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我認識約翰.馬克斯.坦伯頓好多年了,個人非常佩服他。他白手起家,起初只不過是田納西州一個鄉下農社工作人員,後來竟搖身一變,躍為領導三百億美元資金投資集團的首腦。他的財務敏銳度與明智,幫助成千上萬的大小投資者累積資產,增加財富。
然而,令我敬佩的還不是他高明的財務管理與成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致力於精神領域的提升與奉獻。
坦伯頓早在獲致目前的成功以前,就已經覺悟了。年輕時他就已奉行捐獻收入的十分之一,為慈善工作無私的付出自己的時間。從此他設立了好幾個基金會,推動精神發展活動。他擔任好幾個主要慈善機構與宗教組織理事會理事,樂此不疲。他最近推動的「約翰.坦伯頓基金會謙遜神學資訊中心」是典型的實例,顯示他致力於發揚、闡述謙遜,協助人們培養謙沖為懷的精神特質,而這正是約翰爵士一生的寫照。
或許他最為人所知的努力是設立坦伯頓宗教進步獎。每年一度頒發的這個獎金目前已經超過諾貝爾獎的金額。國際公認這個獎的重要性,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曾於1987年冊封約翰.坦伯頓為爵士,表彰他在慈善工作方面的卓越貢獻。
有一次我跟約翰談到了信仰的問題,他總結想法如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去尋求上主的旨意,並切實奉行。一個這樣生活的人是真正秉持信仰生活的人。無論男女,這樣的人都不必四處尋找信仰,信仰自然從他或她的內心湧現。」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約翰爵士完成了他了不起的「人生的定律」集錦。他提出了一個觀念: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宗教都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這些普世原則能夠帶領我們到達彼此了解的境地;我初次聽說這個觀念當時,頓時了解他已著手推動某種重要的工作。我的經驗告訴我他是對的,這些原則的確存在,我們能夠筆之於書,將這些原則傳授給子子孫孫。
教導生命定律是非常重要的。約翰爵士在接受皮爾中心的《正雜誌》(Plus Magazine)專訪時,跟我們分享他教自己小孩尋求真快樂的道理。他說:「我教導他們快樂跟自由意志緊密相關的原則。老天給我們每個人自由意志,我們能夠創造自己的幸福,天堂或者地獄由你自己選擇。慎選你的思想就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一定要選擇負面的思想,你將不會快樂,會覺得像在地獄。如果你能選擇自信的人生,積極正面的思考,你就是為自己創造幸福快樂的天堂。」
《富爺爺的生活智慧》一書的要訣是教學相長。我已經過完了95歲生日,我知道我們絕不能停止學習,必須不斷學習。約翰爵士將引導他一生走向幸福、成功與利他的這些處世做人原則,擷取精華公開傳授,實在是功德無量。
諾曼.文生.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
希爾農場,包霖,紐約州,1993年7月
導言
美國著名政治家兼科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與其他人,傾力傳授自身所學建立的榜樣,激發本人效法步武芳蹤,將一生經歷與勤勉觀察心得,以文字紀錄出版問世,期盼本書能幫助各地的人們,不但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而且發揮所長作個更有用的人。本書適合任何人閱讀,年輕人天天吸取生命定律的精義,在生活中實踐,必能有豐收的人生體驗,而年長者與人生閱歷較多者,自當心領神會,確認肯定生命定律的奧妙。
