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新時期文學與「群眾性」
第一節 「新時期文學」的概念與研究的再回顧
(一)作為歷史概念與政治過程的「新時期文學」
(二)從「重返」到「重寫」:「重返八十年代」的反思
(三)文學與政治,或文學與群眾: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的反思
第二節 「群眾」、「群眾性」與黨群互動
(一)重釋「群眾」的概念:「無限性」與「溢出」
(二)「群眾性」的概念:普遍的群眾參與
(三)黨群互動的群眾性模式
(四)改革初期:群眾性的延續與新變
第三節 作為「新群眾運動」的新時期文學
(一)作為「運動」的新時期文學
(二)群文系統與新時期文學
(三)非支配性動員:新時期文學與新民歌運動的比較
第一章 群眾參與與新時期文學的興起
第一節 黨群互動與傷痕文學的發生:重審〈班主任〉、〈傷痕〉的出世
(一)「文學習性」與自覺的創作
(二)包容性的情感政治與「傷痕」作為政治過程的產物
(三)作為制度的「讀者」與作為群眾的「讀者」
第二節 工人文化宮系統與改革政治的生成:以《於無聲處》為中心
(一)工人文化宮系統的文藝工作
(二)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與《於無聲處》的生產
(三)「進京」:《於無聲處》與改革政治的生成
第三節 群眾評選、制度支撐與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的舉辦
(一)李季與群眾性評獎的發生
(二)評獎:作為文學民主的操練
(三)軍隊文藝系統、基層群文單位與文學評獎的制度支撐
討論:個人性、地方性與群眾性
第二章 文化館系統與新時期文學
第一節 同步與互補:作為「小文聯」的文化館系統
(一)同步:文化館系統的建設
(二)互補:文化館系統的文學工作
第二節 新時期文學在基層:以湖南省漣源縣為例
(一)縣文化館與基層文學生產的組織
(二)《漣河》:基層刊物中的新時期文學
第三節 文化館系統、文聯-作協系統與社會流動:以陳忠實為例
(一)城鄉壁壘與文學之路的凸顯
(二)作為制度階梯的文化館系統
(三)向下銜接的文聯-作協系統
討論:群文系統、文學基層與作為社會建制的「當代文學」
第三章 新時期文學的群眾性危機
第一節 「群眾」的再想像與改革寓言的生成:重述喬廠長的故事
(一)「政治衰老-精神萎縮」與「社會主義精神」的轉移
(二)「群眾」想像的轉變與「反官僚主義」的置換
(三)「群眾」的「治癒」與改革敘事的誕生
第二節 知識分子的「去群眾化」:以張賢亮為中心
(一)知識分子政策與「群眾」的重構
(二)從「反革命分子」到「既得利益分子」:張賢亮的上升之路
(三)從〈靈與肉〉到〈綠化樹〉:張賢亮的思想轉向
第三節 「反溢出」與「剝離」:新時期文學的制度性危機
(一)群眾參與的衰落與群眾性評獎的終結
(二)新時期文學的「體制化」與「專業化」
(三)「自負盈虧」、「以文補文」與文學體制的市場化改革
討論:從「新群眾運動」到知識分子運動
結語
附錄A 石卓秋:我的創作歷程
附錄B 宗福先訪談錄
附錄C 採訪對象簡介
附錄D 瀋陽市鐵西區輸送業餘作者表(1978-1988)
附錄E 上海市楊浦區部分工廠輸送工人業餘作者表(1949-1990)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