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語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集合了傳統文化中哲學、天文、地理、兵法、中醫、經絡、心理等學科精髓,它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的獨到闡釋,它的技擊方法和養生理念,在中華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獨放異彩。
由於受以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思想的影響,雖然武術源遠流長,但歷來卻為學術界的主流思想所輕視,縱觀從漢至清的「正史」,武學始終沒能「以武立身」進入其中並佔有一席之地。
在歷代官方文獻中,有關武術技藝和拳理的記載極少,即使是民間資料,清代以前也十分罕見,存留至今的大多是清代的手寫本或抄本,且由於保密或自珍心理的影響,許多武術文獻都屬「秘傳」,以致一般人甚至聞所未聞,更不用說深入研究了;亦有許多武學資料,散落湮沒在各類他種文獻中讓人難識真面。這在中國歷代文化的傳承史上,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
有著幾千年傳承積澱的中華武術,能生存並發展到今天,是因其具有很深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根脈。傳統武學尊崇的生存理念、修習的武術技能,一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與心理等;另一方面,它融健身、搏擊、觀賞為一體,是人類文明流動的傳奇。因此,將武術作為文化形態來研究,一方面可使人們對武術自身重新認識,同時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從更高層面認識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義,提示了若干全新的視角。
然而,我們注意到,那些歷經坎坷倖存到今日的武學資料,有許多被束之高閣難得一見,或正面臨著破損、佚失的窘境,對這些寶貴資料的發掘、研究、整理和保護已迫在眉睫;我們還注意到,至今出版界還沒有一個機構專門從事或介入此項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六十多年間,全國共整理出版古籍近兩萬種,基本沒有武術這個學科的分類,這個現狀應該有所改變。隨著學術界對中華武學的日益重視,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順應國內外研究者對武學典籍的迫切需求,決策組建了「人文‧武術圖書事業部」,旨在推進武術古籍的保護、整理和出版。依據國家古籍整理出版的有關精神和規定,經過精心挑選並廣泛徵求專家的意見,決定將幾種早已進入武學研究者視野的古籍版本,透過原件影印、點校、注釋等方法加以整理,彙編為「武學古籍新注」,陸續推薦給讀者。本套叢書力求做到傳統與現代並存,內容與形式統一,與以往的武術類出版物有較大的不同。
入選本叢書第一輯的武學典籍初步定為:李亦畬手抄《王宗岳太極拳論》、宋書銘《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太極法說》(班侯贈全佑本)。此外,《手戰之道》(收入明‧沈一貫《搏者張松溪傳》、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清‧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清‧黃百家《王征南先生傳》、清‧黃百家《內家拳法》等)、《拳經輯集》(收入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明‧茅元儀輯《武備志》)、明‧吳殳《手臂錄》等典籍亦將分輯陸續出版。
以上這幾種古籍,均成書於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空前繁榮並且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中國古代武術體系及其總範圍的基本形成與確立、武術流派的形成、武術套路的出現、武術理論的全面發展,等等。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國武術,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承上啟下的歷史使命:一方面,它是上古武術一脈流傳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它又是未來武術不容推諉的啟蒙者。
而這一時期優秀的武學著作,也就帶有了這一明顯的時代特徵,深入研究這幾部武學著作,對認識中國傳統武學理論體系有著重要意義,對傳統武術未來的發展走向,亦有一定的規範與指導作用。
本套叢書邀請了國內外著名專家進行點校、注釋和導讀,梳理過程中充分尊重大師原作,由知名專家以規範的要求對原文進行梳理,力求經得起廣大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讓讀者放心地學習與珍藏。
希望本套叢書的出版,能夠在武學研究領域起到一定的引領、推動作用,這也是我們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人文‧武術圖書事業部全體同仁的衷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