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與地球過去經歷的五次大滅絕不同,這次大滅絕主要由人類造成。隨着工業化的發展和商業獵殺的加劇,鳥類、魚類、哺乳動物紛紛遭到屠戮。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生物學家和有志之士不遺餘力地投入到保護運動中,試圖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
從物種的命名到《沙鄉年鑒》《寂靜的春天》等自然隨筆的出版,從拯救美洲野牛到抵制鳥羽飾品,再到今天在更大範圍內為保護生命而做出的努力,米歇爾·奈豪斯以充滿激情和智慧的筆調追溯了物種保護運動的歷史,揭示了包括奧爾多·利奧波德、蕾切爾·卡森在內的生態學家們在保護運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記錄了奧杜邦學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重要環保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學界和專業人士如何推動了保護運動和物種保護法案的立法進程。
人類與動植物彼此影響,共同塑造着大自然。如今,氣候災害不斷升級,物種破壞仍在繼續,全球保護主義者正在為所有物種的未來而戰,包括我們人類自己。
米歇爾·奈豪斯(Michelle Nijhuis),生物學家、科學記者。197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波基普西市,1996年畢業於里德學院。曾任《大西洋月刊》編輯、《高鄉新聞》特約編輯,為包括《國家地理》《紐約時報》《史密森學會》《自然》在內的多家雜誌撰寫有關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文章。其作品《洞穴危機》(Crisis in the Caves)于2012年榮獲美國科學促進會頒發的卡夫利科學新聞獎、美國記者和作家協會頒發的“重大話題報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