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邊境燃起了戰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當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詩人哈利勒·哈維手持獵槍走向自家陽台,面朝大海與學校鐘樓,對準腦袋扣動了扳機。他的屍體摔出欄桿,掉到了樓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後,以色列軍兵臨貝魯特城下。
壓垮哈維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僅是國家戰敗的恥辱,還有對整個阿拉伯民族走向復興的絕望。半個多世紀以來,包括哈維在內的無數阿拉伯人曾為他們的世界構想過一座團結、進步、現代化的夢想宮殿。然而,傳統派與改革派的爭吵、世俗主義與神權政治的對抗、本土對西方的仇視,以及日趨狹隘的民族主義,最終耗盡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書中,黎巴嫩裔學者福阿德·阿賈米透過一雙來自阿拉伯世界內部的眼睛,從政治、文化、文學的角度回顧了20世紀以來的阿拉伯歷史。他沿着哈維、阿多尼斯、邁哈富茲、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識分子的生命軌跡與思考路徑,從黎巴嫩山區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島,講述了這個偉大堅韌的民族數十年來經歷的振興與磨難,試圖回答一個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問題:阿拉伯世界的現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福阿德·阿賈米(Fouad Ajami):黎巴嫩裔美國學者、中東問題專家,先後擔任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的中東研究所主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著有《阿拉伯人的困境》《貝魯特:悔恨之都》《消失的伊瑪目:穆薩·薩德爾與黎巴嫩的什葉派》等作品。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富蘭克林獎章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