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面對自己和未來的定義是,
你有多害怕改變,
就有多大的力量去實踐改變!
當世界變幻無常的速度,凌駕了人類的掌控能力,該怎麼面對「改變」——這件恆常不變的事?
我們有必要把自己視為一支有生命、會呼吸的智慧型手機,而這個世界則是充滿各式各樣App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依情勢需要,隨時為自己安裝新的App。
改變或許辛苦,但不改變可能過得更痛苦;本書對於「改變」的有力反思,充滿了智慧和務實的洞見。作者理查.吉維曾任小學校長,他把一所士氣低落的小學,轉變為全世界最有創意、最享盛名的學校之一;現在他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演講家和作家,以熱情、幽默、具啟發性的風格,借鑒自己的經驗,啟發我們重新思考「改變」與
探索、更新、信念、發問、願景、
分享、發展、選擇、領導、傳承,
10個人生信念之間的關係。
引領我們像孩子一樣克服恐懼,重燃好奇心和冒險性
協助我們擁抱改變、領導改變,從改變中看見不同的自己。
重量推薦
《讓天賦自由》作者 肯.羅賓森Ken Robison
行銷專家、暢銷作家,《紫牛》作者 賽斯.高汀Seth Godin
─
作者簡介:
理查‧吉維(Richard Gerver)
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曾任英國德比郡格蘭吉小學校長,他帶領這一所原本士氣低落的小學,改變為全世界最有創意、最享盛名的教育場所之一,引起教育界矚目。他因此榮獲2005年英國國家教學獎(National Teaching Awards)年度風雲校長提名,並為英國政府提供教育政策諮詢。
目前理查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演講人之一,客戶群遍及國際,包括Google、微軟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他經常出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中,也為《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撰稿,首部出版的著作是《預約明日教育》(Creating Tomorrow’s Schools Today,暫譯)。目前他與妻子和兩名子女,仍舊定居在英國德比郡。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並曾兼任淡江大學、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講師。目前專事翻譯,譯作包括《簡單讀懂麥可‧波特》、《逆齡社會》、《更快更好更有價值》、《傾聽沉默的聲音》、《幸福的九個房間》、《通往夢想的10個黃金法則》、《杜拉克跨世講堂》、《新世代科技冒險家》、《全心待客》、《勇敢抉擇》、《雄霸亞洲》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對許多人來說,改變代表挑戰,甚至是創傷。理查.吉維在這本真知灼見、下筆真誠的著作中,幫助我們把改變視為創造性的革新契機。」
──肯.羅賓森Ken Robi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讓天賦自由》作者
「本書每一章都是令人難忘的故事,處處有與改變為友,適應改變,以及如何從改變中獲益的方法,實用且可行。」
──賽斯.高汀Seth Godin
創業家、行銷專家、暢銷作家,《紫牛》作者
「安全,不再是援引慣例即可享有。如今,與時俱進才可長保安全。理查‧吉維的著作將會把你引往這條安全之路。」
──安迪‧柯普Andy Cope
《聰明的藝術》(The Art of Being Brilliant)作者
「理查‧吉維不止是思想家,也是行動者;不止是夢想家,也是實現者。無論你研究什麼領域,從事什麼工作,或熱中於什麼事物,他都能在領導的領域提供最適用的建議和智慧。」
──克里士‧辛斯Chris Thinnes
明日初等教育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主任
名人推薦:「對許多人來說,改變代表挑戰,甚至是創傷。理查.吉維在這本真知灼見、下筆真誠的著作中,幫助我們把改變視為創造性的革新契機。」
──肯.羅賓森Ken Robi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讓天賦自由》作者
「本書每一章都是令人難忘的故事,處處有與改變為友,適應改變,以及如何從改變中獲益的方法,實用且可行。」
──賽斯.高汀Seth Godin
創業家、行銷專家、暢銷作家,《紫牛》作者
「安全,不再是援引慣例即可享有。如今,與時俱進才可長保安全。理查‧吉維的著作將會把你引往這條安全之路。」
...
