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薦序
兩岸法制融合的新起點,實現世界大同的中國夢
憶當年有幸研習兩岸法律,並先後執行律務及濫竽教職從事兩岸法學教育,屈指已歷數十載。往昔幕幕,如在昨日,不覺已白少年頭。我十分認同胡適先生「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之名言,終生以法治播種為志事,有如一位辛勤的農夫在為國家社會的法制建設播下一顆顆背負使命的種子。於此過程中每每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播灑的種子之萌芽成長,而桂榮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法制建設之種子!
許桂榮博士大學時就是我的學生,他擔任學校法律服務社社長時遇有疑難就會來向我請益,朝夕相處之餘,我早既發現他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兼顧,重倫常、富哲理,待人處事頗有深度之好青年,正如其在這本《兩岸視野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法律制度構建問題》書中的研究,他總希望制度的設計可以實際改造國家社會,而利益眾生;此外,他也是個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法學者,我在課堂上勉勵他們做個法、理、情兼顧的法律人,他並沒有忘記。讀這本書,除了參詳書中種種的理性分析與邏輯推理,千萬不要錯過欣賞桂榮精心編排的平潭照片,這些美不勝收的平潭照片充分地展現了本書感性的另一面;從本書中可以感受到支持他一步一步調查研究、理性分析、誠懇建議的,是他對國家民族那片濃濃的熱愛!
作為多年研究法律制度的法學者,我們都知道,研究法學到了一個境地,往往會是法學與哲學甚至信仰的對話,桂榮在這本書不只是對於制度設計的研究,甚至可以發現他正嘗試著找出人類主義信仰衝突的解決之道,到底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否一定就是水火不容、壁壘分明,無法並存於人類社會?難道人類的文明就真的無法進化到各主義去蕪存菁、兼容並蓄、和諧共存的境界嗎?這是我身為一個法學者自己都渴望探討的問題,而平時對於哲學、信仰一直保持高度興趣的桂榮,將其所知所聞融入落實於平潭法律制度構建我認為值得鼓勵,而平潭綜合實驗區正好是大陸方面具有開創性、先進性的先行先試實驗區,提供了制度設計者大膽創新的實驗園地,讓我不禁讚嘆,這或許是天意,有這樣的實驗區才有桂榮這樣的制度設計,也肯定大陸對兩岸交流的廣大包容心胸與對兩岸融合的真心實意。
如同南懷瑾大師所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中國人的世紀,並不是我們狹窄的民族意識下的中國人統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幾千年來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後以中華民族文化為精神而成為世界大同的世紀。」身為長期投入大陸法制研究的法學者,我期許平潭綜合實驗區是兩岸法制融合的新起點,更期許桂榮這本書敲響中華文化開始引領世界大同相關法制研究的鐘聲,進而不分國界、種族共同形塑一個放諸四海皆準、趨吉避凶的人類社會制度與人間淨土。
中國政法大學台灣校友會創會會長暨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黃陽壽
用智慧、勇氣,與生命來開創兩岸新局的嘗試
許桂榮博士與他正在台灣攻讀博士的妻子楊瑜潔,是我的學弟妹—他們兩位都是畢業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莫勒法學院的高材生。同時又是兩岸通婚的神仙眷侶,與我一向研究、參與的議題有密切關聯。在這些巧合機緣下,我認識了他們,也看到了他們的跨界婚姻,在制度上碰到了許多問題;更看到他們兩位,在愛的驅動下,一步步跨過這些障礙。這樣的故事,簡直就是兩岸關係的的一個寫照!
當我讀到桂榮的博士論文,除了為他拿到學位而歡喜外,更有幾分羞愧—在讀他的論文之前,我對「平潭綜合實驗區」幾乎一無所知。更不知道這個實驗有如此的雄心壯志,有這樣的智慧創見。拜讀全文之後,我也深深為桂榮嚴謹細膩的分析而感動。兩岸人民要有發展,中華民族要有未來,就需要這樣的努力與見識!
「兩岸視野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法律制度構建問題」(以下簡稱「本書」)之所以在學術與實用上值得讚頌,最主要的就是在智識上的勇於嘗試、創新。
其實,對於兩岸在法律上要怎樣定位、規劃,兩岸的先進,甚至國際各界,都一直在嘗試各種「創新」的理論,試圖能維持和平穩定,卻又要跳脫傳統國際法與憲法的主權框架。一國兩制(大陸)與一國兩區(台灣)是最典型的主張。美國用國內法(台灣關係法),在三個公報之外與一個中國原則外,另外又創出一個特別的空間,也很難嵌入傳統法律學的邏輯。甚至台灣「獨派」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及「台灣地位未定論」等,看似硬拗,但也是某種為達成目的而做的創新。
國家、主權、領土、憲法、公民……這些概念都是創造出來的,也在不斷演進中。現代民族國家的架構,其實是1648年的 Westphalia Treaty才建立起來的。那是一個偉大的創新,也是在當時歐洲世界下,因應現實所為的創新。1787年批准的美國憲法,創設出史無前例的聯邦制度,讓各州的主權與國家的主權能夠有秩序地並存,那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這些有關國家與主權的概念,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不斷地在人類世界實踐、調整,也發展出與當年不同的面貌。我自己作為一個美國憲法的研究者,看著這部四輪馬車時代制定的憲法,居然能適用在今日網際網路的時代;我也看到,兩百多年前的新興偏遠弱國,與現代帝國的美國,都能適用同一部憲法。可見這其中有多少的創意、耐心,以及不斷實驗、調整,從做中學的努力!
