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鯨魚,是一種怎樣的日常?
日本解剖鯨魚次數最多的研究者田島木綿子,
用滿身臭味與汗水寫下的真實故事,
一本結合奇聞、汗水與知識的科學散文!
★跟想像不一樣!解剖鯨豚的學者日常大揭密
★科學與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令人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共存之道
──小心鯨魚屍體會爆炸!
──一副大村鯨標本竟然要價1000萬日幣?!
──香奈兒№5是抹香鯨的氣味?
「田島博士,又有鯨魚擱淺了!」
作者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工作超過20年,解剖超過2000頭海洋哺乳類,只要收到一通擱淺通報,就要盡可能放下手邊事物趕往現場;在攝氏零下20度,手腳凍到沒知覺還是要努力解剖調查;左右各提20公斤的標本容器已經是家常便飯;全身沾滿腐敗臭味,不小心就會在溫泉設施引起騷動。
這,就是海獸學者的日常生活。
平常看到鯨豚擱淺的新聞報導,總覺得是偶爾才發生一次的稀有事件。不過根據統計資料,日本一年約發生300起海洋哺乳類擱淺事件,而臺灣近5年平均每年擱淺150頭鯨豚,代表幾乎2.5天就有1頭擱淺在海岸。
這些鯨豚為什麼會擱淺呢?為什麼會死亡呢?
這是作者工作20年仍一直在追尋的問題。
這些回到海中的哺乳類仍保留了哺乳類的特徵,為何會有這些構造?本書透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科學研究,帶領讀者探索以鯨魚、海豚為主的海洋哺乳類知識,解說身體構造、演化特色以及魅力之處,最後並探討海洋垃圾及環境污染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
不僅有專業上的講解,也以生動幽默的文筆分享日常工作,例如解剖鯨豚、製作標本的過程、前往世界各國研究的心得、救援虎鯨的回憶等,內容不僅鯨豚,還解說海獅、海象、海豹、儒艮等相關知識。不僅對海洋保育有所啟發,對於一般讀者來說,也是一場與自然和科學親密接觸的旅程。
➤適合熱愛動物、生態、自然、甚至是對科學懷有一點點好奇心的你!這是一趟關於生命、死亡與人類責任的海洋旅程。
➤適讀年齡:12歲以上,無注音。
|聯合推薦|
王浩文(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余欣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保育研究經理)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楊瑋誠(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
(推薦人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作者
田島木綿子
國立科學博物館動物研究部脊椎動物研究組首席研究員。筑波大學大學院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副教授。博士(獸醫學)。
