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江山一把抓
我一直認為,一個專心致志搞政治的人不會是一個美食家,劉邦不是,朱元璋不是,武則天也不是,他們有愛吃的菜,但是卻沒有什麼專門的美食嗜好。但是也有兼顧美食和政治的帝王貴族,比如南宋高宗皇帝,清代康熙皇帝和唐代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
皇帝吃飯叫用膳,我們不妨把各個朝代帝王的飲膳放在一起做個比較。
出身卑微的劉邦年輕的時候窮困不堪,自然沒有什麼家傳的『劉家菜』。據後人考證,劉邦最愛吃的菜有下邊幾道。
第一道菜是烤鹿肚。這個喜好來自於他當亭長的時候,但是這個烤還不像胡炮肉或者魚藏劍裡面釀有東西的那種形式,就是單純地烤鹿肚,和現在燒烤攤上的烤板筋1類似,算是很簡樸的吃食。
劉邦整個人風格比較粗獷,當了皇帝之後才吃上了一些好東西。當時,人們都知道劉邦喜歡吃狗肉,所以漢朝宮廷裡也以吃狗肉為時尚。這是因為劉邦是徐州沛縣人,那裡的狗肉鋪到處都是,並形成了一種風氣。另外,當時人們相信,吃狗肉有益氣輕身、安五臟、益脾胃的好處。
在狗肉宴裡,有一道劉邦非常喜歡吃的菜,最後成了漢朝的一道宮廷菜,叫做肥狗之和。就是用狗肉和石耳(類似於木耳,長在石頭上的一種菌類)烹製成的一個羹湯。
第三道菜是紅燒熊掌。熊掌誰都喜歡,但是劉邦吃的熊掌做法卻非常獨特,是用芍藥醬來燜製的。
第四道菜是燉豹胎。豹胎就是母豹腹中的胎盤,用文火慢燉而成,這個食材非常難得,現在已經是不可複製了。
隋煬帝是歷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由於其父隋文帝在位時生活過於節儉,這位隋煬帝在當上皇帝之前,和劉邦一樣,也沒有吃過什麼好東西。當上皇帝後,地方的臣子知道了他的愛好,於是紛紛向他進獻美食。據記載,他最喜歡吃的一道菜是鱸魚燴。
這個菜是以鱸魚肉為主料,輔料是金橙,再和香柔花葉一起烹製而成。當今的烹飪做法中,用柳丁和香柔花葉做魚的手法很少見,而淮陽菜中的一道蟹釀橙應該就是受了鱸魚燴的啟發。做法是把螃蟹肉、蟹黃一起釀在一個大柳丁裡,然後放在鍋裡面蒸熟。
但是,隋煬帝還不能算是一個美食家。到了唐朝,帝王飲宴又上了一層樓,代表人物就是女皇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
張易之創造了一道菜,叫做鵝鴨炙,堪稱古代飲食中的登峰造極之作。具體做法是,把一隻活的白鵝裝進鐵籠裡,再燒起炭火,鐵籠裡同時放七、八個銅盆,每個銅盆裡都裝一種帶汁的調料:醋、醬油、白酒以及一些混合香料。隨著炭火的燃燒,鐵籠裡的溫度越來越高,被火炙烤著的白鵝開始掉毛,出於本能,這只鵝就去喝銅盆裡面的水汁調料來解渴,直到把調料喝乾,鵝也被烤得焦乾了,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上桌供人食用了。
拋開這道菜做法的殘忍程度不說,鵝鴨炙在烹飪手段上很有獨創的想像力。由於鵝是自己把調料吃到肚子裡去的,這同殺死鵝之後再醃製的做法就有了本質的區別,調料的味道可以直接進入鵝的血液循環中,被烤熟之後,鵝肉自然是鮮美異常。
川菜中有一道豆腐煮泥鰍,做法和鵝鴨炙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具體做法是,把鮮活的泥鰍放在清水盆裡,滴一些菜籽油讓它吐淨泥沙,再用清水沖一下。把一塊塊白豆腐放在裝著清水的鍋裡,然後把泥鰍放進去,蓋好鍋蓋給鍋加熱,泥鰍自然熱得受不了,爭先恐後地往豆腐裡鑽,等豆腐熟了自然泥鰍也熟了。
吃的時候,可以直接用蘸碟食用,也可以再用調料把泥鰍豆腐燒製一下,味道也是異常鮮美。南宋的高宗皇帝趙構也算得上帝王中的一個美食家。他特別愛吃的一道菜是坑羊,還經常請別人一起同享。
