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相藍欣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4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其實這本書有不少到位的分析,如...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3/06/17
其實這本書有不少到位的分析,如果有好好讀完本書也會發現其內容也並不是在歌頌至今歷史上的帝國主義,而是很實務的分析帝國主義的理想與現實差距與美國的問題等。
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
$ 298 ~ 522
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
作者:尼爾.弗格森 / 譯者:葉品岑相藍欣周莉莉 
出版社:廣場
出版日期:2020-10-28
語言:繁體/中文   
點我評分 4 則評論 圖書介紹14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TAAZE 讀冊生活
圖書名稱: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

美國若喪失主導全球的自信,臺灣能否承受沒有巨人的世界?
最會從歷史中學習戰略的史學家、《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尼爾.弗格森 最政治不正確的野心之作
【獨家收錄】臺灣版作者序:針對2020年全球新冷戰情勢而寫
────────────────
美國若不引領世界,肩負自由帝國使命,保障全球秩序,
世界將目睹霸權崩解、巨人殞落,走向動盪不安的新黑暗時代。
────────────────
承認吧!美國歷史就是一部美利堅帝國史,就是對外軍事干涉的歷史。
但那又如何?只要持續帶給世界公共利益,美國就是利大於弊的好帝國。
問題是,美利堅帝國還能撐多久?
親美或反美,保守派或自由派,都得面對美國巨人的崛起與衰落。

▲回顧美國建國以來的歷史,掌握帝國崛起的關鍵
享譽西方的經濟史家尼爾.弗格森繼《帝國:大英帝國興衰給世界強權的啟示》後,再次替當今世上的頭號強權問診把脈。他結合對美國古今歷史、經濟與外交的淵博知識,用嚴肅又不失趣味的挑釁筆法,寫下美利堅帝國崛起、一躍而成世界超級強權的故事,並點出可能導致美國衰弱的根本原因。。
▲善霸論:美國是歷史上帶來最多公共利益的好帝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帝國總被人看作是負面詞。但弗格森卻在書中強勢主張:美國即帝國,更是21世紀需要的好帝國。因為美式自由帝國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幫全球創造公共財。本書比較美國與歷史上其他帝國,指出美利堅帝國最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其無與倫比的力量,更在於美國人缺乏帝國自覺。
▲反帝國主義的帝國:具有美國特色的政治文化
美國獨特的歷史,形成了美國「明明就是帝國卻否定帝國」的特殊政治文化。這種文化是把雙面刃:一方面讓美國願意在二戰、冷戰等歷史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干涉世界局勢,促成德國與日本的國家重建與經濟奇蹟;另一方面卻也讓美國動輒陷入是否對外干涉的道德困境。不只過度顧慮聯合國與友邦觀感,還因為自信不足與道德譴責而屢屢作出違反國家利益的選擇。
▲從對外干涉的成與敗,看見美利堅帝國的極限
從兩次大戰到韓戰、越戰,從科索沃戰爭到兩次伊拉克戰爭,美利堅帝國的歷史就是不斷對外軍事干涉的歷史。帶有道德感的對外干涉,正是美式帝國特色。美國對外干涉的正當性從何而來?影響干涉成敗的關鍵因素又有哪些?美國有可能不仰賴聯合國或其他國家,靠自己硬幹嗎?
▲三大內部不足,正在阻礙美國繼續稱霸未來
美國若想在21世紀維持帝國霸權不墜,必須先克服當前內部的經濟與人力挑戰。美國必須處理過度依賴海外資本、特別是中國資本的財政隱憂,同時必須解決其派駐海外兵力不斷縮減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必須克服道德潔癖,找回帝國自覺,成為引領自由帝國的偉大巨人,把海外干涉與國家重建的任務執行到底。這是遠比中國或歐盟的外部挑戰,更為迫切的課題。但是,美國做得到嗎?
▲美國帝國的歷史經驗如何提供未來指引?
歷史雖然不會重演,卻可能十分相似。在新冷戰格局逐漸成形之下,未來美利堅帝國將以何種姿態面對世界?又將在全球扮演何種角色?這本書會帶你理解美國帝國的歷史,理解美國的帝國本質。
無論你親美或反美,認為美國是或不是帝國,你都得面對美國戰神弗格森的挑戰,面對這本書中的關鍵問題。畢竟,美國巨人是崛起或衰落,都將改寫世界與臺灣的命運:
.美國是不是帝國?美國是好帝國嗎?二十一世紀需要美國帝國嗎?
.美國該不該扮演到處干涉的世界警察?有哪些因素影響美國對外干涉的成敗?
.美國正在走向衰落嗎?中國與歐盟是否將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世界霸權?
.美國萬一喪失主導全球秩序的自信並重回孤立,世界將走向何方?