今日的兩岸關係也是如此。兩岸定位問題,其實不是為了鞏固什麼永恆不變的理論教義,而是為了促進兩岸十三億人民的福祉。任何制度與理論,只要可行,而能夠求同化異,建立人民交流的互信,使我們能合作一起向前,那就是好制度好理論,就是能抓老鼠的「好貓」。
「平潭綜合實驗區」不只是實驗某個制度,更是摸索兩岸長遠發展的一個理論嘗試。中國大陸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已經有許多難以用傳統西方憲法理論理解之處,例如:一國之內,政治意識型態與政治體制,可以差距如此之大嗎?同屬一國的人民,遷徙、居住,與各種權利義務,可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嗎?(台灣的「一國兩區」也是如此)而「平潭綜合實驗區」更是實驗中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甚至可以考慮由台灣的立法院參與協商立法,考慮納入兩邊的憲法規範作為底線。這些創見與試驗,有很多困難。對兩岸和諧發展毫無興趣的人,或是在智識上侷限於「概念法學」的人,可能會嗤之以鼻。
然而,對於有心促進兩岸合作、整合、發展,而且心靈與頭腦保持開放的人,讀到本書時,每一頁幾乎都是一個驚喜。一方面驚喜於大陸方面有這樣的創意與善意,去創造一個可能的試驗平台,讓將來的一切更有希望;另一方面也讚嘆桂榮能從理論與實證上,對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制度與可行性,做出嚴謹而細膩的評估。就是要這樣的勇氣、創意,加上「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學術工夫,讓我們的法律政策一步步往前走。美國人兩百年前作了個偉大的實驗,再花兩百多年實驗、摸索出今日的國家制度。中國人當然也可以有同樣的企圖與視野,並且創出更棒的成就。
兩岸要創出新局,需要的是智慧,才能突破舊有的框架。需要的是勇氣,才能甩開部分人士犬儒、悲觀而保守的恥笑。更需要有人,用生命投入,一步一腳印地參與這些實驗與變革。桂榮有這樣的智慧與勇氣,更用他的婚姻、生活、工作,證明了他正在用生命來實驗。感謝桂榮與所有進行實驗的人們,讓兩岸能夠「明天會更好」!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廖元豪
作者序
歷經三個寒暑的醞釀,似乎就是在等待撰寫謝辭的這一刻了,其實在通篇理性的論述背後,往往有著強大的感性在支持著。
首先感謝我的博導柳經緯教授,沒有他就沒有這一篇論文,在我第一次和他見面的時候,他向我提起了平潭這個地方,我才知道大陸有這麼一個實驗區,有著這麼一個有智慧、有遠見的設立理想,如平潭時報的記者所報導,我覺得“兩岸共同家園的構想,真的特別棒!”此外,在撰寫過程中,我終於體會到什麼叫“點撥”,我和導師透過電郵諸多討論,往返頻繁,每次導師的回覆都極簡短,但回答總教我拍案!有時候甚至沒有回答,最後由我自己找出答案。後來我終於明白什麼叫不言之教了,有時候沒有答案真的是最好的答案。在論文撰寫的後期,由於家事、公事各種事的交織,本以為很難如期畢業了,但是在博導的鼓舞下,我還是一鼓作氣,過年期間在家“閉關”一字一句整理訪談逐字稿,並面對案頭圖書館借來磚頭般高疊的專著做最後的撰寫,這都要感謝博導即時的一句話,給我最後階段臨門一腳的激勵。
當然,在研究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完全沒有阻礙和挫折的。首先,由於平潭的建設方興未艾,關於平潭的法學研究不多,臺灣方面更加的少,而且有的論文還不對外授權公開,因此我在此研究中無法作一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中的“後人”,必須作個“前人”。既然作為“前人”,如同在實驗區訪談到的臺灣餐飲業者個案J所說:“拓荒者只好多費一些苦心,從無到有了。” 然而入學那年正好也是我成家的那年,經濟負擔讓我的壓力不小,體貼的博導得知我的情況,一度已經提供了我另一個研究主題,相關的研究資料豐富,一切只需要網路搜索即可了。然而定心一想,反正生活也不是過不去,撙節開銷,少一些娛樂開銷、上館子開銷不也就這麼過了?而且我寫論文也不是只要求學位,我還真希望論文可以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平潭實驗區的構想又這麼好,我實在是想把它完成,在這樣的熱情驅使下,還是決定研究平潭這個研究主題。