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女王唯一傳記 全球獨家中文版
見證音樂巨星發光發熱的起始與歷程
多幅珍貴生活照 獨家收錄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間知名「梅耶事件」 始末全記載
從十六歲的初次登台開始,莎賓.梅耶就不斷以高超的演奏技巧與動人的音樂旋律揚名海內外;而二十三歲的她更獲得指揮帝王卡拉揚的賞識,一度成為百年樂團柏林愛樂首位女性團員,引發話題。
回顧莎賓的獨奏家生涯,這位音樂巨星不僅逐步獲得舞台上的耀眼成就,卻沒因此犧牲家庭與生活。這本傳記中紀錄了莎賓.梅耶的崛起歷程與發展,感性細數了舞台明星台上台下的全方位面貌。她熱愛藝術更享受生命,帶給世人對單簧管的全新定義與想像;她的生命故事也如同她演奏的旋律,美麗並動人。
單簧管女王莎賓.梅耶唯一傳記,帶您一同貼近樂壇上最閃耀迷人的巨星之心。
本書特色
一代單簧管女王莎賓.梅耶,除了十六歲登台起揚名海內外、拿遍大小獎項,二十三歲的她在百年樂團柏林愛樂與指揮帝王卡拉揚之間引起的風波爭議更是為人注目。然而扣除她的話題與性別,莎賓.梅耶也只是為熱愛音樂與生命的音樂家,全心全意演奏令人驚豔的動人樂音,盡力享受人生的快樂與美好。這本傳記也詳細呈述了這位單簧管明星台上台下的各種樣貌,紀錄了樂壇巨星的崛起與職涯歷程。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贊德(Margarete Zander)
瑪格麗特.贊德博士在德國波昂(Bonn)與奧斯納布魯克(Osnabrück)研究音樂學、哲學、神學及教育學,並於一九八○年起擔任多間廣播機構的文化記者。二○○六年起贊德博士受柏林布蘭登堡電視台(RBB)委託擔任「超音波音樂節」之當代音樂策展人,並與柏林當代音樂網「ohrenstrand.net」共同策畫並建立音樂網站「Galerienwanderung」。贊德博士同時也在多項機構擔任專業委員,其中包括聯邦文化基金會自二○○九年起舉辦的「卡爾.斯組卡獎」(Karl-Sczuka-Preis)。
譯者簡介:
趙崇任
畢業於淡江大學德文系,目前就讀於輔仁大學德語所文學組。
章節試閱
試閱1
第一章 鄉村音樂家
「你看,通常都是擺在這裡的!」當莎賓看到管風琴桌上的硬幣時,她開心說道。「這是我父親放的,他會在曲子中的每一個段落旁邊放一枚硬幣,這樣就知道還剩下幾段要演奏了。」莎賓小時候常去位於克賴爾斯海姆市(Crailsheim)歐羅茲海姆(Onolzheim)的聖母教堂。由於她的父親在這裡的路德會教區擔任管風琴手,全家都搬了過來;當父親要去教課或是星期六晚上要帶樂隊去舞會伴奏時,孩子甚至會幫他代班。
管風琴的聲音搭配教堂再適合不過了,這樣樂器需要許多工匠合作打造,卻似乎吸引不了人們的目光。但大家後來發現,管風琴豐富的樂音正是開啟莎賓音樂之路的重要元素。
莎賓的演出豐富靈活,而這正是管風琴賦予她的特質,能使觀眾對她充滿生氣的演出產生強烈共鳴。相較於其它音樂家是以鋼琴或其他樂器作為對音樂的啟發、後來才在單簧管找到興趣,形塑莎賓的正是管風琴,它的樂音變化萬千,而且聲音永不止息。
管風琴的低音渾厚,高音域的部分能呈現歡樂的氛圍,而中音域能發出飄渺的樂音,彷彿是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聲音。有人猜測,這個經過多次改變形成的樂器是源自於一八六三年,由德國林克兄弟(Gebrüder Link)或是薛佛管風琴製造家族(Orgelbauerfamilie Schäfer)所生產。
管風琴發出的聲音有壯麗之感,卻不會讓人感到難以親近,就像你的知心好友一樣,無論何時都陪伴在你身旁;它不是一種莊嚴的樂器,不會讓你感到有神聖不可侵犯或是高高在上的不自在感。它有一種厚實溫暖的聲音,會在教堂中綿延開來,溫暖地包圍住聽眾,而風管中震動的空氣更是牽動著聽眾的氣息。管風琴相似於管樂器,而現在教堂中牆上7.14╳8.50公尺的管風琴屏風畫是來自德國卡爾斯魯爾(Karlsruhe)的藝術家湯馬士.葛茲梅爾(Thomas Gatzemeier)的作品《復活》,那個位置直到二○○二年以前都是一片木質的精緻雕花牆;而前方是講道台,人們通常會沿著兩旁就坐,管風琴就在走道的末端。
莎賓大約是在十一歲左右開始練習這項樂器。每個星期日早上父親會去做禮拜,她就會在前一天晚上跟牧師拿隔天的演奏曲目練習。
當她的前奏太長時,牧師會在禮拜結束後斥責她,告訴她這不是音樂會。莎賓常陶醉在唱詩班的美妙歌聲中,她後來發現,渲染情緒的不只是音樂旋律,還有這些信徒的歌唱方式,與她彈奏的音樂相輔相成。當莎賓彈奏的音量較大時,他們的歌聲會有悲悽之感;而當她降低音量時,他們的演唱會顯得小心謹慎,甚至節奏放慢。最容易察覺兩者中變化的自然就是管風琴手了。