本人在前一本書《坦伯頓致富金律:三週,學會富有而快樂的方法》(The Templeton Plan,四方書城,2006)中,概述的是在你邁向精神成熟之路時,必定證明管用的一些定律:
.保持坦誠,當說謊會容易得多時;
.堅持可靠,當你可以懈怠時;
.保持忠信,在出現疑慮的時刻;
.堅毅到底,當你以為自己太疲累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
.熱誠不減,即便遇到路障;
.振作起來,在你覺得筋疲力盡的時候;
.謙沖為懷,當別人戴你高帽子時;
.以取悅他人為先,其次再考慮自己的快樂;
.先施與人,再想到自己「得」的問題;
.向別人多多學習,因為你體認到你懂得很少;
.不改利他,即使你可能覺察到在你四周盡是自私的氣氛;
.喜悅依舊,尤其在前程展望似乎最黑暗的時刻。
的確,以上是生命定律的一小部分,事實上還有更多的生命定律,在本書中,你將發現共有一百項主要的生命定律,這些是從好幾百個生命定律揀選出來的,有的取自《聖經》,有的取自《伊索寓言》,有的取自科學家、藝術家與史學家的經典名言。
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有一句名言:「偉人的生命不時提醒我們,我們有能力締造高尚的人生,離世後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只需看看古今名人與未獲讚頌的英雄的一生,就不難理解此話當真,因為從他們身上我們會找到許多利己利人的快樂生活模式。而當我們檢驗這些偉哲的言行,我們將會發現那些啟發他們貢獻、不斷造福子子孫孫的寶貴原則。
本書有些定律引自《伊索寓言》、老子《道德經》,此外還有引自不同傳統的經句,以及古今各派哲學思想的名言,每一個引語都針對特定生命定律,對大多數人而言,在絕大多數情境下都是適用的。這些短文旨在啟發鼓勵各位──協助你更深入的思考你所遵循的生命定律,希望各位都能從實際應用中獲益。
書中列舉的生命定律猶如工具,你若能不斷的應用,自當擁有改變人生的能力,此後你將會體驗到一個更實際、充滿喜悅的人生。即使目前你的人生已經相當順遂了,若能吸收本書的精髓,你的人生還會更美好。要是我早在大學時代就找到涵蓋這麼多人生基本定律的書,我畢業後數年的成就會好得多。
雖然你可以像讀其他任何靈修的書一樣的閱覽本書,本書的內容編排卻是根據一項學術研究計畫的結果。這些生命定律以廿週編排的方式,是配合標準的學期進度,每週有五天的「家庭作業」。到了學期終了,你將完成研讀本書涵蓋的一百項生命定律,並學習其中的意義。對那些希望在日常聚會中研讀這些生命定律的家庭,還有主日學、私立教會學校,以及准許或者要求學校納入宗教教育的公立學校,這樣的編排方式也管用。
此外,你若能在人生的各種活動中善加應用這些定律,你亦將獲益匪淺。舉例而言,你或許可以跟朋友、教會或者校方團體組成一個非正式的討論團體。跟其他人探討共同關切的議題,就能使人受益。這樣的團體不僅能夠互相交流有關生命定律之重要性與意義的不同觀點,還可在每個成員開始作改變的時候,提供支援與鼓勵。你若選擇這麼做,不妨挑選單單一篇短文,讓團體成員閱讀,再花一個鐘頭左右討論各人觀點。如此必定增進團體信賴感,藉著分享個人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生命定律的成敗經驗,你們彼此將會加深關係,每一位成員對其他人的觀念也會加深印象。
等到整個團體交融無間,你就可以挑選有關某條特定定律(譬如「給予」)的所有短文,專注研討。你所帶領的團體到時或許就會找到積極幫助其他靈修夥伴的方法。你或許可以在家鄉定一個「流通日」,家中有不用的東西要清的人,可以將這些東西帶到一個中心點,讓受邀的遊民等來取走他們需要的東西。整團成員目睹他們不需要的東西讓需要它們的人拿去用,內心一定會感到十分滿足;這些成員此後的人生亦將闢建一個地方,讓更多的善流動。從類似這樣的直接經驗中,團員必能領略以下這句話的真諦:「施比受有福」。
另一個方法是在私底下善用本書提供的一些觀念。請你設法撥出一些時間不要被打擾,等到你心定下來,設定一個可能困擾你的問題。心裡想好了問題以後,再打開《富爺爺的生活智慧》,看看目次表。許多時候你會發現找到了困擾你多時的問題的答案。
