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價時代來臨!
從市場機制到政治角力,解讀全球石油經濟的未來趨勢
當國際市場震盪、產油國困境與新能源趨勢交織,
石油產業該何去何從?
▎探討油價波動的深層原因
本書以油價為視角,剖析全球石油市場的發展脈絡與未來趨勢。從歷史低油價的回顧到現今市場變革,我們梳理國際油價體系、供需結構及影響油價的關鍵因素,並深入探討頁岩氣革命與OPEC+的應對策略。此外,covid-19疫情的突襲更凸顯石油市場的脆弱性,使石油供需失衡問題加劇,成為促使低油價進一步延續的催化劑。本書透過歷史事件與當前市場分析,揭示油價長期低迷的可能性,並提出「雙週期」理論,說明油價的短期波動與長期發展趨勢如何交互影響,讓讀者更全面理解油價的變動邏輯。
▎低油價對產油國與國際經濟的影響
當石油不再是「黑金」,產油國的經濟結構與全球金融體系將面臨巨變。本書探討「資源詛咒」是否再次發揮作用,以及低油價如何衝擊資源型國家的國家預算與經濟發展。同時,我們分析石油美元體系的運作模式,以及歐元、盧布等貨幣是否能挑戰其霸權地位。此外,石油作為政治工具的影響力亦不容忽視,無論是透過價格戰、供應壟斷,還是國家石油公司國有化政策,各國政府如何在地緣政治競爭中運用石油,將決定全球能源格局的未來走向。
▎企業如何適應低油價環境
在國際石油市場動盪的背景下,石油公司如何生存與轉型成為關鍵課題。本書回顧歷次油價暴跌時國際石油巨頭的應對策略,並探討國家石油公司在政府主導下的決策模式。此外,獨立石油公司如何在低油價時代求生存,面對新一輪併購潮,哪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科技的進步也成為石油產業轉型的重要動力,從開採技術革新到人工智慧應用,能源企業如何利用科技提升競爭力,將決定未來石油產業的版圖。本書將透過案例分析與市場趨勢預測,為企業與投資者提供深刻見解。
▎能源轉型與未來展望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環保政策推動,能源轉型已勢在必行。本書不僅分析新能源技術如何挑戰傳統油氣產業,也探討政府政策對能源市場的影響。從新能源車的普及到可再生能源的崛起,石油的未來需求是否會持續萎縮?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與石油相關的消費模式,是否也將因此改變?透過對政策、科技與市場趨勢的綜合分析,本書試圖解答石油時代是否真的正在走向終結,並提供讀者對未來能源格局的深刻思考。
【本書特色】:
本書以油價變動為核心,深入剖析石油市場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趨勢,結合經濟、政治、企業策略與新能源轉型等多元視角,全面探討低油價對全球的影響。透過歷史案例與市場分析,解析產油國財政壓力、國際石油企業的應對策略及地緣政治對油價的操控。同時關注科技創新與環保政策如何加速能源轉型,改變石油產業格局。
作者簡介:
王建良,教授,石油工程管理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系統工程、能源資源可用性評估、能源經濟管理、能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評估等,開授國際石油經濟學、能源經濟學、技術經濟專題、系統科學理論與方法等課程。
趙林,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教授,中國石油學會會員,石油天然氣學報編委。
薛慶,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金融學碩士,研究領域為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公司金融、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低油價的前世今生:國際油價體系與歷史低點的回顧
隨著現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的策略價值日益凸顯,石油安全問題引發關注,圍繞石油開展的國際政治外交更加活躍,劇烈的油價震盪愈加頻繁。作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能源商品,決定油價的根本因素依然是供需。由石油輸出國和石油消費國組成的供需雙方,共同構成了包括五大現貨市場、三大期貨市場、六大基準油價的成熟世界石油體系。回顧歷史,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體系經歷了寡頭壟斷定價、生產者定價和交易所報價三個階段。作為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為各位讀者梳理國際石油市場及其價格體系的發展脈絡與現狀,講述歷史上歷次低油價事件。請大家跟隨我,一起進入石油的世界吧!
