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院長序
大體解剖學是醫學課程中最基本的科目,因此,傳統的醫學課程都以大體解剖學為第一個學習的科目,通常包括課堂講授及屍體解剖實習。此種安排主要的好處是讓學習醫學的學生先認識人體各部份的構造及名稱,有利於以後的學習,它的缺點是單調枯澀,學生習於記憶大量的名詞,可能對於基礎學科產生疏離感,失掉主動學習的熱心,較難培養思考及分析應用能力,影響了創新力及好奇心。
台大醫學院於1992年開始施教育改革,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導向,實施基礎臨床整合課程及啟發式小班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整合應用、解決問題能力,及主動學習、終生學習的技術與習慣,強調醫學知識獲取的過程與方法,而不調醫學知識的記憶。
為了實踐上述理念,我們決定將大體解剖學的課程安排及教學方式做大幅度的變革:在課程方面規劃為二階段,三年級的課程是系統解剖學講授及區域解剖學實習,而將屍體解剖移至六年級,在教學方面,採取小班教學,重視臨床上的應用,並由臨床學科的教師協助教學。
大體解剖學二階段教學的實施規劃,在第一階段是將大體解剖學與相關的臨床知識做適當的整合並採取大講堂講授及小組討論教學並行的方式,以期增高學習效果。在第二階段則讓學生在獲取初步的臨床經驗後才實地做屍體解剖,希望學生更能夠掌握解剖學的學習及應用的重點。第二階段的課程並以解剖學與生死學的整合讓學生體會尊重生命的意義,跨越人文與科學的鴻溝;以解剖學與影像診斷學的整合讓學生深入認識正常解剖放射線影像,以及該部位相關的疾病放射線診斷,藉以強化學習的成效。
上述理念及實施規劃幸獲解剖學科教師同仁支持及協助,於1994年8月開始執行。由於是全新的嚐試,必重新編撰教材,因此就委請曾國藩教授及陳明庭教授擔任編輯小組召集人,簡雄飛老師擔任編輯幹事,並請參與「解剖-臨床整合課程」的臨床各科教師協助教案的撰寫,新教材經過逐年改進之後,今天能以專書的形式出版,令人欣慰,特別要向諸位參與編撰工作的教師表達衷心的感謝。
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醫學生的學習受到課程安排的影響很大,如果先有初步的臨床知識,再學習相關的基礎醫學,則學習效果倍增,學生比較能夠將基礎醫學知識加以精練,並應用於臨床。本書的內容非常符合上述的研究結論,對於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有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