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手感發燙、連連命中,那真的只是運氣好嗎?
究竟是什麼讓人連戰皆捷、一舉翻身?
從NBA球星到億萬富翁、從梵谷到創業家——
揭開成功風光時刻背後的祕密武器,那就是「熱手效應」!
人類有沒有可能不斷複製成功,減少失敗機會?
幾十年來,體育界、經濟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統計學家,
試圖解開一個謎題:熱手到底效應存不存在?
推薦給所有曾經進入Zone的人,也推薦給還在等待熱手降臨的朋友。這本書不會保證你明天就能開轟,但它會教你,什麼時候該相信直覺,什麼時候該交給數據。
──高志綱,統一7-ELEVEn獅隊首席教練
《熱手效應》點燃的,不只是對籃球的熱情,更是對真相的好奇、對人類潛能的敬畏。這本書將讓我們意識到:即便在最科學的世界裡,也需要保留謙卑;而在最直覺的狀態裡,也可以融入理性與證據。
──王國鑌,國際知名巔峰表現與大腦訓練專家、台灣大學拔萃學者
推薦此書,給每一位對運動、決策與人性感興趣的您!相信您也能從字裡行間,找到對訓練及生活的啟發!
──洪紫峯,國家隊運動心理教練
我曾經因擁有熱手效應讓對手難以招架,我也曾經面對擁有該效應的對手讓我無所適從。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理解卓越祕密讀者的一場饗宴。
——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網球金滿貫球王、8座大滿貫冠軍得主
本書引人入勝,令人大開眼界!《熱手效應》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我們如何確定什麼時候可能會成功?答案不僅令人驚訝,而且具有啟發性。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
班.柯恩的研究顯示,從籃球、商業到甜菜農夫,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深受「熱手效應」的力量影響。從今以後,每當面對艱難決策時,我都會把這一點納入考量。
——山姆.沃克(Sam Walker),《怪物隊長領導學》作者
從運動到投資,熱手效應幾乎涉及每個行業,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為什麼能夠成為運動史上最偉大的三分球射手?
‧大衛.布斯(David Booth)如何從一介商學院輟學生成為美國知名富豪?
‧莎士比亞在兩個月時間裡寫了他最著名的三部戲劇,之後陷入寫作困境。
‧知名導演羅伯.萊納(Rob Reiner)執導三部觀眾評分獲得A+最高評價的電影,使他成為在短短五年內擁有三部此類電影的唯一導演。
連續成功,到底是好運降臨,是隨機事件,還是努力使然?成功會導致更多成功嗎?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能識別出導致連勝的原因並複製那些因素嗎?過去的研究往往提出一個反直覺的結論──熱手效應並不存在。但在很多人的生活經驗中,卻又明確地感受到某種時刻,手風正順,狀態正好,做什麼都順風順水。
熱手效應真的只是人類的錯覺嗎?
對於任何喜愛運動、心理學、華爾街以及商業故事的人來說,本書絕對無法錯過。
《熱手效應》由《華爾街日報》記者班・柯漢(Ben Cohen)撰寫,結合運動心理學、行為科學與真實案例。作者從籃球場上的經典瞬間出發——NBA超級巨星史蒂芬.柯瑞在一場比賽中飆進54分、11顆三分球,創下歷史紀錄的瘋狂表現——帶我們進入關於「熱手」的深層探索。
◆為什麼心理學家曾堅持「熱手是迷思」,但後來又被數據打臉?
◆一位法官如何發現自己在審判中也陷入了「連續做對」的假象;
◆作家、畫家與創業者如何抓住自己「最發燙的那段時間」,完成突破性的作品或抉擇;
當「成功的節奏感」出現,我們該乘勝追擊?還是停下思考?
柯恩善於講故事,筆法流暢,他巧妙穿插了心理學研究、統計理論與第一線人物訪談,從學術界對「熱手」長年爭論不休的實驗與論文,到真實生活中那些似乎「一路順風」的時刻,抽絲剝繭地為讀者解答:當我們感受到「狀態來了」,那是真的嗎?我們該相信它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讓人重新思考「成功」的本質。是天時地利?是技術實力?還是潛藏其中、我們尚未理解的心理節奏?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真的進入熱手狀態,我們能不能把它變成可重複、可放大的優勢?
