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打開通往歷史‧文化‧地理‧科普知識的大門!
開闊孩子眼界,就由這套書開始!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配合生動富趣味的插圖,帶你上天下地,由古到今,認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地理和科普知識。
《自然地貌大透視》
見識廣博的貓頭鷹導遊準備帶領我們認識地球上的不同地貌。先來了解一下地球是怎樣誕生的,這樣你會更明白各種地貌的形成原因。接着一起翻越高山,深入海洋,再游到不同的河流和湖泊看看,又逛逛美麗的山谷和平原。哎呀,為什麼會有火山和地震?它們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本書共分為8個章節,包括地球、火山、山脈、海洋、河流域湖泊、山谷與平原、沙漠及地震。
每個章節包含以下欄目:
貓頭鷹告訴你:提供與該章節內容相關的延伸知識,擴闊知識面。
詞彙解釋:解釋說明書中的專有名詞,增長知識。
在每個章節後,會有一個小總結、小測試或小活動,鞏固該章節所學習的知識,讓小讀者更容易掌握。
小讀者們,讓我們一起展開這趟精彩有趣的知識之旅吧!
本書特色
內容以孩子的角度出發,文圖配合得宜,表達深入淺出,適合孩子自己閱讀,從小培養對歷史、文化、地理、科普知識的好奇心。
版式設計易讀,語言輕鬆淺白,以充滿趣味性的插圖配合呈現內容,增加兒童閱讀興趣。
每個章節後附詞彙表,方便讀者掌握詞彙或查找相關內容重溫。
延伸閱讀
9789620868375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1:人類智慧大發明》
9789620868382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2:古代文明的奧秘》
9789620868399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3:解開自然現象之謎》
9789620868405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4:奇妙人體大解構》
9789620868665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5:多元藝術大探索》
9789620868672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6:世界民族大不同》
9789620868658 《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7:體育運動知多少》
作者簡介:
朱麗亞‧卡蘭德拉‧博納烏拉(Giulia Calandra Buonaura)
意大利兒童圖書作家,作品包括《大開眼界小百科》系列、“Il cavaliere Coraggio”、” Bau miao cip-cip”等。
維羅妮卡‧佩雷格里尼(Veronica Pellegrini)
兒童圖書作家,作品包括《大開眼界小百科 - 自然地貌大透視》。
阿爾貝托‧羅希尼(Alberto Roscini)
多年來的兒童圖書著作包括:”Il vulcano. Con adesivi. Ediz. illustrata”、”Il vetro. Con adesivi”、”La vista. con adesivi”等。
馬里奧‧托齊(Mario Tozzi)
意大利學者及散文家 ,也是一位作家和地質學家 。畢業於La Sapienza大學的地質科學學院 ,當時為地球科學研究員,目前是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第一位研究員,負責中東地中海地質演化。 從2006年到2011年,他主持了托斯卡納群島國家公園管理局,而從2013年起,他是古代阿皮亞地區公園的專員。
繪者
亞哥斯提諾‧特萊尼(Agostino Traini)
1961 年出生於羅馬。22 歲那年對設計和畫畫萌發興趣,透過自學,開始創作繪本人物和故事。1993 年,他的第一本書在德國出版。不久,他就在義大利出版了乳牛「摩卡」(La mucca Moka)的繪本系列,受到讀者的歡迎。
1998 年,他改用手繪和電腦上色的創作方式,推出一隻叫「cube」的藍色老鼠的繪本。之後,他就改用這種方式來作畫。他的太太寶拉也和他合作繪製繪本。
特萊尼已經出版了一百多本童書,除了乳牛「摩卡」,還有許多成功的繪本人物,例如:老鼠羅勃特、Mr. Water、貓咪保羅等。他的人物設計風格鮮明、輕鬆幽默,非常受小朋友歡迎,作品已經譯成德文、法文、俄文、匈牙利文、希臘文、韓文、日文、葡萄文、土耳其文、荷蘭文、英文、中文、捷克文等多國文字。
章節試閱
地球
根據古希臘神話的說法,地球最初是一片混沌的狀態。在這片混沌之中,歐律諾墨女神(Eurynome)出現了,她想在這裡跳舞,但找不到能夠擺放雙腳的地方。於是,她伸手一劃,便將海洋與天空分開。然後,她創造了一個蛇形的神,給他取名俄菲翁(Ophion)。他們結合後,生了一顆蛋。蛇形的俄菲翁將那顆蛋團團纏住,直到從蛋裡孵出了神奇的宇宙萬物──太陽、月亮、山脈和河流,還有花草樹木等各種生物。此外,俄菲翁的牙齒掉到土地上,生出了人類。
地球的起源各有各的說法,你對我們身處的地球有多少認識呢?它是怎樣構成的呢?趕快翻到下一頁看看吧!
