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心中的尺
信徒到寺裡禮佛上香以後,由一位年輕知客引導到客堂休息。
坐定之後,年輕的知客師對肅立一旁的無德禪師說:「老師,請您上茶。」
無德禪師趕快去倒茶來。
一會兒,知客師又說:「請老師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塵拂拭一下。」
無德禪師依言做了。
知客師又叫道:「今天還沒有替瓶花換水。」
無德禪師又趕快為瓶花換水。
之後,知客師又說:「老師,一會兒別忘了引導信徒到餐廳用飯。」
無德禪師仍然唯唯答應。
知客師離去後,信徒對無德老禪師說:
「剛才那位年輕知客師這般指使您做這做那,我實在是看不過去。請問那位知客師究竟和您是什麼關係?」
老禪師非常得意地答道:「是我的徒弟。」
信徒大惑不解:「既然是您的弟子,為什麼對您那麼沒禮貌?」
老禪師欣慰地說:「有這麼能幹的徒弟,是我的福氣。我只要倒茶、擦拭灰塵,留信徒吃飯,其他寺內一切的雜事都由他計畫安排。這給我很大的幫助,否則我會忙得很辛苦。」
信徒聽罷,仍然滿臉疑惑:「真不知道你們究竟是老的大呢?還是小的大?」
無德禪師說道:「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比較有用。佛教裡有一句話: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寶。一般人都以為老的尊貴,其實,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
「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無德禪師可謂識人、識世。在有些人眼中,對於沙彌,待其成為法王後再尊重就可以了,何必現在。但無德禪師用他的行為昭告了世人,即使一個人現在很普通,甚至地位低微,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凡人總是會無意間看人下菜,一個人現在落魄,便對他冷眼相向,待那人某日成了功名,又湊上前去。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說成是人情,但其實自己內心也知道,這多少還是有些世故的。
真正的尊者,就是能擺脫這種世故,做到對事不對人,不管那人如今地位如何,只要他幫了你,亦或是做了善事,你就應該對他另眼相看,給予嘉獎。不要等人成了功名再湊上前去,憑空落得一個世故的稱號。要知道,你對人平等,人也會對你平等。你尊重弱者,比你強的自然也會尊重你。如果心內有一把衡量別人的尺,那麼,你總有一天也會被人量。放下這尺,用平等心對待每一個人,你才能夠得到每一個人的愛。
捨就是得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不過很多人卻總是弄錯順序,想先得而後捨。這樣做,不僅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往往還會讓自己陷入煩惱。他們不知道,捨不是棄、不是丟掉,而是得的前提,是獲得的先前條件,是為了得而要經過的必須路徑。
三位愁雲滿面的信徒心裡各有煩惱不安,相約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無德禪師先叫他們說說自己想活著的理由。
信徒甲:「因為我不願意死,所以我要活著。」
信徒乙:「到我老年的時候,兒孫滿堂,一定會比今天好,所以我要活著。」
信徒丙:「我有一家老小靠我養活,所以我要活著。」
無德禪師聽完三人的陳述說:「你們當然不快樂!你們或者是恐懼死亡,或者等待年老,或者有不得已的責任,當然不可能活得快樂。」
三人聽了齊聲道:「請問禪師要怎樣的生活才能快樂?」
無德禪師再問:「那你們要得到什麼才會快樂?」
信徒甲:「有了金錢我就會快樂。」
信徒乙:「有了愛情我就會快樂。」
信徒丙:「有了名譽我就會快樂。」
無德禪師深不以為然:「你們這種想法,當然永遠不會快樂。有了金錢、愛情、名譽以後,煩惱、憂慮就會隨之而來。」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三人無奈。
無德禪師道:「辦法是有,只要能先改變觀念。」
「金錢不是為儲藏、擁有才快樂,是要去佈施才快樂。」
「愛情不是只為自己的佔有,愛情是要奉獻才會快樂。」
「名譽也不是用來炫耀自己,是要服務大眾才會有快樂。」
去找無德禪師的這三位信徒,就是因為搞錯了捨和得的順序,才會讓自己煩惱。很多人執念於擁有,覺得不管是什麼,只要擁有了,就是快樂的。其實不然,你想要的你擁有了是快樂,如果不是你想要的,那麼擁有了反而是負擔。因為它不僅對你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佔用你的精力,需要你花費時間和力氣去打理照顧它。而在它們身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困難就越大。因為你只有那麼多的時間,在這裡耽擱了,在另外一方面就不夠了。
對這些並不是很重要的就要捨棄,然後將心思用在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上。這時候你會明白,前面的捨,其實是為了後面的得的。
三位信徒不明白這道理,他們有的看重錢,有的看重愛情,有的看重名譽。這三樣確實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是如果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上面,那就不是快樂了,而是負擔。因為你的心裝滿了這些的時候,就沒有裝快樂的空間了。
