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十一位香港撒記長期服務義工的真實故事
美德的本質、自我的反思
透過探究,終能尋得人生的終極快樂與智慧
本書《無我:智慧的鑰匙》既是一本真人真事的紀錄,也是兼具學術與生命教育的著作。
本書收錄了十一名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服務超過二十五年的熱線義工的真實故事。這些義工來自社會各階層,從工程師、商人、教師、護士到家庭主婦都有,因著各自的理由,在機構中一待就是待了十多年,持續不斷地無私貢獻社會。
這些義工所敘述的故事,有與求助者之間難忘深刻的對談,有義工如何成功化解電話另一端正準備上演的自殺事件。義工們談及他們遇到的各式求助者:抑鬱的、意圖自殺的、喜歡操控人的、滿懷羞恥的,甚至也有滿心感激的求助者。同時,義工們也談及自己的故事,包括他們的童年、重要的個人經歷,以及對未來的期望。而這些故事,其實都是能作為驗證的數據,去支持關於長期服務義工的特質的研究。
本書作者簡柏基,本身也是在撒記服務已久的資深義工,執筆準備寫這本書時,本意在於探究這些義工能長期服務下去的理由,卻在探訪、研究的過程中,意外領會了當中反映的更深層智慧,涉及同理心、無我 (selflessness)、美德、超越、智慧及古希臘先哲所談及的幸福 (Eudaimonia),最終推論出如何透過無我來達到終極智慧的方法。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提倡無我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性的學術文本 (附學術參考),帶領對此有興趣的讀者,檢視種種相關學術文本,並最終去追尋幸福。作者堅信,能理解所有書中洞見的人,不管老幼,都將會懂得如何活出更豐盛的人生,更茁壯地成長。
本書特色:
● 十一位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長期服務義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例如加入機構的契機、新手時期的迷茫、印象深刻的求助人、人生轉變、透過幫助求助者獲得的人生體會等等。可當成故事輕鬆閱讀,也可作為人生參考細細反思。
● 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結晶,針對美德、智慧、頓悟、人性等生命知識有深刻的探究、反思及見解,看完令人用完全不同的目光看待人際關係、社會、世界。
● 文中參考了大量的中西哲學文本,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是相當不錯的入門簡介及資料線索。
● 既可作為獲得新智識的學術著作,也可當成輕鬆單純的故事分享。
專家推薦:
「簡博士寫這本書不單是為了機構的利益──令義工繼續留下來服務,他也詳述及強調了其對『無我』的重要性的研究結果。這本書針對如何明智地裝備自己,以防止自己陷入任何自殺前的困境,給予了讀者很好的建議。」
「這本書提供了各種例子,並且提倡『無我』是人類達到某些人生智慧的重要關鍵。通過他個人的人生經驗以及相關的文獻,簡博士提供了學術理論及先哲作為參考資料,以支持他的理論。他試圖在我們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留意的範疇上,刺激我們思考。我同意他說這本書也是一本防止自殺的生命教育教材,也許甚至達到高等教育程度。」
黃祐榮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
作者簡介:
簡柏基 博士
作者簡柏基自1983年起便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簡稱撒記或SBHK) 擔任熱線義工。在接下來的三十五年,作者除了在航空業界的正職外,同時還在撒記接聽電話,為有自殺念頭的案主提供服務。
其後,他決定學習更多輔導技巧,並於2009年取得相關科目的碩士學位。作者決心踏上學術之路,遂於2010年著手為撰寫博士論文而開展研究,研究題目為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長期服務義工的特質。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如何培養出願意長期服務的義工,從而幫助撒記制定培養義工的策略。
在2013年下旬,作者在研判上遇到瓶頸,在經過長時間進行艱辛又苦悶的研究工作後,仍然無法獲得任何洞見。與此同時作者因在人際關係中亦遇上重大挫折而陷入深深的情緒混亂,不過這卻促使他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在這人生低谷之中,他回想起自己在正向心理學課程「意義治療」(logo-therapy) 所學到的東西,以及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 在二戰時被困在集中營的故事。透過不斷自我謁問人生問題的意義,他最終克服了低潮,領悟到何謂無我及無我的重要性。
