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從事明清文學教學二十餘年,發現有一種特殊現象:人們對於明清小說戲曲多耳熟能詳,但對於明清詩詞發展概貌瞭解不夠,往往會以其不如唐詩宋詞而輕視之。這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一般人對於中國文學史的認識,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以清代而論,它是中國傳統文學的「集大成」,詩、詞、賦、駢文等傳統文類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但作家多,流派多,而且作品風格呈多樣化的發展風貌,真有一種「如行山陰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美感享受。
過去,因為對清代詩詞缺乏瞭解,往往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如何將清代詩詞的真實面貌介紹給一般讀者?我在武漢大學嘗試開設「明清詩詞欣賞」的課程,想通過這種普及性的教學實踐,全面介紹明清詩詞的藝術成就,力圖改變人們對於明清詩詞實際成就認識的不足。2009年5月,我收到蘇州大學王英志教授的來信,他說,臺灣三民書局正在組織海峽兩岸專家編選明清詩詞的普及讀本,並向三民書局編輯部推薦了我。真誠感謝王英志教授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極好的機會,讓我通過這本書表述自己多年研冶清詞的心得和體會。
20世紀以來,清詞選本眾多,比較著名的有朱祖謀《詞莂》、葉恭綽《全清詞鈔》、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錢仲聯《清詞三百首》,我們這個選本在參照諸家選目基礎上,通過選本及別集的甄別,選取詞家100人詞作304首。在編選過程中,我們確立了這樣幾個大的原則:(1)以反映清詞發展脈絡為主線,(2)以清詞流派為重要參照系,(3)突出經典詞人和經典作品,(4)重視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力圖較為全面地反映清詞真實面貌。因為清代詞史的實際成就是兩頭高中間低,對於清初,我們著重體現南北詞壇百派回流的局面,而對於中葉的作品,因其成就不高,風格單一,故選錄較少,主要是突出浙派的巨大影響力和常州派的新變氣象,至於晚期的作品,則以重要詞人為中心,選錄能反映世變內容的作品,並說明清詞地域廣泛、風格多樣的發展風貌。
《新譯清詞三百首》從接受任務到正式完稿,歷時三年半,其間原委,略加陳述。2009年10月,我與三民書局簽訂了正式合同,交稿時間為2011年10月。未料接受任務後不久,相繼又有其他研究任務到來,直到2010年底這部書稿還沒有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四分之一。適逢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偶遇趙伯陶老師,詢問其承擔的明詩部分的完成情況,並談到自己在寫稿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他建議我在體例上作些調整,由原來約定的按題材分類改為按時間先後編排。在征得三民書局編輯部的同意後,我調整了書稿的編排體例,對選目也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和改動,這樣寫作起來相對得心應手多了。
有必要說明的是,為了加快寫稿進度,我先後邀請昝聖騫、王衛星加入,他們是我指導的博士生和博士後,專業研究方向是詩詞學,有過舊體詩詞寫作的經驗,在稿件品質和工作進度上是有切實保障的。其中,聖騫參與較早,撰寫的初稿最多,衛星是後來才加入的,不僅撰有大量的初稿,而且還為我分擔了部分改稿任務,所以,這部書稿的完成得感謝聖騫和衛星的幫忙,還要感謝王英志教授的推薦和趙伯陶老師的建議。當然,更要感謝責任編輯邱垂邦先生的寬容,他允許我們在超過合同約定期後能安心寫作,這樣才能把這部書稿做得更加完美。
陳水雲
二○一六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