這道菜其實就是烤全羊,但做法很特別。首先,每次做坑羊都要選擇一片肥沃的土地,挖地三尺做一個坑,再用磚壘成一個灶,上面架一口鍋,鍋的上方放一個鐵架,把宰殺好的、經過鹽、花椒、香料、蔥等醃製三五個小時之後的整羊倒掛在架子上。然後開始加柴火燒,把空鍋燒得通紅。這樣,泥土的氣味、鐵鍋的氣味加上水汽,與調料味混合在一起,熱烤七八個小時,羊就完全熟透可以食用了,味道自然是鮮美異常。
坑羊的做法直接啟發了後世烤鴨的做法,但是講究的烤鴨是用爐子和果木燒烤,可爐子畢竟是多次重複使用的,於是也就沒有了像坑羊那樣的鮮土味道,而且烤的時間也短了很多,味道同樣也就無法與之相比了。
還有道菜叫雲林鵝(由元代畫家倪瓚所創,倪瓚字雲林),做法也很類似於坑羊。把鵝先用作料碼好2,然後橫掛在鐵杆上,架在一口大鍋裡,鍋裡面放上一杯酒。也是把鍋燒紅,這樣酒的香氣就會滲透到鵝肉裡面—這比坑羊要進步一點。除了放酒外,鍋裡還可以放其他調料來調節鵝肉的味道。
此菜被清人袁枚收入了︽隨園食單︾中,並有專門的製作介紹。一九九八年,我在成都開『川東老家』餐廳的時候,曾和廚師一起翻製過這道菜,還專門用磚砌了一個火灶。不過,我烤的是鴨子。當揭開爐蓋,金黃油亮的鴨子露出來的時候,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朱元璋是一個貧苦出身的皇帝,比劉邦年輕時還窮。他最喜歡吃的一道菜也充滿了草根味道,是燒香菇,居然也進入了明朝的宮廷名菜中。
具體做法就是把乾香菇用水發泡之後拿來燒。現在的香菇大多是人工種植的,燒烤的話已經不復朱元璋生活的時代那般鮮香自然了,但配上雞湯和蒜片來慢慢熬,直到香菇吸乾了高湯再加一點鹽,還是非常鮮美的。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個喜歡自己動手的美食家。他經常在木蘭圍場3裡打野鹿,自己烤著吃,最喜歡吃的是烤鹿肝和鹿肉。另外,康熙還喜歡吃一道叫清蒸細鱗魚的菜。這種魚產在遼河裡,康熙就命人把魚苗運到承德的避暑山莊,慢慢養大,再自己釣上來烹成佳餚享用。
1•即烤牛筋,是中國大陸常見的小吃。
2•碼味,即調味的意思。
3•即清代皇家獵苑,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與內蒙古草原接壤。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飛禽走獸繁多的草原。清朝前半葉,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射獵和休憩。
民國美食地圖
傳統美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文人墨客、民間力量推動的,這一點在民國時代表現得更為突出,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現在的『美食地圖』。
說起民國名人,還得先從『民國之父』孫中山說起。
孫中山為人勤儉,對美食沒有太苛刻的要求,他最愛吃的一道菜是釀豆腐。這道南方釀菜堪稱『味美價廉』,因此,孫中山甚至把它上升到了革命的高度,號召在官宴中用這道菜,既保證了美味又能做到節儉,這道菜因而在國民黨軍隊中非常流行。後來,釀豆腐在全國的普遍流行,其實也與孫中山的這種提倡有關。
一九一二年,袁世凱逼迫孫中山辭職,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來還當了三個月的短命皇帝,其人很具傳奇色彩。據說,袁世凱對美食很有些講究。