莎賓會在禮拜中為社區演奏、為孩子們演奏,甚至還會為婚喪禮演奏,她也因此漸漸感受到音樂的迷人之處。音樂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陪伴著我們,還能藉其呈現出文字無法表達的感受;相較於文字,音樂更能撫慰人心,也更能將內心深處的感受表達出來。莎賓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現到,彈奏管風琴能抒發情緒,而就在這個不引人注目的小教堂中,她藉由這台管風琴盡情揮灑音符,述說她心中的情感。
「我們以前的樂譜還在這裡。」莎賓高興地說。她在管風琴前坐了下來,彈了幾個小節,而過往的美好回憶馬上被喚了回來。往事已過,但音樂家能透過音符回憶,就像一個再次踏上自己首次演出舞台的演員,說出屬於他的台詞,證明那些記憶仍在。莎賓嘴角揚起笑容,她再度沉浸於音樂世界裡,沉浸於美好的少女回憶之中。
莎賓於一九五九年三月三十日出生在德國克賴爾斯海姆市的歐羅茲海姆,是家中第二個孩子,父母分別為卡爾(Karl)與艾拉(Ella).梅耶。她的哥哥沃夫岡(Wolfgang).梅耶出生於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三日,也是位優秀的單簧管演奏家。
「當卡爾知道孩子們都想成為音樂家的時候,他高興極了。」母親艾拉回想道。以前,卡爾會彈琴,而孩子們跟著唱;對他而言,音樂就是生命。然而卡爾還是有其他的夢想,只是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只能選擇最保險的一條路。莎賓的父親卡爾於一九二○年出生於德國克賴爾斯海姆市,其父親任職於鐵路郵局,在閒暇之餘在舞會與另兩名夥伴擔任單簧管伴奏。卡爾的父親送他去學鋼琴與單簧管,想讓他成為一名鋼琴家。卡爾後來在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學習,但當他了解到要成為一名鋼琴家免不了要與眾多的鋼琴家競爭比較、並需承擔一定的失敗風險後,他選擇了參加教師培訓考試,決定成為一名鋼琴教師,並以單簧管作為第二專業。在混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卡爾沒辦法完成學業,所幸他後來在一間劇院找到了芭蕾舞鋼琴伴奏的工作,晚上偶爾也在舞會兼職伴奏。沃夫岡回想:「父親曾信誓旦旦地說,他可以連續彈十到十二個小時的流行樂,而且其中沒有一首重複。」卡爾的樂曲清單包羅萬象,從輕歌劇、波卡舞曲到華爾滋都有。
卡爾與艾拉兩人在一九五三年相識,艾拉也出生於克賴爾斯海姆市的歐羅茲海姆,是市長與麵包師傅的女兒。艾拉與姐姐不同,很早就離開了家裡,並在瑞士找到了一份管家的工作。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法國俘虜,但後來在一次的運送路程中成功跳車逃跑,並徒步返回家鄉。在瑞士期間,她在一戶富裕人家當管家,因為實在沒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又不能離開房子,便開始練習彈鋼琴。艾拉與卡爾相識後很快便結婚,並在一九五四年生下了兒子沃夫岡,五年後又生下了女兒莎賓,家務使她在往後的日子裡沒有太多閒暇時間可以彈琴了。
艾拉致力於服務這個天主教教區的社區,她幫忙照顧老人家,並建立了一個婦幼社群;卡爾當時在聖母教堂擔任管風琴手,並以鋼琴與單簧管作為專業展開教職工作。然而在鄉村環境中,人們想學的是可以描繪鄉村生活與田園風光的樂器,例如手風琴、豎笛、口琴、吉他、打擊樂器或是薩克斯風。卡爾很快就接受了這項挑戰,並很快地學會了多項樂器的演奏技巧,還編出了大家喜歡的曲目。卡爾後來便在家教授鋼琴,並在當地與附近村莊的音樂學校教其他樂器。這對夫妻還會把孩子們一起帶到大農場裡,為他們上音樂課。由於村裡的居民不常進城,而樂器或樂譜通常又只有在那才買的到,卡爾索性在家旁開了間樂器行;夫妻倆將這間店面經營得有聲有色,這間店面後來幾乎成為附近一帶的音樂重心。
卡爾並沒有放棄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後來便組了一個「齊奏」樂團,有電管風琴、單簧管與薩克斯風。他們在軍官餐廳和美軍軍營會有定期演出,而那些美國軍官會將從美國帶來的唱片交給卡爾,要求他演奏裡面的曲目給大家聽。沃夫岡依然對當時記憶清晰,父親整夜聽著格倫.米勒(Glenn Miller)與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的音樂,只為了將樂譜寫出來讓他們的樂團演奏。而當樂團演奏的速度或方式不正確時,他會親自錄下一卷錄音帶,讓團員們放慢速度並確實地演奏那個部分。
