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系列叢書」《清華因緣》序
陳力俊
中央研究院自1948年開始選舉院士以來,院士榮銜成為國內學人學術專業的桂冠、至高的榮譽。碩學鴻儒,窮首皓經,而能出類拔萃,必有過人的智慧、不凡之際會,值得後進學習與效法。令人婉惜太嘆的是,許多院士往生前無意或未及立傳,精彩人生無以較完整的方式傳世,因而本人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推動由「清華出版社」出版「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鎖定與清華淵源深厚的院士為對象,或以回憶錄,或以口述歷史方式,幸得多位院士支持,陸續出版《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父子雙傑清華傳承:徐賢修與徐遐生兩位校長的故事》、《陳守信院士回憶錄》,本書《清華因緣:學思行旅、口述青春紀事》是「院士傳記系列」已完成的第四本傳記。
與秉乾兄接觸較多要溯及在清華沈君山校長任內,由於發生校內教授上法院控告一群生科院學生事件,沈校長指定本人與當時擔任生科院院長的秉乾兄等,組成三人小組,協助校方了解實情;在執行校方任務期間,深感秉乾兄不僅在專業上傑出卓越,對人情義理,尤其有高卓的體認與看法,令人印象極為深刻。2006年,本人忝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也與黃院士夫人,黃周汝吉院士,接觸機會較多,同時在本人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在校務推動上,總是能獲得黃院士伉儷不遺餘力的協助,至今銘感不已。
黃院士伉儷情深,尤其是中央研究院有史以來,極少見的院士伉儷(迄今一共僅三對),也是第一對從臺灣大學出身的夫妻檔;黃院士形容夫人:“great daughter, good sister, sweet lover, devoted wife, loving mother, dedicated scientist, caring teacher, lasting friend and a trusting colleague.”黃周汝吉院士說:「五十年之研究生涯轉瞬即逝,唯吾夫婦情趣依舊,深感晚年新生命的珍貴。」讓人想起「只羨鴛鴦不羨仙」千古名句。
本書對黃院士的精彩生平與志業,有很生動的描述,但如黃院士所願,重點放在清華,可以黃院士清華情來形容,而以「清華因緣」為名甚為適切;黃院士強調,放眼兩岸以及中國的歷史發展,清華既是典範,也是特例。二十餘年來,黃院士高度認同清華人,非但意欲接續清華的優良人文傳統, 且發願有以開創,寄望清華在西學東漸大潮中繼承過去的燦爛,且能再現高潮;他於1985年即參與清華新成立的生命科學諮詢委員會,1993-97年擔任清華生科院院長,從獨創了中文「生命科學」的新名詞,到籌備以及創立生命科學院的規劃,從課程設計與羅致、聘用人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用心投入與參與,集中心力推動生命科學,憑藉前此已然奠定的深厚根基,開拓恢弘遼闊的景觀;黃院士雖於1996年返美任教,但持續關注清華,始終保持密切聯繫,至今仍擔任清華大學校務諮詢委員,清華生命科學院諮詢委員兼主席。本人也有幸長年有機會獲得教益,誠如我在接受清華百年校慶推出的《人物清華》一書作者訪問中,略敘黃院士與清華之因緣中所說:「多年來他一直把他自己當作清華的一員,可以說是他的歸屬,」「這幾年,他都回來幫生科院授課;每年的校務諮詢委員會議,他都從美國老遠專程回國全程參與,針對議題建言,持續為清華服務,熱誠投入。」黃夫人曾說:「秉乾對清華的感情是歷史性的,認為清華人是很了不起的,秉乾很認同清華的傳統。」
