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古建築》包含既有常規所稱的古建築,如:亭、台、樓、閣、堂、宮、城、關、榭、館、廊、軒、廬、齋、墓等;也有屬於古建築的小單元,如:門、窗、階、牆、柱、樑、鬥、拱、天井、欄杆、門檻等;同時還談論古建築的造景,如:假山、石獅、壁畫、屏風、簾幕、鐵馬、虎櫥、噴泉、植籬等。
本書打通文、史、哲、藝的阻隔,豐富的內容融合了知識性、趣味性與文史價值,讓讀者悅然而閱。
本書特色
中國的建築有兩種特色:第一,體現一種倫理道德觀念,讓人尊德守序,去惡崇善;第二,體現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蘊。作者聶鑫森旁徵博引,談論中國古建築的種種特色,融合知識與趣味,帶領讀者如何觀賞中國建築物之美與其典故。
封面文案
這是一本談中國古建築的小書
讓我們用目光、用手、用心,
去輕輕地觸摸古建築,
去諦聽它們的滄桑往事,
去感悟它們的文化內蘊,
去體味它們的餘風流韻。
作者簡介:
聶鑫森,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畢業。出版過五十餘部小說、詩集、散文等專著。
章節試閱
愛上層樓
在中國古代,樓不僅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建築形式,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複雜的情感因素。翻開歷朝歷代的詩文集,關於樓的詞彙實在是太多了:高樓、小樓、樓臺、紅樓、翠樓、西樓、瓊樓、龍樓、鳳樓、江樓、山樓、畫樓……因文人墨客的細緻描繪,樓不僅只是各種建築材料的組合,而且具有活的靈魂、活的情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樓,重屋也」(《說文解字》),兩層以上的房屋,便是樓了。最早的樓,相傳出現於西周康王執政時期,函谷關令尹喜為迎候神仙降臨,在終南山北麓修建了一座草樓。此後各種形式的樓,便紛紛出現,城樓、箭樓、敵樓、角樓、鐘樓、鼓樓,建在高高的城臺上;供佛用的樓,中間修建為空筒式,以便容納體量高大的神佛;藏書樓前面皆有水池,以防火患;戲樓則是娛樂之所;而更為人喜聞樂見的是那種建在風景名勝地的樓,造型美觀、雄奇,體現「樓以眺」的功能,可讓人憑倚樓外的欄杆以窮千里之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晏殊《蝶戀花》)。
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分別屹立於洞庭湖、贛江和長江邊,樓閣崢嶸,造型精美,在歷史的流轉中,忽毀忽修,一直廝守到現在,已經成了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了。關於名樓的歷史沿革,建築風格,以及名人留下的墨蹟、楹聯、詩文,永遠散發著醉人的芬芳。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神州大地永不殞滅!我曾數次登岳陽樓,深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情操所感動,面對浩淼的湖水、悠淡的遠山,塵俗之念一時盡去。
古人登樓遠眺,賞景觀光,往往感時傷事,寄託一種高遠的懷抱。「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唐‧杜甫《登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南鄉子》);「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宋‧朱敦儒《相見歡》)。他們抒發的是一種悲壯的愛國之情,以及不能為國為民分憂的身世之歎。
對於足不出戶的古代婦女,登樓遠眺,成了她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途徑,以此來寄託對遠行人的刻骨思念。「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王昌齡《閨怨》);「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唐‧溫庭筠《憶江南》);「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宋‧晏幾道《臨江仙))。
對於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樓往往是他們一種生存空間、一種生活形態的象徵物,當時移世易,以及身世浮沉之時,面對樓及樓中樓外景物,其感慨尤為深重。南唐李後主李煜,在國破家亡之際,吟道:「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破陣子》)在作了俘虜之後,他感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古樓猶在,新樓峙立,讓我們在閒時登樓,遠眺神州壯美風光,「愛上層樓,愛上層樓」(宋‧辛棄疾《採桑子》),為賦新詩豈有愁!