為了給人專業感,卡爾還像照片上的美國知名樂團那樣,為樂團做了木製譜架,正面貼有大大的團名,而背面則設有小空間可以放樂譜或是飲料之類的東西。美國大兵起初以實物作為酬勞,讓他們可以拿提貨券到營區的販賣部換購商品;那裡的商品種類非常多,連像巧克力、咖啡或是香菸等當時可說是奢侈品的東西都買的到。在當時,軍官餐廳或營區的管制非常嚴格,然而遇到夏季節慶時還是會開放給音樂家的家人們進去參觀。沃夫岡還記得當時第一次吃到雞翅的興奮,而莎賓對當時吃到美國巧克力的新鮮感也記憶猶新。
父親很少在家演奏美國流行樂,孩子常看到的是父親身為鋼琴教師的那一面。他們會看到學生在門的這邊等待上課,並聽到門的另一邊傳出琴聲。沃夫岡回憶道,莎賓學的第一樣樂器是手風琴,我們可以在相片中看到三歲的莎賓抱著手風琴,在家中拍照。根據沃夫岡的回憶,那台紅色的手風琴(黑白照看不出來顏色)跟莎賓當時的體型比起來,不成比例的大。當孩子上學時,難免會開始與別人比較,會樂器這件事,自然也會讓他們產生驕傲感。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大人也不禁開始擔心並且留意,這份驕傲是否會變成「自大的怪獸」。
莎賓當時夢想能和其他孩子一樣與父親一起演奏音樂,她想和父親在村裡的慶典上一起用口琴與手風琴演奏《玫瑰》(Rose)這首曲子。她曾聽父親在附近的飯店演奏過。莎賓從小就對自己未來的音樂人生有階段性的想像:現在每天都要練習,長大後要上正式的音樂學校,未來每年要有一到兩場的演奏會。
鍵鈕式手風琴是一項很適合小孩子的樂器,很快就能夠上手並彈奏簡單的曲子,而且音調也很和諧;不像直笛那類樂器需要複雜的吹奏技巧,如果無法掌握就會變成不悅耳的聲音。卡爾知道他的學生們想要藉由音樂形塑出鄉村形象,而他也總是與他們一起練習,並為學生們訂定明確的音樂發展:也許留在鄉村演奏,或是去舞會伴奏,也可以去音樂學院進修。若不是卡爾的教育方式,學生們很快就會對日復一日的練習產生倦怠感。學生們會一起演奏,其中有些人已經很優秀,而有些仍是初學者,然而不管何者都對這首曲目提供了部分的貢獻,而且音樂聽起來也不差。十幾個人在練習時的些微出錯並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同時也能增進學生們對音樂演奏的興趣。
由於手風琴與單簧管皆需訓練雙手獨立演奏,手風琴演奏在莎賓往後的單簧管演奏生涯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手風琴而言,右手負責主旋律,而左手負責伴奏;另外,手風琴屬於簧樂器,此種類的樂器是透過空氣流動發聲,透過擠壓或拉動風箱並按壓控制簧片的按鈕、或控制舌頭的震動使其發出不同的音色。若要展現如舞蹈或歌唱伴奏等不同風格,則需搭配呼吸節奏的控制,而身體的收放對呼吸也會產生影響。
卡爾對曲目選擇的要求比任何人都高,他會選擇學生喜愛或熟悉的曲目,並要求他們增進演奏的熟悉度與投入情感,畢竟不會有人樂見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在台上被搞砸。
卡爾還為他的手風琴樂團作了由熱門曲目組成的混合編曲,如《雪中華爾茲》(Schneewalzer)與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的輕歌劇序曲《蝙蝠》(Die Fledermaus),這些曲目都相當於現在常在電視上或廣播中聽到的熱門流行歌曲,而每個人都希望能驕傲地在台上演奏這些曲目給家人或朋友聽。
莎賓的父親不只是音樂家,還是教師與樂器行老闆,生活可說是多采多姿。莎賓會和其他孩子一起練習父親交付的曲目,並告訴他們接下來的練習重點是什麼。父親教予他們的哲學也是今天許多人贊同的:將通往成功的方法分類,再選出對自己來說可行的,而小成就終將會累積為大成功;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將過程中的教訓謹記在心。這並不是卡爾發明的成功哲學,而是他在努力的過程中體會到的。卡爾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典範,人們或許會說,就是父親以身作則才能作為孩子們的典範。