章節試閱
自序
五歲那一年,父親帶我倫敦市東區(East End),讓我認識他工作的地方。那是一座位於泰晤士河畔碼頭邊的老舊貨棧,裡面堆滿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種木材,它們的最終去處將是家具工廠。
我還記得當時聞到木材的濃烈氣味,薰得我倒退三步,佈滿電線和銅質接頭的古老電話交換機,則令我著迷。父親碩大的辦公桌上,總是散落著成堆的重要文件,辦公桌對面的牆上則掛著曾祖父的照片。木材生意是他老人家一手創立的事業,後來傳襲給兒子和孫子,也就是我的祖父和父親。
當年曾祖父逃離戰火蹂躪的歐洲,懷抱著移民夢想來到此地,除了肩上的包袱和親愛的家人之外,一無所有。他站在這個地方仰望長空,視線穿過承載著死亡與苦難的雲層,看見天際的月亮和星星。他深信,他會有未來,也深信會看到太陽將在更美好、更安全的時代升起。不過,他想必也很清楚,眼前要面臨的改變、挑戰和不確定性,全都要靠自己來面對。
四十年後,我坐在離老舊貨棧不遠處的體育館裡,時間是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晚上。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正在二○一二年的倫敦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國際身障奧運會,簡稱帕運)開幕式上演講,他勉勵大家:「抬頭高望天上的星斗,不要低頭看自己的腳下。舉目所見之事,都應該窮究其理,並思考宇宙存在的原由。還有,保有一顆好奇的心。」
演講中。霍金教授讚頌了人類的精神力量,以及我們能夠進步、改變和挑戰逆境的特殊能耐。台下聆聽這一席話的人,還有坐式排球明星選手瑪婷‧萊特(Martine Wright)。她的改變之旅始於二○○五年七月六日,當天她與同事一起外出,慶祝倫敦獲選為奧運及帕運的主辦城市。些微的宿醉使她次日早晨,搭上比平常遲一些的地鐵班車,然後,她發現自己坐在一名自殺炸彈客的旁邊。
就那麼短暫的幾秒鐘,已足以改變我們人生的方向。炸彈毀了整節車廂和萊特的下半身。為了復健,她開始打坐式排球,如今她已是英國國家代表隊的主力球員,親自在運動場上競技,而非她自己原先認定的那個永遠只能作壁上觀的觀賽者。
當聖火點燃,美麗的樁柱升起,構成奧運標幟的剎那,八萬名現場觀眾的故事,與數十億在家觀賞的人們凝聚在一起;連結這一刻的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真正的恆常:改變。
瑪婷‧萊特和史蒂芬‧霍金都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兩人的故事帶給我們新的思考、行為和生活方式。他們遭逢最極端的處境,卻成功駕馭了改變和不確定性。平面及電子媒體記者封他們為「超人類」(superhuman),可謂實至名歸。
然而,改變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我在這本書中,將針對當前這個飛速前進、動盪不已且難以掌控的時代,提出我個人認為,能夠讓自己在改變中更成長、更茁壯的訣竅。我也將探討在個人及事業上,應該如何勇往直前,掌握自己的未來。
這趟「改變」的探索之旅也包含了怎樣重燃你對於改變的熱愛,以及怎麼學習擁抱改變、引領改變,並且將對世界永保好奇心的態度延續、傳承下去。
第一章 探索 Explore
小時候我是個容易緊張、害羞的男孩。在學校裡,我有過兩次在戲劇和表演上的慘痛初體驗。有一年班上表演耶誕頌歌時,我幸運獲選,擔任〈昔日在大衛城中〉(Once in Royal David's City)第一段開場的獨唱。就在表演當天的重大時刻來臨時,我張開嘴,喉嚨發乾,除了悶悶的粗嘎聲之外,完全唱不出聲音來。在場的每個人,都一同感受到我當時的尷尬和羞愧。
奇怪的是,儘管那一刻內心受創,我卻從此愛上了表演。我喜歡扮演另一個人,在演出時放膽地跳脫笨拙的自己。我有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師,在背後支持與鼓勵我。他幫助我從一次次挫折中再站起來。我被分配到的角色愈來愈好,以前偶爾會有的輕微結巴也不見了,這讓我的信心大增。這些表演經驗全都與克服恐懼有關,這樣的過程也讓我體悟到,我有能力辦得到,我可以改變自己。
你很可能也遇過類似的情況,被恐懼逼得寸步難行。但是,對改變的恐懼,有太多時候是想像下的產物,並非實情。現在我要告訴你,如何擁抱改變,釋放自己,大步邁向未來。
竅門就在於,重回生命的起點。當你呱呱落地時,就等於來到一個不斷改變的世界,進入一個對我們來說全然陌生、一無所知的地方。我們一開始根本不曉得需要哪些能力,才能認知身處的時空環境,可是每個人就這樣長大,而且鮮少會有人在那段混亂懵懂的日子裡,發瘋或是精神崩潰。
其實我們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要比日後所有的歲月,學習得更多,適應得更多。我們學習走路、講話、了解肢體語言、解讀臉部和語調的細微差異,這些全部從零開始。但是,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卻失去了這種擁抱改變、與改變打交道的本能?
