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車」──
富家小少爺,頑皮搗蛋、放蕩不羈,剛滿七歲時,就遭盜匪覬覦綁走勒贖,受到百般凌辱,後經爺爺砍了許多林木,再加上五匹馬平安贖回;
國共內戰,家族被打為「地主」,成了共產黨的「敵人」。在家鄉無法生存,為了逃命、避難,從一九四六年,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小孩開始了他飄零的逃難生活;
十六歲時離開了父母,隨著「國立豫衡聯中」的師生,沿途日曬雨淋、忍饑耐寒,穿越千山萬水、歷經九死一生,於一九四九年逃到了越南;在異域越南的「集中營」被囚禁四年,歷經了上萬公里、前後七年的逃難生活,終於在一九五三年抵達台灣時,告一段落;
而一個舉目無親的異鄉客,又要如何獨自在台面對疾病與生活,並刻苦完成學業投入教育志業,在退休後又投入國畫的創作,受邀到海外展出,並舉行個展、出版畫冊……
《小破車的一生》紀錄了屬於自己的大江大海,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作者不假思索道盡六十年的「奮鬥歲月」,花了五年的時間蒐集史料,並多次返回大陸,印證當年流亡的「歷史軌跡」。為難以估計的悲歡離合留下珍貴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歷史的不幸、大時代動盪的辛酸無奈。
本書特色
《小破車的一生》紀錄了屬於自己的大江大海,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作者不假思索道盡六十年的「奮鬥歲月」,花了五年的時間蒐集史料,並多次返回大陸,印證當年流亡的「歷史軌跡」。為難以估計的悲歡離合留下珍貴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歷史的不幸、大時代動盪的辛酸無奈。
封面文案
幼時在家鄉河北過著優渥的紈絝子弟生活,
因頑皮搗蛋、放蕩不羈,
爺爺就把我叫做「小破車」……
作者簡介:
程惠民,河北肥鄉一九三二年生,國共內戰時隨豫衡聯中師生流亡抵台,畢業於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師大教育學分班進修、政大教研所結業,一路從事教育工作直至一九九九年國中校長退休。
曾於二○一二年舉行國畫個展、出版畫冊,現為中華現代國畫研究會會員。
章節試閱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當黃杰將軍派參謀長何竹木與法國駐諒山邊防參謀長奧里亞(Lt.Col. Auridl)簽訂「假道入越、轉運回台」協議後,翌日,三萬多國軍官兵就遵照國際公法,放下武器,成了俘虜。然後由法人把大家分送到蒙陽與來姆法朗兩個集中營,吾校被送到蒙陽。
蒙陽位於越南北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有一條小河從這裡穿過,有火車直通宮門。原來是一個煤礦區,因為氣候惡劣,無法住人。這裡到處蔓草叢生、斷垣殘壁,電塔上垂掛著電纜,地面上處處沼澤,鐵軌一半埋在水裡,滿目瘡痍,整個山區瘴氣沖天。我們好像到了遠古茹毛飲血的蠻荒世界。
我和高鵬被安排住在靠近河邊,把一個被單四腳撐起變成了帳蓬,再把毯子鋪在地上,就成了臨時的家。睡到半夜,海水漲潮,毯子底下都是海水。
