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父母只有一次機會。
從覺醒開始,把對孩子的強大情感轉換為更理性的教養方式,
每一天,你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我們不能總是幫年輕人建構未來,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出未來的年輕人。
──富蘭克林.德諾拉.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身為父母,在面對孩子成長的各種細微變化,你感到無力、沮喪,甚至開始擔心起他的未來嗎?指引過上千位父母的專業醫師告訴你,養兒育女不是要跟孩子當朋友,而是要做他們的領導者,教導他們如何過生活。只要每天花點時間,檢視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與應對孩子的方法是否適當,找出盲點,認清真相,就能讓孩子變得不一樣。
瑪莉.伊蓮.瑞娜醫學博士是小兒科醫師和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會員,並擁有超過二十七年教養三個孩子的經驗,她深切了解現代父母面臨的教養困境與挑戰。瑞娜醫師在臨床現場觀察到親子間令人憂心的現象:
父母不再是領導者與決策者→與子女形成類似夥伴的關係,孩子逐漸掌控主導權,開始有哄騙、討價還價,甚至控制的能力。
家長正在將孩子「父母化」→詢問不該由孩子決定的問題,給予他們不該擔負的責任,導致他們不懂得尊重,對別人的要求充耳不聞,造成長遠的傷害。
父母過度讚美及干預孩子→任他們予取予求,認為維持友好關係比教養孩子更重要;同時又擔憂孩子受到傷害,過度干預他們各個面向的生活細節。
瑞娜醫師認為應該盡快改善這些情況,她結合多年醫學知識及為人母親的完整心得寫成本書,書中每個練習都提供具體方法與有趣的生活案例,並有心理學研究作為依據,重點涵蓋各個面向,從應對孩子行為、提供健康飲食到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幫助父母把對孩子的強大情感轉換為更理性的方式,養育孩子成為一個健康又快樂的成人。
【想改變孩子,父母必須先改變】
當孩子逐漸成長,父母必須加快行動去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效與解決問題的反應力。從現在起,就賦予孩子更多責任、偶爾讓他們面對失敗,並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父母愈快開始改變,就能使孩子愈快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面對教養真相,站在覺醒的起點上】
對孩子的愛容易使父母盲目。教養兒女不能只憑感覺,本書能幫助新手爸媽和有教養經驗的父母處理養育孩子時面臨的各種問題。藉由書中的十個練習,父母可以客觀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覺察需要加強或已經正確實行的部分。只要父母誠實面對自己,就已經站在覺醒的起點上,改變也就從這裡開始。
【覺醒教養,爸媽該知道的事】
為了孩子好,父母必須訂定規則,並從旁指導,帶領他們前往正確的方向。瑞娜博士提醒父母,要將失敗當成孩子學習經驗的一部分,從而教導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並在必要時保護他們,孩子就不怕失敗,擁有冒險的勇氣。此外,孩子不是縮小版的你,不要試圖用他的人生去實現你的夢想。
本書的目的,在於教導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及應對孩子的方式。這是一本真誠、實用且能幫助你覺察自己的教養手冊,藉著書中的案例與經驗分享,父母可以安心從容地養育並引導孩子;當孩子可以遵守父母訂定的合理規則,就能順利成長為充滿自信且能自行解決問題的大人。
【本書特色】
.幫助父母釐清教養盲點,將感性教養化為理性教養,重新掌控主導權,並建立一個安詳和樂的家庭。
.書中論點都有大量實例與心理學研究支持,依照不同年齡層給予父母建議,並列舉出執行時應注意的事項及可能導致的結果。
.幫父母統整符合目前社會潮流的重要教養觀念,鼓勵父母做些改變,就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瑪莉.伊蓮.瑞娜(Mary Ellen Renna)
瑪莉.伊蓮.瑞娜是一位醫學博士,也是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會員,她於一九八六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後,展開職業生涯。她是認證小兒科醫師,同時也具有醫學營養專家資格。長久以來皆在私人診所工作,並致力於為兒童謀福利。
瑞娜醫師定期以醫學專家身分受邀參加多個以兒童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上過的節目包含《今日秀》(The Today Show)、《福克斯與朋友們》(Fox & Friends)、《WPIX的早安秀》(WPIX’s morning show)、《美好的一天,紐約》(Good Day New York)和《長島會談》(Long Island Talks)。