黃院士伉儷雖大半時間身居海外,除個人取得的學術成就外,近半個世紀以來,即長期承擔著引介生命科學在臺灣生根和發展的使命與抱負;他以清華國學院導師之一的陳寅恪肯定另一位導師王國維治學與文化情操雋語: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得以發揚,」引為圭臬。黃周汝吉院士曾說:「我們夫妻要說對臺灣有甚麼貢獻,那就是幫忙建立分子生物學。」黃院士長期以來以教育為志趣,在校園裡和年輕同學相處也是他的樂趣。他強調Pedagogy is more than teaching,即教學不止在課堂傳道授業。他在大一開「生命科學導論」,且連開四年。他很重視與學生的互動, 關懷學生是否能在清華園陶冶心智而成材;他說:「清華人應具備的知識菁英內涵,非僅具有學術價值,且能淑世,有以貢獻於人類社會。」「在我任教那幾年,同學都知道。念清華生科系不是為了就業,而是超越就業。」他對初進清華的新鮮人,都會強調要能高度認同清華的傳統,也就是文理會通。「讀書就是要能開創個人的選擇空間,樂於個人選擇的工作,成功就是懂得選擇。」他學生的座右銘即是“to be able to choose, and happy with what you have chosen.”他很費心思,加強師生互動,也很珍惜師生關係, 此外,他致力於推動兵役制度改革,突破限制,使清華學子在求學期間,得以在暑期出國交流,爭取生科系役男分發,改革替代役,也打開了從義務役逐漸走向募兵制的思維,貢獻許多心力,居功厥偉。
最難得的是,黃院士交卸生命科學院長職務後,從不認為他已從清華退休,而是持續關懷清華,樂於接受諮詢,也勇於提出意見,諸如建立清華學生住宿學院;推動並促成編寫「生命科學與工程」教科書;為提升學生競爭力,主張強化英語能力,推動醫學文學閱讀;參與催生醫學科學系,主張在生科院以人的科學為核心繼續設立第三個學系,處理人與生態以及人體內為數更多的生命體如各種細菌;對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持保留意見,但在清華和交大之間搭起了生命科學橋樑。清華園依然經常看得到他的身影,積極參與校務、院務諮詢、兩岸清華互動、合開課程、學生座談、發表演講, 可以說黃院士人依然在清華,心思更用在清華。
清華在黃院士早年記憶裡,是長輩最推崇,同學們相與欽羨的學術殿堂; 他體認中國近代史幾個最重要環節,都與清華息息相關,也構成中國歷史向前推展的巨大動力;過去欣然嚮往清華大師輩出,轉身而為清華人,身負教研重任,而今正有心且持續付出心力為清華因緣接續更多的篇章,有所貢獻於清華的未來,實為清華幸。
陳力俊謹識於清華園2015年5月
作者陳力俊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知名材料工程學者,國立清華大學在臺復校第12任校長 (2010∼2014),2009年獲選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3年獲選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2006∼)。
《清華因緣:學思行旅、口述青春紀事》序
錢煦
《清華因緣:學思行旅、口述青春紀事》是一本極可貴的書。它清晰流利地寫出兩位生命科學大師對學術的重大貢獻;特別是臺灣,尤其是清華大學。黃秉乾、黃周汝吉二位院士在學術研究上各有極高的成就,合起來更是卓越非凡;繼袁家騮、吳健雄兩位院士後,為中央研究院有代表性的一對。
秉乾、汝吉都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但他們對臺灣學術界極盡全力、奉獻推動,令人敬佩。我最初和他們共同為推動臺灣生命科學努力是在1985年。那時我們和余南庚、曹安邦、王倬、吳瑞、何潛、艾世勛、何曼德、吳成文等院士們在美國為中央研究院的分子生物研究所(分生所)和生物醫學研究所(生醫所)徵才回臺灣來工作。汝吉和秉乾對計畫的籌備,推動、追蹤、改進居功至巨。我們決定在最初幾年用接力方式、大家輪替做這兩個研究所的籌備處主任。王倬在1986年7月首先去分生所一年餘,1987年9月由汝吉繼任、秉乾共同領導。我在1987年1月起在生醫所一年半,所以在1987年9月至1988年6月期間,與汝吉和秉乾同時為這兩個相鄰的新姊妹所努力。我對汝吉推動新所的領導能力、和秉乾建立實驗室庫房制度及改進採購程序的創新構想,極為欽佩。秉乾精心籌劃分生所的建築,建立無牆概念的實驗室、成為臺灣生科實驗室的典範。
