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權威主教理查•哈洛威,用嶄新觀點和視野,帶領年輕世代認識宗教的價值與力量。
無論你是否擁有信仰,都可以用宗教解答人類對自身和宇宙的疑惑!
身為人類,我們總忍不住想知道關於自身的事,以及我們來自何處。是否有人創造了這個宇宙?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事?真有另一個天堂?跟神明祈禱有用嗎?透過宗教,我們找到許多不同的解釋。
■以新鮮角度帶領年輕世代認識宗教
本書寫給有信仰的人、沒信仰的人,以及尚未決定是否信仰的人——特別是年輕讀者。隨著宗教式微,年輕人對宗教漠然無感,因此在世界發生危難或人生遭遇挫折時,往往心靈空虛而無所依歸。本書讓宗教擺脫陳腐和刻板的印象,以全新的觀點闡述宗教的價值。
■縱覽文明之初至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宗教史
不止介紹如猶太教、伊斯蘭、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除了探索遠古的起源與轉變,釐清教義與觀點差異,甚至赤裸裸揭露了公平良善、權力慾望等人性面的光明與黑暗,破解宗教紛爭背後的關鍵。例如,不同信仰如何看待偶像?人類要怎麼獲得幸福?宗教為何導致暴力,以及,這世界已經被安排好了嗎?
■以「概念」和「關鍵字」建立宗教面面觀
延續「公開課」系列精神,打破線性歷史觀點,以40個概念和主題切入宗教領域的相關人事物。這些主題分為幾種類型:
1.重要概念。如「輪迴」「地獄」「先知」「聖戰」等許多宗教不約而同的主張或起源,這是理解教義發展的重要關鍵。
2.宗教創始者和改革者。例如,悉達多擺脫物欲、成就涅槃,創立佛教的曲折過程。或是穆罕默德脫離神像製作商販的家庭,成為帶領伊斯蘭教最後一位先知的傳奇事蹟。
3.宗教史重大里程碑事件或關鍵時期。例如,君士坦丁將基督教奉為國教,東西羅馬帝國在同一個信仰基礎上進入了所謂「大分裂時期」,紛爭持續至今。或者,當佛教於西元一世紀抵達中國,是如何與本土儒教和道教互相混融,展現出新的風貌。
4.特殊教義。例如,耆那教最極端的教義是「不傷害」。耆那教徒尊重生命,不狩獵、不釣魚,也不拍死叮咬他們的蚊蟲或蜜蜂。他們還製作了柔軟的羽毛帚,行走時輕拂前方道路,以免不慎傷及無辜……
從古至今,宗教總是隨著時代文化不斷演變,從多神到一神、從社會到個人、從現世到來生,從觀念到實踐,反眏出全體人類思想與需求的軌跡。無論你是否身為信徒,宗教都足以影響你的一切——因為宗教永遠離不開待人處事、道德價值、美學藝術等生活事物。關於信仰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持續發揮重要的影響,身為前主教的哈洛威以最開放和寬容的立場,提供我們深具同理心並且條理的指引。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專任教授
呂凱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高度推薦
【書評】
•「你可以從這本深具啟發性的書籍中,學到最多關於宗教的道理。」—彼得‧史丹佛(Peter Stanford),《觀察家報》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搜尋上帝存在與否』的迷人調查報告。」— A•N•威爾森(A.N. Wilson),《刻寫板雜誌》(Tablet)
•「本書堪稱引人入勝的宏大人類史。」—伊恩•湯瑪斯(Ian Thomas),《金融時報》
•「非常精彩!讀過之後一定能對世界上的宗教有更多的認識」。—約翰•查姆利(John Charmley),《泰晤士報》
•「內容深遠,心胸恢弘,本書足以引發智識上的好奇。」—斯圖亞特•剴利(Stuart Kelly),《蘇格蘭人報》(Scotsman)
•「眼界驚人!這本書簡直是一座知識寶庫,發人深省。」—尼爾•理查森(Neil Richardson),《衛理記錄者週報》(Methodist Recorder)
•「饒富趣味、大膽直言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休•麥克唐納(Hugh MacDonald),《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arld)
•「對於找尋內容深刻透徹且易於理解的宗教史讀者而言,本書是個絕佳的起點。」—克莉絲汀•安格爾(Christine Engel),《書單》