瑞娜醫師寫過兩本書:《讓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方法》(Growing Up Healthy the Next Generation Way)和《醫療真相揭密》(Medical Truths Revealed),也在小兒醫學期刊發表過許多文章,另外也是《伍德伯里雜誌》(Woodbury)的定期醫學類文章撰稿人。
身為一位小兒科醫師,她曾獲得許多獎項,包含自閉症之聲(Autism Speaks)頒發的獎項、地中海貧血基金會年度慈善家(the Cooley Anemia Foundation Humanitarian of the Year)、多發性硬化基金會年度慈善家(the Multiple Sclerosis Foundation Humanitarian of the Year)、慈悲醫師獎項(Compassionate Doctor Award)、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教育獎(AAP Education Award)和石溪教育獎(the Stony Brook Education Award)。同時她也被認為是長島企業界中最具影響力的五十名女性之一。
瑞娜醫師現在仍是美國小兒科學會的會員,她有三名已成年的孩子,目前在紐約的傑瑞科地區執業。
譯者簡介:
陳莉淋
臺北人,兼職譯者。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學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應用發展心理碩士。喜歡與孩子相處,也樂於探討父母及家庭對兒童的影響,目前職業為兒童早療老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瑞娜醫師是一位傑出醫師和三個孩子的慈母。她結合自己在這兩個領域的經驗和專業,寫出這本嶄新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籍。在現今如此複雜的流行文化中,引導家長養兒育女的方向……這本智慧又具現代感的書,一語中的且誠實地反應出二十一世紀兒童的想法和心理。」
──西恩.漢尼提(Sean Hannity),福斯新聞台《漢尼提》(Hannity)的主持人,同時也是一個全國性聯合廣播脫口秀主持人
「瑞娜醫師的計畫『對孩子的福祉很有幫助…….這位醫師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史蒂芬妮.奧克斯(Stephanie Oaks),健身專家,WCBS-TV晨間新聞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瑞娜醫師是一位傑出醫師和三個孩子的慈母。她結合自己在這兩個領域的經驗和專業,寫出這本嶄新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籍。在現今如此複雜的流行文化中,引導家長養兒育女的方向……這本智慧又具現代感的書,一語中的且誠實地反應出二十一世紀兒童的想法和心理。」
──西恩.漢尼提(Sean Hannity),福斯新聞台《漢尼提》(Hannity)的主持人,同時也是一個全國性聯合廣播脫口秀主持人
「瑞娜醫師的計畫『對孩子的福祉很有幫助…….這位醫師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史蒂芬妮.奧克斯(Stephanie Oaks)...
章節試閱
練習1
停止告訴孩子他們很特別
培育出具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如果你的自我開始展現「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我很特別。」那麼,當你環顧四周發現天地萬物時,你會有某種程度的失望。不,你不偉大。不,你不特別。在時間和空間中,你顯得很渺小。而且你只擁有能存在於地球上,稱為人類身體的脆弱容器。
尼爾.德葛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摘自一段二○一四年和比爾.莫耶思(Bill Moyers)的訪談。這個訪談發布於莫耶思和公司(Moyers and Company)電視節目在播放「卡爾.薩根的宇宙」(Carl Sagan’s Cosmos)影片期間。
覺醒教養,爸媽該知道的事!
過度讚美孩子,造成的阻礙會大於鼓舞。
他們雖然是「你特別的孩子」,但請記住:他們不是「世界上特別的孩子」。
藉由讚美孩子的努力,幫助他們發展出良好的心智,而不是讚美他們的智商或技能。
在你世界裡,他是最獨特的孩子
當一位新手媽媽或期盼孩子出生的母親說到生產時,心中會湧現出「奇蹟」這個詞。嬰兒出生是個奇蹟,而且非常容易讓人感到陶醉和喜悅。你生出了一個新生命,一個需要你養育與陪伴,幼小又可愛的孩子。你看著自己創造的新生命,看到了一個充滿巨大潛能的漂亮寶寶,對你來說,這個寶寶不可能會做錯事,他或她是最完美的小天使。沒錯!你的感覺和假設都是對的。畢竟,他們擁有最甜美的笑容、最可愛的臉蛋、最討人喜歡的習性和最寬大的胸懷。
他們未來的道路有無數可能。每一次他們抬頭看向你,你看到的是他們眼中充滿了好奇與新鮮,而這僅僅是生存所必須要有的條件。如果我們沒有衷心喜愛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沒有崇拜他們踩著的土地,那麼世界上存在的人類很可能會減少許多。因為除了孩子的父母外,還有誰願意忍受孩子帶來的考驗和磨難呢?
