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不能束手等待
搶救你的大腦
雖說老年失智令人心碎也造成毀滅,但樂觀的一面正日漸抬頭──我們可以降低危險,也或許能解救我們自己。網路上出現一個與當前科學思想同步的新口號:「我們發現了一個治療老年癡呆的方法,那就是預防它。」頂尖的老年失智研究者現在認為,我們是否會罹患這個可怕的疾病,並非完全是隨機或變幻莫測的。老年失智既不是命中註定,也不是遲早要發生的,更不是不可避免的老化結果。未來也許會有部分或完全的治療方法。然而,事實是,讓我們容易受到老年失智傷害的因素,就跟心臟病、癌症與糖尿病一樣,雖然有部分來自遺傳基因,卻也有部分是在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尤其是中年(四十多到五十多歲)的健康狀況,已可預示七十多歲到八十多歲時的大腦健康。
還有,科學研究已明確證實,你在平日所做的日常決定(即使很小),可以幫助打造一個能健康運作至九十幾歲(或者一輩子)的大腦。頂尖科學家發現我們所擁有的奇妙能力,可以主宰自己大腦的命運。例如,透過吃對的食物、擴大社交圈、做正確的運動,以及控制血糖、憂鬱與壓力等,你可以降低罹患老年失智的機率,也許還能延擱它的到來,直到你生命的最後一刻都還無法明顯發作。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令人矚目的研究發現,採用高飽和脂肪、高糖類的飲食,會提高腦中的乙型澱粉樣蛋白(一種散布腦部破壞,造成失智的毒性蛋白)的數量。若改吃其他特定食物,則可降低毒性澱粉樣蛋白對大腦的威脅。爾灣加州大學傑出的大腦研究員卡爾.科特曼(Carl Cotman)博士,在做了令人訝異的實驗以後斷言,體能運動比任何已知藥物都更能保護大腦,讓你免於受到會導向失智和記憶喪失的傷害。
特別引人注意的證據顯示,即使已出現嚴重的失智病徵,也不見得是毫無指望。有些老年人,即使大腦布滿了具傷害性的斑塊與纖維糾結(與老年失智的病徵一致),腦部仍然可以運作良好。科學家的解釋是: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可能包含較高的教育、較大的社交圈和智力活動)可以增強腦部的「認知儲備」,足以克服肉體的傷害,因而能夠維持比預期更久的正常功能。這一點讓我們了解到,人類的腦子如果被鼓舞、撫慰和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奇蹟,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盧許大學醫神經心理學家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S. Wi1son)說得好:「我們現在了解,大腦的活動不是單單取決於基因,它也被你如何生活所左右……有很多我們稱之為老年失智症的疾病,其實與腦中的斑塊和糾結無關。」
顯然,一如心臟的健康,往往取決於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老年失智與個人選擇的關係,也遠比你以為的更密切。我們都可以採取行動,幫助大腦去跟病魔談判惡化的時間表。
為什麼需要這本書?
近幾年來,我注意到,有關如何抗拒老年失智的研究報告正日益增加。由於上帝把基因的骰子投給了我,使我的失智機率增加三倍,這類的研究總是持續吸引我的興趣。我常常想:如果能蒐集到一百種具有科學支持的可行方法,讓我在有生之年撐住不發病,或者避免罹患老年失智與年齡相關的記憶衰退,我要寫成一本書,來幫助大家解答這個問題:當我們還在等待抗失智解藥的誕生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終於,我找到了一百個簡單易行的招式,讓大家可以參照演練實踐,好建構出一個更能抗拒老化,並且有能力在有生之年長期運作良好的大腦。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個很大的自助餐檯,可能每樣先試吃一點點,或者自行搭配。我建議你先試行那些最能打動你和吸引你注意的方法。有的方法對某些人可能比較有效,那取決於未知的基因差異和個人偏好。在目前這個研究階段,雖然普遍認為任何形式的心智刺激、規律的運動、參與社交活動和含高量抗氧化劑的飲食似乎較具優勢,卻還很難說哪一種方法對哪一種人最有效。
眾所周知,科學充滿了驚奇與意外。多年來,醫藥界的主流總認為胃腸潰瘍是由飲食和壓力所造成,但有一個澳洲醫師歷經十年努力,終於向主流派的懷疑人士證明,潰瘍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而且可以用抗生素治療。因此,我並不完全排除某些非主流研究的科學學說。現今,老年失智的研究正如同一個令人興奮的摸彩箱,其中充滿許多不確定的學說,而不僅僅只有一個主流的信仰。畢竟,對於確定的病因和有效的預防性干預,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不過,本書仍只採用有公信力的專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多數是領先的科學組織的成員。此外,除非有可靠的科學來源,否則我不會介紹非傳統的預防性觀念。
