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爸爸一起整理和回顧生命,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全球頂尖流行病學家、現任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與投身安寧關懷的女兒陳怡如,他們無話不談,可以閒說家常,也有深刻的生命思考。
怡如讀大學時,每個週末爸爸開車載她回宿舍的路上,父女倆總是天南地北的聊天談心,爸爸經常以男性的視角給她一些新眼光來看待事物。自從結婚後,這樣的時光很難再有。為了彌補缺憾,於是他們展開了這個對談共筆的計畫......
這些父女談心的內容,有關於父親原生家庭傳承的美好價值,有戀愛、結婚、為人父母的心路歷程分享;有工作與服務的學習與反思,也有關於信仰、金錢觀與人際關係的討論;從生命與受苦的意義,到看待死亡與死後世界,也探討當前的幾個重大議題,以及關於環境與自然的討論。
選擇伴侶時,如何確定對方是「對的人」?
如何看待與調適世代之間的差異?
怎麼應對失敗,跟失敗學習?
價格與價值如何區分?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當中最珍貴的是什麼?
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是什麼?如何面對環境的變遷?
對話觸及不同面向,雋永深刻,溫暖且睿智,儘管有理性與感性衝撞,也能看見不同世代如何同理、共感,探尋生命的重要意義。
在這變動不安、未來難以掌握的當下,陳怡如的提問反映了青壯世代的迷惘,而陳建仁恰如一位溫暖的長者,給予讓人感到安心的回應,引領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怡如相信,她跟爸爸的對話能為世界帶來更多安定力量,而也是她渴望讓人們認識的父親的模樣。
你有多久沒和爸媽好好聊聊了呢?
【誠摯推薦】
李遠哲 諾貝爾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念真 知名導演、作家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業顧問
林信男 台大醫學院教授、精神科權威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
洪山川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洪愛珠 作家
翁啟惠 中硏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特聘研究員
楊育正 前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蔡英文 前總統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陳建仁
現任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理學博士,專長為流行病學、人類遺傳學、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所長、院長。先後當選中央研究院、世界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梵蒂岡宗座科學院之院士。
著有《流行病學》《環境與健康》《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小大人公衛素養課》《因果螺旋》等書。
陳怡如
心靈陪伴者。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緩和醫療碩士,曾任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關懷師、台北榮總大德病房全人關懷師、新店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安寧護理師。現為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全人關懷師、天主教健康照護牧靈中心培育組組長。
專長為靈性關懷、哀傷撫慰,心靈成長與探索,以及安寧療護。譯作有《天知道你失去的痛》,著有《陪你走過疾病四季:致 每一位勇敢的鬥士及愛你的家人》,牌卡設計作品《幸福導航卡》、《生命復甦卡》及《暖心祝福卡》。座右銘為「願孤單的人得擁抱,哀慟的人得安慰」。
章節試閱
【書摘1】
同理他人的起點
在阿公因工作遷徙,一家人不得不分隔南北兩地時,爸爸主要與阿公一起生活。他談道,「阿公從來不打罵,也給我們很大的包容,即使我們小時候很任性,他也都能夠接受。」
爸爸談起一個令他至今難忘的事件。時隔多年,老爸轉述這件事,仍恍若昨日。
當時,阿公請一位姑姑幫忙打理家務,也負責中午替老爸送便當。有天,姑姑因事耽擱比平時晚到,國小的老爸等了半個多小時,等到一起等便當的同學都已經離開了,只剩他一人。累積的埋怨和怒氣,鼓脹地悶在胸口,在姑姑帶著便當前來的那一刻爆發。「我很生氣說地說:『我不吃了』,然後轉身就走了。」