第二天大家像犯人,男女老幼排成一列縱隊,先發號碼牌,再接受防疫注射,經過他們面前先按手印,再發號碼布,我的編號是一六四三。然後把袖子捲高,護士用鉗子先在臂上插針頭,第二個人給你注射,再走過第三個人在你面前撒DDT粉(當時最佳的消毒劑),大家雖面有難色,也無可奈何。
每人每天只領到一盅白米、兩條小死魚、五個人一個罐頭,時有時無。罐頭桶當鍋,在小河中淘米、上山撿柴,每天都吃不飽。這是我第四次挨餓。
不到十天,很多人開始腿腫、鬧胃病。小河對岸的山坡上漸漸出現了新墳,新墳愈來愈多,天天不斷增加,最後整個山坡成了墳場,我們把這個地方稱為﹁第二管訓處﹂,誰死了,就說到第二管訓處報到了。
李宜忠同學原來是十七軍一個傳令兵,同樣因胃病死了。當時是大年初一,他的連長忌諱在新年埋人,就把他暫厝在茅屋裡。等第二天出殯時,發現他還活著,趕快餵藥,他像耶穌奇蹟似的復活了。把他救活三個月後,他仍沒有力氣走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現在快八十了,在臺灣教職退休後,含飴弄孫,生活幸福美滿。
營區中心慢慢出現了一個跳蚤市場,握有貴重細軟的人,都到這裡把它賣掉,換些可用的食品。
趙應午同學患了夜盲症,張運輝同學賣了一條新褲子,買了兩瓶魚肝油,替他治好了夜盲症。
營區周圍都有鐵絲網圍繞,出入口有黑鬼子傭兵把守,他們魁梧嚴肅,動輒發飆。
在營區西邊鐵絲網外,又出現了一個境外市場,是越南人開的。他們也帶一些食品販賣給大家,價錢奇貴無比。一斤大米一塊銀元、兩斤香蕉一塊銀元。李宜忠以為自己來日無多,花掉全部積蓄,買了一斤白米、十根香蕉。
我們學校被編入第三青年工作大隊,在隊長與各位長官指揮下,上山找材料,蓋起自己的「蒙古包」。白天在包裡上課,晚上在包裡睡覺。
我沒有體力,離群索居,和董培祥住在另外一間草屋裡,整天都睡在竹板床上夢周公。培祥把他的被單作成一個蚊帳,天天待在蚊帳裡。
一九五○年一月十八日,一場大火把所有的「蒙古包」燒了,大家互相打起精神重新建造,不久後,一幢幢嶄新草屋又拔地而起。
學校已編成軍隊了,未來能否仍是一所學校?校長憂心忡忡。他令宋江濤老師暗地到境外求援。宋老師不辱使命,冒險到了宮門找到當地僑領李理事長。在我們將要離開蒙陽時,宮門的僑領們,紛紛來校訪問,對大家鼓勵有加,並答應設法讓我們早日返台。大家聽聞後不勝雀躍,這是吾校命運的分水嶺。
蒙陽地區除了多雨潮濕,瘴氣瀰漫外,嚴重缺乏飲水。河裡是海水,山澗的水上面漂浮著一層鐵銹。早期大家想吃鹹稀飯,就用小河的海水。後來小河成了地下污水道,上面漂著坨坨黃金。急需的可飲水要到很遠山崖下排隊等候,水量不足,大家叫苦連天。飢餓、生病、滿身疥瘡,在這裡實在生活不下去。終於在一九五○年六月九日搭上軍艦離開了蒙陽,向南走到另外一個集中營―金蘭灣。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當黃杰將軍派參謀長何竹木與法國駐諒山邊防參謀長奧里亞(Lt.Col. Auridl)簽訂「假道入越、轉運回台」協議後,翌日,三萬多國軍官兵就遵照國際公法,放下武器,成了俘虜。然後由法人把大家分送到蒙陽與來姆法朗兩個集中營,吾校被送到蒙陽。
蒙陽位於越南北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有一條小河從這裡穿過,有火車直通宮門。原來是一個煤礦區,因為氣候惡劣,無法住人。這裡到處蔓草叢生、斷垣殘壁,電塔上垂掛著電纜,地面上處處沼澤,鐵軌一半埋在水裡,滿目瘡痍,整個山區瘴氣沖天。我們好像到了遠古茹毛飲血...
