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談「死亡」也可以很淡雅
有時候,真不曉得要如何和孩子談連大人也不懂的「死亡」。死亡,不好懂,因為我們總是避談它,總是忌諱面對;但也唯有多認識死亡,那未知的領域才會逐漸帶給我們答案,我們也才能體會「死亡」帶給人生的智慧。
市面上已有許多談死亡議題的繪本,多是強調情感的釋放與整理,但這本《永遠的好朋友》不大一樣,它的故事讓嚴肅的死亡議題帶有「淡雅」的感覺,不管是去世的人和在世的人都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淡雅的韻味中,讓讀者了然死亡的正面意義。
《永遠的好朋友》以奈麗的一生作為主軸,全書分成了五個階段,一開始我們看到奈麗與朋友的互動,總是扮演著體貼熱心、博學多聞、有趣幽默的角色。有了她,大家玩得更盡興,大家的友誼有如「豪豬身上的刺一樣親密。」
第二階段的故事發展,奈麗生病了,她無法跟大家一起玩,而朋友們並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是感到生活樂趣減少了,很期待可以回到有奈麗的時光;第三階段,奈麗知道自己即將離開,她還是如往常居於引導者的角色,朋友不捨的想留住奈麗,奈麗讓大家在美好回憶中說再見。
接著,奈麗走後,朋友中有人不想出去踏青,有人不想泡水,有人不想跳舞,有人不想聊天聚會吃蛋糕,每個朋友的生活樂趣都受到影響,這是失落感作祟,是懷念之情的副作用。最後,朋友們學會適應沒有奈麗的日子,學會照顧自己,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大家都意識到該「振作」了!
「奈麗不會希望我們一直消沉。」這是奈麗留給朋友們最美好的禮物,奈麗的影響力並沒有因為她的離開而減少,朋友們度過了沒有奈麗的適應期,大家像以往一樣快樂的過日子,成長仍持續著,而友誼甚至「比豪豬身上的刺還要親密!」
故事中描述奈麗對朋友的美好特質,起初朋友都以自我中心的角度去看待「奈麗的好」,把「奈麗的好」視為理所當然,當奈麗生病時,她們想到的也是生活樂趣的損失。慢慢的她們開始從自我中心轉到奈麗本人,開始體會到「奈麗的好」對所有人的意義,並意識到對奈麗的不捨情感。奈麗走後,「奈麗的好」則成為她們深切思念的內容,這些正是她們從自我中心轉成同理能力及自我成長的過程。
孩子的自我中心並不同等於自私,人類自然的心理發展是從自我中心思考開始,透過社會互動才學會了解他人、同理他人,與他人分享。這個發展過程的啟發需要透過適當的教育,《永遠的好朋友》繪本,很適合提醒孩子從「自我中心」的世界走出來,帶著感恩的心去體認周遭的一切。
這本繪本,可以強調面對死亡的「儀式」,親朋摯友在永別前一起回憶過往的美好,減少告別的憂傷成分。透過這故事,可以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失落?失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會更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增加同理他人的能力。可以讓孩子想想:為何大家都深刻的懷念奈麗?可以提醒孩子:觀察家人、朋友的美好,不要等形體消失後才意識到「他們的好」。
其實,看完這本《永遠的好朋友》,大家有沒有覺得談死亡沒那麼困難了呢?死亡,不變的生命定律,它提醒我們: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人事物;它提醒我們:想要留給這世界的什麼。學會面對死亡,就可以活得更加踏實。
王美恩(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