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亞洲東西兩部分之間的支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它是和中國並列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宗教的發源地。如今,它的人口位列世界人口榜頭位,它的影響力已超越印度洋、覆蓋全球。它就是印度,一個神奇而又充滿矛盾的國家,一個與中國巨龍毗鄰而居的南亞巨象。與中國歷史可以清晰地劃分為連續的大一統王朝不同,印度歷史呈現出一種斷裂感、破碎感。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等地便出現了文明的曙光。文明的覆蓋面積一度超過了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到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可能的大幹旱終結了印度河文明,一撥接一撥的雅利安人湧入印度。從這時開始到印度共和國成立,這片次大陸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勢力入侵。來自西北的波斯人、希臘人、伊斯蘭勢力和來自東方的貴霜人、匈奴人,通過次大陸西北的開伯爾隘口來到印度;而英國人和法國人則自海上而來。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從未形成統一的國家。即便是強大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兒帝國,也只是統一了印度中北部地區,而且統一也都是短暫的。印度南方從來都是小國林立的局面,偶有朱羅王國這種將影響投射到東南亞的強權出現。是英國人統一了印度。
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統治、實現獨立。然而獨立后的印度並沒有走上繁榮之路。印巴衝突、家族政治、計劃經濟、貧富分化以及種姓制度等導致這個國家步履蹣跚。尼赫魯家族出身的兩位總理都遭到暗殺,政局動蕩。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轉向市場經濟,印度才快速崛起。如今,它的經濟實力位居世界前十,其軟件、電影等產業在全球處於前沿,其龐大、年輕的勞動力資源更預示着它有強大的後勁和充滿活力的未來。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容納了宗教、文化、語言、種族和政治的多樣性,外來文明從來不曾真正征服印度,反而被印度吸納甚至同化。獨立以來,基於多元文化的世俗民族主義也一直是印度的立國之本。但新的問題正在出現。印度人民黨的印度教文化民族主義傾向,導致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關係日益緊張,而當局在應對新冠疫情時的拙劣表現,也不禁讓人對印度的未來充滿憂慮。
未來或許可期,但這取決於印度人民如何應對巨大的挑戰。也許,印度人民可以從他們5000年的文明史中找到一些答案。
約翰·祖布爾茨基(John Zubrzycki),澳大利亞作家,新南威爾士大學印度史博士,《澳大利亞人報》外文版原副主編。祖布爾茨基研習印度歷史和文化四十余年,曾在印度擔任駐外記者和外交官。他著有數本關於印度的書,包括《齋浦爾家族:迷人王室的內幕》、《魔法帝國:印度魔術的故事》和《最後的尼扎姆:偉大邦國的興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