臺觀四方而高者
唐代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七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在現在的南京,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五色大鳥三隻,翔集山上,時人認為是鳳凰,築臺於山上,稱山為鳳臺山,稱臺為鳳凰臺(見《太平寰宇記》)。另一位唐詩人杜牧有七絕《赤壁》傳世:「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銅雀」是指曹操耗資巨大在鄴城所築的銅雀臺,臺上建築所蓋之瓦,是用鉛丹雜胡桃肉搗治而成,不滲漏,且雨過即乾(見《春渚紀聞》)。
何謂為臺?臺原指高而平的建築,「臺觀四方而高者」(《說文》)。古代的名臺,一般都很高,或築於山頭,或平地而起,「臺多方形,以土築壘,其上或有亭榭之類」(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如邯鄲的趙王臺高達七米,亳縣的章華臺高有百仞。
我國築臺的歷史非常久遠,如《詩經》中便記載:「經如靈臺,經之,營之。」從春秋戰國到漢魏,築臺之風一直很盛。其原因何在?其一,高臺多為帝王興建,造宮殿造臺榭,都為炫耀一種威嚴與富有,如楚王造章華臺,召見他國使者,使者登臺要三休方達。其二,供帝王貴胄尋歡作樂,如銅雀臺,曹操的姬妾大都集中於斯,急管繁弦,舞影翩翩。其三,「當時盛遊獵之風,故喜園囿,其中最常見之建築物厥為臺。……可以登臨遠眺」(梁思成《中國古建築史》)。在另一些典籍中,也有為帝王築臺作辯解的,《五經異義》中說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方造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而《呂覽》則說築高臺是「足以避燥濕而已矣」,似乎就有「美化」之嫌了。
隨著歲月更替,臺這種建築的功能開始有所延伸。道家崇尚仙道,築臺只為求仙,陝西周至樓觀臺,老子在此講授五千言的《道德經》;漢武帝通道,在長安建通天臺,因高臺接天,似乎離神仙很近。而音樂家築臺,只為聲可傳播廣遠,如戰國時的大音樂家師曠在開封造繁臺(原名吹臺,繁姓住其側,故改名為繁臺)。還有漢中的拜將臺,是韓信受封大將軍之處;吳中的讀書臺,是呂蒙研讀典籍之所;桐廬的釣魚臺,東漢時的隱士嚴光在此築臺釣魚,怡然自樂。近代所建紫金山天文臺,則為觀天象所用。
臺還成為一種紀念性的建築。湖南桃江縣桃骨臺上的天問臺,因傳聞屈原在此作《天問》名詩,乃築臺以紀。四川樂山縣的爾雅臺,傳聞漢代郭璞在此注釋《爾雅》,後人乃築臺為念。還有老作家汪曾祺的故鄉高郵有文遊臺,以紀念蘇軾、孫覺、王鞏等名流在此文酒詩會,令人景仰。
臺在典籍中,又被引申為官署官衙的稱謂,如御史臺、秘書臺;再由此引申為官銜,如撫臺、道臺、學臺。也常被用作稱謂的敬詞,如臺端、臺兄、臺甫等等。
在古詩中,描寫臺的名句多不勝舉:「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魏‧曹植《雜詩七首》);「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唐‧竇鞏《南遊感興》);「古戍三秋雁,高臺萬木風」(明‧屈大均《魯連臺》);「雨花臺上草青青,落日猶銜木末亭」(清‧王乘篆《飲江上樓》)。
愛上層樓
在中國古代,樓不僅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建築形式,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複雜的情感因素。翻開歷朝歷代的詩文集,關於樓的詞彙實在是太多了:高樓、小樓、樓臺、紅樓、翠樓、西樓、瓊樓、龍樓、鳳樓、江樓、山樓、畫樓……因文人墨客的細緻描繪,樓不僅只是各種建築材料的組合,而且具有活的靈魂、活的情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樓,重屋也」(《說文解字》),兩層以上的房屋,便是樓了。最早的樓,相傳出現於西周康王執政時期,函谷關令尹喜為迎候神仙降臨,在終南山北麓修建了一座草樓。此後各種形式的...