作者序
二○○九年先後讀到龍應台博士著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與齊邦媛教授著的《巨流河》,激起了我寫《小破車的一生》之動機。
龍博士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曾扼要介紹吾校―豫衡聯中流亡到越南始末,也引起李敖先生在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一書中,對吾校流亡到越南提出質疑,我是當事人,有責任把事實真相告訴世人。
對日抗戰爆發,家父投筆從戎,國共內戰,吾家被列為「地主」,成了清算鬥爭的對象,也成了共產黨的「敵人」。在家鄉無法生存,十四歲隨母親離開了家鄉;十六歲離開了父母;十八歲逃到了越南;二十二歲來到了臺灣。
在老家我是個寶,嬌生慣養,養尊處優,成了紈袴子弟,爺爺心目中的「敗家子」。種種放蕩不羈、離經叛道的行為,到了越南,因環境丕變,才幡然悔改。
從小離開家鄉,孑然一身在紅塵中打滾。從華北、華中、華南、再到越南,關山迢遞,路途蜿蜒曲折,驚恐漫長,像走一趟蠻荒亞馬遜河。四次被追殺、五度挨餓、六回被人扣上大帽子、幸好十二位貴人及時伸出援手,才能活到今天。
幼年時期在老家讀私塾,離開家鄉後接受新式教育,不能適應。接著流亡逃難,無書可讀,二十歲才開始下功夫。經過不停的「惡補」,考試時才能勉強過關。很多事都比別人起步晚:三十歲才當上預備軍官,比別人晚八年;五十歲才考上校長,比別人晚十五年;八十歲才舉行個展,又比別人晚三十年;八十二歲才出書,又比別人晚四十年。很多事都搭上末班車:最後一班火車離開大陸;最後一屆公費讀書;臺灣省行政專校最後一屆畢業;最後一屆公費讀政大教研所;考取校長最後一名;校長依自願分發是最後一屆。孩子們安慰我說:「不怕晚,不怕最後,只要趕上就好。」希望我有生之年「畫」能義賣成功,「文」能受人青睞。
生命中很多貴人雪中送炭、搭橋開路,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分佈在各個角落。此恩此情,形同父母再造,刻骨銘心,終生難忘。歲月不饒人,今年我已八十有二(身分證上是民國二十三年,實際上是民國二十一年,生肖屬猴),故迫不及待想把他們的善心義舉公諸於世,作為大家的榜樣,讓他們的愛心光照大地。
我的一生涵蓋了兩個世界:一九五三年夏季來到臺灣後,開始升學就業。一、終生從事教育,為國培育英才,看到學生成了國家棟樑,非常開心。二、在五十八歲那一年,為了一幅國畫,一頭栽進繪畫世界。當時只是為了賭一口氣,沒有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二十年來卻成了我生活重心。退休後跟著老師、同學,揹著自己的作品,國內、國外到處展覽,活力十足,時間不夠分配,滿眼盡是繽紛世界。這樣的經歷是我本書全部的內容。
踏入藝術界已經二十四年了。去年(二○一二年)舉辦個展時,竟然有人向我購畫,真是莫大的鼓舞,從未想過有一天它有經濟價值。從下次(二○一六年)畫展時,我將開始義賣,回饋社會,直到拿不動畫筆為止。
最後,向讀者提出兩點建議:
一、 環境可以改變人生。到了越南,只覺眼前一片黯淡、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為了活下去,只好浪子回頭,自強不息。呼籲天下父母,不要寵溺孩子,養出啃老族、草莓族、豆渣族,或弒父殺母的劊子手。
二、 何時起步都不嫌晚。「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小的時候在家不肯讀書,逃難時期無書可讀。為了生存,二十歲才開始用功。雖然起步晚,終算有些成績。自己的人生要怎麼走,操之在己,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
感謝程良雄前館長、李雲漢教授、曾賢春前校長、黃韻寧前局長、紀俊臣教授作序;黃寬重前所長、謝霏霏前校長、徐榮璋學長指導;秀威公司厚愛;黃錦香老師、張像群老師、林絹老師校對;暨小女御君打字編排,使此書順利出版,一併致謝。
程惠民 謹識
中華民國二○一三年九月十日
二○○九年先後讀到龍應台博士著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與齊邦媛教授著的《巨流河》,激起了我寫《小破車的一生》之動機。
龍博士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曾扼要介紹吾校―豫衡聯中流亡到越南始末,也引起李敖先生在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一書中,對吾校流亡到越南提出質疑,我是當事人,有責任把事實真相告訴世人。
對日抗戰爆發,家父投筆從戎,國共內戰,吾家被列為「地主」,成了清算鬥爭的對象,也成了共產黨的「敵人」。在家鄉無法生存,十四歲隨母親離開了家鄉;十六歲離開了父母;十八歲逃到了越南;二十二歲來到了臺灣。...