推薦人
專文導讀:
張國城|《國家的決斷》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致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汪 浩|自由撰稿人、《意外的國父》作者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
陳方隅、李可心|「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各界讚譽: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尼爾.弗格森是當前最會從過去尋求戰略指引的歷史學家。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史巨擘歐尼斯特.梅伊(Ernest May):
書中每一頁都在挑釁你。
★《霸權興衰史》作者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
美國是不是帝國?這個議題總是吵不完,但近年來無人能談得比尼爾.弗格森更好。
★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
為何美國人明明不是帝國主義者卻擁有一個帝國?本書大膽探討此一問題,生動精彩,言之有物,讀來令人膽戰心驚。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馬克斯•布特(Max Boot):
無論你同意或不同意美國是帝國,此書都肯定會動搖你原先的想法。
★英國雜誌《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一本近年來最及時、最熱門的書。
★《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
本書確認了弗格森當之無愧於今日政治、經濟和歷史方面最犀利作家的地位。
★《泰晤士報》(The Times):
兼具啟發性與娛樂性,爭議滿滿的一本書。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又一本展現作者辯論天賦的傑作,保證引發激烈辯論。
★《牛津大英帝國史》主編威廉.羅傑.路易斯(William Roger Louis):
尼爾.弗格森認為全世界都能從美利堅帝國中獲益。就算是不贊同他看法的人也會同意,《巨人》的確是一本引經據典、充滿歷史氣息的書。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就學術著作量與能見度而言,史學界無人能出尼爾.弗格森其右。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美國準備好要統治世界了嗎?可能還沒。但作者認為它最好能趕快勝任這項任務。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雜誌》(Booklist):
宣稱美國是帝國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弗格森認為這對當今世界有益。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一方面抨擊美國保守派在海外推行「國家建構」的空洞承諾,另一方面又迫使自由派重新思考該不該繼續反對美國的對外干預政策。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十六年前寫成的書,對今日國際局勢的解釋力依然很強,有其獨到之處,值得閱讀思考。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維多利亞時代政治思想家約翰.彌爾曾指出,帝國是一個民族所能肩負的最高使命,以人類共同福祉為依歸,實踐上仰賴強烈的政治意志,龐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學習其他國家歷史與風土民情之意願。弗格森是這種帝國主義的倡議者,且以呼籲美國承擔大英帝國的未竟事業作為他個人的最高使命。
★陳方隅、李可心,「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本書提供一個很「刺激性的」觀點(作者特別提醒大家他很「逆風」),解讀美國的歷史、外交政策,以及與世界體系的關係。從台灣的視角來看,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美國如此抗拒「成為一個帝國」,不過,我們對於「美帝」、「美國干涉內政」這樣的批判倒是耳熟能詳。終於,當有人再試圖用「美帝」一詞轉移國際焦點或顛倒現實時,我們可以拿出這本脈絡完整且清楚論證的書,用其論述,將「帝國」這頂帽子為美國好好戴上,且戴得端莊又優雅。如同作者提醒的,美國對於自身在全球的定位,就像是「靈魂被錯置在不對身體的人」,帝國還能走多久?這是作者給我們的思想功課。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1820年清帝國擁有世界37%的人口及33%的GDP,蒙古帝國曾經是世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但要是加上殖民地的話,大英帝國則是歷史上幅員最大的帝國。不過1820年之前,世界各國幾乎不知經濟成長為何物,蒙古帝國在忽必烈之後迅速衰微,而大英帝國的地位在二十世紀後,迅速而全面地為美國所取代。
美國是帝國嗎?除了馬克思主義者之外,很少人會如此看待美國。弗格森另立蹊徑從「帝國」的角度撰寫美國史,令本書不可避免地成為爭議焦點。但是隨著中國崛起與美中冷戰,弗格森的帝國視角卻巧合地呼應今日世界局勢的發展;在中國堅信美國必然衰退,歐洲相信世界必定走向多極的情形下,從帝國視角看待美國的興衰,成為十分具有現實感的角度。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
美國究竟是否為一帝國主義霸權,向來爭論不少。本書以大歷史的格局,從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對美國兩百年來權力投射運作,以及美國內政與外交事務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深入分析。論點新穎獨到,發人省思。任何欲瞭解美國在全球事務扮演何種角色之士,都可以從這部重要且精采的著作中,得到新的啟發。

作者簡介: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時代》雜誌百大人物,少數能跨足歷史、財經、外交領域的重要學者。常與各領域知名學者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等辯論,引發話題。
1964年生於蘇格蘭,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經濟史及帝國主義。現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同時也是《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專欄作家。
弗格森著作等身,出版超過十五部作品。包括:《廣場與塔樓》《文明》《帝國》《貨幣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季辛吉》。
寫於2020年肺炎疫情下的最新著作《末日:災難政治學》(Doom: The Politics of Catastrophe),即將在2021年由廣場出版。

譯者簡介: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廣場與塔樓》《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等書。
相藍欣
復旦大學外交學院特聘教授、瑞士日內瓦高等國際問題研究院終身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周莉莉
喜愛閱讀的自由譯者。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業。修業於輔大法文研究所、台師大翻譯研究所。曾譯有《真主大道上》《第一次登月》《世界歷史中的突厥人》等著作。