對於這些外在的東西,要學會適當的捨棄,放下它們,給心留一點空間,自然就會得到快樂了。
提起放下
趙州禪師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人稱「趙州古佛」。凡有所問,他經常不從正面回答,總會要學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體會。有一次,一位信徒前來拜訪,因為沒有準備禮品,所以非常歉意地說:「我空手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反問:「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禪師隨即說道:「既然沒有東西放下來,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加迷惑:「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
「就帶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東西回去。」趙州答。
信徒滿腹狐疑,自語道:「沒有的東西怎麼帶回去呢?」
趙州禪師這時才指示道:「你不缺少的東西,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趙州禪師無可奈何地說:
「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說你沒有佛性,但你並不缺佛性。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才稍有契悟。
禪門的人生觀好象皮箱一樣,有時要提得起,有時要放得下。而且,不僅要知道何時提起何時放下,還要知道什麼是應該提起,什麼是應該放下的。
趙州禪師讓信徒放下的,不是信徒心中想的具體的禮物,而是指信徒心中的常俗理念,是他因沒帶禮物而有的那份歉意。
信徒沒懂趙州禪師的意思,因此說自己什麼也沒拿,無法放下。趙州禪師反說那你就拿回去,實際是讓信徒將自己的話帶走,讓他好好參悟。結果信徒以為趙州禪師說的依然是他那沒有帶的「禮物」,所以回答沒什麼可帶走的。
直到後來,趙州禪師的一番說教,才讓信徒稍有領悟。人生,有時候就是拿起和放下的學問。要拿起的是道理,要放下的是執念。當別人說玄妙的道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拿起,當自己的內心困擾於一個問題不得快樂的時候,要學會放下。
只有搞清楚這拿起和放下的真正意義,才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智慧,也才會擁有更多的快樂。
人生就是放下
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邊:「老師,您怎麼了?」
南泉禪師說:「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圓寂了。」
侍者在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堂主,於是相偕去報告南泉禪師,剛才確實有一位雲水參學的禪僧圓寂。
侍者和堂主的話剛剛說完,卻見一知客師僧匆匆跑來,向南泉禪師說道:「剛才圓寂的禪僧又復活了。」
南泉禪師問道:「那麼他現在怎麼樣啦?」
知客僧說:「他想求見老師。但那禪僧一向不知修福,不肯結緣,所以大家都不太願意幫助他。」
於是南泉禪師親自到涅槃堂去探望這位生病的禪僧,問道:「方才你到哪裡去了?」
病僧回答:「我到陰間去了!」
南泉禪師再問:「陰間的情形是如何?」
病僧回答:「我大約走了一百里路時,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乾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進大樓臺閣中,因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才一上樓,便見一位老僧對我怒吼,不許我上去,嚇得我抽身往後倒下,現在才能見到老師。」
南泉禪師說道:「那是一所多麼富麗堂皇的大樓閣呀!但是,沒有積聚福德,怎能進去?假如不是遇見老僧,你恐怕早已鑽進地獄受苦了。」
這位禪僧從此日夜不停地積德修福,活到七十多歲才安然坐化,所以人們稱他為「南泉道者」。南泉禪師在定中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他能在定中大吼一聲,將已死的人送回陽間。
禪僧的修為不夠,心中還有欲念,他執著於生死,留戀於凡塵,心中始終無法放下,因此,他一直是禪的門外客。突然一天,他離陽世而去,真正走到了陰間,才發現自己之前所執念的,不僅不能帶走,反而成了自己的累贅,讓自己無法進入天堂。
再次來到人間之後,這禪僧方才悟道,他瞭解到自己所貪戀的,不僅不能讓自己快樂,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有了這覺悟後,自然放空了心懷,也便進了禪門。
很多時候,人們被自己的心魔所纏,無法專心做事,從而一事無成,空自嗟歎。這樣的人就是不懂得,實現理想的正確方法不是抱著理想不放,而是忘記理想,著手去做。在做的時候,只盯著當下,絲毫沒有雜念,這樣,才會將當下的事情做好。而這每一件當下之事累積起來,終點就是自己的夢想殿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