作者序
引子
在我的出生地──湘中古城湘潭,至今仍留存著許多古建築:關聖殿、魯班殿、海會寺、昭山寺、望衡亭、陶侃墓等。飛簷翹角,流金溢彩,使人產生一種古典的情懷與思緒。及長,得到許多旅遊之機緣,每赴一處,我最喜歡去看的仍是那些古香古色的樓、臺、亭、閣、榭、軒、廊、寺、廟、墓、園林……流連其間,不忍離去。
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中國建築史》)
作為中國古建築這個「藝術系統」,它的主導思想是什麼呢?第一,體現一種倫理道德觀念,讓人尊德守序,去惡崇善;第二,體現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蘊。
當我們走進北京明、清的巨大建築群故宮和一般的王府時,就會發現在建築面積、建築體量、建築色調上的明顯區別,是皇帝和臣子尊卑有序的反映。而走進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神主的宗廟,高大恢宏,莊嚴肅穆,讓人馬上想起古人所說的「宗,尊也,廟,貌也,先祖神貌所在也」的教誨。即便是建築構件,比如臺階(又稱階級),因級級向上,讓人意識到「吾聞有國有家者,必明謫庶之端,異尊卑之禮,使高下有差,階級逾邈」(《三國志‧顧譚傳》)。另一個方面,古建築講究順應自然,與自然糅為一體,並體現受益避害的特點,表達一種「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客觀世界的內在關聯」(王瑛《「善」與「真」的對話》)。這在古典園林的建築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建築史上,一般將世界建築分為兩大類,即東方建築和西方建築。東方建築以中國建築為中心;西方建築以歐洲建築為中心,「它的源頭是古代埃及和西亞建築,金字塔、方尖碑、神廟建築和神廟中柱式結構都在日後的建築中保留和繼承下來」(錢正坤《世界建築史話》)。兩類建築的根本區別在於:「中國的建築是人住的房子,西方建築更像是神住的殿堂。它牽涉到一個以『人』為中心和以『神』為中心的文化概念。神是『永恆』存在的,而人卻是暫時存在的」(錢正坤《世界建築史話》)。於是,西方建築體現一種挑戰自然、與時間抗爭的思想。以石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來尋找「永恆」的存在,以直沖雲霄的建築高度來抗衡地心引力,同時,不惜花費巨大的工作量來完成它,比如雅典的奧林匹亞宙斯廟建築群,前後用了近三百年的時間;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花了一百二十年方峻工。
中國古建築正如明人計成在《園治》中所言:「固作千年理,寧知百歲人,足以樂閑,悠然護宅。」意思是我們所創造的環境能適應自已可使用的年限就足夠了。這種「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梁思成語),導致了中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的傳統形式流傳。歷代刀、兵、水、火及雨、雪、風、霜的侵毀,這些建築物自難長存。加之對毀壞的原物進行修復時,因時代更替,受新的倫理道德觀念制約,隨意刪加內容,所以梁思成曾說過這些古建築即便留下了,也不是「當時」的原物。
中國古建築總體佈局方面,通常以院落組群為基本佈局原則,強調群體的軸線,「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線的發展,其佈局秩序均為左右分立」(梁思成《中國古建築史》)。而西方建築,「主要以表現單體的氣勢為目的」(劉先覺《定法異式殊途同歸》)。
西方建築最傑出的成就是創造了古典柱式。而中國古建築則以「翼展之屋頂」、「斗拱為結構之關鍵」、「崇厚階級之襯托」(梁思成語)等獨特的形式自立於世。
這本小書是專談中國古建築的。
讓我們用目光、用手、用心,去輕輕地觸摸古建築,去諦聽它們的滄桑往事,去感悟它們的文化內蘊,去體味它們的餘風流韻。
借用一句通俗的歌詞:「請跟我來!」
引子
在我的出生地──湘中古城湘潭,至今仍留存著許多古建築:關聖殿、魯班殿、海會寺、昭山寺、望衡亭、陶侃墓等。飛簷翹角,流金溢彩,使人產生一種古典的情懷與思緒。及長,得到許多旅遊之機緣,每赴一處,我最喜歡去看的仍是那些古香古色的樓、臺、亭、閣、榭、軒、廊、寺、廟、墓、園林……流連其間,不忍離去。
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中國建築史》)
作為中國古建築這個「藝術系統」,它的主...