章節試閱
世紀帝國
《世紀帝國》是當今世界最風行的電腦遊戲之一。我那十歲大的兒子一度數月沉溺其中。遊戲中假定世界歷史就是帝國衝突的歷史,彼此敵對的政體之間競相控制有限的資源:人口、沃土、森林、金礦和水上通道。在他們無休止的爭戰中,互相競爭的帝國必須在經濟發展和緊迫戰事間找到平衡。太具侵略性的玩家如果不花力氣維護現有的領土、擴張人口、囤積黃金,將很快耗盡資源。而過於專注發展經濟的玩家如果忽略了其軍事防禦能力,則很可能遭到外敵入侵。
毫無疑問,許多美國人都玩過《世紀帝國》,就像美國遊騎兵當初在摩加迪休*玩桌遊《...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推薦序
張國城 《國家的決斷》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讀弗格森先生的著作向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可是卻是一件饒富趣味的事。《巨人》這本巨著也不例外。
本書的重點在於「美國就該當個帝國」,因為帝國會帶來秩序。作者在書中分兩個部分來探討美利堅帝國:第一部先分析美利堅帝國如何運作,接著在第二部探討美國若有「帝國自覺」可能會帶來的好處。弗格森所謂的「自覺」,並不是說美國應該厚顏無恥地到處宣傳自己是帝國,直呼美國總統是皇帝。而是美國人應該要認知到自己的國家具有帝國特色。如果可能,美國應該要從以...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寫於2020:臺灣版作者序(節錄)
《巨人》出版至今已超過十六個年頭。前幾天人在紐約的編輯提醒我,我原來曾想把書名取作「盲眼巨人」。在當年,仍有人對美國佔領阿富汗與伊拉克抱持相當樂觀的態度,因此他認為取這書名太過負面。他當時甚至說服我,把副書名從我想要的「美國如何帝國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改為更無害的「美利堅帝國的代價」。等到平裝版付梓時,他卻開始與其他許多人一道,轉而認同我的看法了。
我提起這段往事是為了提醒人們,本書絕非支持新保守主義的美國強權,儘管很多人如此認為。寫作本書時,我才剛到美國不久...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序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推薦序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寫於2020:臺灣版作者序
引 言
美國是帝國嗎?如果是,為何美國人一直否定自我?帝國等於霸權嗎?當年大英帝國與今日美國有何異同?後者能給前者什麼歷史教訓?最重要的是,自我否認的美利堅帝國,對期待美國軍事干涉的國家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
第一部 崛起
第一章 美利堅帝國的極限
美國如何從大英帝國殖民地變成美洲霸主?發表《獨立宣言》後的美國,是如何一路向西擴張,征服夏威夷、菲律賓,將拉丁美洲納入勢力範圍,...
顯示全部內容
圖書評論 -   評分:
 其實這本書有不少到位的分析,如...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3/06/17
其實這本書有不少到位的分析,如果有好好讀完本書也會發現其內容也並不是在歌頌至今歷史上的帝國主義,而是很實務的分析帝國主義的理想與現實差距與美國的問題等。
 白頭宮女話天寶遺事,繁榮的大唐...
轉載自博客來  無評分  2022/08/28
白頭宮女話天寶遺事,繁榮的大唐已經煙消雲散,英國美國也將如此,這兩個殖民帝國雖掠奪了無數財富,歷史的偶然使其更早工業化,但經過二百年,他們自毫的民主政治並沒有令其長保富強,反而都瀕臨破產。

公民普選只是選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程序之一,與帝制相比較,其選出優秀領導人的機率不一定更高,但公民普選選出的領導人會受其背後政治獻金贊助者影響,而帝制不會,現代民主國家用投票這種程序培養了新的貴族階層,他們只以資本多寡論貴賤而不看血統。美國的民主體制早就被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綁架了,最富有的100個中國人不可能左右中共中央政治局,而最富有的100個美國人足以影響白宮決策。

二〇一六年美國參議員當選人平均競選支出超過一千萬美元,掌握金錢就是掌握選票,民主始終是撒錢多的候選人更有機會贏, Julia Cagé所著之《民主的價碼》考察英、法、美選舉的開銷和資金來源,發現從智庫、媒體到競選活動無不深受資金的影響,民主制度看似立意良善,但已經被資本家破壞了,Julia Cagé說:「美國這種競選支出動輒數百萬美元的民主國家,選出來的民意代表就其社經與職業背景而言,其實只代表最有錢的那個階層。換言之,勞工和受雇者是缺席國會的首要族群。」,英國《經濟學人》也說:「美國的民主已經變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

一九七六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針對「巴克利訴瓦萊奧案」(Buckley v. Valeo)做出著名的判決,認定政府設立候選人自費支出上限違憲,從此美國開始逐步解除政治獻金的相關管制。在二〇一〇年指標性的〈聯合公民控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FEC) 之裁定以及其他決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對利用金錢影響政治過程的許多立法限制之後,就有一些負作用出現了。公共誠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一份報告指出:「2010年1月公佈的聯合公民控訴案之裁決,癈除對公司與工會關於獨立支出和資助競選傳播的禁令。此舉為公司和工會開了綠燈,允許它們在廣告和其他政治工具可以花費不受限制的金額,尋求個別候選人之當選或落選。」馬丁.沃夫說:「最高法院於2010年聯合公民控訴案之不當裁決,認定公司就是人,金錢就是言論,它證明,這是美國走向富豪政治的重要一步。」刑事賄賂罪變得合法,金錢可以公開影響公共政策的決定,普通大眾的利益、政治傾向和價值觀對政治的影響力,遠不及一位捐出巨額政治獻金的金主。

美國國會在1977年通過《國外腐敗行為法》,明文禁止美國公司賄賂國外政客,但同一家公司用金錢,不論是透過選舉或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去影響美國的議員,是合法的,被認為是民主程序的一部份。羅爾斯早已警告:「擁有最大私人工具的人,被允許利用他們的優勢控制公共辯論的方向。」,富有的人占有主導的地位,財富和政治權力就從普通美國人手中移轉到財閥。

普林斯頓大學兩位教授馬丁.吉倫斯(Martin Gilens)和班哲明.佩吉(Benjamin Page)從一千七百七十九個案例去研究,發現:「經濟菁英和代表企業利益的組織團體,對美國政府政策有相當大的獨立影響,一般公民和大眾利益團體只有少許,或根本沒有獨立的影響……在美國,多數人並沒有統治力——至少在實際決定政策結果的因果關係上,他們並不具有影響力。……美國人的確享有許多攸關民主治理的特色,譬如定期選舉、言論與結社自由……但我們認為,如果決策是由強大的企業組織和少數家財萬貫的美國人所主宰,美國號稱是民主社會的說法就受到嚴重威脅。」