我在教育界工作多年,先後擔任教師和校長。我從中領悟到「人需要被教導如何學習」是個很荒謬的觀念,因為我們是天生的學習者。我們帶著好奇心來到這個世界,而且在正式入學前,已經學得太多、太多。人在嬰兒時期的學習速度實在令人讚歎。之後是教育人員擾亂了自然的學習過程,是我們大人把這些天資聰穎、才華出眾、適應力強的「學習機器」,也就是「兒童」,放進我們大人所要的有所節制的環境裡,並且教導他們應該這麼做。
在成長、求學、然後進入職場的過程中,到了某個時間點,改變就不再是發乎內在的本能,而是來自外在的力量,至少我們的想法是如此。我們認為,「改變」只會發生在當別人提出要求,或我們被迫不得不變時,這個時間點也許是失業,也許是上司提出了「改變策略」。
其實,我們從未停止改變。但是如何回應改變,左右了我們對它的好惡。如果相信改變操之在我,並認為對自身有益,我們多半就會處之泰然。反之,假使認定改變對自身不利,它也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或者無法掌控,我們就會心生憎惡,甚至是強烈的痛恨。
分析個人對改變的反應,有一個切入點,就是了解這種反應是直接從個人經驗發展出來的;而且人生遭逢重大變局時的轉折點,也會影響我們對改變的反應。
◎找到熱情,更專注
我出身於倫敦北區的中產家庭,也是猶太裔家庭,這一點一定要提,因為一九六○年代,仍是我祖父母輩剛移民來此不久的時代。他們對未來的願景是希望家人融入英國社會,子女接受一流教育,然後從事專門職業。我的父親在家族木材事業工作,做得很不錯;母親的娘家也很成功。所以他們把我送上他們心目中的坦途:就讀私立學校。
我很喜歡剛上學那幾年的日子,因為可以自由自在和發揮創意,這很適合我,因為我不是一般觀念裡的典型男孩:我喜歡寫作、戲劇、藝術。在十三歲以前一切都很好,但是十三歲時,我被送往密爾希爾中學(Mill Hill)。那所學校特別重視運動,尤其是橄欖球。突然間,我無法適應。我的學業成績既不出色,又不特別擅長運動,當然也沒有打橄欖球的天分(儘管我很喜歡看)。我對這種改變的反應方式是,變得有點調皮搗蛋,企圖打破現狀。
不過這個時期從一般觀念看來,我應該是因為父母在我十歲時離婚,所以一直在尋求安全和聯繫感。父母離婚後,我跟著母親,也多虧了她和外祖父母,我在學校令人頭痛的地方,才不會和一些類似遭遇的孩子一樣,表現在頑劣的行為上,我只是在思想上比較搞怪,常常問:為什麼這是慣例?為什麼做事情要一成不變?
