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非凡的個人日記,日復一日的描述了 20世紀30 年代末期到40 年代初期作為“巨大的反猶太工廠”的羅馬尼亞的狀況,值得與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並列在同一書架上,並擁有同樣龐大的讀者群。所不同的是,塞巴斯蒂安並非孩童——他用其複雜的文學頭腦思考,以驚恐的眼光觀察,然後以流暢的語言、清晰辛辣的語調描繪了布加勒斯特城市文化精英中他的世俗非猶太人朋友的殘酷、怯懦和愚蠢,他們自願將自己轉變為知識分子罪人,並與納粹結盟,懷着狂熱的信念參與到“無人能阻止的反猶太主義的歇斯底里之中”。
米哈伊爾·塞巴斯蒂安(1907—1945),出生於多瑙河布勒伊拉港的一個中產猶太家庭。1945年,在一次車禍中去世。塞巴斯蒂安兼有多種身份。他既是一位戲劇作家,又是一位小說家,也是一位翻譯家,還擔任過報社編輯,同時又是一名律師,還是中學和大學教師,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猶太人。他酷愛音樂,熱愛滑雪運動。由於擁有如此多的身份和愛好,在這本日記中,多條主線並駕齊驅,交錯發展,不僅描寫了戰爭,而且記敘了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在戰爭的陰影之中,在種族歧視和迫害下,如何寫作,如何授課,如何幫他人打官司,如何為了生活艱苦勞作,以及如何享受愛情,在音樂和大自然中自我解脫等點點滴滴。其中所描寫的人與事活靈活現,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他對自我和朋友的剖析淋漓盡致,對形勢的分析有理有據,對自己生活的描繪,情感的吐露,個人私生活的揭露從不遮掩。從時間上講,日記跨越了十年,即從1935年到1944年。可以說,它不僅是一部二戰的編年史,也是當時羅馬尼亞知識分子和平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鄒繼東,生於1953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信息學碩士。曾在四川外國語大學、汕頭大學、外交學院、美國匹茲堡大學任教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