還有其他方法運用本書的觀點,你將會覺得更為實用。如果你沒管道去加入一個團體,或許你會喜歡寫日誌,這樣你就可以記下你的讀書心得。若是你保持固定每天或者每週寫心得的習慣,你將發現你能更容易的追蹤你設定的目標與進展情況。
如果你是個有家室的人,這些短文可作為家人溝通的途徑,特別是跟子女交談不愁沒有話題。孩子還小的時候灌輸這些價值觀給他們,對子女的一生影響重大。身為家長的你,在討論本書所涵蓋的定律時,你可以扮演建設性的角色,協助你的子女建立價值系統。例如,你的孩子或許願意在用餐時朗讀某一生命定律,讓家人一起討論。如果你的孩子是個青少年,那就讓他或她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經驗。少年人一旦說明了某一立場,你就可以提出某一生命定律,討論它的許多面向,你要做到你只是提供另一個觀點,不要設法逼孩子就範。事實上,你不可能立刻取得他們的認同,但是你會在他們心靈播下一粒種子,有朝一日等他或她長大成熟,自然就會開花結果。
我深信你還會找到其他方法來運用這些歷經千錘百鍊的智慧,當然如果有人想到其他的生命定律,我很歡迎各位提出來。此外,各位若能告知如何運用本書,又成效如何,將大有幫助。非常感謝提供寶貴的意見。(編註:來稿請電(02)27402022分機517,或傳真(02)27401314。)
或許本書的某一生命定律將鼓勵你去嘗試至今你只會夢想卻不敢去嘗試的事物。或許你將受到啟發,而在你的家鄉設立一項生命定律的競賽。如果一國青年對於愛心、正義、仁慈、友善、助人、寬恕、自尊、慈悲與忠實等主題都能專注努力實踐的話,進步是必然的。假若《富爺爺的生活智慧》能助你朝這個目標稍微前進一些,那也就值回票價了。
我少年時期,深受英國詩人季卜林(Rudyard Kipling)的詩作〈如果〉的勇氣與遠見啟發鼓舞。這首詩教導我勇於作夢──但同時要做自己夢想的主人。這位偉大的詩人教導我了解地球屬於我們全體所有,發揮勇氣與熱情,進展隨之而來。我的耳畔依稀響起〈如果〉最後一段的回音:
如果你能將不可原諒的那幾分鐘
填以等值於六十秒快跑的距離,
地球就是你的,還包括其中的一切,
此外──你將成為大丈夫,我兒!
我出版這本書秉持的信念是,引導人善度「高尚人生」的基本原則,套句詩人朗費羅的話,其實是禁得起檢驗的,一如科學檢驗宇宙間的自然科學,無分軒輊。我的願景是藉著學習生命定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將有愈來愈多人發現自己活出充滿喜悅與效益的人生。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是一所充滿艱辛過程的學校,因為先有考試,再有學習。」本書想要做到一點:在考驗來到之前,讓你先學會一些東西。
本書之所以能夠完成是靠許多人來跟我分享他們的觀念與智慧。多年來我一直雇用其中大多數人,他們為本書蒐集的生命定律提出意見,撰寫文章,作出詮釋,列舉範例,完成編輯。其中一些人本身即從事牧職工作者以及為教會工作的教友;另一些人則是對人生同樣抱持著光明的展望,同時堅守「遵照定律的人生較為美好」的基本信念者。
為本書腦力激盪貢獻構想、下筆為文以及編輯者,我在此要感謝以下各位:克萊爾.奧斯汀、羅伯.布魯梅特、道格拉斯.波托夫、艾美.卜特勒、珍奈特.卡尼、愛德華.康拉德、茱迪.科威爾、麥特.迪奧佳迪、詹姆斯.艾里森、莎倫.佛里斯比、瑪莉.賈布里爾森、寶琳.賈西亞、琴.葛利森、艾莉.哈洛德、大衛.海華德、瑪麗.珍紐、威廉.珍紐、瑪麗.安.金恩、瑪麗.露易絲.基琛、凱蒂.朗恩、瑪竇.朗恩、崔西亞.麥卡儂、桃麗絲.麥斯威爾、金姆.尼弗衣、瑪蒂.紐曼、馬歇爾.諾曼、雪兒.拉莫斯、南西.芮德、保羅.羅赫、法蘭西絲.夏佩爾、若安.史塔傑克、蓆維雅.泰勒、貝基.坦伯頓、湯姆.索普、派崔西亞.川塔科斯特、杜克.塔夫提、路易斯.韋伯、克利斯托.亞洛特,我商界與慈善團體的同仁,以及我的妻子和家人。
約翰.馬克斯.坦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