地球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它的兩頭稍扁,中間略寬,有點像橢圓形。這與地球在四十六億年前形成的方式有關。
幾十億年前,宇宙中可能散布著許多塵埃和氣體,這些物質組成一個雲霧狀的天體。它像一個圓盤,以飛快的速度旋轉,同時吸入周圍的物質,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大,而中心又不斷壓縮,使中心溫度上升,後來形成了一個扁平的碟狀物――原始太陽。這個雲霧狀的天體繼續轉動,擴散成更大的圓盤,而當中的物質又在互相碰撞和結合之下,形成了太陽系中多顆原始行星,其中一顆就是地球。
在地球體積不斷增大的同時,由於無數微粒逐漸堆積在一起,互相擠壓,使地球內部中心的溫度不斷升高,固體物質開始變成熔融狀態,形成了岩漿。
到大約在三百五十萬年前,地球開始慢慢冷卻,岩漿變成堅硬的岩石,形成了地殼。最表層的岩石釋放出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升到天上,形成巨型雲團。隨後開始降雨,這場雨竟整整下了幾千年!大量的雨水在地殼上積聚,覆蓋了部分地殼,於是形成了海洋。
貓頭鷹告訴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段時期,人們以為地球是一個靜止的平面,處於宇宙的正中央,而宇宙中所有的星球,包括太陽,都圍繞著地球旋轉。直到五百多年前,科學家才發現,地球原來是圓的,而且會不停地自轉(轉一圈就是一天),以及圍繞著太陽公轉(轉一圈是一年)。
又過了一段時期,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圈(又叫大氣層),也就是一圈由氣體組成、包圍在地球外面的圈層,能阻隔大部分射向地球的太陽光線。
大氣圈可以分為幾個層,最高、離我們最遠的那一層叫散逸層,它距離地球表面約有一千公里!而距離我們最近的那一層就叫對流層,它的主要成分是氧氣。氧氣對我們很重要,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沒有了對流層,人類、動物和植物將無法生存,也不會有風、雲、雨等等。
據人類目前所知,地球是惟一明確存在生命體的行星,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體大約出現在四十億年前。
我們居住的這顆行星,可能因為有充足的水和氧氣,因而能孕育出生命。在海洋和大氣圈生成之後,地球上出現首批生命體,也就是一些結構極其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例如細菌和藻類。接著,出現了結構較複雜的水生動物,然後陸地上開始長出植物、出現不同的動物。就這樣經過不斷進化,人類也出現了,最終形成現在我們熟悉的地球的樣子。
貓頭鷹告訴你:「臭氧層」是指大氣圈的平流層中臭氣含量較高的部分,可吸收和阻擋太陽光裡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輻射,就像是一道保護屏障。可是,近年地球的臭氧層受到了嚴重破壞,「兇手」之一是一種叫氯氟烴的化學物質,它常在空調、冰箱等電器的冷卻劑裡面出現。我們應該少開空調,一起保護地球!
你有沒有想過要去地球的中心看看呢?
人類曾嘗試這樣做,但怎樣也進不了超過十五公里深的地底。要知道,十五公里這數字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因為要想到達地球中心,深度至少要達六千四百公里!
科學家至今未能準確分析出地球的內部結構,他們只能通過一些資料來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例如地震波的傳播方式。經過分析和研究之後,科學家發現,地球是由很多層構成的,這有點像洋蔥呢!