1971年生。日本獸醫生命科學大學(原日本獸醫畜產大學)獸醫系畢業。大學期間對在加拿大的溫哥華看到的野生虎鯨(殺人鯨)著迷,立志要成為海洋哺乳類的研究者。在東京大學大學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取得博士學位後,先擔任同研究科的特定研究員,於2005年起以美國的海洋哺乳動物委員會的客座研究員身分,在德州大學醫學院及海洋哺乳類中心進行研究。2006年在國立科學博物館動物研究部任助研究員,直至現職。運用獸醫病理學的知識,在日本各地進行海洋哺乳類的擱淺個體的解剖調查及博物館的標本化作業。除了幫雜誌撰稿或是審訂以外,也因直率開朗的個性而經常受邀上電視或演講。
總審訂有《海洋哺乳類大全》(綠書房),共著有《海豚的解剖學》(NTS 出版)、《續鯨豚學》(東海大學出版部)。
譯者
張東君
臺灣大學動物系、動物所畢業,京都大學理學研究科動物所博士班結業。現任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研究員,身兼科普作家、推理評論家。
第四十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得主,第五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 少年組特別獎翻譯類得主。著作有《動物勉強學堂》、《象什麼》、《屎來糞多學院》、《是誰把驢子變斑馬?》、《大象林旺是怎麼到動物園?》、《獺境冒險:跟著大福闖天下》等,譯作有「屁屁偵探」系列、「法布爾爺爺教我的事」系列、「蟲蟲週刊特別報導」系列等近300本,目標為「著作等歲數,譯作等公車」。
寫作的靈感除了平時觀察動物以外,還有演講時的小朋友提問及逛動物園時看到的遊客行為。
審訂者
楊瑋誠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合聘教授
中華鯨豚協會 監事,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簡歷與研究方向】
畢業自台大獸醫學系,領有獸醫師執照,於台大獸醫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
位,於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周蓮香博士,博士論文方向為瓶鼻海豚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變異與演化。
研究方向為「鯨豚生態保育醫學」領域,致力於結合獸醫學與生態演化學,展開跨領域與跨國研究計畫,目標為研究鯨豚疾病生態學與海洋環境衝擊,並將研究成果轉換為鯨豚保育策略與維護海洋及人類健康建議,研究領域包括鯨類之環境銀污染調查與機制分析、細胞激素基因表現用於動物福利與環境緊迫研究、鯨豚麻疹病毒感染病因學、鯨豚肌紅蛋白單株抗體與檢測試紙研發、台灣海域白海豚皮膚病灶之多年期調查、鯨類動物遺傳學分析、鯨類臨床診斷技術、鯨類免疫功能與環境之關係、鯨豚聽力生理生態學與環境衝擊等。
章節試閱
擱淺是突發事件
在我的研究室中,每星期三會全體出動進行博物館的業務。所謂博物館的業務,就是跟標本相關的各種作業,包含標本的製作、整理與典藏。即使是跟個人研究無關的標本,在博物館中需要保管、典藏的標本也是極為大量,這類的工作都是在星期三,全員一起出動進行。
在其他的日子,個人可以自由專注在自己的研究或業務上。就我個人而言,除了標本製作與管理、研究以外,還要花時間撰寫論文或準備要提交給行政單位的文件、創建各種資料庫等等。期間還要出席會議,與參觀標本的訪客接觸往來,也經常接受媒體採訪。
然而只要一通電話,這種日常就會徹底改變,也就是擱淺的通報。所謂擱淺,就像在「前言」中提到鯨豚之類的海洋哺乳類被拍打上岸的現象(詳見第三章)。