卡爾在學校與村莊裡共教過約一百五十到兩百名學生,而他希望將他唯一未完成的夢想交付給他的孩子們——成為一名能在舞台上演出的鋼琴家。沃夫岡學過鋼琴,而莎賓也希望哥哥無論如何都要朝這個目標前進。有學者研究發現,若弟弟妹妹與已經會讀書寫字的哥哥姐姐一起學習,年紀小的會較不認真。然而莎賓一直很崇拜哥哥,並模仿他所做過的事,所以她在六歲時也開始向爸爸學習彈鋼琴。
其實莎賓一開始根本沒想過要學習單簧管。卡爾是克賴爾斯海姆市教堂樂隊吹奏家的指導教師,這個教堂樂隊隸屬於一個青年音樂團,而吹奏家們就像童子軍一樣,穿著一致的黃色制服。這個青年音樂團於一九六四年被邀請到克賴爾斯海姆市的法國姐妹城市帕米耶(Pamiers)進行演出,途中還能夠在巴黎(Paris)停留一天。
當時十歲的沃夫岡對此感到極為興奮,既然能參觀巴黎這個大城市,那麼他一定要參加。然而青年音樂團並沒有缺鋼琴手或手風琴手,那時是三月,距離演奏會只剩五個月了。卡爾跟兒子說,音樂團還有給小號與單簧管的缺額,沃夫岡因此下定決心,要在夏天以前把單簧管練熟。父親對兒子相當支持,並給了他單簧管與樂譜,沃夫岡便馬上開始練習。他相當有決心,同時也展現出天份,很快就能掌握旋律並完整演奏出一首曲子。沃夫岡的心願最後成真了,他成功加入了音樂團、並與他們一同前往法國演出。也就是這個契機讓沃夫岡開啟了他成功的單簧管演奏家生涯。
莎賓很快地也向父親要求學習鋼琴以外的第二種樂器。哥哥的第二項樂器選擇了小提琴,他當時住在柏林並加入了當地的教堂樂隊。卡爾當初或許想為家族建立一個音樂體系,所以建議了女兒選擇弦樂器;但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莎賓之後能在樂團中演出。莎賓當時確實選擇了小提琴,並很快就加入了當地音樂學校的樂團。然而莎賓說,她那時候對小提琴其實一點興趣也沒有,但這也間接證明了她的音樂天賦,能快速掌握到手的樂器。她後來還在十歲時於少年音樂演奏比賽中,同時在鋼琴與小提琴項目中拿到了第一名。莎賓理所當然地繼續練習小提琴,在音樂領域中,沒有任何一項東西會使她半途而廢(不像學校,她從沒在課業上認真過)。莎賓在音樂教師霍斯特.卡赫(Horst Karcher)那學習得很開心,卡赫是位很優秀的小提琴教師,懂得讓學生快樂地學習音樂,也很懂得為學生挑選演奏曲目。莎賓說,她向卡赫老師學音樂一點壓力也沒有,這應該是一個教師最希望聽到的稱讚了。後來在克賴爾斯海姆音樂學校的畢業演奏會上,莎賓與卡赫老師一起演奏了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雙小提琴協奏曲,這是她在音樂學習生涯中最美好的回憶。
儘管莎賓後來已在位於斯圖加特(Stuttgart)的音樂學校選擇主修單簧管,並表現得相當出色,她仍一直不懂,為什麼父親要將自己的希望加諸在她身上。莎賓向父親證明了她是個乖女兒,她愛她的父親,不想讓父親失望。
莎賓後來的音樂教師漢斯.丹澤(Hans Deinzer)說,雖然是父親為莎賓選擇了小提琴,但演奏小提琴的經驗使她往後在演奏中對細節能表現與處理得更加仔細,而這些運用到咽喉的細膩技巧是很難從外部觀察到的。藉由弓與手指撥弄琴弦能使小提琴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樣的細膩技巧對於單簧管演奏上的運用相當有幫助。至於單簧管音調的變化,則需要想像和模擬舌頭與上顎間的配合,進而領略其中的影響。
為什麼不喜歡小提琴?其實莎賓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她就是對小提琴沒有特別的感覺。「小提琴的聲音就是沒辦法讓我產生共鳴。」莎賓說。但單簧管就不同了,當她第一次聽到哥哥吹奏單簧管時,那樂器發出的聲音令她深深著迷。
莎賓在八歲時第一次拿到單簧管,那就像初嚐戀愛的感覺。剛拿到樂器時,她覺得這個樂器很輕,而木頭的材質拿在手中感覺很扎實。莎賓回想說,初見到單簧管時,她就像見到了老朋友,沒有任何排斥感;而聲音聽起來又相當優美,彷彿像在唱歌一樣。莎賓與單簧管一拍即合,當她吹奏這項樂器,隨著身體的自然擺動,音樂也自然流動了出來。
卡爾發現了女兒的音樂天賦,她在吹奏單簧管的技巧上進步飛快,這使得他在心中感到驕傲。卡爾之後每天晚上在教課結束後以及與樂團出發表演前,都會和莎賓與沃夫岡一起演奏樂器;雖然每次時間都很短暫,但這很快就變成他們生活中最快樂的例行公事之一。父親有時會坐在鋼琴前與他們四手聯彈,有時會幫他們伴奏,而卡爾偶爾也會單純聽孩子們演奏。卡爾往往都是即興地替孩子們伴奏,同時偶爾也會給孩子們演奏上的建議,但聽不聽的決定權還是他們自己;他們自己知道怎麼樣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並在一次次的練習中進步。卡爾從來不會嚴厲地教導孩子,所以當他們一起練習音樂時,氣氛總是相當和樂。