政治經濟學家茱莉亞.卡熱《民主的價碼》(Le prix de la démocratie)說:「無管制國家的政治獻金自然多得嚇人……從過往紀錄看來,政黨越保守拿到的錢越多,而進步政黨想多拿政治獻金,往往必須放棄舊有的立場,不再為勞動階級發聲。」《民主的價碼:一人一票,票票「等值」?》(Le prix de la démocratie)

美國號稱是民主社會,但大眾對政策的影響力遠遠不及代表企業利益的組織團體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槍枝管制問題。美國大規模槍擊案層出不窮,總統拜登在德州發生校園槍擊案,造成十九名兒童與兩名教師死亡後,曾問「我們何時才能起身對抗槍枝遊說團體」,他指的是長期遊說政府,反對槍枝管制的全國步槍協會(NRA)。NRA是特殊利益遊說團體之一,是20年間資助候選人高達2.03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9億元)的龐大勢力。只是記錄在案的錢,NRA就每年花費約三百萬美元(約台幣八千七百萬元)在關於槍枝政策的遊說上,還有另外一部分是透過政治行動委員會和獨立捐款花在其他方面,這些資金難以追蹤,所以NRA可在槍枝政策上影響國會議員。曾獲三屆普立茲獎的佛里曼說道:「NRA不在臉書聊天室中,而是在國會和地方議會的衣帽間裡,用一大堆金錢和選票獎勵那些聽話的立法者。」,還說「槍枝管制的支持者必須用選票和政治獻金發聲,否則政客不甩輿論聲浪、為利益罔顧人命的現況不會有任何改變。」佛里曼這句話是說,只有選票還不夠,還要有政治獻金,否則不能促使政客支持槍枝管制。

CNN《市政廳》直播節目,17歲的校園槍擊案倖存者卡斯基(Cameron Kasky)問共和黨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任何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就是我們需要的盟友......魯比歐參議員,你可以告訴我,不再收全美步槍協會(NRA)1毛錢嗎?」卡斯基的提問得到全場掌聲,魯比歐卻不願正面回答問題,根據NRA公布的2016年選舉政治獻金表,魯比歐收取NRA超過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元)資金。

研究中心《Gallup》的統計顯示多數民眾認為控管槍枝應更加嚴格。但NRA多年周旋於政壇,讓槍枝管制法案難以通過,阻撓政府對槍枝的管制。槍枝管制法案雖有更多的民意支持卻多年無法成功,見端以知末,此事已經可知美國民主的失敗,此外還有更嚴重的經濟、軍事和外交的政策都受資本家影響。

美國國會的議題被利益集團利用資金充裕、高度組織起來的游說集團來設置的;比如軍工利益集團、游說集團與戰略智庫是共存共榮的,戰略智庫各種報告誇大地緣政治的某種威脅,也被資本力量控制媒體跟著鼓動,游說集團除了影響政客,也請學者專家辦聽證會、論證會、寫文章刊載於期刊,讓輿論抄熱如「中國威脅」之類的話題,進一步影響民眾,於是軍工利益集團就為美國創造了一個敵人,軍費便不會被削減,武器采購讓該集團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石油產業努力展開近海鑽探作業,同時推動立法,「允許業者免於承擔漏油的全部責任」,這等於要求公共補貼,泄漏的原油覆蓋廣大海面,導致魚和野生動物大量消亡,自然環境改變,漁民遷往別處,石油公司獲利提升,但所負的責任很少。伊拉克戰爭會爆發,主因是覬覦石油,布希總統圈內人如副總統錢尼的哈里伯頓公司可獲得龐大的利潤,川普政府從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到環境部長都與石油業關係匪淺。頂層富豪從戰爭得到的利益極高,他們很少有子弟從軍,國家若因戰爭預算吃緊,先被刪除的也會是中產階級稅賦優惠和社會福利,富人的優惠租稅和租稅漏洞仍毫髮無傷,美國頂層1%大權在握,不必支付戰爭的代價,所以毫無平衡和節制。

美國的多黨制的黨派只代表了部份利益,部份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有時會衝突。歐巴馬醫改一開始就引起美國部分利益黨激烈的爭論,政黨、政客、議員都故意將意識形態的偏好引入爭論,全民醫保本是政策問題卻變成了政治立場,甚至有諸如:「政府強迫公民購買醫保,違反了憲法中個人選擇自由的原則」道德指控。所以有許多州就以此為由向最高法院控訴奧巴馬醫改方案。醫改涉及到的利益攸關方是很多的,如美國有70%的醫保是私營商業公司、保險公司提供的,奧巴馬醫改方案是在私營醫保之外,政府要向市場提供一個公共醫保的選項,於是公私兩種醫保便有競爭了,商業保險公司自然激烈反對了,美國商業保險公司是會要求體檢的,如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他們可以拒絕保險申請。

