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潮濕到枯竭,一點一滴的結束,
我們最終,必須溫柔地往幽黯之底探視。
幸好啊,幸好,
絕望就在那裡,我們將不會錯過……
100年只生一個懂得纏綿的情人
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誕生100周年紀念
瑪格麗特‧莒哈絲生於1914年,逝世於1996年,為法國知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與電影導演,其名作《中國北方來的情人》、《印度之歌》、《廣島之戀》、《勞兒之劫》等等,皆是世界文學之重要資產,她同時也是法國新小說派與女性主義書寫的最重要代表人物。2014年正為其誕生100周年,《聯合文學》雜誌特別製作《2014年瑪格麗特‧莒哈絲特刊》,以全彩加黑白印刷圖文並茂的方式,將這位經典文學名家的生涯、心靈與作品完整地介紹給台灣熱愛文學、電影、戲劇、法國文化、甚至僅僅是喜愛巴黎旅行的讀者,讓莒哈絲跨越時空、性別、語言的魅力,在其誕生100年後依然撼動人心。
《2014年瑪格麗特‧莒哈絲特刊》內容包括莒哈絲名著選摘,胡晴舫《廣島之戀》、林德祐《情人》、阮若缺《印度之歌》、蔡淑玲《勞兒之劫》等四大莒哈絲經典作品徹底分析,洪凌、黃心雅、林立薇暢談莒哈絲慾望書寫,鍾文音、張亦絢、徐慧韻提供莒哈絲心靈筆記,並從電影、戲劇、藝術、法國新小說派等角度全面解讀莒哈絲百變容顏,還有辜振豐描繪百年巴黎時尚氛圍,吳克希談莒哈絲同代作家與文壇,李黎導覽莒哈絲的中國情人越南之旅,加上詳盡的莒哈絲生涯年表對照世界大事、莒哈絲文學地圖、莒哈絲全著作介紹與參考書目,讓您一覽超詳細莒哈絲FACT!
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
法國傳奇作家。她的多部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包括《太平洋防波堤》(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1950;電影由Rene Clement執導, 1958)、《如歌的中板》(Moderato Cantabile, 1958;電影由Peter Brook執導, 1960)、《夏夜十時半》(Dix heures et demi du soir en ete, 1960;電影由Jules Dassin執導, 1967)等。她也寫電影劇本,如廣為人知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1959/60)即為她與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合作的電影。
她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和60年代的社運,所涉獵的領域十分廣泛。她關注的重點多是無助的兒童、行乞的女人、殘酷的戰爭、不可能的愛情......都是沒有國界的。她是生於越南的貧窮法國人,即使回到法國,都自覺是個「異鄉人」,這種無從歸屬之感反而讓她敏銳地瞭解到人生的憂慮與哀愁;同時她也在書寫、影像上打破各種拘束、挑戰一切界線,因此其小說被稱為「極限文學」。
莒哈絲著作
◎《厚顏無恥的人》Les Impudents(1942年)
莒哈絲的第一本著作,人物性格躍然紙上,組成一個愛恨交織的家庭。
◎《平靜的生活》La Vie tranquille(1944年)
年輕女子在偏僻的農村中渴求生活、追求愛情,卻又充滿死亡陰霾。
◎《太平洋防波堤》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1950年)
一本對殖民體系控訴、由希望與絕望交錯而成的小說。獲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提名。
◎《直布羅陀的水手》Le Marin de Gibraltar(1950年)
一個厭倦現狀的男人,在搭上一位尋找愛人的美女的船後,是人生新的開始?或是另一種結束?