當時村裡的居民總認為卡爾是個嚴厲的老師,莎賓知道為什麼大家會這麼說:「當學生不努力練習時,父親會變得很嚴厲,而且他認為如果彈奏得不夠好就是因為太懶散。」莎賓解釋道。
大家常常把梅耶家與巴赫家族比擬,因為巴赫家族中的每位成員也都是音樂家,而且音樂幾乎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每天的生活幾乎都與音樂有關,家人們聚在一起時也多在演奏樂器。
莎賓與父親的另一個美好回憶,是他們偶爾會在星期日到郊外野餐。他們會帶上好吃的麵包與香腸,當然也少不了單簧管;他們會坐在樹下演奏,伴隨著樹葉的沙沙聲與小鳥的鳴唱。一家人的音樂與大自然產生毫無違和感的共鳴,與大自然共存便是他們的生活哲學。
卡爾感受到孩子們音樂程度的快速進步,但他不希望只是自己的主觀認定,因此他為孩子們報名參加了青少年音樂演奏比賽。
這場為青少年舉行的音樂演奏比賽由專業人士擔任評審,在區域比賽中獲勝的音樂家將晉級到城邦與國家級比賽。卡爾的指導非常精明,他為孩子規劃的練習都很扎實並有系統;他每天帶領著孩子一起練習,並同時指導他們的音準與技術。當卡爾為孩子們伴奏時會較嚴厲,他會很順暢地把一首曲子彈完,不管他們是否跟得上,也不管他們在過程中有沒有犯錯。這樣的訓練方式的確很嚴苛,但長時間下來可以訓練他們的專注力與抗壓力。專家也對此表示肯定,認為如此一來就算在正式演奏過程中不慎犯錯,情緒也不容易受影響。
卡爾會在孩子比賽時在台下陪伴他們,但他並不是想看到他們在台上領獎,而是希望孩子們可以藉此了解到自己與他人相較之下還有什麼不足之處。父親的陪伴讓莎賓感到安心:「爸爸對演奏的部分沒有太多的叮嚀,他倒是擔心相較之下其他孩子的父母都對孩子很嚴格。當然有些人在比賽中會怯場,但我一向對情緒掌握得很好,所以不太會在演奏中出錯。」莎賓說道。
一場比賽結束後又要準備下一個階段的比賽,而選曲的難度要求也會比較嚴苛。當時每個人都對莎賓的演出感到驚訝,尤其是相較於她的年紀來說,她的熟練技巧、音樂性與成熟度都非常驚人。對觀眾而言,眼前的孩子是個奇才,莎賓無畏的態度來自於對音樂十足的掌控,而音樂的呈現也幾乎無可挑剔。她在專業評審、聽眾以及參賽者家長面前結束了一場幾乎完美的演奏。大家都看的出來,這個孩子不是具有強烈好勝心的家長培養出來的,而莎賓具有強烈藝術性的演出完全反映了她的音樂天分;她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強烈的表達欲望,想要透過音樂和大家分享她的感受與演奏動機,這種欲望也能從優秀的運動員身上看的到。莎賓之後在一九六九年與一九七一年,分別在海德堡(Heidelberg)與比勒費爾德(Bielefeld)的音樂比賽中皆拿下了第一名。
莎賓對比賽的成績公布方式其實是質疑的,她說:「每一個演奏特點都會被評分,而最後總分最高的人就是第一名,分數最低的人一定會耿耿於懷。我認為這樣的方式對孩子是不恰當的,可以公布前三名,但不應該把總排名硬生生地公布出來,讓大家看到最後一名是誰,而把這比賽變成血淋淋的競爭。」
莎賓認為,得獎並不是一位音樂家的全部,沒有在比賽中獲勝並不代表無法成為優秀的音樂家。
卡爾在一九七一年替十二歲的莎賓申請加入聯邦少年管弦樂團(Bundesjugendorchester),當時獲准加入該樂團的平均年齡為十四歲,但莎賓後來仍以該樂團自一九六九年成立以來最年輕成員之姿獲得了許可。沒人知道是否是因為沃夫岡當時也是樂團中的成員,所以為莎賓開了先例;但他們也希望莎賓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專心地練習,為下一階段的演奏比賽做準備。
當沃夫岡以十五歲的年齡在台上完美演出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三首豎笛獨奏曲後,他被認定為單簧管神童,儘管如此單簧管在當時依然被認為是搬不上檯面的樂器。大家早已聽聞莎賓的驚人的天賦,而申請加入聯邦少年管弦樂團人往往希望日後繼續在音樂學校進修。卡爾談及孩子們的成就總是語帶謙遜,因為他從不懷疑莎賓與沃夫岡的音樂能力,因此不會為此顯得特別驕傲或野心勃勃。大家也將卡爾對孩子們的栽培看在眼裡,不用明說,這位父親的確是兩個孩子邁向成功音樂之路的最大推手。