在中國像醫改這樣的大問題,是由共產黨領導政府相關部門負責推動的,世界上多數國家也是如此,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2012年就高度肯定中國醫改的巨大成就,說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實現醫保基本全覆蓋,其他國家也應學中國的經驗。但在美國,醫改這類政策都屬於「立法問題和司法問題」,研究美國政治的人皆知,美國「治理的司法化」是美國民主政治的一個頑疾,「治理的司法化」使國家治理的成本非常之高,而且其程序最容易被各種利益團體所俘獲。如歐巴馬的醫改方案有2000多頁,這還只是醫改法案本身,具體執行的方案有20000多頁,這就是「治理的司法化」導致的結果,英國學者斯泰恩.林根曾說這就是「立法失控」,盤根錯節的各種利益集團競相游說,想讓他們所代表的各種既得利益方都要得到好處,所以要成為法規的一部份,所以法規條文就越來越複雜冗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美國人是全世界花最多錢看醫生的國家,國民平均壽命世界排名只到50左右,沒有健康保險的人數還高達1/6。歐巴馬說自己最大的成就是醫改計劃,《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使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到許多未投保人士,美國2013年民調,只有29%的白人支持這項法案,而支持的拉丁裔和非裔美國人分別為61%和91%。2016年川普上任後阻礙法案執行,還試圖廢除歐巴馬健保。西方多黨競選制度決定了一個政黨所制定的規劃,若換一個政黨執政可能就會被推翻,中國模式讓長期的規劃可以最高領導人一屆接著一屆進行,直到成功,西方則是這一屆否決了上一屆,美國民生福祉每四年搖擺一次。

中國人民民主和美國資本民主最大的不同,在中國利益攸關方不可能花錢請政治公關公司游說,以阻撓改革的進程,更不可能操縱中央最後的決策過程。美國商業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贊助各種游說公司,來影響國會議員的態度,或影響國會討論問題的議程設置,甚至影響最後相關的決策。

參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美國政治與經濟政策互相勾結,資本家利用金錢影響政治,以獲得特權,且損害大眾的利益,從而使自己獲得收益,這一類行為即尋租,是一種「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一再對銀行紓困,掏國庫的錢救大銀行的資本家們,民眾卻失業,信用破產與失去房子。美國政府讓銀行冒險而不必付出應有的代價,所以金融危機一再發生。

金融業對美國分配不均影響甚鉅:「金融業利用其政治力量,以確保市場失靈不會被矯正。」市場是由法律、政府的管理和各種機制所塑造。美國的市場經濟的塑造,只對頂層的人有利,對其他人不利,因為頂層的人有太多手段可以干預政治——在專制國家是非法的賄賂,在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是合法的政治獻金。

美國製藥公司和軍事承包商擅長將高於市場價格的產品賣給政府,如2003年美國政府延長業界需要的醫療照護保險計畫藥物給付時,法律中有條款,禁止政府議定藥品的價格,等於讓政府每年送出約五百億美元或更高的金額給製藥公司。

資本家以政治獻金攏絡政客,或高價請政治公關游說,以影響法律與政策,美國是個法制國家,有些不為人察知的立法變動,就可以坐收高達數百十億美元的利潤。為了讓政府相信芝加哥學派的㰻吹——不要干預市場自由運作,即便有違競爭原則——銀行家派出很多說客,據估計,每一位美國國會議員就有2.5名說客,銀行家想要否決信念與自己不同的政客,柯林頓主政時,提名人選若是想要管制銀行業,反對聲浪就會排山倒海而來,使其不被提名,或者即便被提名也會被否決。美國若一家銀行倒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求償權,優先於員工、供應商、或其他債權人,即便自始就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企業破產。美國前四大銀行占有全國約一半銀行資產,如此集中的市場,他們若想秘而不宣的串通並不難。

美國1%的人掠奪了大量財富,2007年也就是金融海嘯前夕,美國頂層0.1%的家庭,「所得」是底層90%平均值的220倍,「財富」分配很不平均,最富有的1%,擁有全美財富的三分之一。GDP看不出分配不均的問題,因為水漲不見得船高,史迪格里茲:「美國的分配不均,大多是市場扭曲的結果,不是針對創造新財富給予誘因,而是給人誘因從別人那裡取走財富。」2007年美國57%的資本所得流入頂層1%的人手中,30年來美國工資低的的人所得只成長了15%左右,中產階級的所得幾乎沒變,美國貧窮人數迅速增加,2009-2010年,每六個美國人就有一個是窮人。美國2013年的中位數實際收入比1989年的水平還要低,全職男性員工的中位數收入還不如40多年前的水平。美國民主因政治獻金導致演變成貴族(金權)政制,史迪格里茲的嚴詞批判美國資本主義政經體制是劫貧濟富的流氓。

美國911事件損失1萬億美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共損失3萬億美元,2008金融危機損失8萬億美元,美國現在債務是10萬億到20萬億美元,若美國失去美元國際貨幣的壟斷地位,美國也已經破產了。美國是個債務深重的泥足巨人,若全世界認清這一點,美元大厦就可能崩潰——西方民主制度要改變資本力量獨大的病根,否則恐日薄西山,餘光無幾。但資本家已完全掌控了美國政治,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本能對金融投機採取一些控制措施,在銀行業的遊說下1988年第一次嘗試廢除沒有成功,後於1999年被癈除,成為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美國公眾大多數不知政府的行政、立法與司法分支,有將近百分之二十五的中學生不曉得希特勒,2008年儘管主流媒體已經不斷破除謠言,仍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歐巴馬是穆斯林,可參閱Rick Shenkman的著作:《我們倒底有多蠢?美國選民真面目》,無知可以用學習彌補,這還並非公民普選無法選出優秀領導人的主因,真正的問題在於人一天24小時,大多數時間都是不理性的,而且人不能覺察自己的不理性,反而用知識合理化自己不理性的選擇。