《熱手效應》適合所有曾在決策、創作、比賽、談判中經歷過高峰時刻的人閱讀。它不會給你單一答案,卻會給你更多辨識的工具,讓你在下一次「覺得自己抓到節奏」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做。
專文推薦
王國鑌|國際知名巔峰表現與大腦訓練專家、台灣大學拔萃學者
洪紫峯|國家隊運動心理教練
高志綱|統一7-ELEVEn獅隊首席教練
發燙推薦
財女珍妮|《美股投資學》作者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依首字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班.柯漢Ben Cohen
《華爾街日報》網站「成功的科學」(Science of Success)專欄作家。他於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畢業後,便以實習生身分加入《華爾街日報》。他擔任《華爾街日報》體育記者已十多年,主要報導NBA、奧運賽事,和挖掘不為人知的運動員故事。
他曾以私人象棋比賽的專題報導,榮獲紐約新聞俱樂部新聞獎(New York Press Club award)。他與妻子與愛貓居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許訓彰
現職出版社編輯。出版方向為商管、社科、財經、運動。做過版權,所以想出版的書很多。
最愛的一本書是保羅.奧斯特的《失意錄》。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火力全開ON FIRE
射爆你的籃
1
馬克.特梅爾(Mark Turmell)曾經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青少年,他後來成為一位極其成功的成年人,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一輩子的事情是什麼,他從未偏離自己的理想。第二個讓他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他是一個熱愛火焰的人(pyromaniac)。
1970年代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他在密西根州貝城的社區裡一邊漫步,一邊沿著排水溝點燃火柴,接著快速跑開,然後轉過身偷看一眼,這樣的小刺激成為了他的童年回憶。在他回頭看的那瞬間,不可預測性是如此讓人著迷,以至於對他來說似乎出現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有時什麼都沒有,有時有東西開始燃燒,有時是一場熊熊大火。馬克.特梅爾非常喜歡火。
除了火之外,特梅爾也喜歡摸索電腦。他有一個朋友,朋友的父親是當地社區大學教授,這位教授偶爾會讓孩子們在他的辦公室裡使用電腦。特梅爾很快就迷上電腦。更具體地說,他迷上電腦遊戲,他比火更喜歡這些遊戲。特梅爾開始感覺到他命中注定要進入電腦遊戲業。他對自己未來工作的信心如此之高,以至於有一次他告訴數學老師,他並不需要上這些課,因為他在設計電腦遊戲時不需要用到代數。後來證明,他因為這個藉口而不做家庭作業,實際上是對的。
他很快就開始每天早上去高中上課,下午去當地社區大學上電腦課,並整晚都待在電腦室裡。「有馬克這類學生的唯一問題是,他們永遠不想回家。」他的一位老師說。他在15歲時對這個科目如此狂熱,以至於他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籃球運動,即使他在小鎮上屬於身高較高的孩子之一,因為他寧願把在籃球場上的時間挪來玩電腦。
當他決定買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時,他用自己存下來的打工錢買了一台全新的Apple II。特梅爾的投資幾乎立刻就得到回報,只不過他是先做了一些違法行為,才開始賺錢。特梅爾用他的電腦入侵社區大學網路,查看一些學校花大筆錢保密的敏感資料。後來他承認自己的入侵行為,於是學校反而聘請特梅爾,他的工作是確保其他人不會做他已經做過的事情。隨著特梅爾的事蹟在城裡傳開,更多工作機會找上了他。貝城的工程師非常渴望能夠仰仗像他一樣的電腦怪才的專業知識,以至於他們有一次把當地汙水系統軟體的開發工作,交給這個甚至還沒有駕照的少年。
儘管特梅爾很快地成為社區中最富有的孩子之一,但他並不滿足於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監管。他希望能負責比清理貝城的排泄物更重要的大事。他仍然想製作電腦遊戲,現在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止他了。他買了一台電腦、訂了雜誌,並自學程式語言。他源源不絕的青少年能量,讓他在深夜裡仍然可在臥室裡通宵不眠地盯著電腦。「我一直很努力工作,我心想我應該撐不了多久,」他說,「結果我一點都不覺得累。」
