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個小孩都能乖乖睡,睡飽飽
新手父母常要面對的第一個考驗,莫過於旁人問起:「你的孩子有好好睡覺嗎?」如果寶寶睡得好,得到的回覆十之八九是:「嗯 ~ 真是個乖寶寶。」言下之意彷彿不睡覺的就是壞寶寶。拜託,行行好!這些新手父母們已經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了,還必須承受第一次親職考試就不及格的感覺。
世界上沒有人一出生就能「睡得像嬰兒般香甜!」事實上,數百萬計的寶寶一開始並不會一覺睡到天亮,但他們並不是壞寶寶,只不過是需要學習哄自己睡覺而已。其實,睡眠能力是一種學來的技巧。每個孩子都學得會,每位父母都教得來!但就像生活上的任何一件事一樣,有的人就是比別人需要多一點的幫助。
睡眠是需要學習的
我是金.維斯特,大家稱呼我為「睡眠夫人」,十多年來我幫助了數以千計疲憊不堪的家庭。我不會向你保證寶寶絕對不會哭,但我的目的確實是希望寶寶能少哭一點,而且我絕對不會教你把門關起來,讓寶寶一個人在黑暗中哭號。
我的方法比較溫和,針對小睡、就寢和晚間的例行公事都要循序漸進地改變,讓寶寶學習自己入睡,同時因為對爸媽有信心,知道他們在附近,對他的需求會有所回應,所以才能夠睡得更安穩。精力充沛的寶寶通常比較隨和不焦躁,同樣的,精力充沛的父母(你該不會覺得那是好久以前的事,根本記不得了吧?!)亦然,能帶領孩子感受到更多喜悅和愛,以及更少的煩躁和挫折。但如果你一個晚上為了照顧寶寶得起來十次,這種煩躁和挫折就無法避免了!
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辦法,於是開始到處找資料研究小兒睡眠的生理和心理學,開始把所學到的關於睡眠循環、醒來的狀態,還有身體的睡眠需求等知識組織整理起來,並結合我原來就已經知道的兒童成長發育和行為心理學,特別是要求父母在教導並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時,要做到「始終如一」這一點。
我兩個女兒都不是一生出來就能一覺到天亮的「天使寶寶」,尤其是老二卡莉,除了愛哭鬧,還有胃食道逆流,我的所有理論都得經過她的測試。但我仍讓她從八周起,老大葛麗倩從十周起,晚上連續睡八個小時——而且兩個女兒都吃母奶。得心應手後就逐漸開始幫助朋友,教他們的寶寶和學走路的孩子如何乖乖睡覺,然後我的朋友再去教他們的朋友,就這樣口耳相傳,很快地,越來越多身心俱疲的父母帶著失眠的寶寶來敲我的門。
看到五歲以下的兒童有四分之一受睡眠問題影響,就知道尋求實際可行的辦法有多困難。雖然睡眠醫學的領域近年來頗有進展,但專家則少之又少。不是所有睡眠專科都會治療幼兒的睡眠問題,或者他們只接受諸如小兒睡眠窒息的呼吸障礙病例。在教寶寶學習自行入睡之前,你確實需要排除任何可能阻礙他睡眠的疾病,向小兒科醫師說明寶寶的睡眠問題和餵奶模式,如果有消化困難、過敏、嘈雜的呼吸聲或打鼾等,一定要提起。
大多數兒童睡眠問題都屬於行為性,而不是身體上的問題,而有些小兒科醫師所接受的關於睡眠方面的訓練卻又少得可憐,通常是擔任駐院醫師時僅有的一、兩個小時的訓練。你或許會發現,關於行為性的睡眠問題,即使有愛心又有能力的醫生也無法提供你很多資訊。許多父母因此誤以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無限期忍受睡眠不足的狀態,等待並希望總有一天孩子長大了自己就會好。
讓寶寶盡情哭泣,是對媽媽的折磨
你所聽到的建議,不管是來自醫生或親友的善意,通常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讓寶寶「放聲去哭」的各式版本,另一種是「親密育兒理論」,即使寶寶已過了最初幾個月的嬰兒期,親密教養理論仍主張同寢和有求必應的哺乳。如果你覺這些方法適合你也適合孩子,兩種方式都好;如果你覺得不符合大人的需求,或無法幫助孩子學會自己入睡,甚至造成婚姻關係緊張,那就不好了。
有求必應不等於完美父母
許多我協助過的家庭告訴我,他們一直受到親密育兒理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花點時間來思考關於穩固的親子關係這件事。我們都希望和孩子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因為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可是新手父母通常容易誤解穩固的親子關係的意思,培養親子關係時也有所偏差。某些很受歡迎的育兒教養書,即使對於如何成為關愛子女而又有效能的父母提出了一些見解,卻也讓這個觀念更加混淆不清,尤其針對親子同寢,以及依賴哺乳方式安撫寶寶到什麼程度這兩個問題。照理說,書應該要教出有自信的父母,可是反而有很多爸媽告訴我,那些書根本是在製造更多不安,尤其如果書上教的是不能讓孩子不開心,一下下也不行的那種方法——因為不開心的狀況根本無法避免。結果造成我們老是擔心在情感上傷害了孩子,於是決定往後的歲月要在疲憊中度過,而不知採取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自己入睡。
關於爸媽如何支持寶寶在情感上建立安全感,我在第六章會提供更多訣竅,即使各種訊息讓人覺得無法成為完美的父母就會有罪惡感,我們也不必當完美的父母。只要順其自然做到「夠好」就好了——對孩子的需求有所回應,並給予溫暖、敏感、實際的照料。當我們給寶寶餵奶、安撫、擁抱,對他微笑,直視著他的眼睛,當我們呼應寶寶的需求,並且表達我們的愛,就是在培養一種信任感。