此時,在博導的引薦下,中國政法大學另一個老師王成棟教授提供了即時的協助,首先他帶我在平潭參加海峽法學研討會,認識了許多與平潭研究相關的官員與學者,例如福建人大常委會法制辦主任林從給了我管委會和福州海關印發的優惠政策摘要和特殊監管政策、涉台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清賢對論文題綱提供了意見,其中有位同是法大的師弟陳嘉林正好是平潭人,在我第二次到平潭調研時不但全程陪同還提供了交通工具與膳宿,其父實驗區管委會陳賢強處長不但相當支持我的研究,也提供了許多人脈資源,陳媽媽更親自下廚提供“後勤支援”,讓我銘感五內。訪談過程中,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實驗區人才辦主任、台商協會副會長與總幹事、當地兩岸受訪民眾也都給予了支持與協助,讓我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無名小卒得以更加順利地取得第一手資料,在此表達由衷的感謝。
接著,感謝這篇論文的校對者,也是我忠實的讀者──我的老婆楊瑜潔,感謝她對我的信任與支持,她和我在同一年都錄取博士班,我從臺灣到北京念法大,她從北京來臺灣念台大,為了早日讓即將邁入老年的雙親可以早點含飴弄孫,我們有計劃地在她博一課程修完之後“兩岸合作”製造了一個小娃,她也接受了讓我先寫論文,她先帶小孩的規劃,這段時間由於我不是待在圖書館就是辦公室,所以養育小孩的重擔都在她的身上,如今終於該她寫論文了,謝謝她一路走來給我最直接、最寶貴的支持,那就是給我“時間”,否則這篇論文是無法完成的。而在此也特別感謝臺灣承洺股份有限公司于永浩總經理與普遜企業有限公司陳添超總經理的支持與包容,讓我每天包括假日都可在辦公室待到十一二點,每天都負責設定保全系統,大樓保全都認識我了,提供了寫論文理想的“空間”。另外,也謝謝法大的臺灣校友林麗燕師姊,無私地分享她撰寫論文的經驗,還有法界天平雜誌社發行總監劉夢蕾女士,提供很多在校期間有用的資訊和協助,在她的介紹下,法治家文創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聖先生與法大附近滿意福圖文設計中心的小曾鼎力相助、不厭其煩地為我的學位論文與本書進行排版與出版事宜,在此也非常感謝兩位的幫忙。
此外,所謂“無巧不成書”,為了論文研究赴平潭調研在某台商所開的飲料店進行個案訪談時,正好平潭時報的記者也在該店喝著飲料,看到我在訪談很感興趣,便反過來對我進行採訪。當他們得知我的論文即將在台灣出版時即熱情慷慨地授權提供了多幀美不勝收的平潭照片,在此感謝平潭時報攝影部念望舒主任、林映樹、曾璽凡的支持與馮發的殷勤聯繫,他們四人的大作著實讓本書增色不少!而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也對其規劃設計圖大方進行授權,亦在此表達感謝。
最後,我要謝謝一位特別的老師,他就是南懷瑾先生,我平生與他素未謀面但是卻受他影響至深,我常自稱是他的“私淑艾”弟子,也是他的“粉絲”。透過閱讀他的著作,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包括撰寫論文的思路,中國未來的出路等,記得在著手寫論文的初期,面對浩瀚的資料庫和待篩選的文獻,我雖隱隱約約有一個寫作的方向,卻不知從何下筆,當時為了查證南老師的一個看法,在中華數字學苑搜索著南老師的書,最後看到老師關於易經的著作時,其中四個字讓我猛然醒悟,這四個字就是“知崇禮卑”,言下之意就是人知道了很多很崇高的道理,但是“禮”就是行為,也就是行動還是要從最基礎、最眼前、最卑下的來做起,寫論文也是如此,萬丈高樓平地起,受到這四個字的啟發,我開始一點一點的撰寫,才發現寫下去自然會向開山一樣走出一條路來。
謝謝法大、謝謝祖國,我很榮幸也很高興祖國的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學習生涯的其中一站,想起南老師那首詩:
憂患千千結, 山河寸寸心。
謀身與謀國, 誰解此時情。
憂患千千結, 慈悲片片雲。
空王觀自在, 相對不眠人。
南老師一生無時無刻都在為著國家民族文化奮鬥,他在金溫鐵路完工後表示“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意思就是連接金華與溫州的鐵路雖已鋪設完成,但通往人心、人類的和平大道仍尚未鋪平,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我想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畢業才是另一個精彩的開始,但是我很願意在未來的日子裡,把所有的榮耀都歸於我的母校、歸於我的國家民族。
許桂榮,二○一六年一月於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