1981年,特梅爾製作的第一款遊戲,展現了他與生俱來的天賦。任何玩過他的射擊遊戲《運動鞋》(Sneakers)的人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的作品,即使他應該做的事是把代數學好。特梅爾使用聯邦快遞的新服務將《運動鞋》遊戲的副本,寄給他最喜歡的遊戲製作公司天狼星遊戲公司(Sirius Software),但他不知道是否會收到回覆。幾天後,他的電話響了。天狼星想購買他的遊戲並保證他每月可收到 1萬美金的版稅支票。「我爸開了一個帳戶,並投入一些錢買了一些共同基金。」他說,「但我還是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權威雜誌《Apple II》將《運動鞋》評為年度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時,特梅爾開發的第一款遊戲取得好評和意想不到的商業成功,使他的信心更加堅定。天狼星再次打電話來,給了他一個夢幻工作提案:一個專心製作電玩遊戲的正式職位。他不再需要上學了,於是他搬到加州加入了這家公司。
早在他尚未前往西岸時,他的名氣已經傳開。在見到馬克.特梅爾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其中一位碰巧就是設計出特梅爾在用的電腦的人。蘋果電腦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的公司最近上市,使他晉升百萬富翁之列,他決定向女友求婚以作為慶祝。正好沃茲尼克考取了飛行執照並購買一架單引擎飛機,他認為沿著海岸飛往聖地亞哥拜訪女友的叔叔應該會很有趣,因為女友的叔叔是一位珠寶商,可以幫他們設計專屬結婚戒指。但他們從未抵達目的地,因為飛機在起飛不久後便墜毀在附近一座溜冰場的停車場。沃茲尼克受了重傷,接下來的幾個月他一直在與一種失憶症鬥爭,這種失憶症阻礙他創造新的記憶。他記得踩油門前所發生的一切,但接下來5周後的事他卻一個都記不起來。直到後來,他才知道自己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玩《Apple II》雜誌推薦的遊戲。當沃茲尼克康復並將舉辦結婚典禮時,他向製作他最喜歡的遊戲之一(一款名為《運動鞋》的俏皮小遊戲)的人發出結婚邀請函,這是他至少可以做到的事。馬克.特梅爾間接地幫助他恢復了一些記憶。
特梅爾在沃茲尼克的婚禮上成了名人。當時,有一位年輕極客(geek)走到他面前:「馬克.特梅爾!我們喜歡你的遊戲。」
這位陌生人開始自我介紹,說他最近在西雅圖附近成立了一家軟體公司,他希望特梅爾來為他工作。當時特梅爾有感到興趣嗎?「不了,謝謝你!」特梅爾說。因為他太忙於製作電玩遊戲了。
這就是馬克.特梅爾拒絕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過程。但回想起來,回絕成為微軟第一批員工的機會,其實不算是一個不明智的決定。1980年代初期是像特梅爾一樣的極客們的黃金時代。他開著一輛紅色保時捷敞篷車,《時人》(People)雜誌對他進行專題採訪介紹。他收到數百封粉絲來信,甚至還收到了一些求婚信。十幾歲的男孩想成為馬克.特梅爾;十幾歲的女孩想和馬克.特梅爾在一起。憑藉製作電子遊戲的天賦,他將自己變成了一位真正的名人,他可以在任何他想去的地方工作。
如果說到他最希望能進入的職場,那想必就是電子遊戲開發商與發行商中途島(Midway Games)。中途島的辦公室可說是電玩業的創新中心,在位於芝加哥的這棟大樓裡曾經負責製作或發行眾多如今極具代表性的電玩遊戲:《小精靈小姐》(Ms. Pac-Man)、《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大蜜蜂》(Galaga)等。可以說幾乎所有熱門美國街機遊戲,都是由中途島團隊所推出的——其中很快就包括了《運動鞋》的發明者。
特梅爾在中途島受到了高度重視,以至於當公司總裁走進他狹小的辦公室詢問他的最新遊戲何時會完成時,「我甚至曾經對著他說,『當完成時,你就會知道了。然後請離開我的辦公室。』」特梅爾回憶道。他可以讓他的老闆趕緊滾蛋,因為他們都了解自己手上負責工作所面臨的殘酷現實:中途島將遊戲出售給發行商,發行商將遊戲出售給遊樂場,而遊樂場則告訴發行商遊戲的表現如何。僅當某款遊戲表現良好時,發行商才會向中途島對該款遊戲大量採購。 「沒有任何行銷、炒作或促銷計畫可以比銷售成績還重要。」特梅爾說,「這都是為了賺錢,其他都不重要。遊戲必須賺錢。」特梅爾的天賦,在於製作可以賺錢的遊戲。
中途島的遊戲創作過程非常細緻。在他們準備好向那些盼望著將數萬億枚硬幣投入機器的人介紹新遊戲之前,中途島的員工花了很多時間試玩和調整這些遊戲。只有當特梅爾的遊戲經過各種方式的測試和探索後,才得以進入中途島辦公室以外的世界。不過他們並不需要走到千里之外才能看到玩家的實際反應,他們的下一站是辦公室附近的一台電玩街機。
「只有真正地面對遊戲玩家,你才會知道自己究竟是成功或失敗。」特梅爾說,「所以我們就坐在那裡看著。」
馬克.特梅爾是觀看玩家反應的專家。他總是花很長一段時間觀看玩家對遊戲的反應,以至於他後來可以在幾分鐘內預測他的新遊戲是否會大受歡迎。 1992年的一個晚上,當他參觀中途島舉辦的最具人氣的測試遊戲時,他發現自己的最新作品將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最熱門的作品。這款遊戲的名稱是《NBA Jam》。
2
麥迪遜廣場花園(Madison Square Garden),是全球所有最具才華的籃球員都夢想踏上的籃球場館。這座位於紐約市中心的球場,多年來一直是許多精彩個人演唱會的舉辦場地,令人驚訝的是它也恰好是戰績差強人意的紐約尼克隊(New York Knicks)主場。然而,儘管在這座堪稱籃球歷史上最神聖的場地,上演過無數場精彩的賽事,卻有3場比賽堪稱經典。曾有3名籃球員,帶著在這座球場歷史上創下得分最多的紀錄回到客隊更衣室,他們分別是: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和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這3位征服這座球場的人,都早已名列NBA史上最偉大球員的一員。