那麼,我本人是否完全依照書中的所有建議在努力實踐呢?大部分我都做過,尤其是營養與飲食方面的建議。我最近也重新打起已經疏遠了十年的網球,另外又新學習了瑜珈和水上有氧運動。在執筆本文時,寫作已經是我主要的心智投入,但也因此失去很多睡眠(這可對大腦不好)。我沒有社交困難(這對大腦是好事)。我不常在公園或其他自然環境中走路,卻花很多時間看電影。儘管我自己認為看電影具有心理刺激作用(這對大腦也是好事),卻無法提出證據。最重要的是,雖然我有基因上的不利條件,但我的七十八歲頭腦似乎還運作得很好,而且也打算這樣維持下去。我一直了解,生命如同科學,充滿驚奇。對於老年失智症是否在未來等待著我,我無從知悉,但我正盡最大的努力活得比它久。
現在,我也邀請你一起來做同樣的事。
譯後小記
這本書連老年癡呆都有效,身體當然會更健康,照著實行就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作者為了自己而動念寫,我為自己而動念譯。每天我在仁愛公園,看到四面由外勞推進來的輪椅,都會有「今朝來幾個來」的好奇,也有再不小心,明日就是我的警覺。翻譯過程照著做,有用!
推薦序
舉手之勞防失智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三千四百三十萬名失智症患者,並且以每七秒鐘新增一名的速度不斷攀升中;在台灣,估計也有超過十七萬人罹患失智症,盛行率在不同的高齡族群間約五到九%左右,而且隨著人口老化的程度日益嚴重。雖然失智症至今仍無法治癒,一旦罹病,似乎便陷入無可逆轉的絕望宿命,但科技發展逐漸帶來一線曙光,不僅已有藥物可以延緩疾病的惡化,也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證實,如果能及早留意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或許可以阻止、延緩發病,而這可能是目前擊退失智症唯一、也是最大的希望。
正因如此,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近兩年的大眾宣導重點,除了以往的認識疾病、推廣篩檢、關懷照護之外,也開始推廣預防之道。例如去年首創由專業團隊設計的「大腦保健體操」,藉由運動來活化腦部、增強身體協調能力,同時整合兩眼視覺、兩耳聽覺,以及大腦左右半球與身體兩側的各種功能運作。
今年,我們則選擇從飲食出發,出版《這樣吃,不失智》一書,由神經內科醫師、營養師及專業廚師共同設計食譜,推廣「地中海式飲食」:多攝取蔬果(維生素C、E)、豆類、未精製穀類(B群)、使用不飽和油脂來烹調、少吃飽和性脂肪,還有多攝取深海魚類(omega-3脂肪酸)等,而這些營養素都已證實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拜讀美國資深醫藥記者珍.卡波兒的《失智可以預防——生活健腦100招》(100 Simple Things You Can Do to Prevent Alzheimer's and Age-Related Memory Loss)一書,欣然發現我們竟然有志一同,都在科學的基礎上推廣預防失智、延緩腦力衰退的方法。只不過,失智老人基金會此次選擇單一主題,自行研發適合本土的衛教材料,深入介紹;珍.卡波兒則是集各家研究大成,一次提供一百種招式,任君選用、嘗試。
其實,細看本書所介紹的方法後會發現,多半本是維持健康的基本法門,例如攝取多種維生素、不吸菸、節制飲酒、地中海飲食,以及運動、抒解壓力、充足睡眠等。當然,其中也有些較特殊的建議,像是喝蘋果汁、吃咖哩、打坐冥想、上網漫遊等,但整體而言,只要適量為之,都還是符合健康生活的原則。
早在十年前,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之初,曾發表「二十一世紀失智長者照護宣言」,呼籲大眾在失智症日益增加的現實之下,應該「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以免老人受苦、家庭受累,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未來或許還應加上一個「預防他」,鼓勵大家維持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從簡單的生活小事做起,防患未然,好幫自己和家人遠離這令人心碎的疾病威脅。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鄧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