這是大家都知道「犧牲」的感覺。喜劇裡常出現這樣的的經典劇情,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認真並深刻細想過,當這些事發生在你和你的伴侶身上時,就稱不上有趣了。你們的生活會像這樣:不會再有心血來潮的週末假期或不能再與朋友聚會到半夜;無法睡到自然醒或好好吃一頓飯,而且有時甚至連上廁所都無法不受打擾。在一開始,所有的變化都讓人無法思考,你只是欣然接受為人父母的新責任,因為你才剛剛創造出一個地球上最令人驚嘆的人類。
你的孩子是你世界裡最獨特和最完美的人,而且理當如此。他們需要知道自己有多麼令人喜愛;他們需要感覺父母是自己最強的擁護者,而且會撐起一片天以保護他們。他們需要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然而,讓孩子明白他們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也同等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他只是七千分之一
聽到「你的孩子並不特別」這句話,通常會帶來一陣不愉悅的情感衝擊。大部分父母會挑戰這種說法,並與說出這句話的人爭論。這時,困難的部分來了,你必須了解你的孩子只對你和你親愛的家人特別重要。這其中的麻煩之處在於,父母不了解他們的孩子對大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卓越的人類,也沒有必要被如此對待。一旦父母明白他們的孩子通常只有自己或少數人認為很特別,然後開始幫他們的寶寶準備面對世界──一個不會把這些寶寶視為全部,只視為一個普通人的世界--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將寶寶教養成一個成功又有生產力的大人。
這個星球上居住了幾十億人,而大部分人都座落於平均範圍內,這其中很可能包含了你的孩子。對父母來說,這是難以消化的事實。當然許多孩子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但由社會標準來看,他們並不比沒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來得重要。即使是面對少數天才兒童,讓他們腳踏實地也很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視為一份完美的禮物,但是世界上的其他人並不這麼想。這與大部分父母認知的事實互相牴觸。你創造出的小人兒怎麼會不特別、不令人驚訝、不完美、不超凡脫俗呢?這似乎是無法理解的事。更令人困惑的事實是,父母被告知要讓他們的孩子感覺自己很重要,而且有必要給予大量的讚美。建立他們的自信並鞏固自我,使這個特別的孩子感覺自己的確獨特又令人讚嘆。
認真且慎重地檢視我們自己,有多少人真的落在「特別」的範圍內呢?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當然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例子)可能是過去一百年來,地球幾十億人口中真的出類拔萃的兩個人。我們這些地球上其他人都落於非常乏味的範圍內,成為一個平均又平凡的人類。有些人具有更多的才能、更高的智商、更強的體力或者具備稀有的技能,但是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你會把他們養育成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的人。
日前小大衛.麥卡洛〔註:David McCullough Jr.,《你並不特別》(You Are Not Special and Other Encouragements)作者〕在高中畢業典禮上的知名演說,提醒了我們:「即使你是百萬人中的其中一位,在有六十八億人口的地球上,代表將近有七千個人像你一樣。」七千分之一不會讓一個人特別。思考那些話的確是發人深省,但是如果父母真的為孩子好,就必須開始沿著這些路線思考。
讚美是正確的做法嗎?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以及為什麼需要那樣做呢?X世代的父母,出生於嬰兒潮之後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八○年間,那時候強調要讓孩子感覺自我價值的重要性,所以他們經常被讚美。如果無法成功建構孩子的自信心,如果讚美孩子得不夠,將會嚴重損害他們的未來。這個威脅隱約呈現出他們無法長成一個完美、成功、自信又快樂的大人。因此我們必須用全部的愛、讚美和讚揚去養育他們。養育孩子時,我們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多麼完美和重要。他們完成的每一個任務都會得到讚美,而他們的自尊也會因此而建立。
