊時指姐妹同夫。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於是堯妻之二女。」
耕者讓畔
[釋義]畔:田界。種田的人把田界讓給對方。形容禮讓成為社會風氣。
[出處...
推薦序
出版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國歷代王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上自傳說黃帝(約西元前二五五〇年),下迄明代崇禎(西元一六四四年),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清代開始享有「正史」地位。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面對內容豐富約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如何創新表達方式和進行有效的簡化閱讀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成語古今同用、高度濃縮,是中華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我們設想以「成語」為關鍵字解決這個問題。多年來整理「二十四史」,陸陸續續收集約兩千五百條較為常用的成語;按照其在「二十四史」先後順序和對應章節的內容來呈現,讓「二十四史」走進日常生活。
具體而言,本書編寫有如下考慮:
一、立足經典
「二十四史」系統性地記載了清代以前各個朝代的歷史,堪稱是中華文明史的忠實記錄者,凝聚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共識,是五千年年中華文明的集中表現。
本書萃取「二十四史」中耳熟能詳的成語,幫助讀者認識理解、傳承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成語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如表現服飾文化的「黃袍加身」(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表現宮室建築文化的「金城湯池」(出自《漢書.蒯通傳》);更蘊含著深厚的精神文化,「懷質抱真」(出自《梁書.武帝紀上》)希望塑造純潔高尚、質樸無華的人格,「方正不阿」(出自《明史.王徽傳》)強調生而為人應有浩然正氣,「前因後果」(出自《南齊書.高逸傳論》)揭示事物之間的邏輯連繫,「實事求是」(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提醒為人處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克己奉公」(出自《後漢書.祭遵傳》)昭示著集體主義精神的基石,「同心協力」(出自《周書.崔謙傳》)表現著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
二、講求規範
詞彙規範是語言文字規範的重要內容,成語作為語言詞彙系統中的特殊成員更應加以重視。成語的產生和形成常常源於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經過千錘百鍊的語言實踐後,可言簡意賅而又形象生動地表達特定的複雜意義,在表意方面具有豐富性、精練性和生動性。但成語並非「一成不變」之「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含義與形式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編寫本書時,我們參考教育部《成語典》等現代辭書,採用規範的成語字音、字形等。如「春華秋實」(出自《三國志.魏志.邢顒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等成語中存在「古今字」現象,「華」與「花」、「見」與「現」為古今字,本書在處理時以規範性為準則,讀音、字形與教育部《成語典》保持一致。
三、創新傳承
從最初的「三史」、「四史」,再到唐代的「十三史」、宋代的「十七史」、到元代的「二十史」……最後到乾隆年間定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編撰是學術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二十四史」歷經多年的不斷發展完善,是社會發展呼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從浩瀚史籍中汲取其精華——成語,將三千兩百二十九卷、約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以兩千五百多條成語呈現,以日常熟悉的語言文字「成語」這種形式展示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與文化內涵,是本書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展現。
四、著眼語用
「二十四史」蘊含成語眾多,內容龐雜。本書在編寫時兼顧歷史文化的全面與豐富,同時以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頻率為重要參考,從報章雜誌、著作教材等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情況出發,統籌、選擇成語。本書所選取的成語既具有廣泛性,又具有代表性。選擇的成語詞條能表現現代漢語生命力,方便讀者使用成語。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給予了鼎力支持與無私幫助,為本書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併深表感謝。
出版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國歷代王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上自傳說黃帝(約西元前二五五〇年),下迄明代崇禎(西元一六四四年),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清代開始享有「正史」地位。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面對內容豐富約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如何創新表達方式和進行有效的簡化閱讀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成語古今同用、高度濃縮,是中華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我們設想以「成語」為關鍵字解決這個問題。多年來...
目錄
出版前言
出自《史記》的成語
出自《漢書》的成語
出自《後漢書》的成語
出自《三國志》的成語
出處《晉書》的成語
出自《宋書》的成語
出自《南齊書》的成語
出自《梁書》的成語
出自《陳書》的成語
出自《魏書》的成語
出自《北齊書》的成語
出自《周書》的成語
出自《隋書》的成語
出自《南史》的成語
出自《北史》的成語
出自《舊唐書》的成語
出自《新唐書》的成語
出自《舊五代史》的成語
出自《新五代史》的成語
出自《宋史》的成語
出自《遼史》的成語
出自《金史》的成語
出自《元史》的成語
出自《明史》的成語
出版前言
出自《史記》的成語
出自《漢書》的成語
出自《後漢書》的成語
出自《三國志》的成語
出處《晉書》的成語
出自《宋書》的成語
出自《南齊書》的成語
出自《梁書》的成語
出自《陳書》的成語
出自《魏書》的成語
出自《北齊書》的成語
出自《周書》的成語
出自《隋書》的成語
出自《南史》的成語
出自《北史》的成語
出自《舊唐書》的成語
出自《新唐書》的成語
出自《舊五代史》的成語
出自《新五代史》的成語
出自《宋史》的成語
出自《遼史》的成語
出自《金史》的成語
出自《元史》的成語
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