目錄
引子
愛上層樓
臺觀四方而高者
小憩此亭中
傑閣崢嶸
無樑殿和斷樑殿
皇宮
銅人承露
宏偉的布達拉宮
候館梅殘
堂堂正正的堂
清幽文雅一軒中
香霧空蒙月轉廊
水雲拂榭
庭院深深深幾許
寺廟‧宗廟
玄都觀裡桃千樹
小巷深處有人家
曖曖遠人村
古代學校與書院
古代的考場―貢院
瓦子‧戲樓
倉與庫
獄與牢
廈子‧抱廈‧清廈
廂房‧耳房
格局奇異的當鋪
左右有局
棚舍為廠
安營紮寨
廄有肥馬
庵
淨潔的齋
王維的「終南別業」
結廬在人境
文人的書房
古代的浴室
古代的廁所
飄香的庖廚
酒樓‧酒店‧「大酒缸」
湘西吊腳樓
上海的石庫門
冬暖夏涼土窯洞
半邊街
盛民與自守的城
鹿角‧鹿腳和地包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古運河溯源
鐵牛
沁芳閘
千古奇觀都江堰
石窟―藝術的寶庫
公園
古橋風韻
鬼斧神工的古棧道
古隧道―石門洞
綠楊蔭裡白沙堤
墓‧墳‧陵
古陵墓前的石獸
牌坊
巍巍豐碑
雙闕百餘尺
華表說薈
壇―祭場
高標跨蒼穹
鐫刻經文及寺史的經幢
月迷津渡
在河之洲
桃花塢
大教場‧演武場
馬毬場及馬毬運動
心如古井
坎兒井和井渠
虎櫥
石舫與船廳
炮臺屹立如虎闞
堡與碉堡
堅固的石室
神秘的瓷窯
山頂千門次第開
鋪首銜環
戟與門戟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說牆道壁
高屋建瓴
秦磚漢瓦
橫樑直柱
鉤心鬥角
碧紗櫥
映階碧草自春色
別有意味的欄杆
門檻
天井
老屋聽雨
窖―地下貯藏室
火窖‧火道‧火炕
鑿池引水
磊石為山
雪洞
曲徑通幽處
石敢當‧石子畫
門旁威猛看石獅
太平天國的壁畫
影壁
輕靈的屏風
風簾翠幕
古建築的脊飾和角飾
美麗的翼角
鐵馬叮當
噴泉之詠
植籬依依
花架
棚
漢字裡的古建築形態
光與影
聯匾的款式
引子
愛上層樓
臺觀四方而高者
小憩此亭中
傑閣崢嶸
無樑殿和斷樑殿
皇宮
銅人承露
宏偉的布達拉宮
候館梅殘
堂堂正正的堂
清幽文雅一軒中
香霧空蒙月轉廊
水雲拂榭
庭院深深深幾許
寺廟‧宗廟
玄都觀裡桃千樹
小巷深處有人家
曖曖遠人村
古代學校與書院
古代的考場―貢院
瓦子‧戲樓
倉與庫
獄與牢
廈子‧抱廈‧清廈
廂房‧耳房
格局奇異的當鋪
左右有局
棚舍為廠
安營紮寨
廄有肥馬
庵
淨潔的齋
王維的「終南別業」
結廬在人境
文人的書房
古代的浴室
古代的廁所
飄香的庖廚
酒樓‧酒店‧「大酒缸」
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