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1
故事那裡來? 劉伯樂(圖文書作家)
最近閱讀了一本台灣兒童文學的「文集」,收錄了詩歌、散文、童話、故事、小說各類題材,執筆者感嘆:故事類是超冷門的類別,當然也忍不住為年度出版的童話、散文類喝采:「沒想到在這麼貧瘠的土地上,竟然還可以開出如此燦爛的花朵」。再貧瘠的荒地上有莘莘耕作者,讓它不開花也難,說是燦爛卻也未必。
長久以來我擔任兒童讀物出版的美術編輯,編排時無可避免的必須閱讀林林總總各種體材的文章,當這些文學作品的第一個讀者。看到童詩、散文、童話…這些速食類文章,多得實在有些泛濫,能夠發人深省,更發文學氣質的故事類作品,卻是鳳毛鱗爪。好像所有兒童文學作家都在耕耘賦比興、附會風雅頌;好像在台灣這個貧瘠的地方,真的長不出什麼故事來。縱使無情荒地也有萬千氣象,台灣不是沒有故事,寫不出來才是真的。
然而遠在伊朗中部的沙漠,一個世界上最荒僻的村莊裡,看起來不可能有故事發生的地方,也有想不到的感人事件發生。一所學校師生的飲水問題,從一只大陶罐的裂隙中緩緩流出,點點滴滴真情流露,述說著愛的故事。敘述中,我們可以從灰撲撲的塵土裡看見了人生百態;可以在嚴峻的環境中讀到了人性;市井裡有女中豪傑;朗朗聲中更洋溢著天真無邪的笑容。讀起來好像品嚐瓊漿玉露一樣清新甘甜。若要說這個故事有著什麼樣偉大的情節?隱喻著多麼凜然的含義?都沒有,只不過是一所沙漠學校的飲水問題而已。如此想來,在我們身邊難道沒有可供演述故事的題目嗎?
發生在我們身邊,有關「學校用水」的故事,唾手就有兩則。
一位曾經當過國中總務主任的退休老師,告訴我他經辦過的案例:學校廁所的水龍頭壞了,漏水不停,屢向地方教育局申請修繕經費都沒有下文。後來他聽從別人的建議以小報大,改用「廁所不堪使用,必須拆除重建」申請經費,一下就通過了。
另一個故事是從媒體報導得知:北市某校配合政府的「生態環境教育」,將校園裡的一塊溼地,經營為「環境教學園地」, 種植水生植物、復育瀕絕生物卓然有成。師生們多年的努力幾次在蛙聲、鳥聲中發表成果。後來才發現,溼地形成的原因,竟然是水公司地下水管漏水所造成的。要修管止漏呢?還是要捍衛自然呢?
《老師,水缸破了!》內容輕鬆雋永,宜讀宜思,推薦給所有求真、求善、求美永不滿足的讀者,也推薦給能夠燦筆生花的作家們。街頭上暗香浮動;巷弄裡自有春天,大家一起來寫我們的故事吧!
推薦 2
生活就是教育 李弘善(三芝國小老師)
在大多數人看來,古名「波斯」的伊朗是個遙遠又陌生的國度,也不是出國旅遊的熱門地點。想要認識伊朗的風土民情嗎?你可能要費點心思囉,因為相關的書籍寥寥可數!這本名為《老師,水缸破了!》的翻譯小說,不但書名別出心裁,內容居然抒寫伊朗偏遠村莊的旖旎景色以及春風化雨的感人故事。在歐美日韓小說充斥的今日,《老師,水缸破了!》不能不說是鳳毛麟角之作。
時間拉回1967年,故事發生在伊朗中部的一所小學。由於學校地處偏遠,全校只有教職員工一名,那就是「校長兼撞鐘」的沙馬地老師。學校只有四房間,其中兩間充作教室、一間當儲藏室,另一間則是校長宿舍。因為全校只有一位老師,有的小朋友在教室上課,有的只好在操場玩耍。學校的軟體規劃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硬體設備了,而佇立在樹下的儲水陶罐就是唯一的「飲水機」,儼然是全校生活的重心。陶罐因為年代久遠以及熱漲冷縮的關係而破裂了,直接衝擊到全校的生活作息,沙馬地老師為此傷透腦筋。他拜託家長修補甚至要求學生貢獻修補的材料,卻一再領教家長的臉色並飽受流言之苦。套句大家常用的說法,沙馬地老師不善於經營「親師關係」。平心而論,當時並沒有「聯絡簿」這種設計、學生家裡也沒有電話,親師間的誤會在所難免;加上鄉村生活平淡無奇,村民本來就愛搬論是非……單身又單純的沙馬地老師辛苦了!
家長為什麼吝於捐贈?老師為什麼不乾脆自掏腰包購買陶罐?原因無他,就是一個「窮」字。由於村莊地處沙漠地區,大部分的家庭僅能生產少量的糧食和水果,哪怕是一顆雞蛋都是難得的奢侈品。沙馬地老師也是自身難保,微薄的薪水還要寄回家奉養老母。耐人尋味的是,孩子在這樣困頓拮据的環境下,卻沒有因此懷憂喪志,反而常常苦中作樂並甘之如飴。就算是包在考卷裡的蜜餞、被彈弓打死的麻雀或是果樹上的葡萄,都能讓這群孩子心懷滿足。更難得的是,高年級的孩子不但要負責教室的整潔,還要照顧低年級的學弟妹;學生尊師重道,從來沒人當面質疑或挑戰教師的權威。陶罐破了,學生徒步到校外的溪流飲水,冬天時還要冒雪踏冰前往,甚至還有低年級生因此失足落水,也沒有人喊聲苦。在沙馬地老師眼中,「教育」俯拾皆是、不限於室內課堂,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教育。人非聖賢,馬沙地老師也不例外。他也會情緒失控,也曾大聲怒斥甚至出手體罰,但是整體的教育成效是可圈可點的。
我們置身二十一世紀,教室裡有單槍電腦、走廊上有供應冰水熱水的飲水機,學生家裡幾乎都有網路或視聽設備,老師也都領有不錯的薪水。令人納悶的是,我們坐擁先進豐沛的資源,卻刻意把「品德教育」、「家事課程」融入課程,而四十多年前的伊朗孩子早就身體力行了!更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這群孩子不會自怨自艾?為什麼他們懂得知足惜福?這當然和時代背景有關,但是為人師表的「身教」功不可沒。老師和學生朝夕相處,學生的言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效應值得大家深思玩味。
作者柯曼尼出生於伊朗的小村莊,曾經榮獲國際安徒生大獎,是回教世界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柯曼尼從破裂的陶罐開始布局,以不著痕跡的筆觸探討班級經營以及教育理念,對於人物的描寫更是成熟老道,小村莊的人生百態躍然紙上。柯曼尼花了許多篇幅描寫村莊的景致和時序變化,更增添本書的閱讀價值。更難得的是,本書的譯文清新自然、流暢平順,不管是小朋友或大朋友,都能從中享受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