當天返家,阿公找爸爸問起這事。
爸爸轉述阿公的話,語氣低沉而溫柔:「阿仁,你今天怎麼會對姑姑這樣做,怎麼了?」阿公覺得這樣對姑姑不太禮貌,姑姑回來也都哭了。阿公又接著問:「阿仁,為什麼你這麼生氣?」
「我在那邊等便當,等了半個鐘頭耶,同學們都走了!我沒有時間吃飯,當然就不吃了啊!」
「那你自己去福利社買一些東西吃嗎?」阿公問老爸
「我沒有錢啦!」
爸爸很生氣,除了中午餓肚子,也賭氣不吃晚飯。
隔天一早,阿公塞了五塊錢在爸爸手裡:「阿仁,這五塊錢給你當零用錢,到福利社買東西。」
老爸語帶哽咽地跟我說:「那時一塊錢的零用錢就已經很多了!他給我五塊。我跟我爸說……」爸爸停頓了一下,肩膀輕輕抖動著。
「那時候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我理解爸爸激動的心情。
爸爸哽咽:「我說我錯了,我不願意拿這個錢。」
「阿公他從頭到尾沒有說我那樣的任性不對,他只有說,因為家裡的狀況,他確實沒有給我們很多零用錢買東西。」
爸爸說,回想起來,那是阿公一生當中事業最不順利的時候,也和阿嬤分隔兩地。這件事發生在他小學四、五年級,讓老爸深切學習到自己不能那麼任性妄為、自我中心。
「我要考慮到姑姑已經很辛苦幫我們顧家,我還這樣對待她,是不對的。我也讓爸爸這麼難過,他那時是最辛苦難熬的時候,只能去學校兼課賺錢,我竟然跟他講說『我就是沒有錢』,好像錢對我來說多麼重要,可是這對他來講是很艱難的。我覺得我對爸爸這樣講,是還滿殘忍的。那次我跟他兩個人抱頭痛哭。」
阿公和老爸兩人抱頭痛哭?我翻找著腦海中與阿公相關的記憶:「欸!我沒什麼看阿公哭耶。」
老爸附和到:「對啊,我也很少看到妳阿公哭,真的就是那個時刻。」
「他也希望可以給你們更好的。」我說。
「對,但是他那個時候不可能。在他這麼困難的時候,我還給他增加困難,我很不捨。這是我們父子抱頭痛哭的唯一一次。」
這是一段爸爸和阿公很親密的經驗。爸爸說就連他高一時阿嬤因心臟病驟逝,也不見阿公像那次痛哭。
當時的爸爸只是國小四、五年級的男孩子,正要進入叛逆的青春期,但這起事件,讓爸爸真正體會如何同理他人的難處。「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而且在其中阿公都沒有責罵過我任何一句話。」
我也相當佩服阿公這一點:「阿公聽你講事情經過的時候,他不是先罵,他是先問你為什麼,了解你行為背後的原因。阿公真有智慧。」聽著爸爸回憶起阿公的寬容,不禁讓我聯想到,在我的生活當中,也有這樣的一位父親,和阿公一樣,從來不會因為孩子做錯事而打罵!「這跟你很像耶!一般人通常會因為孩子做錯事就直接責罵,可是你會去試著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
我不禁想起,爸爸曾分享過的阿嬤的故事。「我想到阿嬤的那件事耶。」
爸爸說過,小時候的他和他的弟弟阿德叔叔人稱「七爺八爺」,非常頑皮,常常鬥嘴吵架,甚至打架。年長許多的大伯,時常兄代父職,管教兩個小弟。
「大伯有點像嚴父的角色。」
「對,因為妳阿公不是嚴父,他是慈父,那阿嬤就更不用說了。」爸爸帶著笑意訴說著,即便已是72歲作阿公的人了,談起阿公、阿嬤,還是能感受到老爸兒時被父愛、母愛充滿環繞的幸福感。
有次,爸爸和阿德叔叔吵架吵得很兇,爸爸一氣之下,把阿德叔叔最喜歡的玩具弄壞了,阿德叔叔當場大哭了起來。阿嬤看到就說:「你們兩個人給我過來!」兩個小男生知道自己錯,就低著頭走了過去,等著一頓責罰。
還沒做什麼事情呢,阿嬤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媽媽我實在不會教孩子,把你們教到一天到晚吵來吵去,而且你還把你弟弟最喜歡的東西弄壞了。」講到這裡,爸爸眼泛淚光:「她就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老爸陷入思念慈母的回憶裡,停頓了好一會兒,才又接著說:「我跟弟弟兩人馬上就愣住了,哇,我們的媽媽這麼好,怎麼說她不是好媽媽呢?明明是我們兩個皮得要死,她卻說是她沒有好好教我們,才讓我們吵架。」
「那個時候你大概多大年紀啊?」我不禁好奇問道。
「我小學六年級,阿德叔叔四年級。」從此,老爸就再也不曾和阿德叔叔激烈爭吵過,因著母親的寬容與淚水,兄弟們學會互相友愛,不再惹母親難過。
「在我小學四、五、六年級這段時間,是阿公工作最低潮,阿嬤也很忙的階段,這是我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我開始體會到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
我細細咀嚼著父親關於阿公、阿嬤的珍貴回憶,覺得自己何其有幸,有這樣一對祖父母,將這份對人的慈悲、寬容、平等與尊重傳承給了我的父親。讓我的父親也能讓他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學生和長官們都能經驗到這樣被重視與平等的對待。我也深信父親這樣待人處事的道理,也從身教中帶給了我們這些後輩,讓我和妹妹可以看見那些受苦的人,妹妹念人權和人道救援,我則關懷末期病人和哀傷者。也不禁思考:那我和先生又傳承了什麼給我們的孩子呢?