通過這一自我重生的經驗,以及學會欣賞生命中的無我的重要性,作者改變了研究方向,並找到許多學術文本來支持心理療法與智慧之間的關聯。最終他總結出,洞悉同理心、無我及智慧之間的關係,能使個人更全面地獲益,勝於單純地為與撒記同類的機構培養長期服務義工。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超哥
持之以恆的義工
超哥是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以下簡稱撒記)現役最資深的義工,到了今天他仍然在為撒記服務。透過訪問超哥,讓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這個亞洲首個防止自殺熱線服務在過去多年來的做法。在以下的篇章,超哥回憶了他是怎樣維持在撒記接近四十年的服務……
機緣巧合地加入撒記
我於一九七六年七月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撒記,那時我中學畢業,剛進入建築業工作。我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七時至下午六時,採用輪班模式。有一天我從報章上看到一則廣告,認為那時候的撒記服務的地點—位於老虎岩(今天的樂富)的一個徙置屋邨內—對我來說十分方便,就在從我家到我工作地點的途中,我可以從工作的地方乘坐巴士去那裡參與服務。於是我致電到該中心,詢問了一些有關撒記的義工主要是做甚麼的初步資料,得出的感覺是我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中心內,而我也確實沒有太多空閒時間。為撒記做義工大約每星期一小時,而且時段選擇上很有彈性。
我想,如果我沒有加入撒記,我或許會將空閒時間花在足球場上,又或是加入民眾安全服務隊或皇家香港軍團。這兩支輔助性紀律部隊,都是年輕人在工餘時喜愛加入成為義工的。然而,我不大肯定為何我會有這念頭,或許在當時的香港,這對年輕人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
在七十年代,撒記在甄選義工方面並不是太有系統,人們只要有興趣便可以輕易加入成為義工。事實上,早期的撒記主要是由慕光英文書院的老師以及一些義工負責當值,三至四位老師會在下午四時後當值,而我則主要負責六時後的時段,在早上或學校的上課時間通常都很少人能夠當值。不過,一些輪班工作的護士,偶然可以在日間提供服務。
由於中心常常都欠缺足夠人手當值,我每星期會在平日當值三至四次。在日間大部分時間,我往往是中心內唯一一位義工。到了晚上,除了接聽電話外,我與其他義工都忙於參與不同的工作,例如寫文章、編輯每月簡報及其他刊物。我們往往在中心內待至晚上十一時,之後乘搭最後一班巴士回家。
學習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
我覺得為撒記服務十分特別。由於我是從事建築業,如果不是接聽中心的熱線電話,我很少會遇上一些充滿疑難的生命議題。中心並沒有為義工在服務前提供太多的培訓,但卻有提供一些在職培訓,這些培訓包括邀請其他機構例如香港善導會及家庭計劃指導會的專業人士教導義工怎樣應對某幾類人,例如釋囚或精神病人。撒記亦會邀請精神病專家或醫學界從業員來為我們講課;又會邀請律師為義工講述離婚的步驟或刑事訴訟。有時,我們又會外出探訪其他機構。
雖然中心並沒有為我們提供正式的培訓,但是這類簡報讓我及其他義工學習到更多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我覺得從這些簡報所學習到的東西,大大充實了我的人生。一位老師通常不會懂得如何應對一名釋囚,又或是知道離婚訴訟是如何進行的。沒有一位專業人士,可以在這麼多層面上提供資料讓職員學習。撒記讓我學習到我的專業以外的知識。跟現在的做法一樣,那時候的撒記也經常安排到其他機構的探訪,這些探訪讓義工對社會資源有更多了解,認識到其他機構是怎樣運作的,同時亦有助義工的個人成長。
好的內部凝聚力有助建立友誼
據我記憶,在那段時期,電話並不是常常響起。通常有一半的時間,義工都在坐著等待有人致電來熱線。當我們等電話的時候,我提議大家進行一些輕鬆的討論。我們會圍坐一圈,討論部分政府政策,或是一些嚴肅的議題例如「甚麼是愛?」甚或是探索一些可以在每月簡報內報導的題目。有時,我們又會向其他義工介紹自己的職業,甚至透露困擾著我們的難題。就是這樣,所有義工都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並且互相支持。由於當時大約只有四十至五十位義工,我們彼此都認識很深,並成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們固定的當值時間,讓我們對大家的認識愈來愈深。
