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顛沛流離的傳奇名畫「清明上河圖」,在科技的魔法棒下,重新「活」了過來。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供職於翰林圖畫院的畫家張擇端完成長528公分、寬24.8公分的長卷「清明上河圖」,這幅經典名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然而,「 清明上河圖」並非一直安穩的嬌寵於宮廷內府,九百年間四出、五進宮中,寫下一紙波瀾壯闊的流傳史。
1952年冬天,在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清理溥儀攜出的大批文物時,在一堆紙堆中,赫然驚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在眼前!
當時,任職東北文化部的楊仁愷前往逐卷鑑定時,發現畫得很工細的明朝蘇州「 清明上河圖」片子被選出來,真正的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卻被丟在一旁。因為有楊仁愷的慧眼,才讓「 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得以保存,並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2003年上海博物館舉辦「 七十二件國寶展」,展出這幅經典名作,觀眾絡繹於途,看隊等候入場的人綿延一公里,掀起一陣國寶熱。
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中,由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製作完成145.5公分地幕「奧運捲軸」,開啟了中國繪畫的古典形象,與當代數位科技結合的嶄新篇章。
此後,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水晶石再次接受視覺數位化展示的挑戰,就在中國國家館的方案提出「清明上河圖」時,水晶石團隊的第一直覺反應就是:讓它動起來!用數位科技活化整幅「清明上河圖」。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一書,簡單扼要的將張擇端的名畫與水晶石的創作做了清楚的比較分析;並將普羅大眾對於「清明上河圖」的十大疑問,做了清楚的解說;更將「清明上河圖」整幅畫分段作賞析;最後更將水晶石這一團隊如何將名畫變身成動畫的製作過程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