聯邦少年管弦樂團在莎賓加入後的第一期訓練由佛克.華根海姆(Volker Wangenheim)帶領,他當時是波昂貝多芬音樂廳管弦樂團(Orchester der Beethovenhalle Bonn)的音樂總監,也就是今天的波昂貝多芬管弦樂團(Beethoven Orchester Bonn)。演奏曲目包括了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一號交響曲、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作品453(Piano Concerto KV 453)與史特拉汶斯基的管樂交響曲(Symphonies of Wind Instruments)。當時的曲目相當具有可看性,而且技術層次也相當高。在經歷多次的演奏後,莎賓深刻地了解這個專業樂團,也與這些專業的音樂夥伴們互相學習與努力,朝共同的目標邁進,並為接下來的冒險做準備。這些經歷是其他與莎賓同年齡的孩子們無法想像的。
樂團之後還到了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雅典娜神廟(Romanian Athenaeum)演出,這場表演甚至在羅馬尼亞當地的電視上播出,對當時西德與羅馬尼亞兩國的互動來說也算是一個里程碑。當時的德國大使、國務祕書尼可萊,及眾多在政治與文化方面具有影響力的人士皆到場參加。在此趟巡迴演出的尾聲,樂團還在位於黑海旁的科斯蒂內什蒂(Costinesti)一個青年公園的露天劇院演奏,莎賓至今還保留著當時接待家庭送給她的兩件紀念品:一件當地帶有流蘇的傳統黑白長袍與一個杯墊。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期間,莎賓將她的寒暑假都花在樂團練習上,每一期的訓練都由專業的指揮帶領他們,最後會則以巡迴演出作為結束。莎賓驕傲地說:「當我的同學都還在學校操場上玩的時候,我已經跟著樂團到美國八個星期了,而且那時我才十四歲。」
「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莎賓回憶道:「在那些巡迴演出和假期中練習的日子裡,大家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也因為我們每年都要聚在一起三次,而每次至少都有十天,所以也越來越了解彼此。」
在隨著樂團巡迴演出的日子裡,莎賓開了眼界,也見識到了國際級的音樂演奏是什麼樣子。莎賓依然繼續在克賴爾斯海姆的教堂學習管風琴,有時也會將單簧管帶去練習,因為教堂裡的空間使音樂聽起來更迷人。
一九七二年莎賓在克賴爾斯海姆就讀國中,卡爾知道對女兒來說音樂教育比一般的學科教育更重要,但無奈國中是義務教育,所以他也對此束手無策。
莎賓之後想和哥哥一樣在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學習,所以她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如此一來她才能盡情演奏單簧管。最後莎賓竟然還是以預修生的身分獲得就讀許可。
剛開始,莎賓每週在斯圖加特只有一天的課,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女孩對此是既興奮又期待。當時從克賴爾斯海姆坐火車到斯圖加特要耗時兩個小時又十五分鐘,而沃夫岡都是這樣去上課的。他興奮又懷念地說,他每天下課都會直奔火車站,而下了火車就會看到父親帶著麵包和飲料來接他,直到今天他還是難以忘懷這段通勤的時光,連火車時刻表也都還記得清清楚楚。他記得火車在途中會停經四十八站,會經過施韋比施哈爾(Schwäbisch Hall),之後會再繼續開往捷克布拉格。由於跨越國境時火車要被消毒,所以車上有時會有難聞的消毒水味。夏天沃夫岡有時會因耐不住高溫而把窗戶打開,火車裡面便會混雜蒸汽火車的煙味與乘客身上的香水味之類的各種味道,沃夫岡現在回想起來彷彿都還聞得到這股怪味。
莎賓也很懷念當時的通勤時光,但後來火車在途中停留的站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因為車程很遠,所以她都會善用搭車的時間,在去斯圖加特的車上把學校作業拿出來寫,而回程的車上她會找一節沒有其他乘客的車廂練單簧管。驗票員早就認識她了,每次都會和藹地和她打招呼。