【書摘2】
婚姻是愛情的搖籃
「很多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過我覺得,婚姻其實是愛情的搖籃。」爸爸說。婚姻是愛情的搖籃?有意思。
爸爸繼續說道:「因為結婚以後,更能好好地去培養兩人之間的愛情。兩個人交往的時候相對單純嘛,我愛你、你愛我就完了;可是當兩人結為夫婦,就要照顧兩個人的原生家庭。」就像那句話說的,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
「那不是更容易有摩擦嗎?會不會搖籃搖著搖著就破了?」我不解。
「有些人認為,兩個人談戀愛時每天甜蜜蜜地膩在一起,結婚以後,事情多了,生小孩後,兩個人的時間少了,所以夫妻就慢慢地冷淡了。」爸爸繼續說:「但我覺得,愛是不斷擴散的。兩人結婚,就把愛分給對方的家人,有了小孩,就把愛分給小孩,同樣地,有孫子也要把愛分給孫子。當你這樣一路走來,你就會發現愛情是隨著歲月愈來愈濃厚,像酒一樣愈陳愈香醇。當然中間會有很多衝突,但就像聖經講的,兩個人相處要有愛。愛是什麼?愛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是很基本的。」
爸爸停頓一下說:「我們已經結婚四十七年了呢。」
「對啊,真的很厲害。」我由衷地讚嘆。
「你們有一天也會的啊!」爸爸和藹地笑著。「這一路走來,我和媽媽都覺得,在這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的過程中,彼此越來越心靈相通,就像我們當時在邀請卡上畫的同舟共濟一樣。」
「所以你沒有什麼變耶!你對婚姻跟家庭的想像,其實跟結婚的時候是很一致的。」這真是不容易,要怎樣才能像爸爸媽媽這樣,四十七年攜手走來始終如一?
「對,我那時候對婚姻家庭的想像,就是跟媽咪結婚,然後有很多孩子,現在你們結婚生子,我們也有了孫子。一路走來真的就跟我們當時勾勒的藍圖一樣。」爸爸露出滿足的笑容:「我覺得我這一生的家庭很美滿。對我來說,家是一個很重要的避風港,每天工作的勞累或在外的不愉快,回家就能夠得到安慰、支持和鼓勵。我和媽咪都很努力營造這樣一個家的氛圍。結婚成家、子孫繞膝,這對我和媽咪來說是很美好的樣態。」
婚姻是愛情的搖籃,我咀嚼著爸爸的婚姻智慧,也反思起自身婚姻的狀況。
「的確,我覺得結婚比戀愛更有愛的感覺,對我來說,比較踏實。」爸爸先隻身到美國,一年後再接媽媽和我過去。我和爸爸的情形很像,先生宣名先到比利時讀書兩年,婚後我才到歐洲,兩人要一起在新的地方開展新的生活。而我也很慶幸,相較婚前的相處,和先生一起生活並無太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我也很同意爸爸的說法,婚後兩人的愛並不會被其他家人和孩子瓜分殆盡,反而因為更能參與彼此的生活,而愈加深厚。「之前宣名也講過類似的話,夫妻兩人就是一條線,生了小孩就有第三條線,夫妻間多了很多連結,因為不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人生也會增添許多樂趣。我跟爸媽比較像,我也喜歡子孫環繞的感覺。希望至少有兩個孩子,不限定性別。」
「有件事我也覺得很重要,對待伴侶就要像對孩子一樣,給他一個港灣,讓他有滿滿的安全感。除了安全感,還要給他足夠的自由,讓他做自己。我先生就很支持我去實現我的夢想,成就我的工作,雖然他知道我的身體比較不好,會適時戳我一下:『你個性很像你爸,可是你的身體不像,所以不能像你爸這麼拚。』」先生總是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在我連假外出帶課程或參加避靜時,他和我婆婆都會幫忙照顧小孩,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同樣地,我也給先生很大的自由去做他自己,支持他的選擇。
每個人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樣貌都不同,老爸的同舟共濟、和我的同甘共苦,都是一種。當然,你可能也有不同的選擇和對家的樣貌,其實,我覺得只要在愛中,彼此能一同成長,活出真正的自己,彼此包容、彼此相信,歡喜做、甘願受,其實都好。我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這樣充滿愛的家庭,讓我能相信婚姻是愛的搖籃。
【書摘1】
同理他人的起點
在阿公因工作遷徙,一家人不得不分隔南北兩地時,爸爸主要與阿公一起生活。他談道,「阿公從來不打罵,也給我們很大的包容,即使我們小時候很任性,他也都能夠接受。」
爸爸談起一個令他至今難忘的事件。時隔多年,老爸轉述這件事,仍恍若昨日。
當時,阿公請一位姑姑幫忙打理家務,也負責中午替老爸送便當。有天,姑姑因事耽擱比平時晚到,國小的老爸等了半個多小時,等到一起等便當的同學都已經離開了,只剩他一人。累積的埋怨和怒氣,鼓脹地悶在胸口,在姑姑帶著便當前來的那一刻爆發。「我很生氣說地說:『我...