作者簡介:
理查•哈洛威(Richard Holloway)
蘇格蘭作家,於1986年至2000年擔任愛丁堡主教,並於1992年至2000年擔任蘇格蘭聖公會主教。他也是國際上頗受歡迎的知名作家和廣播節目主持人。哈洛威筆下有二十多部著作,包括暢銷書《離開亞力山卓:信與不信的回憶錄》(Leaving Alexandria: A Memoir of Faith and Doubt)。現居愛丁堡。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嗜好文史,優遊於花鳥蟲魚的世界,譯作有《情緒之書》、《樹的智慧》、《一位昆蟲學家的草地探險》、《筆尖上的世界史》、《伊斯坦堡三城記》、《轉角遇見經濟學》、《不費力的力量》、《學習如何學習》等。
賜教信箱:228arthurlin@gmail.com
廖綉玉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英筆譯組畢業。曾任金融機構翻譯人員,喜歡在文字堆裡打滾。譯有《發光體》、《獨居日記》、《愛麗絲鏡中奇遇》、《妳以為妳是誰?:諾貝爾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集10》、《龐克教母薇薇安‧魏斯伍德》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三章 輪迴
科幻小說的流行主題之一是這種英雄:他會回到過去,改變哪些對人類歷史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件。故事開頭,一列火車沿著鐵軌飛馳,車上有一位瘋狂炸彈客。在火車駛經一座巨大水壩時,炸彈客炸毀了火車,引發洪水淹沒了整個城市。幸好,政府秘密部門研發了把人送回過去時空的方式,並讓身為英雄的特務得以在火車離站前搭上了火車,讓他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找出炸彈客,拆除炸彈。這個特務及時完成任務,拯救了城市。
我們多數人都希望能回到過去,刪掉某條訊息或克制一時的衝動,以免傷害別人,或讓自己不快樂。不過,一切都是因果法則說了算,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我們無法擺脫所作所為的結果。
印度教稱上述的因果關係為「業報」或行為法則,但它涉及的範圍可不僅僅是你這一輩子。根據印度教教義,你的靈魂在進入今世之前已經輪迴了許多世,這一世結束後,未來你還將經歷許多世。每一世都取決於你在前世的行為,並追溯至朦朧模糊的遠古,而你這一世的行為方式,會影響輪迴的下一世。
當印度的先知聖哲遙望遠方,想知道人們死後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得到一個了不起的答案:人們並未死亡。人們並非完全不復存在,而是繼續邁入來生。對,他們靠著業力所決定的另一種生命形式,再次重回塵世,而且可能不是轉世為人類。整個存在就是一座巨大的回收工廠,穿過死亡之門的生命素質,影響了靈魂穿過另一側重生之門後的狀態。這間工廠名為「samsāra」(意為「漫遊」),因為靈魂被運送穿越此處,成為下一個生命形式。無論是好是壞,他們此生的一舉一動都影響了下一世的品質。此外,受困於輪迴的不僅是人類,世界也受到相同的死亡與重生法則限制,當目前的存在週期結束,它將陷入靜止狀態,等到時機成熟,它會受到召喚,恢復存在,因此存在之輪轉了又轉。
不過,他們不認為業報是某個超自然的靈魂督察員所設計的懲罰。業報是一種類似引力的自然法則,某件事引發了另一件事,就像原因導致了結果;就像輕輕推倒一張骨牌,然後看著其他骨牌倒下。靈魂在輪迴中漫遊可能經歷多達八百萬次轉世,最終才達到「解脫」,也就是擺脫輪迴,全心投入永恆,就像落入大海的雨滴。至於如何擺脫無盡的生命輪迴,獲得解脫,則是印度教的最終目的。
描述死後發生之事的專門用語是「轉世」,許多人都相信轉世,但印度教最相信這件事。我用來定義印度教的所有術語皆來自古老的梵文,包括業報、行為法則、輪迴,以及為求解脫的「靈魂漫遊」。當時來自北方的粗野入侵者將梵文帶入印度,正因為他們在約西元前二○○○年突然進入印度,我們才能確定印度教開始的時間。
印度北部有一片綿延的草原,稱為中亞草原,這是未經開墾的大草原地區,非常適合那些擅於騎術的牧牛者。他們隨著放牧的牛群持續尋找最佳牧場。由於種種我們不太知道的原因,接近西元前二○○○年時,這些人離開了草原,去尋求更好的生活。其中一群人騎馬南下進入印度,自稱為「同胞」,或其語言所稱的「雅利安人」。他們非常好戰,駕著快速行進的戰車,一批批闖進這塊次大陸西北角的印度河流域。
