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航海時代的大夢到邊陲上的初醒 / 台北電影節總監 黃鴻端
對於身處臺灣島上的我們,葡萄牙一直是一個似遠又似近的國度。自從十六世紀葡萄牙的航海員在海圖刻畫上「福爾摩沙」這個名稱後,臺灣與葡萄牙似乎在命運上有了奇妙的、若有似無的聯結。然而葡萄牙人終究還是沒有上岸臺灣,而是繞過了這個他們口中讚歎的「美麗之島」,最後去了澳門。
地處南歐伊比利亞半島的面積不大的兩個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十六世紀上半葉藉著海權成為第一代世界性的殖民大國,開啟了一個歐洲文明主導的世界歷史新紀元。在此之前,生活在世界其他各地的人們只有局部的接觸和交往,沒有人知道完整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貌。
葡萄牙人的先祖在當時稱霸全球,雄心勃勃風佇立在船首望向遼闊的未來,胸中挾帶征服全世界的夢想,自信滿滿。五個世紀後,那些輝煌的殖民盛事帶給後代的除了驕傲,是否也成為負擔與壓力?消失了地平線後,地處歐洲南端邊緣的葡萄牙在二十一世紀初好不容易擠進了歐元市場,引頸期盼的榮景尚未來到,又跌入了襲擊全歐的經濟危機。殖民夢碎後的帝國所留下的是無奈、惆悵,或是因痛苦省思而發出了更激烈批判?2015台北電影節藉著最直接的電影媒介,近距離探索這個國度:五百多年後,這群大航海時代強國人的後代都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葡萄牙的電影創作者從最近一個世紀以來不斷試圖從這個巨大的航海歷史圖中,尋找型塑其人格的基因與脈絡。南端直布羅陀海峽吹來的海風,喚醒了知識份子,開始本著「航海勢在必得,生命無可惋惜」的悲壯,畫下了近代影史上極為獨特的精采電影地圖。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女士懷著與葡萄牙航海家一般的勇敢冒險精神,一口氣在本年度的主題城市「里斯本」專題策劃中,蒐羅了從葡萄牙影史最早的經典大師曼諾迪奧利維拉(1908-2015)的作品輯到具影響力的當代思潮佩德羅科斯塔(1959-)等導演的精彩劇情長片、短片、紀錄片等55部多元面相與議題探討的葡萄牙電影,此實為台灣影史上的創舉。為紀錄此一重要的努力,我們啟程飛往葡萄牙的銀幕,並邀請臺葡影人學者為本書撰文並集結成冊,俾使更多的影迷得以一窺葡萄牙豐富的電影面貌,深入認識此一股老航海民族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