擱淺是無法預測的。在收到通報之前,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在哪裡、哪種海洋哺乳類會擱淺。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齣連續劇的主題曲《突然發生的愛情故事》非常流行。「突發的擱淺」亦如是。
每當同事裡有人不小心說出:「最近都沒有關於擱淺的聯絡呢!」很不可思議地電話就會響,真是烏鴉嘴。
由於擱淺調查就是在和時間賽跑,因此一旦收到擱淺的報告,所有的作業就得即刻中斷,馬上開始著手處理。
海洋哺乳類經常是以屍體的狀態漂流到岸邊,時間過得越久,個體的腐敗程度就越高,病理解剖也變得越困難。此外,更加惱人的是以屍體方式漂到海邊或擱淺後死亡的海洋哺乳類,根據當地政府單位的判斷,將其視為大型垃圾處裡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對不關心的人來說,被拍打上岸的鯨豚通常都是只會發出惡臭的討厭東西而已。但是正如前述,屍體充滿了很多極有價值的資訊。透過盡可能的採集、調查和研究,獲得的線索不僅可以闡明擱淺的原因,也能讓我們瞭解目前為止還不清楚的生物基本資訊等等。因此我們會在鯨豚屍體被當成大型垃圾處裡掉之前,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做好各項安排。
首先,根據打電話來的人是誰,最初應對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電話另一端什麼樣的人都有,雖然大多數是發生擱淺海岸當地政府單位的職員、博物館或水族館的工作人員等,不過有時候也會接到正好去海岸而發現擱淺個體,直接跟我們聯絡的一般民眾。無論如何,假如對方對擱淺有相當程度的知識或經驗,事情就能夠順利進行。
特別當對方是博物館或水族館的工作人員時更是如此。光是透過電話交談,就可以大致了解是哪個物種,以什麼樣的狀態被打到海灘上,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等等。
即使電話那頭是一般民眾,會直接跟科博聯絡的人,很有可能對擱淺多少有點認知與關心。因此就算不知道被拍打上岸的個體是哪個物種,也能夠問到個體大略的尺寸、背鰭有無、頭部外觀特徵等等,如果可以,還能夠請對方幫忙拍攝個體照片用電子郵件傳送給我們。這樣就已經能夠獲得相當多的資訊。
最需要小心應對的是當地政府單位。經常發現動物擱淺的地區是另一回事,但假如是第一次經歷這種事情的地區,為了不讓擱淺個體被當成大型垃圾處理,就必須做很詳細的說明,請求對方配合我們的調查活動。
除了做自我介紹以外,我也會說明博物館長年進行擱淺個體的調查活動,能從這種研究中能夠學習到什麼,為什麼得要進行調查等等。假如很幸運地獲得當地的理解,並從照片中辨識出物種,了解現狀到某種程度之後,我腦袋裡的「擱淺算盤」就會立刻開始撥算個不停。換句話說,就是開始估價,準備編列預算。
同一時間,從列出能夠到現場進行調查的人員名單(不僅是科博的工作人員,還會利用全國的聯絡網詢問有經驗的人),到準備調查工作及工作服、搬運方法、飛機或是租車、安排住宿等,都必須要立即判斷並且採取行動。出發前的準備有如戰場。我經常是在早上接到電話,當天晚上就住進調查現場附近的住宿設施。不過最近可以使用博物館的車,出門變得更加方便。
在我剛開始進行這項活動的時候,搭乘電車前往現場是理所當然的。2001年3月,單單一個星期就有12頭史氏中喙鯨在日本海沿岸擱淺的時候,也是揹著塞滿調查工具的大背包,雙手提著沉重的工具箱和水桶,感覺自己的手指快要斷了,還要轉乘客滿的電車前往目的地。
