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
▏多才多藝 ▏
每個歷史成語都是一次風雲際會,多少帶些傳奇色彩。且從周公姬旦說起:周公輔佐武王姬發伐紂建國,制禮作樂,使西周成為後世最景仰的朝代。
成語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武王2年(公元前1043年)病重,周公在祖宗神位前祝願,大意說:「乃王發不如旦多才多藝,不能侍鬼神;但是姬發能君臨天下,治理萬民,請允許我替他去死吧。」
雖然禱告無效,武王去世,「多才多藝」的周公輔佐成王,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時代,受封魯公,封地在山東曲阜;周公為了留朝輔政,未去封地,由兒子姬伯禽前往,接任魯公之位。
諸侯有向朝廷述職匯報的義務,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封於齊,他到封地後五個月,回朝向周公匯報齊國的情況。周公問太公為什麼這樣快就來匯報?太公說他入鄉隨俗,不做大的變動,很快就上軌道了。
姬伯禽就國三年才來匯報,周公問伯禽為什麼這麼久才來匯報?伯禽說他要移風易俗,改變制度,所以要這麼久。周公嘆道魯國以後一定會變成齊國的附庸,好的制度應該「平易近民」,魯國的制度太複雜了!
其實不能怪伯禽把事情弄得太複雜,因為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天子特准魯國使用天子禮樂郊祭文王和祖先,那是魯國的榮耀,但那是一套複雜的制度。齊國後來果然成為大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魯國始終站在列強的邊緣上。
到了東周時代,也就是春秋時代,魯國第一任君主魯惠公十分荒唐,他為兒子姬息迎娶宋國女子為妻,但是一見宋女貌美,便奪為己有;生個兒子,取名姬允,立為太子。魯惠公死時,姬允年幼,由公子姬息執政,是為魯隱公。
隱公原本計畫等姬允長大成人,就讓位給他;姬允等不及傳位,與公子姬揮合謀,先行弒君篡位,是為魯桓公。桓公的夫人是齊國人,原本與齊襄公有染,昏庸的魯桓公居然攜帶夫人訪問齊國,他的夫人又與齊襄公私通被他發覺。齊襄公設計殺害魯桓公,再用他自己的馬車送回魯國。
從這些事看來,周公雖然「多才多藝」,他的子孫卻是不肖。其實在那個時代,類似的醜事,在其它諸侯國中也頻頻發生。只不過正當春秋五霸相繼興起之時,魯國君主昏庸,政變連連,國勢不振,就被邊緣化了。
魯國也有可為後世稱道之處:春秋諸侯都有史官,但以魯國史官最為「多才多藝」。魯國史官編輯的魯史《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是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編年史。
《春秋》不單記錄了魯國的大事,也記錄了其它諸侯國之間的大事,其它諸侯的國史都沒有如此完備。後經孔子重新修訂,《春秋》又成為「一字褒貶」的奇書,所以史家便以「春秋」命名這個特殊時代。
孔子(公元前552—前479年),魯國人,和周公一樣「多才多藝」。在政治思想方面,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為政者如能把握這個思想,必能國泰民安。在做人的道理方面,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德行修養,社會自然和諧。
孔子十分推崇周朝的禮樂制度,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高估了西周的禮樂制度,以為只要統治者學習文、武、周公,實行仁政,就天下太平了。其實西周的盛世不過三代,短短四十幾年,人亡政息!
▏以暴易暴 ▏
語出《史記‧伯夷列傳》。殷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興師討伐(公元前1046年),殷朝義士伯夷、叔齊攔住武王的馬頭,請他不要伐紂。當時周是殷商的一個諸侯國,諸侯征伐天子,是以下犯上;武王不聽,伐紂成功以後,建立周朝,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逃入首陽山中採野菜充飢。二人將要餓死之際,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既然殷紂王荒淫無道,武王伐紂應該是「弔民伐罪」,怎會是「以暴易暴」?自古以來,改朝換代的戰爭都會造成大量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戰後久久不能復原,武王伐紂也不例外。《尚書‧武成》記載牧野決戰竟然「血流漂杵」,而周朝和殷商一樣,也是一個封建奴隸制的王朝,並無不同!