2013年2月27日,當沃德爾.史蒂芬.柯瑞(Wardell Stephen Curry)走進麥迪遜廣場花園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會加入這些偉大球員的行列。縱使當晚場館大樓下方的賓州車站人潮洶湧,但奇怪的是,那天晚上沒有任何人對柯瑞抱有太多期望。柯瑞一生都在證明人們對他的看法是錯的:柯瑞就讀於一所小型私立高中,他其實不應該成為一名出色的大學球員;當他成為一名出色的大學球員時,他也不應該成為一名優秀的NBA球員;當他成為一名優秀的NBA球員時,他也不應該成為一名偉大的NBA球員。他天生有著一張娃娃臉,身材也不特別高壯,就像一隻可卡貴賓犬一樣不會令人感到威脅。
但有一件事,柯瑞卻可以比任何人做得更好:投籃。雖然NBA中的每個球員都會投籃,但沒有人能像他一樣投籃。最具統治力的球員,總是那些讓非凡事跡看起來像是稀鬆平常的人。但史蒂芬.柯瑞的天賦,則在於讓平凡的事情看起來無比非凡。
那天晚上,當柯瑞步履蹣跚地走進麥迪遜廣場花園球館時,他正接近其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上個賽季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因腳踝傷勢而缺席比賽,而他改變比賽的潛能仍然隱藏在內心的某個地方。如果你認為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只是一份普通的日常工作(在很多方面確實如此,但在更多方面卻並非如此),那麼柯瑞與大多數從大學開始就在同一家公司做同樣工作的24歲年輕人相似。他的老闆賦予他更多的責任,每年的加薪和獎金也給了他足夠薪水,讓他不必費心再去尋找更好的機會。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柯瑞會每天坐在辦公桌後面,他的績效評估會非常好,他攻讀商學院碩士學位的推薦信中將是通篇讚賞有佳,崇敬他的同事們將會邀請他參加他們的婚禮。他會是個理想的公司員工:非常有能力、充滿自信,並且在公司壘球隊中擔任要角。他比你想像的更接近是從事那種工作的人。
當柯瑞還是一名大學二年級學生時,他的父母在一場比賽後偶遇一位NBA球隊總經理。他的母親頌亞.柯瑞(Sonya Curry)忍不住好奇地問對方:「你認為史蒂芬能在NBA殿堂取得成功嗎?」就連她也不確定兒子未來是否將與籃球為伍,但這是有原因的。身為一名NBA球員的兒子,他繼承了所有運動基因和社會經濟優勢,但有一個嚴重劣勢是他無法克服的。「在他效力過的每支球隊中,他都是個子最小的那位。」他的父親戴爾.柯瑞(Dell Curry)說道。
他能夠在更高大、身體條件更好的球員面前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特別是當他們變得更高大和更壯碩時,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投籃方式。這讓史蒂芬.柯瑞陷入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困境。自從他小時候在家裡玩著玩具籃框,投籃一直是他的一項出色技能。但如今,有個人告訴他這還不夠好。他聽從對方的意見,是因為那個人正是他的父親。
戴爾.柯瑞知道史蒂芬的優勢,很快就會成為他的弱點。戴爾可以看出,史蒂芬的低出手點意味著任何比他高的人都能夠妨礙他的投籃,更不要說場上的每個球員都比他高。戴爾採取了一個嚴厲的措施,讓史蒂芬暫時遠離籃球比賽。在他高中二年級和三年級之間的那個夏天,當其他同齡孩子們都在為大學獎學金的機會而苦苦掙扎時,史蒂芬則忙著練習投籃。透過將球舉過頭頂並在他跳起時釋放,實際上他是在讓自己變得更高。但他的學習曲線很陡峭。他每天在自家車庫外的球場上投籃數百次,那裡的紫薇樹可以防止他在投丟球時將球彈入泳池,而他投丟球的次數如此之多,以至於他開始討厭投籃。那是一個痛苦的夏天,讓他痛苦不堪。他幾乎完全放棄籃球。
但那個痛苦的夏天,卻催生了柯瑞終生擁有的武器。那個夏天,他成為籃球史上最好的射手。正是那個夏天,他成為大學校隊明星,然後成為一個NBA 球員。
當他成為職業選手時,他仍然會再次猛然醒悟。他很好。但他並不出色。當他在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的新秀賽季對陣紐約尼克隊時,這是他身為NBA球員第一次來到麥迪遜廣場花園球場,柯瑞發現自己整場都坐在板凳上。他本可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永遠不會受到NBA的適當重視,而且沒有人會責怪他。
柯瑞的武器是如彈弓般的定點遠距投籃。對於任何能夠運用這項技術的人來說,都有一個明顯的優勢:投籃價值是三分,不是兩分。自從聖經裡一個名叫大衛的青年以來,彈弓還沒有被用來造成如此毀滅性的效果。但彈弓不是火箭筒。他仍然必須選擇何時投籃、何地投籃,以及為何投籃。在24秒的進攻時間內,他不能太早投籃。他無法在離三分線外太遠的地方投射,而且他不可能整場一直投射。這樣的限制一直伴隨著他的籃球生涯,直到2月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球場的那個晚上。史蒂芬.柯瑞的投籃次數無法達到他認為的合理投籃次數。
但如果他可以呢?