當地早已存在著複雜文明、先進的藝術、建築和宗教制度,具備了一個發達社會的優缺點。這些雅利安入侵者進入這個地區和文化,無疑補足當地人在精緻文明之外所缺乏的活力與勇氣。要區分入侵者與本地人的要素之一,是雅利安人膚色較白。膚色差異代表了許多含意,歷經數千年之後造成不小的影響,為「雅利安」一詞帶來了負面的意思。不過,入侵者不僅將淺膚色帶進印度,還帶來了神靈及非凡的宗教文學《吠陀》的一部分。
書面形式的《吠陀》寫於西元前一二○○至一○○○一千年間,當時雅利安人已經在印度紮根,主宰印度人的生活。《吠陀》被稱為「須魯提」(Shruti),亦即聽見的事物。人們從兩種迥異卻相關的意義來理解《吠陀》,最初是由過去的聖哲聽出要旨,並等待另一個世界向他們揭示存在的意義。
這些聖哲是最初的聽眾,是聆聽那些聲音的人。他們反覆為門徒講述他們所聽見的內容,而門徒則一次次聆聽,《吠陀》藉由這種方式流了傳數千年。至今,人們仍偏好藉由朗讀來學習《吠陀》這套經典,因此你不會在印度教寺廟找到某種《聖經》或《古蘭經》,但會在廟裡的儀式中聽到人們講述類似內容。
吠陀意為「知識」,這個詞與英語「才智」(wit)及智慧(wisdom)擁有相同的字根。《吠陀》共有四部經典,包括《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每部包含了四個部分:《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以下簡短說明:《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經中最古老的一部,包含一千多首讚頌諸神的讚美詩,這種活動在宗教上稱為「敬拜」,我們可以把它想成是強大的統治者應該享有的恭維之語,類似英國女王被尊稱為「陛下」,而人們遇到女王時應該鞠躬或行屈膝禮。以下是《梨俱吠陀》的例子:
萬物創造者、超智者、超能者
創造者、主宰者、最高典範……
你知道的,就是過度恭維。人間的君主喜歡收到禮物,喜歡受到讚美,神靈也一樣。如果讚美詩是我們奉獻給神靈的恭維,那麼祭品就是伴隨的禮物。祭品必須透過慎重的儀式來敬獻,這些儀式由熟練的專業人員執行。在印度教傳統,執行祭祀的祭司稱為「婆羅門」,而他們編寫的使用說明書則稱《梵書》。
對多數人來說,這種使用手冊很無聊,但篤信宗教的人可能對它們深感興趣。在年輕求學時期,我想成為一名神父,當時不同基督宗教傳統的儀式與禮儀指南就深深令我著迷。《描述羅馬禮的儀式》(The Ceremonies of the Roman Rite Described)是一本有如門前臺階的大部頭著作,而英國國教版本的《禮儀註解》(Ritual Notes)則相形失色。我曾興奮翻閱這兩本書,想像成群的主教列隊緩緩走進瀰漫薰香的寬敞大教堂。這些書是天主教的《梵書》,但喜愛盛裝打扮與執行複雜儀式的可不僅是神職人員,許多私人俱樂部和學生兄弟會都有各自的秘密傳統,說明了人們對於象徵之運用與儀式的需求。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宗教的內在信念比對其外部儀式更感興趣,那麼《吠陀》發展的最後階段應該會吸引你的注意。它出現在《奧義書》,這部著作花費了三百年書寫,於西元前三○○年完成。《奧義書》(意為「坐在導師旁邊」)將人們的興趣從印度教的展演或儀式層面,轉移到哲學與神學層面。我們在本章開頭所提及的教義「業力」與「輪迴」,就在《奧義書》之中。
我們將在下一章探討這些獨特印度教教義的產生及其詮釋方式,但我想以印度教回應另一個宗教的大哉問,為本章劃下句點。我們已經看到印度教回答關於死後會發生什麼事的問題,《奧義書》的答案是值得注意的轉世論。至於宗教總是質問的另一個問題是,在宇宙以外的黑暗之中,到底存在著什麼(如果有的話)?其他宗教通常會說出回答這些問題的先知姓名,並以他們的名字為該宗教命名。但印度教不是如此。印度教沒有以其姓名命名的創立者,也沒回顧某個人物作為啟發靈感的代表人物。印度教源自印度久遠前的不知名夢想家,儘管這些早期夢想家湮沒無聞,卻留下了他們的話語。
《梨俱吠陀》開始回答宗教「那裡有什麼」的問題。為了聽到回答,我們必須想像自己在星光熠熠、北印度天空下的篝火旁,身旁有位不知名聖哲穿越了時間,來到世界的伊始與更遠之處。他全神貫注凝視夜色,然後高聲吟誦:
彼時既無無,亦無有。既無天界,亦無其外的天空。
該物事於無風中自行呼吸,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諸神晚於這個世界形成的時間,那麼誰知道這個世界最早出於何方?