不僅對我們來說很辛苦,也對周圍的乘客帶來很大的困擾。我在移動的時候都只能不停地說:「對不起、對不起。」雖然也經常會搭乘夜間巴士或臥鋪列車移動,光是不用帶著行李走來走去,就讓我有如身處天堂了。
調查結束後溫泉設施的異味騷動
現場的擱淺調查也是與氣味的戰鬥。
被拍打上岸的鯨豚屍體,分分秒秒不停地腐敗。如果是剛死沒多久的個體,大概只是像在家裡清理魚的那種魚腥味,或是有點內臟的氣味。但若是已經腐敗相當嚴重的個體,那就會有一種非常強烈、可怕的氣味。
儘管說著:「好臭、好臭!」但是一旦在解剖過程中接觸到腐敗個體,大家都是一丘之貉。氣味附著到全身上上下下,我們也同樣成為氣味的源頭。簡直就像是被喪屍咬了之後,就會成為喪屍那樣。
因此一旦開始調查,基本上幾乎不可能中途離開現場。為了防止感染,必須要戴口罩和手套,事前準備好包含食物的所有必要物品,唯一躲不掉的就是上廁所。
由於現場不能上野戰廁所,必須借用附近的公共廁所。當然,要先脫下沾有肉片和血液的雨衣、雨鞋、手套等,並且留意不要讓氣味沾到周圍去。雖然如此,還是經常沒注意到解剖時飛散到臉上或頭髮上的血漬,在走進公共廁所時嚇到人。
此外,即使是調查結束要回去的時候,異味問題也持續存在。雖然開博物館的車回去就不成問題,不過要是調查地點距離遙遠,可能就要留宿旅館。在這種情況下,處理氣味的對策遠比上廁所更令人頭痛。
進入飯店之前,把雨衣等裝進密閉度很高的袋子裡,換掉衣服、徹底洗手、擦掉飛濺到臉上的各種飛沫、用除菌消臭劑噴頭髮噴到讓人覺得:「不然到底是還想怎樣!」
縱使如此,還是沒辦法完全去除氣味。因此在辦理入住手續的時候,為了能夠分散氣味,需要一個個分開,在不同的時間點進入飯店。搭乘電梯的時候也是比照辦理。
調查結束要搭飛機回去的時候更是困難。假如不換衣服就這樣搭飛機,絕對會因為異味引起騷動而讓飛機無法起飛。不過話說回來,辦理登機手續的時候應該就直接出局了吧!那個氣味就是這麼臭。
究竟要怎麼搭飛機回去?就是在去機場之前,先到當地的溫泉設施把氣味跟髒污給洗掉。其實在這邊也是會出亂子的。
跟在旅館辦理入住手續一樣,要先做好除臭對策才去櫃台辦理手續,前往女性專用的浴池。但是所謂的溫泉設施,在更衣室中也是瀰漫著蒸氣,沾染在我們身體上的氣味,便會隨著蒸氣在更衣室中擴散。
因此在周圍的人注意到之前,就算在更衣室中也一定要分散各處,迅速找個地方把衣物脫掉,移動到盥洗區。即使如此,仍然很常引發異味騷動。感覺到異味的人,首先會開始檢查寄物櫃或垃圾桶。可能是在確認有沒有嬰兒的尿布或嘔吐物,接下來則會將廁所門一扇扇打開檢查內部。
有時候也會請設施的工作人員進來把窗戶關緊,以免異味從外部飄進來。雖然我很想說:「哎呀,那樣會造成反效果……。」不過這樣就會被發現我們才是異味的來源而將我們趕出去,這樣就沒辦法搭飛機了。於是只能在心裡默念:「抱歉抱歉,請原諒我們。」同時慌慌張張地前往浴室盥洗。
在一遍遍重複這樣的經驗之後,我學會如何極其迅速,幾乎是瞬間移動般從更衣室走到浴室,動作小到可以不讓氣味傳播到周圍去呢。
我問過男性工作人員有沒有遇過同樣的問題,他們卻說在男性浴場從來沒有發生過異味騷動。這真是讓人驚訝,難道氣味的感官是男女有別嗎?還是那並非嗅覺的問題,而是耐受度的差異呢?
擱淺是突發事件
在我的研究室中,每星期三會全體出動進行博物館的業務。所謂博物館的業務,就是跟標本相關的各種作業,包含標本的製作、整理與典藏。即使是跟個人研究無關的標本,在博物館中需要保管、典藏的標本也是極為大量,這類的工作都是在星期三,全員一起出動進行。
在其他的日子,個人可以自由專注在自己的研究或業務上。就我個人而言,除了標本製作與管理、研究以外,還要花時間撰寫論文或準備要提交給行政單位的文件、創建各種資料庫等等。期間還要出席會議,與參觀標本的訪客接觸往來,也經常接受媒體採訪。
...