3
每一位熟悉籃球運動的人都知道,《NBA Jam》的遊戲設定是一場極其奇異的籃球表演。遊戲中的球員有著比整個身體還大的卡通頭。玩家推擠、肘擊或毆打對手球隊的球員,都是完全合法的。玩家可在球場的任何地方投籃,並在籃框上方翻跟斗,完成令人驚嘆的扣籃。馬克.特梅爾的創作,挑戰了這項運動的慣例,因為那並不符合現實世界中的籃球運動比賽。他的靈感來自一款名為《恐龍快打》(Primal Rage)的科幻電玩遊戲。這款關於籃球的電玩遊戲,以恐龍在末日後的世界中戰鬥為藍本。
但從一開始,特梅爾就認為《NBA Jam》有可能大受歡迎。他精心製作電玩遊戲的過程,始於將中途島的同事變成小白鼠。由於幫他測試的同事們太常試玩他開發的遊戲,所以很快地他們需要被激勵才能繼續玩。所以他們開始打賭。當他們對特梅爾的遊戲進行測試時,他們都變成了賭徒。他們通常以糖果為賭注。但當他們需要解決《NBA Jam》的問題時,他們的對決卻異常激烈。於是中途島選擇了一種物品作為他們的賭注:銅板。特梅爾覺得這很有趣。
當《NBA Jam》在當地一家名為丹尼斯電玩店(Dennis’Place for Games)的遊戲場設置後不久,特梅爾就開始聽說他的新遊戲出了問題。《NBA Jam》的機台故障。特梅爾去電玩店親自檢查,他很快就推斷出問題所在。確實,這台機器已經撐不了多久了,但並不是因為機器壞了,是因為錢箱裡塞滿了。由於在丹尼斯電玩店消費的孩子們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將硬幣投入《NBA Jam》機台,以至於員工必須每小時清空機器才能繼續。特梅爾心想,這更有趣了。
當他們繼續測試遊戲時,其統計數據異常驚人。每一條數據都顯示《NBA Jam》將會引起轟動,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款電子遊戲。但中途島的高層一開始並不相信這些數據。「我們認為這樣的回饋數字很奇怪。」中途島鼎盛時期的總裁尼爾.尼卡斯特羅(Neil Nicastro)說,「我們還沒有測試過任何能賺這麼多錢的遊戲。」
第一章 火力全開ON FIRE
射爆你的籃
1
馬克.特梅爾(Mark Turmell)曾經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青少年,他後來成為一位極其成功的成年人,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一輩子的事情是什麼,他從未偏離自己的理想。第二個讓他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他是一個熱愛火焰的人(pyromaniac)。
1970年代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他在密西根州貝城的社區裡一邊漫步,一邊沿著排水溝點燃火柴,接著快速跑開,然後轉過身偷看一眼,這樣的小刺激成為了他的童年回憶。在他回頭看的那瞬間,不可預測性是如此讓人著迷,以至於對他來說似乎...
作者序
前言
1
我人生中值得回味再三的時刻之一,發生在一場如今不會有人記得的普通籃球賽事上。那一天,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我難忘懷的神奇事件。而我花了多年,才終於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會形容為「神奇」,是因為我不明白,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出現,那甚至幾乎不太現實。這本書,就是闡述這個耐人尋味的想法的故事。
我在一所規模小到勉強組成一支籃球校隊的高中就讀,更別說要成立一支二軍隊伍了。不過我當時是二軍隊伍的一員。那場比賽一開始,我就坐在板凳席上,其實我本來就不是例行先發球員。在這個沉悶的冬日午後,我們的隊伍走進一座擁擠的體育館,然後我開始例行的賽前投籃練習,但我不進的球比進的還多。
如果要我確切地形容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請恕我難以辦到。一個令人惋惜的事實是,我幾乎不記得該場比賽的其他細節,例如最後的比分,我真的一點也不清楚。我也說不出到底哪一隊贏了。我心中唯一確定的事情是,我一定在某個時刻脫下身上的熱身外套,走上球場,否則我接下來要描述的事情就不可能發生了。這種情況之前從未發生過,而且至今也沒有再次發生,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後,我仍然會想起這件事。
那場比賽,我的手感發燙。
這一連串奇怪的事件,始於半場結束後我替補上場,並且成功地在第三節命中第一顆進球。我覺得我的狀態不錯。我又一次把球投進籃框。我覺得我的狀態更好了。我想趕緊拿到球再投一次。而就在那時,我真的又一次進球,然後我開始察覺到,只要我想投,我就能進。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攻守數據出色的球員,相信對手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我開始發現只要我一碰到球,就被兩名對手嚴加看管,我成功地讓對手相信我有天賦。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心想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收看籃球賽事電視轉播的努力,終於派上用場了。我想像一個真正擅長投籃的人會怎麼做。當球再次傳到我手上時,我假裝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對於一個從未嘗試這麼做的人來說,我竟然有著滿滿的自信,而且還真的奏效了!兩名防守球員如同慢動作一樣地越過我身邊。那些可憐的傢伙給了我足夠時間,充足到能讓我喝一口濃缩咖啡,然後再悠閒地將球投向籃框,接著看著球又一次進籃。整個過程無疑令人感到驚訝萬分。在這場比賽的這一節裡,我的得分比我一生中任何時候都多。
