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項符合
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研究
的圖書
|
文學 文學,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布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研究 內容簡介
禮是威儀,是律度,是典章,也是紋飾;禮用於經世,用於立身,也用於為文;禮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禮記》記載儀式,闡明禮義,總結理論,是具有代表性和總結性的早期儒家思想文獻。《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研究)》由王秀臣所著,《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研究)》立足《禮記》文本,與其他先秦典籍互證,全面審視《禮記》的文學思想及其文學表現,試圖通過分析某種重要的禮學范疇或某種典型的禮儀行為,揭示上古禮儀規范的原始內涵,消除因時空阻隔所帶來的對古代禮學精神的種種誤解,疏通「禮」與「文」的血緣脈絡,找到它與后世文學思想的內在關聯,從而揭示上古禮儀文明對早期中國文學思想的影響,還原「儀禮時代」禮樂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國啟蒙文學思想的元文學理論形態。
王秀臣 男,湖南桃江人。1994年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1999年起任《北方論叢》編輯部文學編輯。2005年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2001年、2005年分別獲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1999年晉升講師,2004年晉升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研究。著有《以生命作抵押——張雅文論》(合著,2002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電視文藝學叢書》4卷(主編,2002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乾隆瓊山縣志》(古籍點校,2006年海南出版社),主持、參與完成黑龍江省教育廳課題2項,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在《文學評論》、《江海學刊》、《齊魯學刊》、《社會科學輯刊》、《學習與探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目錄
導論 儀禮時代與中國早期文學思想 一 典禮儀式與禮儀文本:中國早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形態 二 禮儀的應用與闡釋:中國文學思想的理論雛形 三 「禮」經學:貫穿中國文學思想史的一條主線 四 本書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內容
第一章「禮儀」與「興象」 ——「興象」的儀式來源及「比」「興」差異考辨 一 「興於詩」一「立於禮」——「興」是禮儀事件 (一)孔子論「興」的禮儀背景 (二)「興」的禮儀性質 (三)「興」的儀式特征 二「禮之儀」一「儀之興」——「興」是象征藝術 (一)「動作之興」與「行為象征」 (二)「言之興」與「語體象征」 (三)「詩之興」與「樂語象征」 (四)「物之興」與「器物象征」 三 「興必取象」一「以象征意」——「比」「興」差異辨析 (一)漢儒的經學詮釋與「比」「興」界限的混同 (二)「興必取象」論與「興」的隱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徑的發現 (三)「興」與西方象征理論 四 「興象」的審美意蘊和詩學精神 (一)「語有興象」 (二)「象中有興」 (三)「興在象外」
第二章「祭祀」與「象征」 ——祭祀象征理論的形成與應用 一 祭祀時代:一種特殊政治與文化制度的形成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 (二)《儀禮》《禮記》中所載祭祀禮儀的主要儀節 (三)祭禮的功能與意義 二 祭祀理論:從儀式到藝術 (一)「祭祀主敬」:儀式的開始與藝術的發生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飾與象征的轉換 (三)儀式內外:現實與象征的兩個世界 三 祭祀文學:祭祀中的「詩」與《詩》中的祭祀 (一)祭祀詩的分類 (二)祭祀儀式中的歌詩 (三)《詩》中的祭祀 四 祭祀禮儀的象征系統及其文學意義 (一)祭器:人器也 (二)祭品:外則盡物,內則盡志 (三)服飾:反女功之始也 (四)時空:合和天人的神聖場域 (五)儀節:洞洞乎,屬屬乎 (六)祭祀的象征與文學的象征
第三章「稱謂」與「修辭」 ——上古禮儀稱謂的修辭學史意義 一 「以名舉實」:「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的意義生成 (一)名、實之辯與諸子「制名」理論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與禮儀稱謂的禮義構成 (三)儒家「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意義的擴展 二「稱名之曲」:禮儀稱謂的語用形態與修辭意義 (一)禮儀稱謂:語辭修辭的活化石 (二)曲指:禮儀稱謂的修辭方式及其語用形態 (三)隱喻:禮儀稱謂的修辭格及其語體特征的形成 (四)從宜:禮儀稱謂的變與不變及其修辭功能的弱化 (五)從語辭到文辭:修辭學史的文藝性轉向及其影響 三 「言語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語精神及其文化意蘊 (一)言為心聲:道德倫理的外在體現 (二)言語有章:君子威儀的語言表述 (三)穆穆皇皇:貴族文化的身份確認
第四章 「禮辭」與「文言」 ——文言的禮儀屬性及其元文學理論意義 一 從禮儀之盛到文言之興 (一)禮儀的興盛與文言的產生 (二)作為語言藝術的文言 (三)孔子與文言理論 二 從禮儀之「文」到禮義之「象」 (一)禮儀之「文」與禮辭的文言意義 (二)禮義之「象」與「象」的文言屬性 (三)「立象盡意」與「象」的文言示范 三 從禮儀之「敬」到禮辭之「誠」 (一)禮儀之「敬」與禮文之「誠」 (二)「修辭立其誠」與文言的道德、倫理品格 四 從禮的「文質兼美」到文質相符的文學理論 (一)禮的文質觀 (二)文質關系、文言思想與文質相符的文學理論
第五章 「樂論」與「詩論」 ——中國「詩論」的「樂理」淵源 一 「樂」與「詩」的形態演變 (一)同源異體:詩、樂的起始形態 (二)三位一體:詩、樂的儀式形態 (三)分體:詩、樂的獨立形態 二 「樂本情」與「詩緣情」 (一)《禮記·樂記》關於情感理論的構建 (二)早期詩、樂分工與「詩言志」的理論內涵 (三)「詩教」的「樂理」來源與「詩緣情」 理論的「樂論」依據 (四)「情志合一」與「抒情本體」詩論的理論成熟 三 「聲亦如味」與「詩味論」的形成 (一)「五行學說」與「聲、色、味、時」的「五體」結構 (二)「聲亦如味」與「樂味」的理論來源和文獻依據 (三)「詩以聲為用」與「詩味論」的「樂論」原理 (四)「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詩味論」的情感本質
參考文獻 后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9757222
- 規格:288頁 / 普通級 / 1-1
- 出版地:大陸
|
|
|
| 作者:韓雨墨 出版社:大元書局 出版日期:2010-06-29 66折: $ 199 | | 作者:松丘光 出版社:小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9-20 66折: $ 436 | | 66折: $ 231 | | 66折: $ 165 | |
|
|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 | 作者: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出版社: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出版日期:2024-12-05 $ 161 | | 作者:博多.薛弗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3-29 $ 525 | | 作者:林熙 出版社: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 |
|
|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276 | | 作者:李婷萱 出版社:墨刻 出版日期:2024-12-14 $ 322 | | 作者:山根綾乃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21 $ 699 | | 作者:陳旺全 出版社:原水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21 $ 38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