◎《塔吉尼亞的小馬》Les Petits chevaux de Tarquinia(1953年)
描繪著愛情與友情,極貼近莒哈絲生活的作品。
◎《樹上的歲月》 Des journée entières dans les arbres(1954年)
莒哈絲短篇小說集。收錄蟒蛇(Le Boa)、多丹夫人(Madame Dodin)、工地(Les Chantiers)。
◎《廣場》Le Square(1955年)
在廣場來來去去的人們,偶然相逢之下和對方交換自己的生命故事。一部看似普通卻又不普通的作品。
◎《如歌的中板》Moderato Cantabile(1958年)
故事從一樁發生在咖啡館的命案開始,透過對話,帶出女主角希望卻又害怕改變現有生活的複雜情緒。
◎《夏夜十點半》Dix heures et demie du soir en été(1960年)
一場暴風雨、一個殺人犯、一對前來度假而被迫留下的夫妻。看莒哈絲細膩的描述各角色對愛情的無助、放任與折磨。
◎《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1960年)
原爆過後的廣島,現實與過往的回憶交纏,道出不同時空的兩段戀情。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L'Après-midi de Monsieur Andesmas(1962年)
一位被孤獨與等待圍繞的老人,在某日午後回憶往事。
◎《勞兒之劫》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1964年)
跳脫傳統敘事手法與心理上的常規,莒哈絲透過文字帶給讀者恐懼、迷惘、孤獨、以及最深沉的黑暗-從未婚夫被劫走的那一刻起-開始陷入瘋狂。
◎《副領事》Le Vice-Consul(1965年)
沉淪,不斷下沉。所有角色都將自己關在過去,困在秘密之中。
◎《英國情人》L’amante anglaise(1967年)
從一樁命案的質詢中抽絲剝繭,道出人生的痛苦與複雜。
◎《毀滅吧‧她說》Détruire, dit-elle(1969年)
由兩男兩女,譜出誨澀的愛情樂章。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Abahn Sabana David(1970年)
透過將被處決的猶太人,揭述歷史上迫害及屠殺猶太人的黑暗面。
◎《愛》L’amour(1971年)
莒哈絲本人認為可以帶來所有她有可能寫的書:是一本可以帶來一百本書的書。
◎《印度之歌》India Song(1973年)
作者以四個聲音不斷交相敘述,如四重奏般層層堆積出故事真相,成就一曲迷人的印度之歌。
◎《娜塔麗‧格朗熱》Nathalie Granger(1973年)
性格孤僻,喜愛音樂的小女孩與收音機中不斷傳來的年輕殺人犯的消息,是否打破女孩原本的生活?收錄《恆河之女》(La Femme du Gange)。
◎《卡車》Le Camion(1977年)
搭便車時,您是否會開口聊天?莒哈絲將一位婦人上車後與司機談話的內容,撰成了思考人生的著作。
◎《黑夜號輪船》Le Navire Night(1979年)
兩個不相識的人在夜裡透過電話互訴愛情的故事。另收錄《賽札蕾》(Cesarée),《否決的手》(Les Mains négatives),及三篇《奧蕾莉亞‧史坦妮》(Aurélia Steiner)
◎《薇拉‧巴克斯泰或大西洋海灘》Véra Baxter ou Les Plages de l’Atlantique(1980年)
如何去愛?愛情是否終將帶來絕望?
◎《80年夏》L’Eté 80(1980年)
收錄十篇莒哈絲於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專欄上所寫的文章。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L’Homme Assis dans Le Couloir(1980年)
莒哈絲作品中,罕見的從偷窺者的視角看向一對男女間的暴力與慾望。
◎《阿加莎》Agatha(1981年)
兄妹亂倫的故事,莒哈絲的愛之禁地。
◎《外面的世界》Outside (1981年)
收錄莒哈絲寫過的短文-可能是社會或政治相關文章等等,同時收錄在《法國觀察家》雜誌(France Observateur)上發表的第一篇專欄文〈阿爾及利亞人的鮮花〉。
◎《大西洋人》L’homme Atlantique(1982年)