莎賓對能進入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學習感到開心,但她隨後又給自己訂下了更高的目標,她希望能加入屬於第一級交響樂團聯盟的樂團。父親為她打下了深厚的音樂基礎,現在她想要利用它獲得更好的成績。沃夫岡和莎賓說,她的老師奧圖.赫曼(Otto Hermann)是個優秀的單簧管演奏家,卻不是個合適的老師。赫曼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演奏的曲目往往都是他傍晚要在歌劇院的曲目。莎賓每次都會很準時地帶著她的單簧管到教室,她很努力地練習,也越來越進步,只是她每次上課前在教室門前敲門都相當緊張,而且心跳得很快。不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練習的不夠,而是知道老師對犯錯有多麼反感。
赫曼抽菸,而且是一根接著一根地抽。一開始莎賓都會先吹奏鳴曲,這時節拍與流暢度就很重要。有時赫曼會要求她同一小節不斷重來。赫曼越是責罵她,她就越緊張、舌頭也越來越僵硬,再重複下去也無計可施;赫曼認為莎賓需要更努力練習,但也沒辦法確切告訴她該怎麼做,只能靠莎賓自己體會。
赫曼從來沒邀請過莎賓去聽他在歌劇院的演出,他們倆的關係越來越遠,也使莎賓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她只能加倍努力練習,希望能快點進步,但失落感仍然越來越強烈,甚至想試著換看看別的老師。沃夫岡自一九七二年在漢諾威跟著漢斯.丹澤(Hans Deinzer)學習,每當哥哥向她提到丹澤時總是讓她感到好奇。丹澤也擔任過聯邦少年管弦樂團的指揮,而莎賓就是在欣賞過丹澤演奏後,開始相信單簧管是一種能讓人著迷的樂器。
丹澤主張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他會帶著學生演奏包括爵士樂等各式各樣的音樂,體現年輕音樂家對音樂寄予的期望——情感的表達與自由。
莎賓在丹澤那上的幾次短期課程很快便使她與赫曼間產生了衝突。莎賓在丹澤那了解到綁繩束圈與金屬束圈的差異,傳統上都是以細繩綑綁單簧管的吹嘴,但是丹澤對金屬夾取代繩圈的新做法也不反對。之後莎賓到斯圖加特上課時便大膽地將她的單簧管換上金屬束圈,而赫曼見狀便將她的單簧管搶過來生氣說道:「不要在我這裡用這個鬼東西!」便把那金屬束圈拔下來扔到牆角。他的舉動把十五歲的莎賓嚇壞了,她知道自己又回到陳舊不變的規定之中了。
莎賓在音樂學院中的課程越來越多,包含了鋼琴、作曲、音樂史、韻律學、樂器學、心理學、教育學、合唱與交響樂。有的時候學校課業實在忙不過來,她就會在當地爸爸的親戚家過夜。然而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父親後來便讓莎賓轉到斯圖加特的華德福學校(Waldorfpädagogik),而莎賓可以暫住在有一對女兒與她讀同年級的夫婦家中。
這間學校就在音樂學院旁,而學校老師對她不佳的在校成績也不太苛求,因為他們很驕傲能擁有莎賓這樣一位有優異音樂天賦的學生。莎賓很快就適應了那裡的環境,在那裡她可以把握所有自由的時間練習單簧管與小提琴。至今她還是很滿意學校音樂廳裡的音場,因此她後來也將自己的孩子送去那所學校就讀。
莎賓也在學校裡的樂團中演奏,因此常在附近城市如薩爾茲堡有許多演奏機會。她還另外加入了學校裡的管樂八重奏,生活幾乎都被音樂填滿。
莎賓於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九日在温嫩登(Winnenden)首次公開演奏了知名樂曲——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這首曲子是莫札特最後完成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後的純樂器作品,而許多人也認為莎賓流露出豐富情感的演奏是這首樂曲最好的詮釋之一。她很開心獲得了這樣的肯定,也很高興讓更多人看見了單簧管這項樂器,因為它在七○年代與八○年代初期仍沒受到太多的重視。
然而莎賓後來在單簧管的斷奏技巧上遇到了些問題,老師越是給她壓力,她做得越不好。
沃夫岡也對妹妹的問題感到非常不安,只好求助於丹澤,希望他能夠協助莎賓克服這個問題。丹澤和莎賓談過後也拜訪了她的父親,他希望能夠接手這個學生,而且必須給她多一點自信
試閱1
第一章 鄉村音樂家
「你看,通常都是擺在這裡的!」當莎賓看到管風琴桌上的硬幣時,她開心說道。「這是我父親放的,他會在曲子中的每一個段落旁邊放一枚硬幣,這樣就知道還剩下幾段要演奏了。」莎賓小時候常去位於克賴爾斯海姆市(Crailsheim)歐羅茲海姆(Onolzheim)的聖母教堂。由於她的父親在這裡的路德會教區擔任管風琴手,全家都搬了過來;當父親要去教課或是星期六晚上要帶樂隊去舞會伴奏時,孩子甚至會幫他代班。
管風琴的聲音搭配教堂再適合不過了,這樣樂器需要許多工匠合作打造,卻似乎吸引不了人們的目光。但大家後...