《史記‧周本紀》:武王之子成王繼位(公元前1043年),不久管叔、蔡叔因反對周公輔政而作亂;亂平後,才有了成王、康王四十二年的太平歲月(公元前1038—前996年),史稱「成康之治」。
嗣後,康王的兒子昭王曾兩次南征,第二次南征途中被人害死(公元前977年),可見周王室的威望已大不如前。昭王的兒子穆王是位傳奇人物,傳說穆天子乘坐八駿馬車,由造父駕駛,馳騁在青海草原上,遊山玩水,樂而忘返。
穆王的後代也多不肖,待到厲王繼位(公元前878年),已經民生疲憊,而厲王嚴刑峻法,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動亂四起。厲王的兒子宣王雖然有中興之志,但是大廈將傾,無可奈何。
宣王之子幽王繼位(公元前779年),寵愛美女褒姒;褒姒不愛笑,幽王用盡方法,也不能博得美人一粲,最後想到一個絕招:周代在全國軍事要地築有烽火臺傳遞軍情信息,遇有賊寇侵犯京畿,白日舉煙,夜晚舉火,召集諸侯前來勤王。於是幽王下令舉起烽火,諸侯率兵趕來,不見賊寇,但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頭,開懷大笑,心知被幽王和褒姒戲弄,卻也無可奈何。以後又數舉烽火,諸侯漸漸都不來了。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又廢了王后和太子宜臼;王后是申侯的女兒,帶著宜臼逃回娘家,申侯大怒,聯合幾家諸侯及犬戎部落攻打幽王;幽王舉起烽火,諸侯無一人前來勤王,國都鎬京(今西安市)失守,犬戎殺死幽王,擄走褒姒,焚燬鎬京,諸侯共立宜臼為王(公元前770年),是為周平王。由於鎬京已燬,乃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而遷都之前的周朝史稱西周。
東周時代,諸侯割據,開啟了五百餘年的戰亂局面,史家又分這一時期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這一時期,東周天子名義上仍是諸侯的宗主,但其政令不出洛陽方圓六百里;不過諸侯互相攻伐爭霸,卻不敢向周天子用兵,往往為了師出有名,還得打著周天子的旗號,所以東周小朝廷能一直存在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公元前221年)。算上這個東周小朝廷,武王伐紂建立的周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多年。
西周是孔子和後世儒家學者最為讚揚的朝代,其實並不那麼美好。西周和殷商一樣,都是封建奴隸社會;明君在位,使民以時,社會比較平和;昏君在位,橫徵暴斂,就民不聊生了。
在西周二七五年的時間中(公元前1046—前771年),昏君多於明君,看來伯夷、叔齊說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並不離譜。當一個朝代出現殷紂王和周幽王那樣的暴君,必然有人取而代之,改朝換代是必然的。各個朝代昏君、暴君不時出現,「以暴易暴」便輪迴發生。
▏禮廢樂壞 ▏
在春秋戰國這個漫長的戰亂時期中(公元前770—前221年),西周王朝的禮樂制度逐漸解體,只剩下嚴刑峻法。成語出自《史記‧禮書》,所謂禮就是行為準則,有婚姻之禮、社交長幼之禮、喪葬祭祀之禮、上下尊卑之禮。
「周衰」因而「禮廢樂壞」,大小相逾;循規蹈矩的人,常被人欺侮;投機取巧的人,卻被人吹捧;風氣敗壞,不守行為準則。
關於「樂壞」,《史記‧樂書》說:歌功頌德,修身養性的雅、頌樂曲,沒人喜歡了;而靡靡之音的鄭、衛音樂卻流行起來。鄭、衛之音,是亂世之音。「禮廢樂壞」也稱「禮崩樂壞」。
西周的版圖遼闊,西至青海湖,北至內蒙古,東達渤海灣,南屆長江。周武王伐紂時,有八百諸侯跟隨;周滅殷建國,他們自然都有封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後,諸侯開始公然不聽天子號令,違反周朝的禮樂制度。
根據《史記‧十二諸侯表》,東周前期,也就是春秋時代,除東周王朝以外,主要諸侯國有十二個,瓜分了周朝舊有領土。十二諸侯國分別是: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
當時還有數十個小諸侯分散各地,這十二諸侯原本是周王朝分封的宗室子弟或功臣,理應遵守周朝的禮樂制度和法律,聽從周天子號令;可是這時的諸侯我行我素,不再理會周天子的存在。
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之時,由於鄭國臨近洛邑,鄭莊公就近大力協助,因而得到平王和桓王兩代的重用;因為兼任東周王朝的卿士,鄭國國勢也就強盛起來,鄭莊公因而日漸驕縱,竟然兩次率眾強割周天子的莊稼,周桓王大怒免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返回封地不再來朝。
當時諸侯強割天子的莊稼,又不朝天子,違犯了上下尊卑之禮,是嚴重的罪行。周天子乃率領幾家諸侯討伐鄭國,反而被鄭國打敗,從此周天子再無維護禮制討伐諸侯的力量,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徹底崩潰。
總而言之,「禮廢樂壞」中的「禮廢」包括:
一、諸侯不聽周天子號令,各自為政。諸侯國中常有臣弒君、君滅臣、子弒父、兄弟相殘、父奪子妻等事,嚴重破壞上下尊卑之禮。
二、井田制度解體。井田制度是鞏固封建奴隸制的一環;西周收天下土地為王田,天子裂土分封宗室子弟及功臣為諸侯;諸侯使用奴隸耕種土地享受成果,並向王室稱臣納貢,但無擁有土地之權,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這個意思。到了春秋時期,土地不再是王田,成為諸侯私有;租佃取代奴隸井田制度,周朝的禮制崩潰。
三、商人階級興起。周代社會階級分為士、農、工、商,商人排在社會的低層;春秋以後,商人不但富有,並且走進政治的最高層。鄭國有弦高,齊國有陶朱公范蠡,秦國有呂不韋,他們都曾經風雲一時。
四、諸子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縱橫家等,評論時政,各說各話。
周朝治國,用禮樂刑罰維護社會秩序;明君在位注重禮樂,人人各安其位,社會比較和諧;昏君在位,以禮樂為手段,刑罰為工具,剝削人民以滿足私慾。昏君多於明君,所以「禮廢樂壞」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遺憾的是中國始終沒能建立一個合情合理的禮制,也從來沒制定一個公平獨立的法統,所以昏君輩出,內亂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