他,此創造之初始,無論他是否創造一切,
他在最高天以眼控制此世界,他確實知道它,或者可能不知道!
他吟誦的內容令人訝異,他告訴我們,「諸神」是存在的,但祂們的出現晚於這個世界形成的時間,意味著祂們就像我們一樣,是被製造出來的東西,也受制於時間之輪的運轉,會像我們一樣來來去去。不過,這位夢想家暗示,在一切物換星移的背後,有某個東西不曾改變,他稱為「那個東西」。彷彿歷史及其產物就像霧一樣掩蓋並扭曲了一座大山的存在:那個東西!然而,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做為其代理者的諸神,又是何人?
第三章 輪迴
科幻小說的流行主題之一是這種英雄:他會回到過去,改變哪些對人類歷史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件。故事開頭,一列火車沿著鐵軌飛馳,車上有一位瘋狂炸彈客。在火車駛經一座巨大水壩時,炸彈客炸毀了火車,引發洪水淹沒了整個城市。幸好,政府秘密部門研發了把人送回過去時空的方式,並讓身為英雄的特務得以在火車離站前搭上了火車,讓他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找出炸彈客,拆除炸彈。這個特務及時完成任務,拯救了城市。
我們多數人都希望能回到過去,刪掉某條訊息或克制一時的衝動,以免傷害別人,或讓自己不快樂。不過,一切都是因果...
目錄
第一章 有誰在?
第二章 門
第三章 輪迴
第四章 一化為多
第五章 從王子到佛陀
第六章 不傷害
第7章 流浪者
第八章 蘆葦叢中
第九章 十誡
第十章 先知
第十一章 末日
第十二章 異端
第十三章 最後戰役
第十四章 世俗宗教
第十五章 道
第十六章 攪動泥漿
第十七章 宗教變成個人的事
第十八章 改變信仰
第十九章 彌賽亞
第二十章 耶穌來到羅馬
第二十一章 教會當家
第二十二章 最後一位先知
第二十三章 臣服
第二十四章 衝突
第二十五章 地獄
第二十六章 基督代理人
第二十七章 抗議
第二十八章 大分裂
第二十九章 那奈克的改革
第三十章 中庸之道
第三十一章 砍掉野獸的頭
第三十二章 朋友
第三十三章 美國製造
第三十四章 在美國出生
第三十五章 大失所望
第三十六章 神秘主義者和電影明星
第三十七章 開啟的門
第三十八章 憤怒的宗教
第三十九章 聖戰
第四十章 宗教末路
第一章 有誰在?
第二章 門
第三章 輪迴
第四章 一化為多
第五章 從王子到佛陀
第六章 不傷害
第7章 流浪者
第八章 蘆葦叢中
第九章 十誡
第十章 先知
第十一章 末日
第十二章 異端
第十三章 最後戰役
第十四章 世俗宗教
第十五章 道
第十六章 攪動泥漿
第十七章 宗教變成個人的事
第十八章 改變信仰
第十九章 彌賽亞
第二十章 耶穌來到羅馬
第二十一章 教會當家
第二十二章 最後一位先知
第二十三章 臣服
第二十四章 衝突
第二十五章 地獄
第二十六章 基督代理人
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