優秀領導人為何難以用公民普選的方式選出,據演化心理學,是因為我們更新世已成形的大腦只適合在小的(人數不超過150)社群裡,從自己認識甚至共事過的人裡選出領袖,不適合從媒體的報導訊息中去了解現代民主國家的政客,因為演化出大腦的環境不是現代民主國家,而是狩獵採集社會,我們無法在戰鬥中觀察誰更能坦然無懼,鄰居有紛爭時誰更能疏通協調,與其他部落談判時誰更能辯才無礙,有天災人禍時誰更能排難解紛——現在社會我們無法與候選人在日常生活接觸,我們演化出來的察言觀色——比如大腦令你無意識的分辨和你談話的人的瞳孔縮放——的能力無法發揮,所以投票時無法明智抉擇。此可參閱Rick Shenkman所著之《Political Animals: How Our Stone-Age Brain Gets in the Way of Smart Politics》書中有大量的學者實驗、研究報告。

人的不理性自己往往無法察覺,反會看似理性的侃侃而談其動機,想了解人的政治行為,研究群體比個人更有用,艾真研究證明。鯊魚攻擊人的事件對美國天堂灘地區選民造成的效果,居然和「經濟大蕭條」對紐澤西州選民的效果差不多,即便鯊魚攻擊的隨機事件和總統治理無關,仍然讓威爾遜得票率在天堂灘下跌了11個百分點。研究指出和政治不相干,人的許多感受、感官經驗都會影響選民投票選誰,但選民卻不能自我覺察;艾真後又發現乾旱影響了佛羅里達州多數選民投票,按歷史平均得票率來看,二〇〇〇年美國總統選舉佛羅里達州布希應該是不會取勝的,乾旱不只影響佛羅里達州,同時也衝擊亞利桑那、路易斯安那、內華達、新罕布夏、田納西以及密蘇里各州選舉,受氣候因素影響投票行為的總數大約有二百八十萬人,使他們在二〇〇〇年投票反對高爾——艾真和巴特爾後來將選舉研究廣泛應用,逐一檢視美國百年來的總統大選,交叉比對選舉結果和氣候,發現只要是遭受到洪水或乾旱的選民,便會遷怒於執政當局,儘管理性上知道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洪災或旱災——這類研究還有學者發現,體育競賽也會感染民眾,贏球隊伍的粉絲比起輸球隊伍的粉絲,會更滿意執政黨的施政,如果投票前兩個星期,球隊贏球,其粉絲的幸福感會讓他們獎勵當局——投票決擇可以受不相干事件影響,隱而不顯的左右選民 潛意識,所以討論政客聲望時不能只依據政客言行或選民在民調時的說法。政治的評價是本能(及其觸發的偏見、情緒反應)和高階認知的拔河拉鋸。

班傑明、夏皮羅兩位學者找來264名學生實驗,有很多是哈佛的大學生,這些受試者觀看為時10秒鐘的影片,影片來自58場州長選舉辯論,看過後要回答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覺得哪位候選人將贏得這場州長選舉?」結果令人吃驚,竟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學生正確預測勝選的候選人,雖然候選人的辯論能展現才智,但影片如果是靜音的,學生的預測反而會更加準確,可知這些候選人當時能夠當選,會不會是很多投票的民眾只是以貌取人?

托多洛夫的實驗,若只看一張照片判斷候選人的特質,7種特質中有一個是「能力」,他想了解其判斷與選舉的結果是否相關? 實驗受試者是普林斯頓的學生,照片是美國2000年、2002年及2004年的參、眾議員選舉的候選人,受試者只能看照片1秒,便要判斷候選人的特質是7種裡的哪一個,結果「被認為有能力的候選人約有百分之七十一點六選上參議員,百分之六十六點八選上眾議員。」這表示選民投票時所做的選擇和實驗的受試者差不多——民主的選舉等於兒戲,無法選出真正稱職的政客。

美國總統尼克森1974年8月9日因水門案下台,學者研究水門案發現,由此案可知民主政體的系統其實毫無功效,只是自欺欺人,因為水門案爆發於1972年6月17日,其間媒體報導總統連任競選委員會安全主管涉入水門大樓闖空門案(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就在水門大樓樓上)、購買竊聽設備的錢已經確認來自尼克森的總統競選經費、製造假新聞洩漏給媒體、尼克森幕僚陷害民主黨人等等——美國人在1972年秋天就足以知道尼克森濫用職權,只因水門案發生之前,美國人對尼克森的看法已經形成,這種心智的「固著偏誤」很難被後來相左的事實改變,所以尼克森在競選期間的民調都領先, 連1972年11月7日大選當天,媒體都滿是這椿醜聞的報導,尼克森仍然可以強勢問鼎連任,他贏得超過60%普選票,是總統選舉歷來最高紀錄之一。

許多支持尼克森的選民相信尼克森是好人,但1972年6月爆發的水門案裡尼克森卻很卑鄙,為了避免「認知失調」,他們就長期忽視水門案,11月尼克森仍高票勝選。歷史學者凱思.奧森研究後指出:「這椿醜聞對1972年的選舉無足輕重。」。尼克森直到1973年5月民調才降到48%,一年多以來美國民眾過半都是支持他的,因為他們都相信尼克森的謊言,他堅稱事先對水門竊聽案一無所知,一直到1973年初才得知有關的掩蓋行為。