當十八個月大的孩子用積木堆了一座高塔,父母會開心不已,想著他們的孩子將是下一個偉大的建築師。「那個積木塔多麼地完美啊?」他們興奮地對著自己的小天才呼喊。一個早熟的四歲兒童,父母掛在嘴上的每一個字都在聲明:「她是不是最健談的孩子呢?」六年級模範生的父母開著車向全世界宣告:「我的孩子是模範生。」學校獲勝籃球隊伍中的青少年球員不斷被告知:「你是一個極佳的運動員!」
父母被告知讓孩子感覺自己重要,將幫助他們建立生活所需要的自信心。所以父母的自然反應,就是盡一切力量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那種必須的情感。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允許孩子不停打斷兩個大人的對話,父母會暫停與他人交談,然後回答孩子問題,而沒有察覺到這對另一個人是多麼地無禮。父母這麼做,試圖讓孩子感覺到他處於平等的地位。他絕對不能感受到自己不夠重要,一旦他想到一個問題就必須立刻得到答案,不論當時父母正在做什麼──講電話或是與其他大人交談。
加上父母害怕他們孩子只屬於平均值的事實,誰想要平凡?如果我們激勵他們並且給予大量的讚美,將可以使得他們出類拔萃。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多麼厲害和聰明,似乎是正確的方法。
「自認特別的孩子」容易有交友障礙
令人震驚的事實:研究已經顯示這不是建立真正自尊和自信的正確方法,而父母在過去幾十年都被指引到錯誤的方向。過去十年左右,許多研究探討給予孩子大量讚美以試圖建立自尊,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卻不如我們預期,反而與我們所知道的背道而馳。不斷讚美孩子,並且使他們感覺自己是萬中選一,會給予他們一種自己過度重要的感覺,他們會更難與他人產生連結。一連串影響反而會導致不安全感和恐懼感。
讓你的孩子覺得太陽圍繞著他轉動,因為他是地球上最接近完美的生物,將會使他變得傲慢。當孩子表現出一般兒童時期發展的里程碑時,父母不斷大量讚美孩子並不會幫助他們。沒錯,給予孩子愛和支持,並且對他說「我永遠愛你」絕對必要且必須。不過這件事與告訴你四歲的孩子他必須等一下,直到你與他人說完話後,才能回應他:「媽媽,我可以買一根棒棒糖嗎?」這個一點都不重要的問題並沒有關係。
儘管孩子已經無禮打斷了他人的對話,然而「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時,不要馬上回應他」的主張,卻違背了父母的本質。但是如果我們馬上回應孩子,又會使孩子變得過於自我膨脹,他們也將成為十足自以為是的霸權者。
一個感覺自己重要的孩子,可能會顯露出大大小小的行為表現。例如「因為我如此重要」,所以需要排在第一個,或者感覺「跟派對裡的其他人相比,我值得拿到最大的杯子蛋糕。」他們時時刻刻都抱著「我的應該要更好」的態度,因為那是他們被灌輸的觀念。他們的沙堡總是更好的、他們可以跑最快和踢最大力。「我媽告訴我,因為我很聰明,所以我是最好的寫作者。」難怪他們會變成小小自戀狂。當這樣的循環不斷持續,這個孩子和同儕相處會有困難,原因就很明顯了。他們不斷增長的浮誇感,將使他們很少感到滿意。「特別」的孩子並不可愛,而其他孩子則會自然地迴避他們。
造成孩子不安和恐懼的理由
當一個五歲的幼兒進入幼稚園,過去五年,他在生活中不斷聽到「你好聰明」、「你是很好的畫家」及「你是超厲害的足球員」,想像一下,當他發現其實每個人表現都和他差不多時的心情。他不斷被告知自己聰明又擅長某些事,所以一定是如此;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在他腦袋的某處迴路,卻很清楚自己真的與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矛盾的事實滋養了不安全、恐懼和羞愧等感受。這個孩子將會因為害怕失敗而避免挑戰。他一定要做第一名,因為爸爸媽媽總是說他最好,而這也表示他隨時都要能夠贏,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精明的孩子只會選擇保證成功的挑戰,以確保「我最好」的事實可以延續。他會避免可能有障礙的事情,而喪失許多可能帶來更大成功的機會。
一個五歲孩童,可能會無法承受失敗的恐懼,並在實質上使他氣餒。如果沒有好表現,他就會被迫面對無法高人一等的羞辱感。這種逃避失敗的循環會持續,而且只要在任何活動或挑戰上無法達到高成就,他就會為自己找藉口。這對一個幼稚園孩子而言是多大的重擔啊!他一開始的出發點就錯了,而父母有扭轉這種趨勢的責任。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結束或改變不斷讚美孩子的文化。心理學家已研究出我們該如何讚美孩子,而且有一些有趣又令人大開眼界的結果。
怎麼培養「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心理學家和研究者凱若.德維克(Carol S. Dweck)創造了「固定型認知」(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認知」(growth mind-set)等術語。她的研究中區分了這兩種不同型態孩子的特色。固定型認知的孩子認為智力是一種靜態的本質,而且無法改變──它是神所賦予的禮物,一旦分給某人後最好就不要改變。這些固定型認知的個體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勝於自我的學習。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自己被認為屬於聰明的一方。
