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疏忽了環境的保護,有意無意中破壞了大自然所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也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撲。
自2020年COVID 19疫情爆發以來,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奪走,加上氣候變遷造成嚴重的乾旱、水災、糧食短缺、缺水、缺電等等,亦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致使大家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共榮,我們該留下什麼樣的資產給後代的子孫,讓他們也能無窮地享用到大自然所提供的資源。
為了達到人類與大自然的平衡,永續發展(ESG)的概念應運而生,E(Environmental;環境)、S(Social;社會)、G(Governance;治理)。國內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於2022年3月正式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使國內上市櫃公司按照永續發展路徑圖的時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以利於日後達成「碳中和」的目標,也規定企業應依序發佈ESG永續發展報告書,主動揭露永續發展(ESG)相關資訊。目的主要是希望企業或機構,將永續發展(ESG)的理念融入到營運的過程及發展的方向中。企業應該著眼於利害相關者的需求與期望,將其管理功能(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研究發展、財務、資訊、品質…等)結合「永續發展(ESG)」的策略並共同運作,最後才能達到滿足利害相關者需求與期望的目標,本書將各種國際標準管理系統歸入「永續發展(ESG)」大架構中,並提供各國際標準管理系統及「永續發展(ESG)標準」的內容供讀者參考。
最高治理單位及高階管理階層在公司治理的過程,應將組織的宗旨、價值或願景、策略、政策以及永續發展相關目標予以揭露。其中,利害相關者的需求與期望,尤其是顧客,往往左右著企業是否可以永續生存與永續發展,首先品質是企業的生命(特別是在品質管理系統中的研發與創新能力)也是利害相關者(顧客)所最關注的項目,此外,企業在提供產品或服務過程中,如何保護環境,減少能資源的浪費以及其應該善盡的企業社會責任,也都是利害相關者所關注的議題。
國際標準組織(ISO)自1987年公佈了ISO 9001標準後,歷經了四次改版(1994、2000、2008及2015),由品質保證轉化為品質管理系統,從以製造業為主之架構延伸至各種組織適用,更加強調品質管理七大原則,並以過程管理的方式展開,重視過程績效以達到品質管理的目標。而國際標準組織(ISO)於1996年頒佈ISO 14001後,也歷經了兩次改版(2004、2015),環境管理系統從以內部自我考量的環境風險轉變到以產品生命週期來評估整體(包括內、外部)的環境風險,除了進行風險規劃外,並評估執行後的環境績效,最後達到環境管理系統的預期目標。
每經歷一次改版,品質、環境與各國際標準管理系統的理念以及核心要素就會進行一次調整,此次2015的改版(無論品質或環境管理系統),都使用了高階架構(HLS;High Level Structure),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由於現在國際標準越來越多,組織會根據客戶或自己的要求,採用多種管理系統導入組織中,但也常發現在許多系統的管理要素中,有部份要素是相同的,卻因為不同的系統而寫了重覆的文件,造成管理上的負擔。高階架構(HLS;High Level Structure)整合了各種國際標準要求,使得組織能更有效率的實施綜合管理系統。
另外,2015年版ISO 9001和ISO 14001及許多的國際標準,都採用風險管理的概念,將組織的內外部環境分析及利害關係人的要求/期望列入風險考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希望組織在進行品質/環境及其他管理系統在策略規劃時,應將其列入考慮,使品質/環境管理系統能產生預期的成果。在實務上,若組織的經營團隊能根據2015年版的P-D-C-A模式,從展現領導作為,將上述的風險管理規劃(PLAN)到品質及其他環境管理系統中,再透過支援/運行(DO)、績效評估(CHECK)及改進行動(Act)的管理過程,就可以建立以「品質或綠色為中心」的經營管理體系,進而提升組織的競爭能力,後來所推出的各種國際標準管理系統,大都依此風險管理的觀念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