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爭論由來已久。利己主義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看似無私地關心他人的行為,都是為了自身利益的獲得;而利他主義則認為,在特定情況下,我們可以出於他人利益而關心他人,而非出於自身利益。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社會心理學家們轉向對人性進行實驗室實驗,以科學手段解決這一關於人類天性的爭論。相關實驗着重探討共情關心這種以他人為中心的情緒,即根據對需要幫助的他人福祉的感知而產生的情感,是否會激發利他動機去消除這種需求。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方案,測試共情關心所產生的動機的性質,確定其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從而回答了“是什麼讓我們採取行動”這一基本問題。
本書以偵探小說般的手法,通過眾多研究以及試圖審查各種激發動機的“嫌疑人”,追溯對利他主義的科學探尋歷程,並得出了一個令人意外又驚喜的結論:由共情引發的利他主義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
[美]C.丹尼爾·巴特森(C.Daniel Batson)實驗社會心理學家。他于1972年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堪薩斯大學任教直至2008年退休。在過去的40多年裡,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親社會動機方面,特彆強調利他主義和道德動機以及相關的情緒。他發表了100多篇與這些主題相關的研究論文和章節,並出版了三本關於利他主義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