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德國漢諾威有一鄉紳名叫明希豪森(Baron Munchhausen.1720-1797年),早年曾在俄羅斯、土耳其參與過戰爭。退役後為家鄉父老講述其當兵、狩獵和運動時的一些逸聞趣事,從而名噪一時。後出版一部故事集《明希豪森男爵的奇遇》,其中有一則故事講到他有一次行遊時不幸掉進一個泥潭,四周旁無所依,於是其用力抓住自己的辮子把自己從泥潭中拉了出來。
這個故事被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1994)的門徒、德國當代批判理性主義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Hans Albert,1921-)借用來批判啟蒙時期的兩個傳統哲學,即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在阿爾伯特看來,任何科學的命題都可能遇到“為什麼”之無窮追問的挑戰。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會就任何陳述或命題的理由、基礎或根基提出疑問。
比如,假如一個人支持自己結論的理由是另外一個或一套命題,那麼這個命題或一套新的命題就相應地接受人們不斷地發問。這個過程將會一直進行下去,直到出現下面三種結果:一,無窮地遞迴(無限倒退),以至無法確立任何論證的根基;二,在相互支持的論點(論據)之間進行循環論證;三,在某個主觀選擇的點上斷然終止論證過程,例如通過宗教信條、政治意識形態或其他方式的“教義”來結束論證的鏈條。這三種結果就被阿爾伯特稱為“明希豪森一三重困境”(Munchhausen-Tril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