因為他們在意自己是誰,使他們會盡量避免可能無法成功的挑戰,如此一來,他們就不會使自己看起來像笨蛋。他們只想要可以強調智商的挑戰。如果他們真的聰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出好表現,所以不需要讀書或下功夫。他們會本能地避免需要努力的挑戰,以保護他們認定的事實:聰明的人不需要付出心力去學習。他們對於智力的概念不包含需要用努力來獲得好結果,所以會避免無法輕易獲得成功的挑戰。
一個具有固定型認知的孩子會像貝瑞一樣,他是一個所有科目皆為A的高一學生。到目前為止,貝瑞在課業上都還游刃有餘。他總是炫耀自己從不需要帶書回家,但仍能得到驚人的高分。老師一致認為他是個好學生,也是前途光明的年輕人。他的高中指導老師建議他進入進階班,貝瑞很開心指導老師看到自己有多麼聰明,然而他也擔心自己無法跟上進階班的課業。他決定只選修一門自然科的進階課程,因為他總被讚美是自然科神童。新課程開始後,貝瑞不能不再做任何努力。這門課比他預期得困難了許多,所以他拒絕留在那門課中。他立刻放棄選修,甚至沒有參與第一次的測試。
貝瑞的固定型認知使他逃離進階課程的挑戰。如果他不能有好表現,他會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他寧願放棄課程,而不是面對挑戰。
德維克博士創造的「成長型認知」觀點不同於固定型認知。具有成長型認知的個體視智力為一種流動狀態。他們相信智力和學習會在努力下進步,他們較不在意自己是否被認為聰明,更在意實際學習與付出的努力。他們很少害怕挑戰,並且更願意接受困難的任務。
差別在害怕挑戰或勇於冒險
一個具有成長型認知的孩子看起來如何?我們回頭再以高一的優等生貝瑞為例。當貝瑞的指導老師建議他選修全部進階課程時,他會接受這個建議,而不是擔心自己無法在較難課程中有好表現。具有成長型認知,使他不會因可能無法都得到A而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他不需要被他人視為聰明的人。他的成長型認知認為這是一個增進知識與技巧的機會。他欣然接受挑戰,並且希望訓練自己的腦部組織更上一層樓。
最後,在這個情節裡的貝瑞會接受挑戰,而且比放棄進階科學課程的貝瑞進步更多。成長型認知的貝瑞,與只選修一門課程然後放棄的貝瑞相比,將會得到更優秀的高中成績,即使他所有成績看起來會有一些下滑。當大學審視貝瑞的學業成就時,比起放棄進階課程的成績單,他們會更滿意在進階班級中成績些微下滑的成績單。
藉由了解這兩種不同的心智認知,我們可以解釋被父母過度稱讚的孩子會發生什麼事。讚美孩子的智力,他們會傾向發展出固定型認知,若是讚美孩子付出的努力,孩子則會傾向於發展出成長型認知。
這個結論對你在真實世界的孩子有什麼意義呢?當一個父母或老師不斷稱讚孩子聰明,孩子會認知他們因智商而被注意與認識。起初他們可能因為別人認為自己是表現優良的聰明孩子而有好的感覺,但研究顯示這種情況是短暫的。孩子一直被稱讚他很聰明,將會發展出固定型認知,並且認定智力和成就無法改變。當他們在學校面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事情時,他們不會讓自己振作,反而會表現得較差。然後他們會喪失自信,而且更可能會放棄。讚美會幫助建立自信的觀念,其實容易造成反效果,孩子甚至連先前可以做好的簡單工作都會感到退縮。他們不穩固的自信會將他們拉入下沉的漩渦中。稱讚他們,導致了完全相反的結果,不但沒有建立技能上的自信,反而動搖了他們核心的自信。
因努力被稱讚,而不是因智力獲得讚美的孩子,則更可能發展出成長型認知。這種認知會激勵學習慾望,因為孩子得到的「積極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天生能力或一種成功的結果。這些孩子會更願意面對挑戰,因為他們較不關心是否被認為聰明,而是對於參與工作和面對挑戰更感興趣。相較於逃避問題,他們在本質上更有可能去處理問題。
練習1
停止告訴孩子他們很特別
培育出具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如果你的自我開始展現「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我很特別。」那麼,當你環顧四周發現天地萬物時,你會有某種程度的失望。不,你不偉大。不,你不特別。在時間和空間中,你顯得很渺小。而且你只擁有能存在於地球上,稱為人類身體的脆弱容器。
尼爾.德葛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摘自一段二○一四年和比爾.莫耶思(Bill Moyers)的訪談。這個訪談發布於莫耶思和公司(Moyers and Company)電視節目在播放「卡爾.薩根的宇宙」(Carl Sagan’s Cosmos)影片期間。
覺醒...
