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社科類翻譯圖書,原著出版于2018年。類似的書籍,正如作者自己所講,已經汗牛充棟、數不勝數,那麼拉爾夫·格奧爾格·羅伊特的這本書,其優勢和特點在哪兒?同大多數二戰書籍比較,羅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論據。對本書主角、二戰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盡可能從客觀、不帶預先好惡的立場去描述。
書中講述了希特勒如何從一名下士發跡成為納粹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其飛黃騰達的背後揭露了什麼深刻的社會問題。西方當代主流的歷史學術觀點認為,希特勒是一條德國“特殊道路”的結局和終點,這條道路源於普魯士軍國主義和威廉二世的帝國主義,以及將德國排斥于西方陣營之外的凡爾賽安排。作者似乎並不完全認同。他認為,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政治化正式形成於1918年革命的巨大不確定時期。導致二戰災難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那一種荒誕的種族主義使命感,而不是要把德國建設成為世界強權。
作者旨在刻畫和對比站在理性政治、理性戰爭對立面的希特勒,鮮明指出,希特勒戰爭的整體特徵源於其荒誕的反理性。作者還提出了影響第二次世界的關鍵性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的續篇嗎?作者的答案是,一戰的停火和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二戰歷史的開端,但二戰並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但不能說一戰作為“原初災難”導致了二戰,並無這種歷史必然性。
拉爾夫·格奧爾格·羅伊特(Ralf Georg Reuth),德國著名歷史書作家。1952年生於德國。曾出版許多關於納粹帝國的書籍,以及希特勒、戈培爾等人的傳記。在我國已經出版的有《戈培爾傳》《希特勒傳》和《大逆轉——希特勒反猶背後的歐洲史》。
王爾東,1973年生於浙江。1995年入職外交部。從事對德國和歐洲問題研究,在我國駐德國使館履職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