公眾的問題不是無知,而是即便有知識,知識也不能為理性的抉擇服務。心理學家麥可.葛詹尼加指出:「百分之九十八的大腦功能都在意識之外。」因為在狩獵採集者的自然環境裡,生死存亡只在一念之間的判斷,迅速行動比審慎的評估更重要。依丹尼爾.康納曼的研究,人的認知系統有快速思考的系統一,也有深思熟慮的系統二,系統一大多發生在潛意識的層次,而潛意識的運作比意識層次的運作快了五倍,也更節能量。系統一喜走捷徑,事情若頭緒紛繁,我們就會高估其中我們能認得出來的事物的重要性,我們常常票投給一個只認得名字,其他則一無所知的候選人, 所以候選人花錢做廣告讓你認得他,還有他的微笑——候選人微笑著抱起小孩的照片比極有見地的國策還更能獲取選票。

除了上述人很難理性投票的研究發現之外,公民普選這種程序特別不適合人口眾多的國家,美國大選投票率一直在下滑,即便投票率有55%,而當選率為52%,如100個選民有55個去投票選舉,當選的政客是55票裡的52%的票,也就是20多票,請問這樣當選的政客能代表多數民意? 大陸有層級式的人民代表的選舉,也有協商民主,試想,若有一個政策90%的人贊成,只有10%反對,若是大陸,10%也是1.4億人口了,1.4億人口的意見亦不容漠視,否則足以令社會動亂,所以還需要協商民主,而無法像歐美的票決制,只要多1%選票就能贏家通吃。

民主始於選舉,但選舉並不是民主本身,選舉只是程序,另外,為何要強調民主,因為人民當家做主,治理國家才能以廣大人民的福祉為本。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有利於廣大人民的政策很容易被扼殺在搖籃裏,所以美國施政很難以人民的福祉為本,這裡,我們就要注意「民本」的概念了,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才是目的、終點,而民主只是驅動力。一個良政善治的國家,應該是政治力量、社會力量及資本力量形成一種能促進於大多數人利益的循環系統,做到「民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不能像美國因為自由而忽視平等,資本家自由放任的使用金錢扭曲市場、推動利己卻不利於民的政策、癈止不利於牟利法案、收買媒體煽動不明究理的大眾,以獲得社會力量支持,使得國家貧富差距急劇拉大、貧困人口飆升。

綜上所述,美國民主強調的公民普選國家最高領導人、多黨制和「治理的司法化」,二百多年來因出版、媒體資訊大多仰賴美英等國的輸出,較嚴肅的研究美國民主、經濟弊端的著作大眾不一定會閱讀,所以美式民主給開發中國家人民一種享譽全世界的印象,像是一輛嶄新溜亮的跑車,象徵著富裕及自由,而不知美國其實是富人自由的合法賄賂導致了窮人的機會不平等。而且英美都曾是殖民主義的帝國,可說是祖上有錢,所以後來可以任性,英美以前的繁榮,公民普選之類的民主化程序並不是主因。開發中國家可能剛掙脫殖民帝國的控制,民窮財匱,一旦效尤西方則無藥可救。全世界193個國家,除了少數歐美國家,曾經殖民主義掠奪過,先富裕了才民主化,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鮮少有能因為民主化而成為現代化的國家,現代化是指經濟、技術、工業、教育、城市化各方面的發展騰達,很多國家反因為快速民主化而沒落,永遠貧窮,難以崛起。可參閱的書有《富國糖衣》、《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中譯書名為《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完全失去富國和窮國之間鴻溝的原意。)。

中國最高領導人是以「間接選舉」產生,簡略的說是中央委員會的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委員後,再從其中選舉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而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十四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這樣更妥當。選出的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前都在基層長期工作過,其歷練遠遠超過西方領導人,一般都要治理過兩到三個省,治理的人數至少超過一個億,並且在黨政軍各個部門工作過,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制度是好到選一個傻瓜治理也行的,像冰島的領導人無能,使國家破產,希臘也是,美國領導人也並不出色。中國中央國家機關的公務員90%來自普通家庭,而共產黨的高級幹部也都來自普通家庭;就算少數紅二代領導人,至少也在各級崗位上經歷了30多年的歷練,積累了很多治國理政的經驗——「間接選舉」產生最高領導人的方式,使最高領導人之前的職業不可能是喜劇演員,由懂政治的人選出政府最高領導人非常合理,中國的迅速崛起並不奇怪,反而是民主政治有嚴重的問題卻被忽視才荒謬。