作者序
前言 改變孩子,永遠不會太晚
我們不能總是幫年輕人建構未來,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出未來的年輕人。
──富蘭克林.德諾拉.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演說於賓州大學(一九四○年九月二十日)
過去三十年,我的生活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當一個母親和作為一個開業的小兒科醫師。在養育自己孩子和處理家庭危機與挑戰的同時,我也要面對和處理病患生活裡的麻煩和混亂。藥物、死亡、反抗、離婚、霸凌、財務和情感不穩定-這是一張無止境的清單。一代又一代,清單上待處理的議題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長、更不可思議。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遷改變了新一代的思想和價值觀。伴隨改變而來的,是父母該如何回應這些轉變。
我養育了三個孩子,他們現在皆已長大大人,同一時間,我也看著我的病患成長為父母親。在過去這段時間,我親眼目睹了父母與孩子間令人擔憂的趨勢:孩子正在控制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父母在控制孩子。我看到父母過度讚美孩子、認為與孩子維持友好關係比教養孩子更重要、他們給予孩子任何想要的物品,同時又控制孩子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實質上這些父母是在傷害下一代的未來,因此我們需要做些改變,而且愈快愈好。
當孩子心智逐漸定型,我們必須迅速行動去影響他們的學習成效和對問題的反應能力。不論孩子年紀多大,改變他們永遠不嫌晚,所以從現在就開始修正吧!這代表身為父母的「你」需要轉變,不論我們是否喜歡、不論是好是壞,這都必須由父母親的技能設定去啟動。本書的目的在於教導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及應對孩子的方式。雖然目前可能難以理解,但是對你的孩子抱持更大期望、賦予他們更多責任、偶爾讓他們失敗和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將使他們成長、自給自足和獲得真正的快樂。
每一個新世代父母都會走過一段學習的曲線。我們習慣上會依循自己父母用過的方法和想法,如同他們教育我們的那樣。但是那種來自錯誤的繼承──我們會很自然嘗試去修正這些錯誤。儘管事實上我們與其他人類生活在一起,可是當涉及到養育孩子時,不管觀念是否正確,似乎都會令我們感到困惑。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本書也不會教你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讓你理解到我們父母教導的並不全然錯誤,我們的天性也不總是正確,為了成為出色的父母,我們可以開始整合自己的想法。
從不同程度來說,我們在這個時代擁有許多身為父母的優勢。整體而言,現在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以前是在一個最險惡的情況下養育子女。拓殖者挨過充滿疾病和危險的海洋旅行,墾荒者則一同穿越北美大平原;他們經歷並死於幾個世紀前那種極為糟糕的生活環境中。隨著時間和科技不斷進步,從前那些大部分需要面對的危險都消失了,而孩子仍不斷成長,並且養育著他們的後代。艱難造就了堅韌的外表和不妥協的態度--一種生存和成長的心性。
這種心性對發展中的人類有什麼幫助?它是最適合養育人類的環境嗎?當然不是,因為孩子生活在不被接受的危險情況下,他們過度工作,潛在的營養不良又使他們暴露在危險的疾病中。過去不應該總是被視為邁向未來的典範。我不是提倡一種絕對生存主義者的生活型態,我們應該擁抱現代的優勢。然而,以前的孩子所學到的某些優良特質,絕對在發展上有其必要性。
以前的孩子必須達到大人的要求,那些要求幫助他們培養自尊、工作倫理和解決問題及生存的基本技巧。當孩子長大成人,準備獨自生活時,這些技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沮喪對他們來說不是新體驗,所以當伴隨失敗的情況出現,他們不會視為世界末日。賦予孩子困難的工作和對他們其他行為擁有期望,就能培育出一個成功大人的生存本能。
當社會要求孩子儘早開始自給自足,將促使他們「忍受請求被拒絕」及「學習處理沮喪」的能力。父母讓孩子滿意自己,這種感覺近似於培養自尊和自我價值。當這種對自我的感覺從兒童時期開始發展,會帶給孩子更多自信,讓孩子更獨立並更具有競爭力。