作者序
前言
莎賓.梅耶(Sabine Meyer)將這動人的樂音帶進了音樂世界。在她之前,人們總認為單簧管僅是管弦樂團裡眾多樂器中的一項,難登大雅之堂;但隨著莎賓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除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幾乎沒有人能像他一樣透過筆下的協奏曲完美呈現單簧管這項樂器。雖然這些協奏曲是莫札特當時為巴塞管所作的,但這些曲調仍在二十世紀將莎賓成功領上世界舞台,並使她成為少數的單簧管演奏家之一。巴塞管可以比單簧管向下多吹四個半音,也因為它的管身比較長,需要抵著地面增加穩定性,使得巴塞管較容易受損。莫札特所作的協奏曲可說是小協奏曲中最神祕且最富情感的,節奏緩慢的部分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節奏較快的部分則充滿了對生命的狂熱。
莎賓賦予了單簧管生命力,也為它找到了新的定位。她展現出單簧管誘人的一面,卻不會過份誇大,僅呈現出它的真實樣貌。
提到莎賓.梅耶這個名字,有些人除了想到單簧管絕美的音色,還有她與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在八○年代初期的傳聞。這位大師當時對這位年輕音樂家非常欽佩,希望她一定要加入「他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但樂團的否決使莎賓陷入了兩難:一方面是樂團的決定權,另一方面是指揮家的意願。卡拉揚想盡辦法與樂團協商,希望將莎賓留下;最後樂團願意給她試用期,但條件是樂團經理必須走人。莎賓不願再見到有其他人為自己犧牲,最後選擇不延長與樂團的合約。
到底這位音樂家有什麼驚人的能耐,使得這位世界級大師卡拉揚願意為她的去留與樂團爭執?只要觀察莎賓就會發現,每當她踏上舞台開始演奏,就會自然散發出一種神秘感,使你屏氣凝神,甚至使你的目光無法從她身上移開;一切彷彿都沉澱了下來,而整個空間填滿了她所演奏的音樂。莎賓在她自然散發出的光芒中演奏,展現出了自由的胸懷。
在許多的演出與彩排、甚至有趣的晚餐中,我體會到了這位音樂家所擁有的驚人天賦與謹慎態度。她雖然對自己要求嚴格,卻還是耐心地為我介紹她的音樂世界。
莎賓的丈夫萊納.維勒(Reiner Wehle)也是位優秀的單簧管演奏家,他是莎賓最好的談話對象,也是與她共患難的最佳伴侶。維勒總是細心且不厭其煩地幫莎賓修改樂譜,幫助她在音樂上創造驚奇。
莎賓的音樂就像擁有魔法一樣帶給我生命力,也帶領我完成這本書。這部傳記不是學術文獻,而是要為大家介紹這位音樂家令人驚豔的音樂世界。
二○一三年四月
瑪格麗特.贊德
前言
莎賓.梅耶(Sabine Meyer)將這動人的樂音帶進了音樂世界。在她之前,人們總認為單簧管僅是管弦樂團裡眾多樂器中的一項,難登大雅之堂;但隨著莎賓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除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幾乎沒有人能像他一樣透過筆下的協奏曲完美呈現單簧管這項樂器。雖然這些協奏曲是莫札特當時為巴塞管所作的,但這些曲調仍在二十世紀將莎賓成功領上世界舞台,並使她成為少數的單簧管演奏家之一。巴塞管可以比單簧管向下多吹四個半音,也因為它的管身比較長,需要抵著地面增加穩定性,使得巴塞管較容易受損。莫札特所作...
目錄
前言
獨家珍藏照片精選
第一章 鄉村音樂家I
第二章 天分與迷失
第三章 職涯起始
第四章 夢想中的國度
第五章 學徒與大師
第六章 鄉村音樂家II:克拉隆三重奏
第七章 鄉村音樂家III:家人的力量
第八章 鄉村音樂家IV:管樂團
第九章 我不是明星!
第十章 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KV 622
第十一章 動人的音樂:練習
第十二章 單簧管:結合技巧與魔幻的樂器
第十三章 心的力量
感謝
莎賓.梅耶歷年專輯
前言
獨家珍藏照片精選
第一章 鄉村音樂家I
第二章 天分與迷失
第三章 職涯起始
第四章 夢想中的國度
第五章 學徒與大師
第六章 鄉村音樂家II:克拉隆三重奏
第七章 鄉村音樂家III:家人的力量
第八章 鄉村音樂家IV:管樂團
第九章 我不是明星!
第十章 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KV 622
第十一章 動人的音樂:練習
第十二章 單簧管:結合技巧與魔幻的樂器
第十三章 心的力量
感謝
莎賓.梅耶歷年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