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家鄉並不出產知名美食,但他很好吃,胃口也很好,每天早上必吃一碗雞絲麵。另外,他最喜歡的一道菜是清蒸鴨子。這道菜與慈禧愛吃的清燉鴨子同出一轍。然而,袁世凱所吃的這道清蒸鴨子,所用的鴨子飼料非常講究,其複雜程度甚至超過了慈禧。
話說這種鴨子的飼料用的主要是名貴中藥鹿茸,是將鹿茸搗碎再拌上高粱做成的。這說起來有些過分,但實際上,飼料的好壞對肉質、味道的影響是公認的,比如,現在我們都不願意吃用飼料添加劑養大的豬和鴨等。
清蒸鴨的做法是用糯米一杯,加上火腿、大頭菜、醬油、筍丁、麻油,一起放到去骨後的鴨肚子裡,然後放到一個盤子裡,倒入雞湯,再隔水來蒸,嚴格來講要蒸四天。這道菜和慈禧的清燉肥鴨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皮特別好吃,也是袁世凱最愛吃的部分。蒸熟之後,這鴨子的皮可以用筷子直接捲下來吃。
袁世凱愛吃的這道菜,實際上是清代的一道宮廷名菜糯米鴨子的翻版,後來上海菜也有道名菜叫做八寶鴨子,就是源於糯米鴨子還有袁世凱的清蒸鴨子。每年入冬之後,袁世凱基本上每天都要吃這道菜。
袁世凱對飲食雖然講究,但比起慈禧來,還是要粗放得多。他基本上就愛吃幾道菜,而且是每天都吃,早上必來一碗雞絲麵,中午和晚上常常是清燉鴨子。另外,東坡肉也是他的最愛之一。史書記載,吃飯時,袁世凱經常吃的是滿鬍子都是油。而因為對美食的講究,袁世凱連娶姨太太都與眾不同—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得會做一手好菜。
我做過一道裙帶絲鴨,用的是土鴨,也就是在河裡吃魚兒和青草長大的鴨子。內臟處理乾淨後,把海帶絲填進鴨子的肚子裡,而不是完全塞入,海帶絲還露出一半在外邊,像裙子一樣。
這道菜我還放入了豬肉丸子、鴿子蛋、酥肉(炸酥的豬肉),一起上鍋燉四個小時。這道菜與袁世凱的清燉鴨子和上海菜的八寶鴨子相比,做法相類,但更加平民,材料易得,味道也更加多元,適合家庭日常操作。目前,我正在做的一道老罈厚皮鴨,也是這種做法。
袁世凱喜歡吃的魚是來自開封北面黑崗口的黃河鯉魚,主要用來做一道溜魚焙麵。這道菜也是慈禧喜歡吃的,當年慈禧到河南視察,地方官員進獻的就是這道菜。做法是將鯉魚炸熟,麵條也炸好,魚放在麵條上面,然後再澆汁。這汁主要是糖醋汁,同時裡邊又有很多調料。這個菜的特點就是外酥裡嫩,講究不見油,不見糖,不見醋,甜中透酸,酸中透鹹,魚肉肥嫩爽口而不膩,魚肉食完而汁不盡,上火回汁,下入精細的焙麵,口感極妙,慈禧和光緒皇帝都愛吃。
袁世凱覺得這是他們老家的菜,也有模仿皇帝的意思,因之溜魚焙麵也成了他的美食。這道菜也叫鯉魚焙麵,也是現在河南菜的一道名菜。
這種『澆頭』的做法,實際上是現在很多麵的通用做法,澆頭有很多種,我的做法是:清水煮麵至八成熟的時候,另一口鍋裡煨澆頭至微開,把麵用漏勺撈出倒入澆頭中直至煮熟。這裡的澆頭最好用無鱗的少刺魚、包括田雞、豬蹄,肉末等,味厚汁濃,非常可口。
蔣介石是民國掌權時間最長的『領袖』,他最喜歡吃的一道菜是西湖醋魚,這也是他兩任妻子陳潔如、宋美齡的最愛。蔣介石夫婦最愛吃的是杭州樓外樓的西湖醋魚,這家酒樓也是當時民國政要聚集的地方,西湖醋魚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這道菜早在康熙下江南的時候就很出名了。