養兒育女不是要做孩子的夥伴,而是要做他們的領導者,並且指引他們如何過生活。為了孩子好,你需要訂定規則。你要在身邊教導他們、帶領他們前往正確的方向、提供建議、給予忠告,並在需要時保護他們。當父母可以從容指揮且孩子可以遵守父母訂定的合理規則,下一步自然就是和平與寧靜的到來。
現今社會對於何謂好父母的定義,正處在一個極端的十字路口,而現在是取得平衡點的時候了。那些對於成為好父母的建議,範圍從允許孩子做出生命中重要的決定,到父母積極參與孩子日常活動等各個面向,使得孩子看來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太多時候,父母會幫他們多如繁星的不好行為找藉口。
近期電視上播放的一則廣告,可讓人一瞥親子關係在這千年來變成了什麼樣子。以下是廣告的情節:一位母親採買完日常用品,正把車子開到車庫前。車上裝滿了家裡要用的物品,必須馬上拿進屋內。她的兩個兒子坐在前院的草坪上,大兒子正在玩掌上遊戲機,而小兒子正在扮演牛仔的角色。這位母親手上提了兩大袋的東西,喊著:「孩子們,你們可以來幫我嗎?」玩著掌上遊戲機的兒子看都沒看,只說了一句刻薄的話:「我不知道,你不能自己來嗎?」然後繼續玩他的遊戲,完全沒有抬頭看媽媽一眼。但是一旦媽媽承諾會提供垃圾食物作為獎賞,孩子馬上跑去幫忙。
我們該從哪裡來解釋這個可怕的廣告呢?當然電視廣告並不是實境節目,但這個情節呈現出的廣義概念是如此普遍的趨勢,導致媒體運用來描繪日常生活以銷售垃圾食物。這種被父母視為機伶又幽默的行為既平常又能預測。父母的藉口通常是:「他們只是早熟的孩子。」而這些藉口很快就會成為父母垮台的理由。
大部分父母總能很快評論其他父母和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以及他們的父母如何反應。當一個情況發生,而自己沒有身在其中時,就像廣告描繪得那樣,父母可以清楚看到孩子對母親的不尊重和無禮。然而,當自己的孩子表現出這種行為時,在父母眼中就會變得看不見。要看出自己的孩子正在做非常不好的行為,更是一件困難的任務,我們看到的就是自己可愛的小男孩,我們不希望因為自己不同意或中斷他們的樂趣,使得他們生氣或難過。
對孩子的愛使父母變得盲目。父母會自我說服:當孩子說出刻薄的話時,不表示他們是壞孩子,而且也沒那麼令人不愉快,他們只是在開玩笑,沒有造成實質的傷害。所以,他們就當作沒有這件事。
另外,他們會說服自己,沒有孩子幫忙做家事,事情會進行得更順利。既然請他們幫忙會變得比較麻煩,不如由自己完成還要更快一點。又或者父母沒有任何期望,不認為一個健康完整、有能力的年輕人應該幫忙母親拿東西,他們玩得開心比做家務重要。不論什麼理由,都無法幫助孩子成長,而且坦白說,我們可以確定他們會變成握有權力、容易憤怒和令人失望的下一代。
家有新生兒的新手父母正在體會一種令人喜悅的新情緒,第一次感受到對孩子滿滿的愛。對大人來說,當看著剛出生嬰兒的雙眼時,要保持理性很困難。所有知覺都以你從未感覺過的方式甦醒了,而且心取代了腦袋,開始支配你的生活。你做出和說出自己從沒想過的事情,而且當要擔負起一個新生命的責任時,現在比以往更不可能做一位理智又有智慧的大人。閱讀本書將幫助你把感受到的強大情感轉換為一種更理性的方式,以確保你將自己的兒子或女兒養育成一個開心又健康的大人。
從經歷大蕭條的一代到第一代的電視兒童,我們可以從過去學習,並且開闢出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不過明白哪裡有問題是第一步,在沒有注意到自己被枷鎖束縛之前,你不能哭喊自由。為了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你需要對自己誠實,然後客觀地檢驗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們開始的起點。
前言 改變孩子,永遠不會太晚
我們不能總是幫年輕人建構未來,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出未來的年輕人。
──富蘭克林.德諾拉.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演說於賓州大學(一九四○年九月二十日)
過去三十年,我的生活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當一個母親和作為一個開業的小兒科醫師。在養育自己孩子和處理家庭危機與挑戰的同時,我也要面對和處理病患生活裡的麻煩和混亂。藥物、死亡、反抗、離婚、霸凌、財務和情感不穩定-這是一張無止境的清單。一代又一代,清單上待處理的議題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長、更不可思議。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遷改...