那場比賽之後不久,我就退出了籃球校隊。主要是因為我也沒有一直打得很好,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知道我已經達到了我的巔峰,我再也不會體驗到那種「熱手」(hot hand)感覺了。
擁有「熱手」的感覺,是指達到某種能力提升的狀態,你在其中短暫地感覺到自己超凡脫俗。對人類來說,沒有比這更愉悅的感覺了。即使你不熟悉籃球,你可能也熟悉這種神祕的感覺。「熱手」幾乎存在於每個行業,並觸及幾乎每一個在地球上生活的人。
就籃球比賽來說,擁有「熱手」的感覺是指你連續命中了幾顆球,籃框看起來甚至比直升機的停機坪還要大,而且你相信自己非常有可能將下一球投進,因為你之前已經連續命中了幾顆球。這一定是讓你無法忘懷的輝煌時刻,當時的你只要投籃就好像絕不會失手一樣。但「熱手」不必有一個單一的定義。當你看到某個球員看起來神采奕奕時,你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他正處於那個狀態。
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我很愛收看精彩刺激的籃球比賽,但我自己打籃球的成績,就像開在紐澤西高速公路一樣沒什麼值得好說的。但在那個晚上,當我出現「熱手效應」,我感到欣喜若狂。當我一拿到球,完全沒有想把球再趕緊傳出去給隊友。所謂「均值回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這種令人掃興的想法完全沒有出現在我的腦海。我一碰到球就立即投籃,沒有任何人能阻止我。我覺得自己真的超棒。在這段美好的時光裡,我認為自己在和機率戰鬥。如果不是因為場上的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合理的,這將完全毫無道理可言,因為他們以前曾見過這種場景。我也見過,只是從未發生在我身上。
我短暫體會到「熱手」的感覺,在我的籃球生涯結束後,仍舊不時縈繞在腦海中。當我開始從事許多無法再打籃球的人所做的事:撰寫與體育相關的報導文章,我仍然不斷地回憶起那個時刻。我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記者,主跑美國職籃NBA,我已經寫了數百篇關於籃球的報導,我的記者身分讓我得以深入挖掘聯盟30支球隊的內幕故事。如今,觀看其他人出現「熱手效應」已經成為我的工作。但有一天,當我閱讀最新的學術研究論文以找尋報導靈感時,我無意間和我的過去相會。原來,有數百篇學術論文都在探討「熱手效應」的概念。
我無法停止閱讀這些研究論文,甚至比讀我的公寓租約還要仔細。我入迷地閱讀這些資料,因為「熱手效應」一直是一個科學研究主題,我不必翻閱厚重的教科書就能理解,或者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我閱讀了一篇論文,然後又一篇,再接著一篇。我不停地閱讀學者專家們探討有關「巔峰時期」(hot streaks)的研究。我一直閱讀,將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統計學家的研究結晶都讀過一遍,直到再也沒有資料東西可供我閱讀為止。
當我將所有資料閱讀完畢時,這才意識到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寫了這麼多關於探討「熱手效應」的論文:因為「熱手效應」根本不存在。
2
在某個冬日下午,我開車前往明尼蘇達州的一個純樸小鎮派恩市(Pine City)。這個小鎮位於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和杜魯斯(Duluth)之間。我前往這座小鎮,是為了弄清楚這裡的一所小型高中,為什麼能成為全美國最令人驚奇的運動創新實驗室。我去觀看了派恩高中龍隊(Pine City Dragons)的籃球比賽。
派恩高中籃球隊的總教練是一位有著大眼睛和濃密黑鬍子的老師兼任,名叫凱爾.艾倫(Kyle Allen),他在這所學校裡主要教授的科目是歷史、政府、政治和地理。當他來到派恩市時,這所學校以其在藝術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聞名,或者也可說是該校的辦學重點。他的大多數球員也會演奏樂器,許多球員也都參加了在比賽前演唱國歌的合唱團。他的其中一名球員在該場比賽中沒有被登錄在球員名單中,因為對方去參加冬季音樂劇的演出,而這名球員正好是隊上的明星球員。所以以這場球賽來說,派恩龍隊幾乎沒有什麼好讓人留意的觀賽看點。
但是他們贏了,他們贏了很多場比賽。他們贏得的比賽場數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然而,讓我感到好奇的是他們贏得比賽的方式。我再次飛到明尼蘇達州,開車前往派恩市,然後走進高中校園,發現艾倫的球員們正在一個教室裡大吃乳酪塊和餅乾。這些忙著吃垃圾食品的孩子們,很快地就會變成一具具強大的籃球機器。
當凱爾.艾倫搬到派恩市擔任他的第一份教練工作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幾乎花光了他手上的預算數字。他是全美成千上萬位慷慨地投資於技術,蒐集以前僅供NBA球隊使用的實用統計數據的其中一位教練。派恩高中的球員們很快就可以獲得個人化的指標、量身定做的教學影片,以及比他們在數學課上看到的數字更多的數據。這些數據的豐富性,是艾倫執教的有力後盾。他來到派恩市時,正值美國體育史上的一個特殊時刻。他在這所高中任教時,寫作取材獨具一格的商業作家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作品《魔球》(Moneyball)出版了,也讓他成為即將以統計學顛覆體育界的世代。這個時期,體育界探討的問題是怎麼找到運動優勢。凱爾.艾倫明白為什麼他應該以數據為基礎來做決策,儘管相關的數據都還沒出現。一旦校方支持他的做法,他便毫不遲疑。他想要更多的數據,他想要更龐大的數據,他想要更好的數據!