在撒記做義工,友誼隨之而生。我與這群義工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以及共同喜好,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認識對方,大家沒有利益衝突,也不會互相競爭。事實上,義工之間的關係跟每天與你共事的同事關係有很大分別,當一位同事離職後,你可能很快便會與這位同事失去聯絡,即使我們曾一起共事達五至六年。
基於撒記所提供的服務性質,義工之間有著一個共同目標—服務有需要的人,因此我們會樂於分享自己的人生以及支持其他人。這種友誼是金錢買不到的。撒記為我提供一個平台,讓我可以與一群有共同目標的人,培養出如此珍貴的友誼。這跟教會的情況很相似,基督徒在侍奉主的名義下互相認識,而在撒記,一眾義工的共同目標就是幫助其他人。
也只有在撒記,我才可以與我的同輩維繫友誼。我與小學及中學同學,又或是與我的同事,沒有一個能夠達到如此深厚的情誼。以前我們會去遠足及露營,以及一起吃飯;我們甚至有兩至三年,定期於每個星期六到聖基道兒童院做服務,與那裡的弱勢兒童一起玩耍。現在三十年過去了,雖然有些人已離開了義工行列,但凝聚力仍在,我們這群最多可達十五人的成員,仍然常常見面、聚會,又或是一起到海外旅遊。我們的友誼維繫了很長的時間,就如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在少年時就聯繫上的人,之後會成為你很要好的朋友。
在應對案主時要謹慎
我是見證了早期的撒記的,當時的撒記並不太有系統,也沒有給予義工太多指引,義工往往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事實上,當時有一定數目的個案是從醫院或警署轉介過來的,有不少情況是警員將案主帶到中心。除了一些沒有事先預約的個案外,有一次有位警員在晚上十一時把一位案主帶到中心,而我就與這位案主傾談至凌晨三時。
在撒記服務期間,我曾經經歷過很多挑戰。大約二十年前某個年三十晚上,一位警員將一個思鄉及有自殺傾向的人帶到撒記。到了凌晨四時,我終於完成跟這位案主傾談,但卻要取消跟我的家人一年一度逛花市的活動,因為這時候花市已結束了;幸好我的家人對我缺席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也十分諒解。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借了二十元給一位案主購買食物。在早期,撒記並沒有規則規管這種做法,但是其他義工以及居住在中心的看更趙伯,都對我的做法有意見,不過我沒有後悔借了二十元給這位案主。在一個星期之後,這位案主遵守承諾,將二十元歸還給撒記。事實上,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信任那位案主,而在那一刻,我認為我真的可以向那位案主伸出援手,雖然我知道撒記的管理層並不會認同我所做的事。管理層並不希望義工與案主之間有金錢瓜葛。不過,當時案主正餓著肚子,而且身無分文,我真的認為金錢可以幫助他解決燃眉之急。
這名案主不發一言的將二十元歸還給中心,放下金錢後就離開了。其實我對金錢真的不太在意。我很高興能夠證明我對那位案主的誠信的判斷是正確的,並總結出不是每一個人都如我們想像般狡詐。在我的立場來說,解決案主的燃眉之急是最重要的。當時有其他義工留意到我給予案主金錢,當那位案主離開後,我們的確進行了簡短的討論,而我基本上是表示那位案主的問題解決了。之後我們一如以往的繼續在中心的日常工作。
在這次事件之後,中心內就保留了少量現金,以防有緊急情況出現時可以應用。同樣地,當義工有時遇到一些無家的案主極度需要一個棲身之所時,會為他們支付在油麻地一帶的旅館的住宿費用,原因是根據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H. Maslow) (1954),求生及找尋庇護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而即時為案主解決任何困難,對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 超哥
持之以恆的義工
超哥是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以下簡稱撒記)現役最資深的義工,到了今天他仍然在為撒記服務。透過訪問超哥,讓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這個亞洲首個防止自殺熱線服務在過去多年來的做法。在以下的篇章,超哥回憶了他是怎樣維持在撒記接近四十年的服務……
機緣巧合地加入撒記
我於一九七六年七月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撒記,那時我中學畢業,剛進入建築業工作。我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七時至下午六時,採用輪班模式。有一天我從報章上看到一則廣告,認為那時候的撒記服務的地點—位於老虎岩(今天的樂富)的一個徙...