很多爸媽都告訴我,強制執行作息規則和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表現讓他們覺得緊張。他們常說:「我不希望孩子覺得自己不好。」「我不想傷他的心。」或「我不希望孩子不喜歡我。」就像我同事葛魯伯(臨床社會工作者)對我說的:「父母都想對子女表示關愛,可惜『關愛』這個詞常被解釋成沒有限度,不管是對孩子或對父母。」
無數的研究報告告訴我們,不論是白天或晚上就寢,孩子確實需要有作息的規律、節奏和一致性。設限不代表我們不給孩子選擇或自主,它其實代表在健康的範圍內提供孩子適合年齡的選擇。比方說,你可以讓幼兒決定穿哪件睡衣就寢,或挑哪個娃娃抱著一起睡覺。但你不能讓他決定要不要刷牙,或什麼時候上床睡覺。有些父母則是走另一個極端,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做任何決定,怕他們選擇錯誤而經歷嚴重的挫折,造成心理創傷。我的睡眠訓練方法提倡穩固的親子關係——一個安全基地。除了新生兒至三個月左右的寶寶,確實需要我們幫助他們睡覺,否則我們不應無限期地接管他們的睡眠。我主張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如何睡覺,但我不傾向全權交給他們自己摸索,或乾脆把門關上,任由他們在黑暗中大哭大叫。用漸進而溫和的方式,讓寶寶學會自己睡著,他慢慢會知道,即使不能隨時看到爸媽,也知道他們一直都在,並且永遠關愛、回應他的需求,他也會更有信心。
寶寶的哭泣,我懂
爸媽們通常會告訴我,每當聽孩子啼哭就會按耐不住,怕造成孩子陰影及創傷。我和你一樣不喜歡讓寶寶獨自一個人大哭大鬧,但世上有哪個人的童年不曾哭泣?睡眠夫人的方法,主要是把挫折降到最小,把安心度提升到最高。我們以留在孩子身邊的方式,以在身體上和語言上給予安撫的方式,降低自己和孩子的壓力,但我們不可能避免孩子的眼淚。如果父母了解哭只是一種溝通方式,如果我們想一想,孩子藉由哭泣企圖要表達什麼,就比較能釋懷了。
小嬰兒或學步兒哭泣,是在告訴你,他想要什麼或需要什麼,他的小腦袋在那一刻只能專注於那件事情。當你幫助他,滿足了他的需求,讓他安定下來,他才能再專心去想別的事。但如果你沒有回應他的需求,一再忽視他的哭聲,可能會導致過度刺激,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某些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哭泣卻沒人理睬,真的會影響腦部「線路」的運作。如果寶寶腦部習慣處於混亂狀態,將來長大可能會去尋求混亂的情境。請注意,我說的是長期沒人理睬的哭泣模式。只哭一下下並不會毀了孩子,也不會破壞穩固的親子關係。新生兒的哭比起學步兒的哭,更令人煎熬,所以我建議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內,只採取溫和的睡眠訓練技巧。滿六個月,我才會介紹你用睡眠夫人的挪步練習。
透過我的睡眠夫人系統,你會學到,在孩子還醒著時,要在何時還有該如何哄孩子就寢——也就是想睡未睡時。而且,沒錯!可能免不了有一些眼淚,但你可以作出回應,並且提醒自己,那只是孩子的說話方式,他其實只是在表達:「我還醒著,為什麼要讓我躺下來?我不知道要怎麼睡覺啊!我好累,你應該哄我睡才對。你在做什麼?為什麼要改變方式?這樣讓我覺得很洩氣,我一點也不喜歡這樣!」這時候就要記得,你是教練,不是球員。你要付出愛、支持與安慰,並且讓他放心——當他的安全基地,而不是要幫他搞定一切或解圍,所有事情一手全包。你不能為了要排除任何一丁點的挫折,而犧牲讓他學習自己入睡的機會。一旦給了他安全穩固的空間,讓他從那裡出發去學習探索,睡覺和放膽去遊樂場或追逐蝴蝶就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了。
「孩子一哭,我就覺得自己是很糟糕的父母。」布魯斯的媽媽梅根說。我們在第八章提到,「我們以為哭會讓他覺得孤單無助,是在折磨他。後來卻聽說沒讓他睡覺才是在傷害他。睡眠對生長發育來說很重要,你必須不斷重複提醒自己。他需要睡覺,你現在這樣做才是對的。」
孩子通常哭得比你預期的少
父母常問我孩子會哭多久,答案通常比你預期的少很多。不過大一點的學步兒和學齡前兒童可能比小嬰兒哭得多,抗議得多。因為他們的問題睡眠模式比較根深蒂固。特別機敏的寶寶,像第六章的艾瑞,可能比別的孩子多哭一點,因為要把他們和外界隔絕,以便專心入睡對他們來說比較難。如果父母的態度反反覆覆,孩子在開始進行睡眠訓練時也可能會哭多一點。你會從這本書裡深刻感受到,父母教養方式若能貫徹始終,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和睡眠)都會更輕鬆。
每當我協助一個家庭時,我都會先了解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教養風格,然後再發展出一個屬於個人的睡眠計畫。我給的建議從來不會讓人家覺得自己是很糟糕的父母,我也不相信有什麼神奇妙方。改變睡眠模式需要花時間,而且一定要貫徹始終。即使小睡狀況不佳、太早起床和偶爾半夜醒來需要花長一點的時間,大部分的家庭也都能在兩周內解決睡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