高中籃球校隊一直對自身的狀況知之甚少。不僅是這所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小型高中如此,甚至在這個運動項目的最高水準球隊裡也是如此。當然有一些基本的統計數據,例如每場比賽得分,可以讓人對數字的價值有所了解。但除了將得分數量除以比賽次數外,沒有什麼更深入的分析了。
這種情況即將出現改變。艾倫幾乎耗盡派恩高中籃球隊所有預算,以幫助他完成尋找數字背後的價值的任務。他希望他執教的球隊能夠「打得聰明」,而在籃球界,所謂打得聰明的定義是將有價值的好投籃和沒有價值的壞投籃明確地區分出來。這個簡單的洞察是幾十年來的一項重大突破。好投籃是上籃和三分球;壞投籃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所有行為。派恩高中龍隊成為一支幾乎從不出現壞投籃的球隊。
該隊的整體策略是基於將好投籃的數量最大化。對於艾倫這個籃球異類所率領的團隊來說,一場典型的比賽是他們投進大約85個好投籃和幾個壞投籃。在一場堪稱完美的比賽中,他們只會投進好投籃,而且比籃球界的任何其他球隊都更接近完美。壞投籃只占他們投籃次數不到5%——低於任一支NBA球隊、大學校隊和高中校隊。艾倫說:「老實說,這甚至比我們預期的成果更好。」
在見識到數據的威力後,他變得對數據如癡如醉。很快地,他開始將自己的球隊加以量化。不久之後,派恩高中龍隊在一個統計類別上的州紀錄排名中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賽季中三分球進球數最多的球員。他們在iPad上、傳統的記分簿上和更衣室的白板上記錄他們的統計數據。他們計算了整個夏天他們在體育館度過的總時數。他們甚至聘請專業人士來追蹤他們在練習中彼此交談的時間。「基本上,」艾倫的口氣彷彿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對我們來說,任何事都必需歸結為一個數字。」
在那個周末晚上,派恩高中體育館內的場景讓我意外地感到一種熟悉的懷舊。我以前曾在這樣的體育館裡待過;我以前也在這樣的體育館裡打過球。就是在一個像這樣的體育館裡,我曾經有過「熱手」時刻。我想,我應該能夠跟凱爾.艾倫的球員們產生共鳴才對。
觀看派恩高中龍隊的比賽,就像親眼目睹籃球的未來。他們正在我眼前重新詮釋這項運動,使其改頭換面。這種感覺就像是你被告知天空是綠色的,草地是藍色的一樣。我無法與這些孩子們產生共鳴,因為我從來沒有思考過哪些投籃選擇是最有價值的,我心中唯一掛念的事是不沮喪著回家吃晚餐。這並不僅僅是因為我不是個出色的籃球員,所以我才沒有去思索這些事,而是因為根本沒有人在意這個。而現在,每個人都在想。
派恩高中的孩子們只是在吸收其他高中、大學和NBA球隊所崇尚的想法,並將他們帶往一個超現實的結果。他們採取一種反直覺的進攻策略:他們要不是站在籃框旁邊出手,就是離籃框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出手,但從不在中間地帶出手,這種策略被反覆地灌輸到他們的腦海,直到變成一種直覺。球員們不再需要教練提醒他們只投好球,他們只需看著球場。禁區和三分線外的區域是木地板的顏色;而中間區域是翡翠綠色的——球場這部分就像地板裡養滿了食人魚。派恩高中看起來與眾不同的球場設計,其實也是培養隊伍球風的一種提醒。
當我向一位NBA教練提及這支令我感到興味盎然的古怪球隊時,他說:「球就應該這樣打!他們是否比以往的成績更好?」
他們確實是。派恩高中龍隊已經成為明尼蘇達州最讓人聞風喪膽的籃球隊之一。他們採用新的數據、技術和嶄新的思維方式,以一個新的角度去詮釋一種行之有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運動項目。距離我的球員生涯已經過去十年,只花了大概一個世代的時間,遊戲規則就已經改變了。我曾經認為的真實,非常明顯地不再是那樣。
3
我曾經相信我在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中,偶然發現「熱手效應」。但事實並非如此。「熱手效應」一直與籃球的發展歷史交織,因此籃球出現在這本書中是必然的。在談及「熱手效應」時,如果不討論到籃球,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長期研究「熱手效應」的聰明人都明白,籃球恰好是探索這個主題的絕佳研究標的。
然而,我被這個主題吸引其實並不是因為這與體育故事有關,而是還有許多天才學者和諾貝爾獎得主聚焦於討論籃球場上的「熱手效應」,但他們並不僅只是研究籃球運動。事實上,當你開始對「熱手效應」感到興趣時,就會發現很難不在各處看見。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讀到1985年發表的第一份關於「熱手效應」的學術論文時,我必須確保我沒有失去理智。使這份論文成為心理學經典作品的原因是那令人震驚的結論:「熱手效應並不存在」。這實在太瘋狂了,以至於讓人難以置信。正如我很快就會發現的那樣,我不是唯一一個感到震驚的人。這篇論文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因為沒有人相信這點。
我們都見過「熱手效應」。我們都感受過「熱手效應」。「熱手效應」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這篇引人入勝的論文之所以吸引眾人眼光,是因為它挑戰了我們所有人都認為是真實的事情。這是一份有著明確結論的研究,卻也迫使我們面對人類社會中一個永遠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多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從那時起,全球最優秀的學者們便一直不斷地尋找「熱手效應」的堅實證據。然而由於他們痴迷地找尋他們根本無法獲得的證據,不經意間這些人將「熱手效應」變成籃球界的「大腳怪」。而且這幾十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檔案損壞、誤解和隱而不宣,更是只加強那篇原始論文的結論。然後隨著時間推移,顯然相信「熱手效應」存在的人是愚蠢的。
真的是如此嗎?