三十餘頁的短篇小說。在莒哈絲臨到生命的盡頭時,仍不斷強調此作乃她最重要的小說之一。
◎《薩瓦納海灣》Savannah Bay(1982年)
如何拯救自我放逐的靈魂?一段由愛引發死亡,再從死亡找回已逝時光的故事。
◎《死亡的疾病》La Maladie de la Mort(1982年)
賣身作愛的女人,花錢請她來的男人─「試愛」。
◎《情人》L’amant(1984年)
現實與虛構的交錯,真實書寫時間和故事時間穿插並行,莒哈絲以最精簡的文字娓娓道出女孩與戀人的愛情。(本書榮獲1984年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
◎《痛苦》La Douleur(1985年)
以女人面對戰爭時的恐懼為出發點,詳盡描述從集中營回來的丈夫,如何獲得重生的經過。一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書。
◎《藍眼睛黑頭髮》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irs(1986年)
何謂愛情?莒哈絲深刻的分析女性的性愛,譜出一曲女性的愛情之歌。
◎《諾曼地海岸的妓女》La Pute de la Côte normande(1986年)
短短幾頁的敘述,足夠引領您踏上那片海岸。
◎《物質生活》La Vie Matérielle, Paris, P. O. L.(1987年)
一本不是書的書,從和友人傑洛姆(Jérôme Beaujour)談話間濃縮了四十八篇關於莒哈絲人生與思想的短文。
◎《愛米莉‧L》Emily L.(1987年)
喜歡寫作、喜歡喝酒,同勞兒一樣令人看了就著迷的女人。
◎《夏雨》La Pluie d’été(1990年)
一本混雜各種語言的小說。橫跨莒哈絲清醒與病危昏迷期間所完成的作品。
◎《中國北方來的情人》L’amant de la Chine du Nord(1991年)
以大量對話重新勾勒出「情人」一書,深刻、且不可自拔。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Yann Andrea Steiner(1992年)
揚-莒哈絲晚年時的戀人,本書猶如她對揚的戀人絮語一般,點滴地敘述他的一切。
◎《寫作》Écrire(1993年)
莒哈絲晚年對於人生與寫作的自白。
◎《外面的世界二》Le Monde extérieur- Outside 2(1993年)
同《外面的世界》,本書收錄莒哈絲歷年來寫的隨筆、序言、信件、報刊文章等。
◎《一切結束》C’est tout(1995年)
一部與揚的談話錄。在莒哈絲人生最後的一段路中,有揚陪她一同走過。書中談到的是死亡,但她一點兒也不害怕。
參考書目
◎《談話者》Les Parleuses(1974年)
與柴維爾‧高提耶(Xavière Gauthier)的訪談錄。
◎《瑪格麗特‧莒哈絲的領地》Les Lieux de Marguerite Duras(1977年)
與蜜雪兒‧波特(Michelle Porte)的訪談錄。
◎《致莒哈絲:永遠的情人》Pour Duras(1995年)
由亞蘭‧維康德烈(Alain Vircondelt)蒐集和莒哈絲會晤後的談話內容及其個人研究所成的作品。深入分析莒哈絲創作的過程與她豐富的一生。
◎《莒哈絲傳》Marguerite Duras(1998年)
由勞爾‧阿德萊(Laure Adler)和莒哈絲無數次的見面與訪談撰寫而成,全書除詳細介紹莒哈絲生平外,並有許多和莒哈絲的談話內容及文稿。(本書榮獲1998年法國費米娜獎)
◎《戰爭筆記》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utres textes(2006年)
由莒哈絲手稿編撰而成,記錄了她在印度支那的生活,也記錄著與當時那位中國情人的戀情。
◎《懸而未決的激情:莒哈絲論莒哈絲》La passion suspendue : Entretiens avec Léopoldina Pallotta della Torre(2013年)
與樂奧伯狄娜(Leopoldina Pallotta della Torre)的訪談錄。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從文學、電影、戲劇等各細項切入。讓讀者從莒哈絲的口中更加了解莒哈絲。
◎《激情的寫作》L’ écriture de la passion(2013年)
