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強調公民共同體的整合能力之外,帕森斯還描寫了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特徵。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衝破了主要寓於行會秩序中的傳統社會的經濟束縛,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緊缺問題的能力。同時,封建的和絕對主義的統治秩序被民主和法制所取代,以至於現代社會政治的型構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而通過持續的啟蒙而形成的普世主義價值體系則為社會秩序的合法化提供了基礎,等等。
帕森斯的建樹無疑使社會學描寫和分析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但是,除了概念模糊缺陷之外,其理論還包含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反思短缺、框架不完整和不嚴密、對構成社會這一實體的諸多主要系統如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學、宗教等未做系統的分析等弱點。
在克服這些缺陷和弱點的基礎上,帕森斯的弟子、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創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系統理論。在近40年的學術生涯中,盧曼建築了一座思想大廈。這座大廈的基礎由他在哲學、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宗教學等學科已有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分析、拓展和修正的新概念構成,其主要柱石由他發展出的關於法律、政治、經濟、科學、宗教、教育等社會系統的理論塑成,其屋頂則是他的以功能分化為主要觀點的社會(系統)理論。《系統的邏輯:盧曼思想研究》探討了他這三個方面的思想觀點。
《系統的邏輯:盧曼思想研究》第一章在厘清盧曼理論中基本概念的基礎上介紹和分析了其系統理論的特徵。首先,本章在三個層面(即主觀旨意層面、社會結構層面和功能分化層面)揭示了複雜性概念的含義。我們認為,由於科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和減少複雜性,而科學在至今占主導地位的本體論認識論指導下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盧曼提出了他的差異論的認識論根據。在這一認識論的視景中,人類的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本身被理解為建構系統的活動,而建構系統的活動又被界定為設定和標示差異的活動。
第二章則專門探討了盧曼的認識論思想。在建構其社會理論的過程中,盧曼批判了作為“舊歐洲傳統”主要內容的本體論的認識論,指出其根本缺陷在於在做出存在/不存在的區分時,將被區分的兩邊中的一邊即不存在完全排除,而只關注存在這一邊。在此基礎上,他得出的結論是,本體論的世界描寫只能是單值的、單方面的,儘管它是完美的、完整的、一致的;這種描寫與前現代社會的分化形式相一致:在前現代社會,社會被劃分為中心(城市)/邊緣(農村)或者不同的等級;社會主要是從中心或者社會上層的位置被不對稱地描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