作者序
「欸?什麼?有抹香鯨在熊本?一定非得要現在嗎?」
電話那一頭是家人夾雜著擔心及無奈的聲音。
「當然一定要現在啊!如果說得出這個不急或不需要的話,身為博物館
人及研究者的我,根本就不稱職了!」
2020年3月底,在全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傳染病來襲,處於第一波的騷動時,我人正在熊本縣天草市的本渡港。因為前一天有頭巨大的抹香鯨在本渡港灣內的淺灘上擱淺死亡,我的工作單位「國立科學博物館筑波研究設施」(茨城縣筑波市)接到了協助調查的請求。
那正好也是日本剛開始正在研討是否要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時期。
雖然我做了萬全的預防感染措施,不過老實說,對於肉眼看不見的病毒
帶來的威脅,還是感到惴惴不安。縱使如此,我還是身負非做不可的使命。順帶一提,博物館營運相關的人都帶著責任與自豪,自稱為「博物館人」。
鯨豚之類的海洋生物在淺灘擱淺或被拍打上岸的現象,在英文稱為stranding。應該不少人曾經在電視新聞等上面看過或聽過吧。
鯨豚擱淺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鯨豚等海洋哺乳類(海獸)的擱淺報告,光是在日本每年就有300起左右(審訂註:台灣近5年平均每年擱淺數量約150頭)。換句話說,幾乎每天都有鯨豚在日本某處的海岸擱淺。其中大部分會就此喪命,沒能再次回到海洋,在死後漂到海邊的案例也很多。
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對這樣的海洋哺乳類屍體進行解剖、追究其死因以及擱淺的原因並製作成標本,以便在今後的一百年或兩百年繼續保存在博物館中。
背負著大件行李抵達本渡港的時候,港邊擠滿了到港口來看熱鬧的民眾。眾人的視線聚焦在橫躺於前方,身體被好幾根繩子固定著,以免被沖進外海的巨大抹香鯨。
「確實是個大傢伙啊!」
根據相關人員所述,牠的體長16 公尺、推估體重65公噸。體長和「奈良大佛」的高度相當,體重則相當於10頭大型非洲象。由於只靠地方的政府單位或研究團隊完全沒辦法應付,才聯絡了國立科學博物館。
對我們來說,能夠調查如此大型抹香鯨的機會也是極為難得。雖然很想要立刻就開始調查,只不過那天是星期日,正式調查得等到隔天。
隔天朝陽升起,吊車將抹香鯨吊起,是具體型非常帥氣的雄性個體。不過卻沒有時間讓我看個夠,我們只有一天的時間解剖調查這頭巨大鯨魚,並盡可能的採集標本。
「各位來吧,開工了!」
我們同時開始動工調查。
*
這樣的活動,我在國立科學博物館已經持續做了20年以上。在這段期間內,調查解剖的個體數累計超過2000頭。在舉辦開放給社會大眾的活動時,我的同事都是以「田島博士是全世界解剖鯨豚數量最多的女性」來介紹我。雖然並不知道是否世界第一,但確實能以日本女性第一自詡。在埋首調查及研究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已經聚沙成塔。
我只要聽說在北海道的海岸有海狗擱淺,就會立刻飛過去進行調查,耳聞在鄰近海岸發現了海豚的屍體,就一個人前往回收等等,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實際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某個水族館聯絡我,說在他們當地海岸發現了一頭體長略小於2公尺的露脊鼠海豚屍體。
根據對方的說法是:「已經打包完成放置在現場附近,請過來回收。」
依照我過去的經驗,不到2公尺的露脊鼠海豚能夠一個人弄到車上帶回來。何況都打包好了,繩索的位置等等也應該都下了工夫,讓水族館的人容易搬運才對。由於地點較近,我就租了輛車,一個人前往現場。
當我停好車俯瞰沙灘時,看到在沒有半個人影的廣大沙灘上,孤零零地躺著一個藍色塑膠布包著的物體,心想:「就是那個吧。」每次只要看到這種光景,我的內心深處就會刺痛一下。為什麼牠會被拍打上岸呢?最近我的淚腺又特別發達,經常為此而眼眶含淚。
但是當我靠近看到實體,卻因為過於驚訝,眼淚瞬間就縮回去了。雖然牠的體長確實不到2公尺,高度卻異常地高。可能是懷孕了,再加上胎兒體重就變得超級重。
我試了好幾次想要將其抬起來,但是怎麼都沒辦法塞進後車廂。正覺得「真是傷腦筋啊」的時候,看到遠方有兩位女性的身影朝我這個方向走來,簡直就像是在地獄見到佛陀般覺得自己終於得救了。
「不好意思~~!請問、請問可以幫個忙嗎?!」
我揮動著雙手對著她們喊叫。兩位女士大概以為我發生了什麼意外,快速衝過來。我亮出國立科學博物館職員證,向她們請求道:「那個,有海豚被在這片海岸被打上來,我得把牠帶回博物館。雖然想要放進後車廂,但牠比預期還要大很多,我完全抬不動……。可以請妳們幫幫我嗎?」
兩人起初一副覺得我很可疑的樣子。不過現在回想起來,看到打包完整2公尺左右的物體時,就算是聯想到人類屍體也不奇怪吧?我那時真的非常拚命。
「啊,這包絕對不是什麼可疑的東西。這是棲息在這片海域中,一種叫作露脊鼠海豚的海豚。就是那種吐甜甜圈型泡泡有名的……。這是真的喔,因為想要調查牠為什麼死亡,無論如何我都想要帶回博物館……。」
我連珠炮般地不停說明。
於是,其中一人開口道:「這麼說起來……。」似乎想起露脊鼠海豚的名字,也看過被拍打上岸的屍體。藉由露脊鼠海豚的知名度,沒有將我通報給警察,我也順利回收了這隻個體。
*
目前已知鯨豚、海豹、儒艮、海牛等海洋哺乳類,雖然和人類一樣同為哺乳類,卻在演化的漫長歷史之中,好不容易才從海洋到陸地上生活,卻又再度回到海中。
牠們究竟為什麼捨棄陸地而選擇海洋呢?