我們的星球是這樣構成的:生長著植物的土壤和土壤下面的部分叫做地殼,深度有五公里到七十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深度大約是二千九百公里。由地殼去到地幔的上層部分,我們叫它做岩石圈,在岩石圈下面則有軟流圈。
在地球的中心,可以找到溫度極高的地核,它由液態的外層(外地核)和固態的內層(內地核)組成。地核的溫度可超過攝氏六千度,可見地球的深處是由熾熱的物質組成的。
貓頭鷹告訴你:研究地球的起源、內部結構、外在地貌、地球的演變等方面的學科,叫做「地質學」,而這方面的專家就叫做地質學家。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幅地質地圖,是1815年英國地質學家威廉‧史密斯繪製的。
地殼由好幾塊板塊組成,就像拼圖一樣。最初,所有板塊都是連在一起的,沒有分割開來,這個模樣的地球稱為「盤古大陸」。
後來,板塊慢慢地移動,使板塊與板塊之間互相碰撞、摩擦。有的因互相擠壓,導致其中一塊被慢慢地壓到地幔裡,又或是兩塊板塊互相背離,向兩邊拉開。各板塊經過上百萬年十分緩慢的移動,才形成今日我們認識的樣子。隨着板塊繼續移動,可能很多年之後,地球的地形分布又會有所轉變。
板塊運動還會使地球表面發生巨大變化,例如出現地震和火山爆發,從而改變地貌。
風和水也會改變地球表面的樣子。就像水經過河床時,會帶走從河床剝落出來的沙石,並把沙石沖到別的地方堆積起來。高山受到風的侵蝕而出現岩石崩裂,可以導致高山變成平地。又如冰川融化出來的水流入石隙,再次凍結起來時會令岩石脹裂。而冰川移動時,就會將這些碎塊和冰一起帶走。還有海水的進退也會侵蝕沿岸地方,但同時又把物質堆積,最終形成海岸和沙灘,或是把海邊的岩石雕刻成不同的模樣。
貓頭鷹告訴你: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到太空。人造衛星也就是無人太空船,可以用於通訊、觀測氣象、為地球和太空拍照等等。通過人造衛星,我們可以拍攝到更精細的地球表面畫面。從太空看地球,跟我們坐飛機時從高處往下看,是十分不同的呢!
現在就讓我們回顧一下有關地球的知識吧!你懂得回答以下的問題嗎?說說看。
地球是怎樣誕生的?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最初出現的生命體是怎樣的?
有什麼包圍著地球?
地球的內部構造是怎樣的?
地球在兩億年前和現在的樣子有什麼不同?
詞彙解釋
宇宙:地球、太陽、月亮等天體所在的廣闊空間,是人類一直以來研究和探索的對象。
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的一系列天體,主要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共八顆較大的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2006年,原本屬於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被降級,使太陽系變成只有八大行星。
地殼:地球的表面,可分為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也就是地球上只有陸地或只有海洋的地面。往地球中心方向依次數過去,地殼之下還有地幔和地核。
單細胞生物:僅有一個細胞的有機體,大多是細菌和藻類。
軟流圈:位於岩石圈之下去到地幔的上層部分,有溫度極高的岩漿,形成對流。
板塊:組成地殼表面的部分,也就是把地球分成一塊塊的模樣,而同一塊板塊上可以有陸地和海洋。
地球
根據古希臘神話的說法,地球最初是一片混沌的狀態。在這片混沌之中,歐律諾墨女神(Eurynome)出現了,她想在這裡跳舞,但找不到能夠擺放雙腳的地方。於是,她伸手一劃,便將海洋與天空分開。然後,她創造了一個蛇形的神,給他取名俄菲翁(Ophion)。他們結合後,生了一顆蛋。蛇形的俄菲翁將那顆蛋團團纏住,直到從蛋裡孵出了神奇的宇宙萬物──太陽、月亮、山脈和河流,還有花草樹木等各種生物。此外,俄菲翁的牙齒掉到土地上,生出了人類。
地球的起源各有各的說法,你對我們身處的地球有多少認識呢?它是怎樣構成的呢?趕快翻到...
目錄
地球——P.7
火山——P.19
山脈——P.31
海洋——P.43
河流域湖泊——P.55
山谷與平原——P.67
沙漠——P.79
地震——P.91
地球——P.7
火山——P.19
山脈——P.31
海洋——P.43
河流域湖泊——P.55
山谷與平原——P.67
沙漠——P.79
地震——P.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