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60、70年代,美國賓州大學助理教授的Aaron T. Beck醫師,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發展出認知治療模式,為當時仍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潮流,帶來了重大的變革與貢獻。認知治療模式並逐漸在往後的三、四十年間日益成熟茁壯,成為當代心理治療的主流思潮,不僅在臨床應用上獲得大量的研究支持,也造福無數心理疾患的求助者。如今,認知行為治療不僅已經奠定其在焦慮症、憂鬱症以及恐慌症的療效地位,其它像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各類型的畏懼症,以及諸如下背痛、結腸炎、高血壓等許多慢性疾病,認知行為治療模式也被證實同樣有效。
我們這群譯者從事臨床心理衛生工作已有多年,無論是提供個別、團體心理健康服務、督導學生臨床實習或是各類講座授課,認知行為治療的思維與概念都在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是吾人在實務中應用相當廣泛的一門學科。
目前坊間有關認知行為相關的參考書目琳瑯滿目,常常令許多學生、實習生、新手治療師以及資深工作者目不暇給,而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又或者在面對個案時,往往容易流於形式與落入工具的僵化使用,而忽略了對個案狀態的理解與同在。而有關認知行為學派看待個案問題的理論觀點、個案概念化的架構與步驟、如何適切運用認知模式的技巧來協助案主、妥善使用相關的架構工具以增進治療效果、評估個案是否適合認知行為治療,以及面對阻抗的個案如何因應等等,都是吾人臨床實務上常見的重要議題。在本書中,上述的問題皆有觀念詳細、條理清楚的介紹及說明。
本書作者Judith Beck博士,不但是Aaron Beck醫師的女兒,同時也是Beck醫師認知行為理論的嫡傳弟子,其理論涵養與實務歷練皆深受同業肯定,無庸置疑。其著作更受Beck醫師的大力推崇與讚賞,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透過本書的問世,Judith Beck博士希望可以為認知行為療法提供一個清楚而明確的架構,透過實務中真實案例的說明,引導吾人探究並厚實認知行為模式的原理原則與基本概念,完備良好的實務與理論基礎。
本書初版甫問世,便獲得許多讀者的支持與肯定,也成為國內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指定的參考用書。在第二版中,作者更是將全世界讀者回饋的精要融入新版的編撰中,以期能夠提供讀者重要的元素及提醒。無論是各相關領域的學生、研究生,或是新手,乃至於資深治療師,本書都相當值得參考閱讀,以持續精進本職學能。
陳品皓、羅愔愔、曾孟頤、蔡佳縈
臨床心理衛生專業工作者
原推薦序
我對於《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Cognitive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的第一版能獲得如此成功的迴響,感到相當高興。這本書對於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中提供了新的理解與學習,而我相信對於剛踏入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來說,也會受到相當的歡迎。而大量快速的研究與觀點的拓展不斷推動這個領域朝向令人振奮的新方向,我對於本療法能夠融入各種概念結構及為治療病人的努力表示讚賞。
我想要帶著讀者回到認知療法剛發展的那個年代。當我第一次開始用一連串治療程序,也就是我後來所謂的認知療法(現多半稱為「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病人時,我完全不知道這個與我過去所受的精神分析法完全南轅北側的療法,將會指引我到什麼樣的方向去。根據我的臨床觀察、系統化的臨床研究以及實驗心得,我推論出在憂慮或焦慮的精神症狀中,其核心議題可能跟某些思考的障礙有關,這些疾病反映出病人在解讀某些特定經驗上的系統性偏差。當我對患者指出他的解釋性偏誤,並且提供了其他可以選擇的思考方式後,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減輕患者的症狀。而教導患者使用這些認知技巧可以幫助他們持續的進步。這種專注於此時此刻的問題模式,幾乎可以在短短的十至十四週之間完全改善患者的症狀。之後,我們的研究團隊、臨床醫師以及研究人員的研究也都一致支持了這種療法應用在焦慮症、憂鬱症及恐慌症的效用。
在1980年代中期,我可以這麼說,認知療法是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法。它包含了幾個特點:(1)理論的人格及心理病理模式有實徵的研究支持;(2)治療的理論是由一系列的原則與策略所組成,並且緊密的與心理病理的模式結合;(3)來自臨床研究結果的實徵證據支持本療法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