秉乾和汝吉非常重視科際間的交流和人文與科學的溝通。他們在分生所時開創一系列「智慧之扉」演講討論會,請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作跨領域的講演討論,我也有幸被邀參與。這討論會對促進科學與人文社會的交流互動極為成功。秉乾在清華及其他學術機構也都在這方面有重大的貢獻,使科學與人文融合,造福社會人群。
我很幸運能和汝吉和秉乾有很多其他的共同合作。例如在臺灣建立核磁共振及X光結晶體系統等結構生物學基礎、合辦科學研討會等。1998年院士會議院士座談會時,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請院士們對政府建言。秉乾和我起立發言、認為大學畢業生服兵役不是有效運用國家人才的方法,應有代替方式。當場起草書面提議,有六十多位院士聯署。導致後來的國防役、以從事國防相關科技研發代替軍訓,以及最近的兵役改革。
秉乾在清華生命科學院院長任內,對規劃課程、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術氣氛、増強研究環境,有極大貢獻。由此得以招聘和留任優良師資,教育下一代青年學子、陶冶身心、健全人格、増強知識菁英內涵、培養中國傳統文化、成為有用之才,貢獻於社會。先父是清華化學系畢業的,所以清華對我是比母校還要高一輩。謹此向秉乾、汝吉恭致誠摯的敬意、謝意。
秉乾和汝吉伉儷情深,有極美滿的家庭。從第八章〈家庭情懷〉中可以看到他們對兒女成長的滿意。子思柏為最佳眼科醫師,臨床研究俱佳。2013年寫給父親的信充分表達父子親情。女兒思慎醫學院畢業後主修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從事公衛相關工作,包含法律、行政體系、教育、文化建設,得父母真傳。孫輩也都極為傑出,選擇學醫,同時對文化藝術也有興趣造詣。三代文化交融,創意生活、超越時空、令人敬佩。
匡政和我與汝吉、秉乾有深遠的友誼交情。汝吉和匡政的雙親是大學同學,兩代交情將近一世紀。兩家在重慶歌樂山是鄰居,匡政還記得小時常和汝吉一同帶著童年的幻想、在天亮前爬上後山去看日出和彩霞,到了山頂覺得有無限的成就感。汝吉和秉乾現在站在學術的尖峰、為臺灣和世界各地開創新天地,有更廣遠的視野、一定有更滿足的成就感。汝吉和匡政在重慶的巴蜀小學、南開中學,和以後在臺大都是同學,真是極有緣分。現在我們每兩年在中研院院士會議見面之外,其他也有很多機會歡聚。2014年6月29日秉乾的學生陳彥瑜為秉乾、汝吉在臺北辦了一場極精彩的生日音樂會雅集,與會的年輕醫師們給了優美動人的表演祝賀。匡政和我也有幸被同時祝壽。主人並準備了美麗的鮮花,讓秉乾和我獻給汝吉和匡政(第六章插圖), 我們覺得無限的快樂和感激。
秉乾和汝吉在臺灣的貢獻廣而又深,除了中研院分生所及清華大學之外,他們對長庚醫學院、醫院及很多其他學術機構都有重大的貢獻。他們近半世紀以來,盡心盡力助成生命科學在臺灣生根和發展。他們的努力奉獻, 對教育、學術、社會、人群有重大深遠的影響。經由他們對年輕一代的昭示啟發,他們的影響會繼續遠播各地,長承永遠。
作者錢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學院、醫學科學院、藝術及科學學院院士、大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生物工程及醫學教授、馮元楨講座教授、工程與醫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總校教授、加州大學總校區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