目錄
序一 自助人助:生命的奇蹟/程良雄
序二 程著《小破車的一生》讀後感憶/李雲漢
序三 逐夢的勇者/曾賢春、黃韻寧
序四 柳暗花明話流亡學生的身歷歷程──程校長惠民世叔的過去、現在/紀俊臣
自序
第一章 我的童年
第一節 「品」字街
第二節 庭院深深 兩小無猜
第三節 憶難忘 自記事至遠走他鄉
第四節 快樂童年
第五節 紈絝子弟―小破車的由來
第六節 強盜覬覦
第二章 逃
第一節 最後的晚餐
第二節 父母重逢―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相別十年
第三節 怕「生」的小孩
第四節 身陷戰場 殺聲震天
第五節 爺爺病了 客死異鄉
第六節 汴梁四友 桃園結義
第七節 父母的秘密
第八節 爸爸的叮嚀
第九節 與媽媽永別
第十節 西湖圓夢
第十一節 第一位恩人
第十二節 難忘的永州(零陵) 辛辣的歲月
第三章 追
第一節 車頂上歲月 餐風露宿
第二節 槍林彈雨──「新鬼煩冤 舊鬼苦 天陰雨濕 聲啾啾」
第三節 姑姆山上 命在旦夕
第四章 到了越南
第一節 生還者 恩人今在何處?
第二節 蒙陽集中營 人間地獄
第三節 金蘭灣集中營 絕處重生
第四節 弦歌再起
第五節 求全之毀
第六節 代罪羔羊 水落石出
第七節 痴心的人 遺恨歸天
第八節 祝融肆虐
第九節 悲喜交織 人與虎都一命嗚呼!
第十節 癡癡地等
第十一節 欺人太甚 殖民地人民的悲哀
第十二節 絕食抗議
第十三節 富國島集中營
第十四節 異國風情
第十五節 豫劇皇后 寒梅奇葩
第十六節 大船來了
第十七節 校園生活
第十八節 「豫衡」的功臣
第五章 集中營歲月
第一節 沒有國哪有家?
第二節 慾火焚身 狼爪冤魂
第三節 傳說中兩個故事
第六章 浴火重生
第一節 怒海驚魂 水中舞孃
第二節 掌聲響起 丕極泰來
第三節 Χ光下 人生轉折契機
第七章 「舌耕」生涯
第一節 謠言四起 清者自清
第二節 遇人不淑 因禍得福
第三節 姊弟情深 巾幗英雄
第四節 戎馬生涯三百天
第五節 冬去春來 洞房花燭
第六節 成人之美 寶中逸趣
第七節 鏖戰十一年 疾風勁草
第八節 建教合作
第九節 推手
第十節 身兼二職
第十一節 險遭議處 經一事 長一智
第十二節 黑影幢幢 邪不勝正
第十三節 免責權
第十四節 溫馨家庭
第十五節 藍天家園 意見相左
第十六節 命苦的妻子
第十七節 女子桌球隊 寶中之光
第十八節 臨別感言──訓獸師不能沒有鞭子 園丁不能丟掉剪刀
第十九節 學生與我──殘障者的啟示
第八章 子欲養而親不待
第一節 噩耗傳來 家破人亡
第二節 人事全非──三個不同的家庭
第三節 尋根祭祖
第四節 增訂家譜
第五節 內心深處 心願未了
第九章 絢麗的晚年
第一節 踏入畫壇―放下粉筆 拿起畫筆
第二節 枯木逢春 第二段婚姻
第三節 玩心不泯 與詐騙集團鬥智
第四節 野外寫生 走出畫室
第五節 豫衡聯中二○○○年春節聯誼餐會
第六節 誰是騙子 夏蟲不言冬
第七節 血尿──病歷上又新增一頁
第八節 重慶市藝壇盛事
第九節 無心插柳 柳成蔭
第十節 莆田媽祖文化週
第十一節 法國梅尼雷納市國旗飄揚
第十章 午夜夢迴
第一節 傻人傻福
第二節 慈烏夜啼──「聲聲如告訴 未盡反哺心……」
第三節 牽手夢 夢醒了!
第四節 結論 痴人夢話
編後記
注釋
序一 自助人助:生命的奇蹟/程良雄
序二 程著《小破車的一生》讀後感憶/李雲漢
序三 逐夢的勇者/曾賢春、黃韻寧
序四 柳暗花明話流亡學生的身歷歷程──程校長惠民世叔的過去、現在/紀俊臣
自序
第一章 我的童年
第一節 「品」字街
第二節 庭院深深 兩小無猜
第三節 憶難忘 自記事至遠走他鄉
第四節 快樂童年
第五節 紈絝子弟―小破車的由來
第六節 強盜覬覦
第二章 逃
第一節 最後的晚餐
第二節 父母重逢―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相別十年
第三節 怕「生」的小孩
第四節 身陷戰場 殺聲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