為了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又有了什麼樣的演化呢?
又為什麼會被拍打上岸呢?
調查生活在大洋的海洋哺乳類,比調查陸生哺乳類要困難許多,關於生態及演化也還有許多未知的部分。
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傾聽來自一具具屍體的聲音。
這本書是以我二十年研究生活為基礎,介紹海洋哺乳類的生態的同時,
也盡可能地追究海獸擱淺之謎。
第一章的內容介紹海獸學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奇妙的研究生活。第二~三章介紹的是畢生難逢與藍鯨的相遇、鯨豚不可思議且巧妙的生活方式、鯨豚擱淺的原因、在現場如何探究死因等等。第四~六章寫了滿滿關於海豚游泳的祕密、虎鯨的相親派對、海豹及海獅的分辨方式、儒艮與海牛的素食生活等海洋哺乳類巧妙的生活方式。最後的第七章則想要介紹動物遺骸是如何教導我們地球環境的現況及變化。
每當我站在調查現場的時候,總是這樣想著:
為什麼這頭鯨豚非死不可呢?
那個原因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呢?假如是這樣,我們究竟能夠做些什
麼?
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每天每天努力不懈地解剖著鯨豚。
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把海洋哺乳類無與倫比的魅力,以及從動物遺骸收到的訊息傳達給大家。
作者 田島木綿子
「欸?什麼?有抹香鯨在熊本?一定非得要現在嗎?」
電話那一頭是家人夾雜著擔心及無奈的聲音。
「當然一定要現在啊!如果說得出這個不急或不需要的話,身為博物館
人及研究者的我,根本就不稱職了!」
2020年3月底,在全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傳染病來襲,處於第一波的騷動時,我人正在熊本縣天草市的本渡港。因為前一天有頭巨大的抹香鯨在本渡港灣內的淺灘上擱淺死亡,我的工作單位「國立科學博物館筑波研究設施」(茨城縣筑波市)接到了協助調查的請求。
那正好也是日本剛開始正在研討是否要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目錄
目次
前言2
第一章 海獸學者汗流浹背的每一天
和堆積如山的海狗相遇20
決定要製作海狗的「剝製標本」!23
標本是博物館的命脈27
全身瀰漫「鯨骨湯」的臭味32
海洋哺乳類的體重非比尋常37
大型鯨魚的內臟也是格外地大41
擱淺是突發事件45
調查結束後溫泉設施的異味騷動50
我們的異味變成回憶的日子54
再度回到海中的「怪獸」教導我們的事57
專欄 直到科學博物館的特展準備好為止60
第二章 拍打到沙灘上的無數鯨豚
與藍鯨的相遇66
畢生難逢的機會70
在鯨魚寶寶的胃中發現塑膠74
鯨魚會爆炸78
「鬚鯨」和「齒鯨」84
鬚鯨輕鬆寫意的攝食?!88
追蹤充滿謎團的齒鯨96
明明有牙齒卻囫圇吞烏賊的鯨豚102