第一節 國際石油市場的運作與價格機制
一、現代石油工業的起源
1859年8月29日,美國人艾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在賓州的泰特斯維爾村(Titusville)鑽井取油成功,從此開啟了美國本土石油的大規模商業化開採之路,這也被認為是世界大規模商業用途開採石油的開始。正如博.黑恩貝克在《石油與安全》中所寫:「1859年美國發現了石油這種新資源,象徵著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100多年前,美國賓州西北部的群山之中有一條漂浮著黑油的溪流。因為黑油是從山上的石頭縫中滲出來流進溪水中的,因此又被稱為「石油」。但在當時,石油被當地土著人認為是一種能治百病的「神油」。
1853年,美國正值經濟成長和工業化的穩定發展階段,但在當時廣泛使用的照明方法卻是點燃浸在動物油脂或植物油中的燈芯。因為照明效果不理想以及提煉燈油高昂的價格,人們對高品質、低價格的照明材料有著強烈的需求。美國人喬治.比爾斯在接觸到石油之後,他產生了用可燃燒的石油作為照明材料的新想法。
產生了這個想法後,比爾斯尋求合作,組成了投資集團。他們與耶魯大學的西利曼教授(Benjamin Silliman)合作,對石油進行實驗分析。在1855年4月16日,西利曼教授的實驗報告表明石油經過加熱之後,可透過蒸餾分離成多個部分,其中一種就是可用於高品質照明發光的油。
當時大部分的石油是從石頭縫裡滲出來的,像「油溪」一樣。收集方法是用勺子刮油或擰乾吸滿石油的毯子,但這些原始的採集方法顯然無法適用於大規模採集、使用石油。這在當時成了一個大難題。比爾斯從鑽井取水的技術中得到了啟發,透過對鑽井取水技術的改造,提出了鑽井取油的方法。
1858年春天,公司的全權代理人德雷克來到了賓州的泰特斯維爾的「油溪」,在油溪附近開始透過打鹽井的方式採油,但過程十分緩慢,不少投資方逐漸放棄了投資。直到1859年8月27日的下午,鑽井架鑽頭鑽到69英尺深的地方時,鑽到了裂縫並主動下滑了6英尺。第二天,工人們發現在水面上漂著厚厚的一層石油,鑽井取油的方法成功了。泰特斯維爾鑽到石油的消息傳開後,人們都湧來泰特斯維爾採油,世界第一次大規模採油就此開始。之後,在油田建立了許多煉製用來照明的煤油的煉油廠,也逐漸出現了許多有關係的工廠,石油大規模開發生產的序幕從此拉開,現代石油工業也從此誕生。
第一章 低油價的前世今生:國際油價體系與歷史低點的回顧
隨著現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的策略價值日益凸顯,石油安全問題引發關注,圍繞石油開展的國際政治外交更加活躍,劇烈的油價震盪愈加頻繁。作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能源商品,決定油價的根本因素依然是供需。由石油輸出國和石油消費國組成的供需雙方,共同構成了包括五大現貨市場、三大期貨市場、六大基準油價的成熟世界石油體系。回顧歷史,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體系經歷了寡頭壟斷定價、生產者定價和交易所報價三個階段。作為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為各位讀者梳理國際石油市...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油價篇:油價變動的歷史軌跡與市場巨變
第一章 低油價的前世今生:國際油價體系與歷史低點的回顧
第二章 頁岩革命的衝擊:撼動全球油價的技術突破
第三章 OPEC+的困局:產油國還能穩住油價嗎?
第四章 疫情衝擊下的石油市場:灰犀牛與黑天鵝的交錯影響
第五章 油氣時代的終結?能源市場的未來走向
第二部分 國家篇:產油國的財政挑戰與能源政治博弈
第六章 資源詛咒再現?石油依賴國家的經濟困境與破解之道
第七章 財政緊縮下的資源國:油價波動如何衝擊國家預算
第八章 石油美元的霸權與挑戰者:全球經濟格局的金融戰場
第九章 石油政治的無形戰場:能源作為經濟武器的威力與風險
第十章 環保政策與能源轉型:消費國的低碳願景與石油業的未來
第三部分 公司篇:石油企業的生存戰略與市場應對
第十一章 國際石油巨頭的應變之道:歷史上的低油價與產業調整
第十二章 國家石油公司的角色與挑戰:政策主導下的市場應變
第十三章 獨立石油公司的存亡之戰:低油價時代的併購風潮
第十四章 科技如何改變石油產業?新技術帶來的降本增效革命
第四部分 家庭篇:石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
第十五章 我們身邊的石油與天然氣: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能源影響
第十六章 成品油價格的真相:政府從油價中收了多少稅?
第十七章 能源轉型如何影響消費選擇?政策導向下的能源替代進程
參考文獻
序言
第一部分 油價篇:油價變動的歷史軌跡與市場巨變
第一章 低油價的前世今生:國際油價體系與歷史低點的回顧
第二章 頁岩革命的衝擊:撼動全球油價的技術突破
第三章 OPEC+的困局:產油國還能穩住油價嗎?
第四章 疫情衝擊下的石油市場:灰犀牛與黑天鵝的交錯影響
第五章 油氣時代的終結?能源市場的未來走向
第二部分 國家篇:產油國的財政挑戰與能源政治博弈
第六章 資源詛咒再現?石油依賴國家的經濟困境與破解之道
第七章 財政緊縮下的資源國:油價波動如何衝擊國家預算
第八章 石油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