財富在美國這樣的公民普選、多黨制的民主政體創造出了新的政治階級,美國國會議員中富翁佔了50%左右,而美國民眾百萬富翁的比例只有1%,自從尼克森以來,每一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成為總統之前都已經是富翁了。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曾批評,今天的美國資本力量影響太大,已經是人民的「1%有、1%治、1%享」。英國學者斯坦.林根說:「在古希臘,當富人成為巨富並拒絕遵守規則,破壞政府體制時,雅典民主崩潰的喪鐘就敲響了。今日之英美,也已到了岌岌可危的臨界點。」希臘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發源地;英國是西方議會民主的起始;美國是自由主義霸權的推動者。西方民主一路走衰的大勢只要觀察這三個國家即知。西方民主的發源地希臘已經破產了,英國政府的債務佔GDP的90%,也快破產了,美國債臺高築,靠著美元的霸主地位才不致於破產。西方民主制度要改變資本力量獨大的病根,否則恐日薄西山,餘光無幾。
 要用四個字說明本書的話,大概就...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21/10/23
要用四個字說明本書的話,大概就是「不幸言中」
作者在開頭簡要歸納一場美國亟欲脫身的戰爭為幾個階段:
1. 初期的重大軍事勝利
2. 錯誤估計當地人的情感
3. 採行有限戰爭策略,逐步升級武力鎮壓
4. 國內人民在看到美軍涉入當地曠日廢時和殘酷的衝突後,心生 
        幻滅
5. 讓當地過早民主化
6. 決策者優先考量國內經濟
7. 於是最終決定撤離
這描述大概會讓人腦海裡立刻浮現出喀布爾國際機場,逃難的人群爭相攀附在登機梯和運輸機起落架上的畫面,然而這段文字說的卻是1898年到1902年的菲律賓戰爭。
美國輕而易舉的從已然衰落的西班牙手上取得了菲律賓,但隨即陷入與追求民族獨立的當地人之間的對抗。險惡的叢林游擊戰爭耗盡了美軍的耐性,綏靖的手段逐漸殘暴化,演變成對土著的種族滅絕,引起了包括馬克吐溫在內的輿論界的抨擊。最後美國國會匆匆的通過了菲律賓自治法案,提供了將建立一個民主政府的允諾後,暫且拋下了這塊燙手山芋。
類似的場景也能在1975的西貢,還有911事件後的伊拉克與阿富汗看到。意識到作者是在2004年,就作出驚人切合於今日的預言,不難理解在將有的一波「美國為何丟掉了阿富汗?」的爭論中,本書將會是被頻繁引用的權威之作。
作者尼爾‧弗格森長期研究大英帝國歷史,大英帝國可說是工業革命以後,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霸權,透過大英帝國的興衰,來檢視美國這個後起之秀的得失,是很有趣的對照組。
弗格森認為「帝國」以及「帝國主義」一詞在今日已經被汙名化,但信史時代的人類生活,幾乎都是被一個又一個帝國所掌控的歷史。在作者的眼中,美國是一個動機基本良善的實質帝國卻恥於承認,這種精神上的自我否定,使美國在「帝國霸業」上的投入始終進退維谷,老想趕快弄一弄然後走人。相對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官員,往往將之視之為一生志業,美國的菁英把海外事業當作商務旅行來處理,跑完巴格達的案子可以順便去喀布爾,還來得及在聖誕前趕回家。然而以「穩定經營」的全盤角度來看,作者認為那些美國大眾覺得「不划算」的「鉅額」初期投資其實是摳門的可憐,然而因為這種「事情老作一半」的政策風格,讓逐次升級的軍事與經濟投資打了水飄,損失就顯得非常巨大。簡而言之,弗格森覺得美國的大眾和政治菁英(這也是互為表裡的,政治人物的行為,反射了選民總體的想法)最需要做到的是心態上跟英國老大哥看齊,想學會游泳,就捏著鼻子跳下水,老在池邊上踩水是不成的。
不過大英帝國也逃不過盛極而衰的命運,弗格森的這帖藥是不是對症,也見仁見智,但如果對近期的時勢和美國的中東政策有興趣,本書絕對是值得參考的。也不用對它多達五百頁的篇幅心生恐懼,由於作者的陳述清晰,各章自成完整論述,是可以挑有興趣的章節跳著看就成了。
 這是一本過時的書,一首緬懷帝國...
轉載自博客來  無評分  2020/11/15
這是一本過時的書,一首緬懷帝國榮光的催眠曲。
十六年後的真實美國,恐怕己經讓作者無法辨識出絲毫帝國的身影。
貧富極度惡化,基礎設施破敗,健保和教育體系失能,花費鉅額而無法終結的戰爭,國際地位的衰落,族裔和兩黨尖銳對立,民粹堀起,為疫情所癱瘓的經濟..... 在這個時候還在談「帝國」?
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美國己經過度透支了自己的體制和資源,不再有能力稱帝了。
比較好的選擇應該是讀《以善意鋪成的地獄:菁英的僵化和霸權的衰落,重啟大棋局也注定失敗的美國外交政策》才對。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202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焦慮的投資人:戰勝恐懼、貪婪、希望和無知,充分利用金錢創造財富
作者:史考特.納遜斯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8-01
66折: $ 277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追劇商戰:解密Netflix、迪士尼、蘋果、華納、亞馬遜的串流市場瘋狂爭霸
作者:戴德‧海耶斯、彤恩‧施莫洛斯基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9-01
66折: $ 32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葛瑞的囧日記13-16集套書
作者:傑夫.肯尼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1-03
66折: $ 100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作者:陳志恆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1
66折: $ 18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關於青葉第一次的祕密(全)
作者:藤峰式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5
$ 11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平裝版)
作者:許成鋼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11-29
$ 647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8-01
$ 31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BLUE LOCK藍色監獄-EPISODE 凪- (首刷限定版) 05
作者:金城宗幸/三宮宏太/ノ村優介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7
$ 17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ONE-PUNCH MAN 一拳超人 31
作者:ONE、村田雄介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0
$ 94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Q比的情人節【首刷限量❥作者親簽╳「禁止攝影」拍貼小卡】
出版日期:2025-01-02
$ 27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親愛的,別忘了你心如陽光:心不累有方法
作者:鄭惠文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1
$ 27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實證醫學 完整解析】糖尿病緩解心法:從減藥到停藥!肉菜冷飯定時定量飲食,讓你穩血糖、降三高、減體重!
作者:洪建德
出版社:原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4
$ 435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