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香港移交已是上個千禧年的舊事了,然而這個帝國的場景,權力轉移的典範,仍會在本世紀牽動臺灣的未來,而香港在「一國兩制」架構底下的運作,也會微妙地影響兩岸關係的溫度。
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全球化的紀元,香港在政治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所及的範圍,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包括國際金融機構、跨國公司,以及可口可樂、新力、迪士尼的「影子帝國」在背後推動著這個商業城市的運作。這些資本家在新的政治氣氛、新的經濟情勢,以及面對上海的崛起,有什麼樣的表現?這也正是本書作者,也是駐港資深新聞記者賈利克所要處理的話題。
一個世紀之前,包括臺灣、江南、香港的經濟圈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之下,或成為殖民地,或成為租界,而各有不同的命運。一個世紀之後,這三塊次區域又以新的身分,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形式、樣貌,進行不同程度的合作與廝殺。
臺灣在這波上海熱裡頭,或許不應該只把眼光侷限在中國大陸江浙閩的沿岸,而至少應該從整個東海、南海的政治經濟區的眼光來尋求未來的定位。香港,當然是其中之一。
香港與台灣都面對一塊有十幾億人口、勞工充沛、工資低廉的經濟體,但是香港比台灣更早面臨產業出走、調整經濟結構的課題;香港的生意人比台商更早發展與北京應對的模式,而台灣在 2001 年所遭逢的失業率提升、股匯市受挫、房地產不振,和 1998 年香港經濟面的狀況,有一定程度的類似之處。
台灣可從香港學到的地方,遠比想像的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