香奈兒№5是抹香鯨的氣味?105
深度探索鯨豚之謎110
14頭抹香鯨被拍打上岸的日子112
也有沒辦法進行調查的日子119
在日本各地沙灘裡沉睡的鯨魚122
專欄 大村鯨骨骼標本每副大約1000萬日圓?!128
第三章 追蹤擱淺之謎
擱淺到底是什麼?132
從擱淺地圖知道的事134
為什麼鯨豚會被拍打到岸上來?136
調查必須要使用一流的器具143
經由調查外觀來探究原因147
內臟的調查是「超級體力勞動」作業151
調查現場的必需品155
幼稚園小朋友的現場「鯨豚教室」159
日本與海外的擱淺情況163
假如在海岸發現鯨豚166
專欄 女性研究者熱愛大傢伙?170
第四章 從前海豚有手也有腳
海豚是「可愛的鯨類」174
手變成鰭,腳則消失了177
扮裝成魚類的哺乳類180
海豚游泳速度的祕密182
以「超音波」捕捉周圍的資訊185
形狀渾圓的鯨豚內臟189
受歡迎的「露脊鼠海豚」教我們的事情195
為什麼會發生「集體擱淺」?199
小型殺人鯨「小虎鯨」200
受困在流冰中的12頭虎鯨203
歡迎來到虎鯨的「相親派對」208
被「騎士之家」的食物和烏龜療癒212
專欄 科博的傳奇「渡邊女士」216
第五章 海豹的睪丸收納在體內
海豹的睪丸收納在體內 海豹、海獅、海象是親戚220
雌性眼中只有雄性強者223
水族館表演是「海獅科」的專屬舞台226
更加適應水中生活的「海豹科」生態230
雌性海象也有獠牙235
野生海獅群奇臭無比238
寶寶的生存策略(以企鵝為例)241
鄂霍次克海豹中心的髯海豹244
海獺在陸地上幾乎寸步難行247
專欄 科博的畫師「渡邊女士」254
第六章 儒艮、海牛是道地的草食動物
對「人魚傳說」有異議!260
儒艮、海牛的主食是「海草」263
在水中自在沉浮的祕密266
其實跟「大象」血緣相近的儒艮及海牛270
在佛羅里達遇到的海牛272
在光鮮亮麗的觀光地陰暗處發生的事274
普吉島的儒艮標本調查278
泰國的研究者坎迦娜女士282
「田島博士,沖繩有儒艮死掉了--」285
在極大的壓力中探究死因288
史特拉海牛為什麼滅絕了?291
專欄 瀕臨滅絕的解剖學者294
第七章 從屍體收到的訊息
「你喜歡屍體嗎?」300
全力探索連結死因的途徑302
發現海洋塑膠的時候306
環境污染物「POPs」的威脅310
「胃裡空蕩蕩」的鯨豚之謎313
人和野生動物的共存之道317
結語322
參考文獻326
在日本、臺灣發現鯨豚擱淺時的聯絡單位328
鯨豚擱淺現場緊急處理330
目次
前言2
第一章 海獸學者汗流浹背的每一天
和堆積如山的海狗相遇20
決定要製作海狗的「剝製標本」!23
標本是博物館的命脈27
全身瀰漫「鯨骨湯」的臭味32
海洋哺乳類的體重非比尋常37
大型鯨魚的內臟也是格外地大41
擱淺是突發事件45
調查結束後溫泉設施的異味騷動50
我們的異味變成回憶的日子54
再度回到海中的「怪獸」教導我們的事57
專欄 直到科學博物館的特展準備好為止60
第二章 拍打到沙灘上的無數鯨豚
與藍鯨的相遇66
畢生難逢的機會70
在鯨魚寶寶的胃中發現塑膠74
鯨魚會爆炸78
「鬚鯨」和「齒鯨」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