這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
我們開始聽取科學家的意見,並接受我們對「熱手效應」的集體信念可能是錯的。然而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卻一再出現。事實證明,我們可能一直有理由相信「熱手效應」是真實存在的。
現在你可能已經在想:「熱手效應」是真的存在嗎?是,但也不是,這很複雜(畢竟你即將閱讀一整本討論關於這個現象的書,我想你可能已經猜到這個答案)。在某些情況下,你可以利用「熱手」;但在其他情況下,讓「熱手」掌控你的行為,反而可能會帶來一場災難性的後果。如果一味地沉迷於「熱手」,可能會和忽視「熱手」一樣代價高昂。
但我們會解決這個問題。你即將讀到的故事,從頭到尾都是關於尋找「熱手」的探索之旅。這不是一本關於籃球的書,但你將近距離目睹NBA超級巨星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那場比賽。這不是一本關於金融的書,但你將聽到一位億萬富翁投資家的祕密,他以押注熱門標的的方式致富。這不是一本關於藝術或戰爭的書,但你將會遇到那些發現一幅失傳的梵谷畫作並追尋大屠殺英雄的人。這不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但你將得知一位被歷史遺忘的了不起作曲家的故事。這不是一本關於文學或醫學的書,但你將讀到比你想讀的更多關於莎士比亞和瘟疫的內容。這不是一本關於科技的書,但你可能在聽下一個Spotify播放列表前會三思。這不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但你將前往亞馬遜叢林和我最喜歡的北達科他州和明尼蘇達州邊境的甜菜農場。
這不是一本關於上述任一則那些故事的書。這是一本關於所有那些故事的書。這是一本關於追尋令人敬畏的「熱手」力量的書。故事將從一個人,與他身上的「火」開始。
前言
1
我人生中值得回味再三的時刻之一,發生在一場如今不會有人記得的普通籃球賽事上。那一天,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我難忘懷的神奇事件。而我花了多年,才終於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會形容為「神奇」,是因為我不明白,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出現,那甚至幾乎不太現實。這本書,就是闡述這個耐人尋味的想法的故事。
我在一所規模小到勉強組成一支籃球校隊的高中就讀,更別說要成立一支二軍隊伍了。不過我當時是二軍隊伍的一員。那場比賽一開始,我就坐在板凳席上,其實我本來就不是例行先發球員。在這個沉悶的冬日午後,我...
目錄
推薦序 在熱手之火中,看見人類的高峰與謙卑/王國鑌
推薦序 神奇,來自日常累積;偉大,定有脈絡可循!/洪紫峯
推薦序 球飛來的瞬間,我就知道熱手是真的!/高志綱
前言
第一章 火力全開
射爆你的籃
第二章 熱手法則
時運不濟
第三章 隨機播放
不就是隨機的嗎!
第四章 孤注一擲
原則勝於模式
第五章 賭徒謬誤
人生的機會與命運
第六章 迷霧裡的真相
忠於數據
第七章 閣樓上的梵谷
啊哈,啊哈,啊哈!
結語
關於本書資料來源的說明
推薦序 在熱手之火中,看見人類的高峰與謙卑/王國鑌
推薦序 神奇,來自日常累積;偉大,定有脈絡可循!/洪紫峯
推薦序 球飛來的瞬間,我就知道熱手是真的!/高志綱
前言
第一章 火力全開
射爆你的籃
第二章 熱手法則
時運不濟
第三章 隨機播放
不就是隨機的嗎!
第四章 孤注一擲
原則勝於模式
第五章 賭徒謬誤
人生的機會與命運
第六章 迷霧裡的真相
忠於數據
第七章 閣樓上的梵谷
啊哈,啊哈,啊哈!
結語
關於本書資料來源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