作者序
【推薦短文】
同在中研院服務,我常見到陳建仁院士,他總以專業、誠摯態度應對每件事情,令人敬重。閱讀此本父女間的「對話錄」,書中坦率且深入的對談,讓我更加理解陳院士在公私領域所展現的深厚智慧、謙遜與關懷,也得以窺見他身為父親、丈夫與公僕的多重面貌。
本書不僅是父女之間的談心,更是關於理想、責任與成長的對話,也引領反思人生與社會的重要課題。相信讀者能從此書的思辨過程,探尋生命的重要意義,衷心推薦。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一位受人景仰的父親與已身為人母的女兒的對談,輕鬆之間,勾勒了一個美滿和樂的家庭和他們的故事。有溫馨感人的生活片段,有深刻睿智的生命思考。話題觸及人生方方面面,尤其從宗教觀中談社會、價值問題,雋永深刻。父女之情更是躍然紙上,令人稱羨。
——翁啟惠(美國Scripps研究院化學講座教授、中硏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特聘研究員)
【推薦短文】
同在中研院服務,我常見到陳建仁院士,他總以專業、誠摯態度應對每件事情,令人敬重。閱讀此本父女間的「對話錄」,書中坦率且深入的對談,讓我更加理解陳院士在公私領域所展現的深厚智慧、謙遜與關懷,也得以窺見他身為父親、丈夫與公僕的多重面貌。
本書不僅是父女之間的談心,更是關於理想、責任與成長的對話,也引領反思人生與社會的重要課題。相信讀者能從此書的思辨過程,探尋生命的重要意義,衷心推薦。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一位受人景仰的父親與已身為人母的女兒的對談,輕鬆之間,勾勒了一個美滿和樂的...
目錄
前言 成為黑暗中彼此的點點星光輯一 家庭——美好的傳承
1 感謝天主的賜予
2 愛的責任
3 三代之間
4 欣賞與理解世代的差異輯二 工作——學習與服務
5 失敗是踏腳石
6 成為老師和科學家
7 從政生涯的學習與公眾服務 輯三 信仰——金錢觀與人際關係
8 要有多少錢才夠?
9 從信仰中看見生命意義與價值
10 身為一位天主教徒
11 人際關係的修復與和好輯四 生命——愛與受苦
12 自我實現,與幫助他人自我實現
13 愛與連結
14 受苦的意義
輯五 死亡——死後世界與末日想像
15 死亡的經驗、看法與感受
16 末日與死後世界的想像
輯六 群體——議題的思辨與討論
17 從愛的視角看同性婚姻
18 從利他出發的代孕服務
19 廢死底下的真義
輯七 環境——變遷與應對
20 疫情之後的我們
21 迎接AI新時代
22 與自然和諧共好後記
來自古倫神父的祝福給女兒的一封信
給老爸的一封信
前言 成為黑暗中彼此的點點星光輯一 家庭——美好的傳承
1 感謝天主的賜予
2 愛的責任
3 三代之間
4 欣賞與理解世代的差異輯二 工作——學習與服務
5 失敗是踏腳石
6 成為老師和科學家
7 從政生涯的學習與公眾服務 輯三 信仰——金錢觀與人際關係
8 要有多少錢才夠?
9 從信仰中看見生命意義與價值
10 身為一位天主教徒
11 人際關係的修復與和好輯四 生命——愛與受苦
12 自我實現,與幫助他人自我實現
13 愛與連結
14 受苦的意義
輯五 死亡——死後世界與末日想像
15 死亡的經驗、看法與感受
16 末日與死後世界的想像
輯六 群體——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