目錄
作者序 十個練習,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
前 言 改變孩子,永遠不會太晚
練習1 停止告訴孩子他們很特別──培育出具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在你的世界裡,他是最獨特的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他只是七千分之一
讚美是正確的做法嗎?
「自認特別的孩子」容易有交友障礙
造成孩子不安和恐懼的理由
怎麼培養「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差別在害怕挑戰或勇於冒險
小改變會帶來大影響
父母必須改變讚美的方式
不以自我為中心的讚美方法
練習2 不要過度干預孩子──學會適度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獨立
父母過度干預,孩子將難以獨立
導致孩子焦慮的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微觀管理型父母?
微觀管理型父母的自我檢視法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成長茁壯
過度干預是不信任孩子的證明
微觀管理造成的效應
擺脫微觀管理,親子都能獲得快樂和滿足
練習3 讓孩子擁有失敗經驗──面對挫折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讓孩子失敗有什麼好處?
經歷失敗,才有機會成功
成功的種子,孩提時期就已經撒下
孩子面對失敗時可能產生的兩種態度
沒經歷過失敗,就學不會面對
父母的反應,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失敗是孩子努力的助燃器
該如何學會不插手?
練習4 成為家中的主導者──父母要當孩子的老闆
主導權該在誰身上?
「全能父母症候群」會導致孩子緊張與焦慮
為孩子設界線,他會有安全感
有了限制,他不容易無理取鬧
嬰兒時期:設定睡覺與起床時間
幼兒時期:以「肯定敘述」與他溝通
學齡前兒童:延遲滿足他的需求
學齡兒童:以平靜、堅決的態度執行要求
安排好路徑,他自然會有好表現
青春期孩子:父母無法掌控情緒,等於失去控制權
小兒科診所的一天
父母控制場面,孩子才有依歸
練習5 成為孩子的老師──每天陪他一起成長
你要教他生活的技巧
幫嬰幼兒培養自我安撫機制
不要當寶寶的睡覺工具
屈服於孩子得到的的兩個教訓
大哭大鬧的孩子,如何應對?
「教導的時刻」,隨時隨地都會出現
練習6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運用創意與邏輯按步驟進行
「解決問題」是重要的生存能力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是父母的職責
過於依賴網路,容易傷害孩子的大腦
父母要引導,而非幫他解決
嬰兒時期:「刺激」是促進孩子成長的關鍵
幼兒時期:鼓勵孩子發現問題並尋求解答
學齡前兒童:誘導孩子思考,桌遊是很好的工具
學齡兒童:教導他運用創意和邏輯拆解問題
青春期孩子:運用「問題解決循環」鍛鍊他的熟練度
引導青春期孩子解決問題的三個方法
練習7 做孩子的好榜樣──孩子永遠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學習目標
親子相處時光,品質比時間重要
如何與孩子共創美好時光?
不要孩子挑食,你該怎麼做?
成為孩子規律運動的好榜樣
練習8 不要任孩子予取予求──過度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無止境滿足物欲,你會得到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選擇太多,容易缺乏想像力與創造力
現代父母,為什麼容易過度溺愛?
這樣做,你不會寵壞孩子
被過度溺愛的孩子,不會成功
練習9 不要和孩子當朋友──父母和朋友,永遠有不同的角色
孩子憤怒、憂鬱及感覺被忽略的原因
朋友與父母,有不同的作用
父母作為領導者,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
父母就該表現父母的樣子
不要在情感上仰賴孩子
孩子無法應付大人的問題
練習10 不要把夢想加諸在孩子身上──那是孩子的人生
一個醫學系學生的故事
別讓孩子為你犧牲個人的幸福
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結語 透過十個練習,重新檢視你的教養方式
作者序 十個練習,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
前 言 改變孩子,永遠不會太晚
練習1 停止告訴孩子他們很特別──培育出具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在你的世界裡,他是最獨特的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他只是七千分之一
讚美是正確的做法嗎?
「自認特別的孩子」容易有交友障礙
造成孩子不安和恐懼的理由
怎麼培養「成長型認知」的孩子?
差別在害怕挑戰或勇於冒險
小改變會帶來大影響
父母必須改變讚美的方式
不以自我為中心的讚美方法
練習2 不要過度干預孩子──學會適度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獨立
父母過度干預,孩子將難以獨立
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