我在密爾希爾中學第一年就發現,這裡基本上是高年級當家。假如有人帶新奇的甜食或點心來學校,無論那是什麼,第一個嘗鮮的一定是他們。年方十三的我,大剌剌的走進校長室,質問他「為什麼這種行徑如此理所當然?」校長回答:「因為你也會熬出頭,你會再增加兩條槓,等你升上高年級,你也會這麼做。」
我說:「這太可笑了。我覺得這不道德,我不想這麼做。」我不打算接受現狀。同樣的,在寫作文時,我常常不照老師規定的題目寫,因為我不要別人告訴我該思考什麼。我身上有一種想要反抗體制的因子;當然這在那種年紀並不稀奇;可是當我通過中學高級程度(A level)的考試後,心中的忿恨不平,已經高漲到極為強烈的地步。我十八歲畢業時,對於再與教育有任何瓜葛毫無興趣,對照我日後的事業發展,可謂十分諷刺。
當時我一心一意只想當演員,可是我鄙視既定的成規,所以沒有去修任何大學課程,我決意不靠任何訓練,在演藝路上闖出一番事業。周遭的每個人都認定我瘋了,只有母親例外。她告訴我,應該聆聽自己的內心,追隨夢想。我想她勢必鼓足了勇氣,沉住氣看著我犯下所有的錯誤,走過一事無成的路途;我也相信在某些時刻,她對於我即將淪落到的下場心驚膽顫。當時我所做過的某些決定確實很糟,但這些當然是無比寶貴的學習經驗。
自序
五歲那一年,父親帶我倫敦市東區(East End),讓我認識他工作的地方。那是一座位於泰晤士河畔碼頭邊的老舊貨棧,裡面堆滿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種木材,它們的最終去處將是家具工廠。
我還記得當時聞到木材的濃烈氣味,薰得我倒退三步,佈滿電線和銅質接頭的古老電話交換機,則令我著迷。父親碩大的辦公桌上,總是散落著成堆的重要文件,辦公桌對面的牆上則掛著曾祖父的照片。木材生意是他老人家一手創立的事業,後來傳襲給兒子和孫子,也就是我的祖父和父親。
當年曾祖父逃離戰火蹂躪的歐洲,懷抱著移民夢想來到此地...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探索
我們是天生的學習者。我們是帶著好奇心來到這個世界。
第二章 更新
改變的速度終於凌駕人類的掌控能力了。同時我們也逐漸發覺,與改變安然共處是無比艱難。
第三章 信念
創造改變時,人有可能犯錯,但是請始終相信,你這麼做是有對的理由。
第四章 發問
個人行動要經過探究:先有構想,然後醞釀到它感覺對為止,接著放手執行。最後還要分析結果。
第五章 願景
在個人和工作層面上,願景極其重要,不光只是針對受聘的領導人,而是對所有人都是如此。
第六章 分享
人類彼此相互需要,這就是為什麼孤軍奮戰式的改變會難以成功。
第七章 發展
為促使改變發生,我們必須重新發掘許多人已遺忘的技能和工具。
第八章 選擇
做好向下跳的準備,並且找個人在適當時機時推你一把。
第九章 領導
我們執行改變、領導改變和愛好改變的能力,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行為方式,及我們的行為在周遭形成的狀況。
第十章 傳承
若你接納改變的本質,也深諳改變的過程,改變應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就如同孩子每日的成長。
自序
第一章 探索
我們是天生的學習者。我們是帶著好奇心來到這個世界。
第二章 更新
改變的速度終於凌駕人類的掌控能力了。同時我們也逐漸發覺,與改變安然共處是無比艱難。
第三章 信念
創造改變時,人有可能犯錯,但是請始終相信,你這麼做是有對的理由。
第四章 發問
個人行動要經過探究:先有構想,然後醞釀到它感覺對為止,接著放手執行。最後還要分析結果。
第五章 願景
在個人和工作層面上,願景極其重要,不光只是針對受聘的領導人,而是對所有人都是如此。
第六章 分享
人類彼此相互需要,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