作者序
推薦序
黃祐榮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
首先,我想恭喜簡柏基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以及他對有關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研究。除了分享簡博士的學術成就的喜悅外,我特別感激他作為一位熱線義工的奉獻精神,在過去六年研究了關於撒記的現象。他貫徹始終為機構作出貢獻的願望,既是獨一無二的,也值得受到讚揚。我參與過很多義工組織的工作,但印象中沒有任何一位義工,曾對機構作出相類似的貢獻。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一九六零年成立,在接近六十年的歷史中,義工一直都是這機構發展背後的推動力。我們很感激有義工願意孜孜不倦為機構服務了接近四十個年頭。撒記在香港提供防止自殺服務這範疇方面,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但擁有如此數量眾多的義工願意長期為我們的熱線服務,在香港肯定是獨一無二,甚至在全球亦如是。撒記對簡博士的努力及他發表對義工長期服務的理論表示支持;或許全球的義工組織都可以透過他的書,獲得一些如何令義工繼續留下來服務的有用資訊。
我認識簡柏基已超過二十年,我們在撒記合作無間,不管是在熱線服務的發展方面,又或是生命教育以及自殺危機處理服務方面。簡博士的人生哲學,與他對香港防止自殺工作的貢獻是同步演變的。
所有作家都會細心為自己的著作思考合適的書名,簡博士也不例外。事實上,簡博士寫這本書不單是為了機構的利益—令義工繼續留下來服務,他也詳述及強調了其對「無我」的重要性的研究結果。這本書針對如何明智地裝備自己,以防止自己陷入任何自殺前的困境,給予了讀者很好的建議。
簡單而言,這本書提供了各種例子,並且提倡「無我」是人類達到某些人生智慧的重要關鍵。通過他個人的人生經驗以及相關的文獻,簡博士提供了學術理論及先哲作為參考資料,以支持他的理論。他試圖在我們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留意的範疇上,刺激我們思考。我同意他說這本書也是一本防止自殺的生命教育教材,也許甚至達到高等教育程度。
我誠懇地希望他的論據能獲得細心聆聽,從而有更多人可以體驗到人生中的喜悅、智慧以及滿足。
祝願他這本書圓滿成功。
推薦序
黃祐榮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
首先,我想恭喜簡柏基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以及他對有關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研究。除了分享簡博士的學術成就的喜悅外,我特別感激他作為一位熱線義工的奉獻精神,在過去六年研究了關於撒記的現象。他貫徹始終為機構作出貢獻的願望,既是獨一無二的,也值得受到讚揚。我參與過很多義工組織的工作,但印象中沒有任何一位義工,曾對機構作出相類似的貢獻。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一九六零年成立,在接近六十年的歷史中,義工一直都是這機構發展背後的推動力。我們很感激有義工願意孜孜不...
目錄
目錄
鳴謝
序
前言
圖表列表
圖片列表
誰是簡柏基?
簡介
第一部分 十一位義工的經驗分享
第一章 超哥—持之以恆的義工
第二章 嫻—終生為師者
第三章 土羊—追求承諾的人
第四章 曉彥—獻身於學習障礙小朋友的人
第五章 周婉芬—大自然的追隨者
第六章 麗霞—慷慨的助人者
第七章 師兄—善於交流者
第八章 黃祐榮—企業家
第九章 張小姐—小組的母親
第十章 麥冠南—愛反思的人
第十一章 簡柏基—挑戰的探求者
第十二章 痛苦求存者給予我們的啟示
第二部分 人生智慧
第十三章 知識與反思(培育智慧的知識)
第十四章 反思後的理解、慈愛及同理心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國際撒瑪利亞會二十條原則
附錄二 性格強項及美德測試
目錄
鳴謝
序
前言
圖表列表
圖片列表
誰是簡柏基?
簡介
第一部分 十一位義工的經驗分享
第一章 超哥—持之以恆的義工
第二章 嫻—終生為師者
第三章 土羊—追求承諾的人
第四章 曉彥—獻身於學習障礙小朋友的人
第五章 周婉芬—大自然的追隨者
第六章 麗霞—慷慨的助人者
第七章 師兄—善於交流者
第八章 黃祐榮—企業家
第九章 張小姐—小組的母親
第十章 麥冠南—愛反思的人
第十一章 簡柏基—挑戰的探求者
第十二章 痛苦求存者給予我們的啟示
第二部分 人生智慧
第十三章 知識與反思(培育智慧的知識)
第十四章 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