說到蔣介石和西湖醋魚,還有一個趣聞。一九四九年一月,因為內戰失敗,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心情很是煩悶,就由湯恩伯陪同去西湖樓外樓吃飯。當時,由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做東,自然少不了西湖醋魚。湯恩伯是陳儀的學生,吃飯自然是給陳儀面子。飯間,陳儀勸慰蔣介石說:『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蔣介石將這句話理解陳儀是在為奚落他,於是拂袖而去,從此結下怨恨。這頓飯是一九四九年一月吃的,一九四九年二月,陳儀就被捕了。一九五○年,退到臺灣後,蔣就以『陰謀叛亂』的罪名將陳儀槍殺了。
在美食上,孫、袁、蔣都算不上有建樹,要說『民國第一美食家』,非來自湖南的譚延闓莫屬。
這位譚將軍原是清朝進士出身,是民國政治舞臺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三次出任湖南總督,還一度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是國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院長,被稱為動盪時局中的『政壇不倒翁』。他雖然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卻嗜好美食,擅長書法,被稱為『活馮道』,也是他一手將湘菜推到全國知名的地位。
當年,孫中山落難,譚延闓全力扶救。孫中山對他很感激,就準備把小姨子宋美齡介紹給譚,卻被譚以『不娶二妻』為由拒絕。後來,由譚牽線,宋美齡和蔣介石結為秦晉之好。
現在,湖南菜代表菜中有道祖庵魚翅,又名紅煨魚翅,即是譚延闓所創。祖庵是譚延闓的字,譚是當時的湘軍總司令。這道魚翅是他幾乎每頓都要吃的菜,沒有魚翅,譚延闓可謂食不甘味。
為了做魚翅,譚延闓專門從湖南老家找了一個叫曹敬臣的人做他的副官,實際上就是他的家廚,做紅煨魚翅是曹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這道菜的做法是,用肥雞一隻、宣威火腿一方,與魚翅合燉二十四小時,使其爛熟。用的魚翅是長鬚排翅,盛在名貴的盤子裡,味厚汁濃,滿口留香。
譚延闓把從吃喝中悟得的道理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在政治上,他也一貫奉行『三不主義』—不負責、不諫言、不得罪人。『三不』加上經常請人吃喝,使得譚延闓在國民黨內非常有人緣。
除了經常請人到家裡吃飯,譚延闓還和老鄉一起在北京開了家『曲園酒樓』,這家館子專做湘菜,堪稱是歷史上最早的著名湘菜館,原來在西單大街,歷經多次搬遷,現在在展覽路一帶落腳。
在譚延闓之前,國民黨內流行的是淮揚菜、粵菜、上海菜、魯菜,由於譚延闓的大力提倡,影響力所及,湘菜也風行起來,成為民國第五大菜系。應該說,正是從譚延闓開始,湘菜開始流行全國,成為有影響力的一大菜系。
可見,一個地方的名人對一個地方的名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祖庵魚翅成為湘菜名菜,其實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的結果,和李鴻章雜碎類似,先在外部非常有名,再返回本菜系,成為代表菜。譚延闓對湘菜本身也非常有影響力,現在還有以祖庵命名的系列菜品,比如祖庵雞、祖庵豆腐等。
譚延闓過世後,他的廚子曹敬臣(外號曹四)就回到了湖南老家,在長沙開了一家健樂園酒樓,專營『畏公菜』,譚延闓號無畏,因此又被人稱為畏公。
後來,蔣介石要請一位美國的要員吃飯,找曹四來主廚,到處找不到,才知道原來曹四已經回了湖南老家。僅從這一則逸聞中,就可以知曉譚延闓在國民黨內和民國美食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