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本書自從半世紀前發行以來,劃時代的意義歷久彌新,重要性始終屹立不搖,甚至有增無減。但是,今日社會家長面臨的嚴峻挑戰更遠超過當年成書之初。過去50多年以來,教養兒女的要領已經有了巨幅的轉變,但是相對地,親職教育卻是未見等量齊觀的改進。誠如先父諸多著作一再重申,人們往往依照父母教養自己的作法,如法炮製用來教養自己的孩子。過去幾世紀這樣的做法或許就夠用了,但是現代社會人類關係複雜而多變,昔日代代相傳的教養方法很快就不再管用了。
幾世紀以來,為人父母者都有著同樣的目標,那就是教養子女長大成為有用的成人,現代的家長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確切而言,未來世代怎樣才算是有用的成人卻是充滿變數。比較確定的是人們都相信,孩子需要學習解決問題,瞭解人際關係,知道如何發揮創意與勇氣,以便做好準備來因應當代社會的諸多挑戰。在過去,人們可以教導孩子學習特定的技能,而且有把握這些技能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一定可以派上用場。但是如今,人們再也無法預測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可能需要哪些技能。不過,人們應該還是能夠有效預測,孩子如果能夠學會更多創意解決問題的本事,更有自信,更懂得互相尊重,那麼他們應該就有比較高的勝算,能夠成功迎接成人世界的諸多挑戰與機會。本書的重要價值所在即是能夠有效幫助家長如願教養出如此的子女。
雖然,對於當代亞洲讀者而言,書中有些例子可能和某些地區的教養作法相互衝突,但是絕大多數的例子應該相當有幫助。比方說,在過去,有些住家附近,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車上,或是其他某些處所,基本上可能還算安全。而且這樣作法還有一些好處,就是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從中摸索群體生活,能夠體會凡事不能只順著自己的喜好,還必須顧及其他人的不同需求。只是,當代社會大部分的情境,這樣作可能就會有相當的危險。因此,如果讀者發現有些例子不是很適合,那讀者就必須記得在教養子女時應該善用判斷力。作者的用意是透過舉例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諸多原則如何具體運作,家長必須自行斟酌所處的環境,審慎評估個別例子是否合用。其中有些例子會比較貼近某些情境,當然也有些例子可能就不那麼適切。就如同孩子在面對生活抉擇時,需要有效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類似的道理,家長在處理子女教養問題時,也需要有創意。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三位女士。首先要感謝的是加拿大的Daphne Cheng,當年她把本書翻譯成華文。其次要感謝的是香港的Alice Kirkwood 和新加坡的Soo Hauwquek,她們對於先父的著作知之甚篤,而且費了相當心力仔細校讀華文譯稿,以確保華文翻譯正確無誤。她們當年的費心費力,本書才有緣進入華文世界,並且獲得廣大讀者的熱烈回響。
最後,僅以此序紀念本書兩位作者,先父和Vicki Soltz,相信她們應該會感到相當欣慰,自從本書出版以來,已經流傳世界各個角落,幫助如此多世代的家長,讓她們成為自信又成功的養兒育女高手,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回應孩子的挑戰:讓孩子順利長大成人,懂得合作,富有愛心、創意,深知潔身自愛,反身自省,勇敢迎向人生的挑戰。
Eva Dreikurs Ferguson
美國伊利諾州愛德華維爾
序
我們的孩子所呈現出的問題,不管在數量上和程度上都較以往嚴重,而許多父母卻是束手無策。他們知道不能以過去的一套方式來對待現在的孩子,但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多種有效對待孩子的新方法存在。多種相左的意見,否定了任何一方法的正確性,只是給予父母疑惑多於指導。那麼為何有人要相信我們的方法呢?
以我致力於親子關係長達四十年的經驗來說,我們所提供解決家庭衝突的方法顯然是很有效的。這些方法都經過我們家庭諮商中心實驗室的測試。許多父母都會
意外地發現對待孩子的方法,並贏得合作。然而,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樣做,更不清楚自己是怎麼成功的。我們的建議是根據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工作夥伴的理念,是本著一個明確的人生哲學和一個獨特的人類觀念。整個心理學的趨勢似乎正朝我們的方向邁進。我們並不建議父母過度縱容或過分嚴厲的對待孩子,而是應該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對手,有技巧的接近他們的想法,並且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致流於狂野或令他們感到窒息。
在過去發表的研究報告和著作中,我已為對待孩子的基本原則提出過一些綱要。父母和孩子也提供了不少新的主意,並提供了一些有效方法的實例,是我們專家尚未設想到的。在致力於孩子提出於成人世界的一些共同問題,我們仍在互相學習。
我現商請維琪‧舒茲女士(Mrs. Vicki Soltz)以她自己的方式陳述我們運作的原理。她曾擔任過我們好幾個研究小組的領導人,使母親們對原理有所認識而非給予她們具體的答案和建議。當我與她細心的討論過各個細節後,由她以一位母親的話語來表達。畢竟,我們不是教父母心理學,而是試圖提供他們一些實用的方法做為養育孩子的新方向。
我期待以我們共同的努力,終能達到預設的目標──輔助。然而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不保證能排除困難與錯誤。我們只希望父母因為知道如何應對而能較具信心,雖然他們未必時常想去做。問題仍舊會發生,而且會繼續存在。
我們十分了解和同情那些想要履行責任而又完全沒有準備的父母。父母和孩子一樣需要接受訓練。一個對孩子的挑釁做出新回應的訓練,可能引發出新的態度,為和諧的關係開創出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