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上古文獻學跋文跋
我於二○○五年在文化大學開上古文獻學這一門課。
我個人講話速度太快,不用講義,學生根本吃不消。因此上課前均發講義,供同學參考。二○○六年將課堂講義與其前發表有關上古文獻之論文彙編成冊印行。因此本書包含兩組材料,一是嚴謹之論文,一是鬆散之講義,體例因此而顯得不夠一致。
論文中之〈羅振玉對甲骨學的貢獻〉,發表於《中華民國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時間為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羅振玉對簡牘學之貢獻試探〉,發表於《第二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時間為二○○二年五月。〈春秋戰國之揣摩與順說術〉,發表於《中國上古史專刊》第一輯,時間為民國九十年元月。〈從出土簡帛資料研析「法家歸本於黃老」之真義〉,發表於《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時間為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出土簡帛兵學資料對先秦兵學思想之定疑補闕作用試析〉,發表於《第三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時間為二○○五年五月。
上古文獻為中國文化之銘印(第一印象),影響此後二千多年中國文化之發展。中國各代代表文化是兩漢經學、魏晉清談、隋唐經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這些實際不過是先秦文化之支流。兩漢經學不過是十三經之章句訓詁、微言大義;魏晉清談只論及道家之放者──老、莊;宋明理學只就儒家之「心性」作發揮;清代樸學又走回漢人老路,經由訓詁、音韻瞭解先秦典籍之真實意涵。民初學術思想紊亂,有人以「讀經」為解救手段。但先秦典籍精深,沒有好的嚮導,後學者無由進入經典之勝境。因之胡適以為「現在我們還不配讀經」。本書希望能具發蹤指示之功,幫後學者輕易進入先秦學術之勝境。
中國人講文獻,文是典籍,獻指賢人。本書上編談獻,介紹收集、整理、解釋典籍有功之賢人,讀其書而知其人,藉此瞭解治學之方。下編談文,談典籍之架講、內容、價值及影響。
本書編著目的原本只是為修此門課之學生在學習上提供一些方便,涉及範圍有限。盧瑞琴小姐有意推廣學術,願再版此書,本人以為此為有正面意義之事,因此樂觀其成。
羅獨修識於民國百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