從莒哈絲的童年、住家、情人、作品等各方面一一介紹這位文壇傳奇女作家,書中更有大量珍貴的照片,看盡莒哈絲的花起與花落。
章節試閱
那些所有無法談論的
胡晴舫
不久之前以九十一歲高齡過世的法國導演雷奈(Alain Resnais)生平最重要作品之一便是《廣島之戀》,而他曾說,沒有莒哈絲,他拍不出這部片子來。
《廣島之戀》初次放映時,驚豔全球影壇,即便在雷奈的法國新浪潮朋友圈子裡,如侯麥、高達、楚浮,他們也承認這部片子前所未有,憑空創造出一套新電影語言,看不出受了哪部前人作品的影響,好像一名天才小說家,出手之前已經吸收了多方前輩作家的養分,卻又超前了一步,標誌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片子內容碰觸了原爆慘劇,坎城影展怕激怒美國政府,因而不許《廣島之戀》主場放映,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卻提名了莒哈絲為最佳編劇。《廣島之戀》之所以在世界影史佔一席特殊地位,因為運用影像創新了電影的敘事結構,更因為這是一次電影與文學的對等合作,證明了文學與電影能夠共同創作,不必誰屈就誰。之後,雷奈又找了另一名作家霍格里耶,合作了另一片經典《去年在馬倫巴》。如侯麥所說,《廣島之戀》讓文藝電影不再是貶意。電影和文學之間老是拉鋸,文學抱怨電影不能抓住文字最幽微之處,無法展現精密的人類思考,當電影試圖改編文學作品時,總是砍掉文學的精華,而留下食之無味的故事梗要,讓觀者莫名所以,像是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可承受之輕》,若單看電影,根本不能理解這部作品為何能撼動每一吋它所觸及的心靈土地,即便是莒哈絲本人七十歲才寫的小說《情人》,改編成電影時依然慘不忍睹。然而,《廣島之戀》卻使文學與電影同時爆發各自的花火,織出一片繽紛璀璨的迷人天空。
莒哈絲的文字力量便是如此強大,在強調作者的法國新浪潮電影行列,莒哈絲單獨以她的文字,與其他偉大的影像作者齊肩並行。
去年夏天,巴黎小戲院重映《廣島之戀》復修版,已經歷了日本東北大地震以及福島核爆的我坐在裡頭,已不知第幾遍再看一次這部片子。大學時代初次看這部片,年輕的我跟大部分人一樣,只知道這是名片所以找來看,很快讓電影對白韻律吸引,深深沉醉於那股神秘的感官魅力,著迷那種直觀的美學風格。這麼多年後,歷經人事的中年人才終於徹底理解這部片子的核爆力,以及莒哈絲這名法國女作家的獨一無二,她心思細膩,洞察犀利,了解人世的哀傷,卻保有對人性的憐憫,作為一名創作者,她膽敢觸碰社會禁忌,而且不會故作政治正確,來個道德說教,相反地,她想攻擊的對象便是這些道德凜然的偽善者。是他們以他們自認高貴的政治觀點,發動戰爭,送戀人上戰場,投下原子彈,炸毀所有人的愛情以及生命的全部可能性。如同《廣島之戀》片中,男主角問女主角是否她一直擁有可疑的道德觀,莒哈絲寫下女主角的回答:「應該說始終可疑他人的道德觀。」
這部片子敘述一段愛情,處理的是記憶。什麼記住,什麼記不住,什麼會遺忘,什麼被迫遺忘。一顆原子彈掉落在日本廣島,結束了戰爭,翻轉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身分,大歷史燒剩了的餘燼裡,其實埋藏著小歷史的大量骨骸。
電影一開始,纏綿相交的兩具肉體一會兒布滿激情的汗珠,一會兒覆蓋了灰燼,一會兒生,一會兒死。而接下來的回憶一會兒連續,一會兒斷裂,敘事一會兒直敘,一會兒倒敘。眾所皆知,莒哈絲一輩子嚴重酗酒,向來都是喝得極醉之後才動筆寫作,而她的作品常常是半自傳,當我已是成年觀眾,撇開那些學院式的文學分析、新小說實驗的術語,去年夏天在巴黎小戲院裡,我忽然理解,那其實是酒徒的語言,就像她的《情人》使用大量獨白與對話,去喚起一個已經消逝的世界,將所有鬼魂從記憶深處招回,《廣島之戀》的非線性敘事,就像喝得七葷八素的莒哈絲坐在觀眾對面,開始發酒瘋,顛三倒四說起自己的故事,前後顛倒不連貫,想到哪說到哪,如同片中女主角跟男主角夜半窩坐小酒館,等待天明的分手,酒一杯一杯乾掉,女主角逐漸意識朦朧,但不是因為酒精,卻是因為她逐漸掉落回憶的黑夜之中,就在那時候,藉著酒精壯膽,她才敢憶起戰爭帶給她的痛苦,回想那些曾經擁有的激情。
然而,莒哈絲的酒話當然不是那麼簡單,她對字句斟酌之講究、之霸道,義大利女記者去採訪她時剛好一通電話來了,莒哈絲邊通話邊手抓著女記者,不讓她寫下一個字。一個字都不行。她連日常用詞都簡練,寫下來的句子更要求手術醫師開刀的準確。《廣島之戀》看似斷裂、重複又鎖碎的對話,其實宛如一首結構嚴謹的交響曲,每一個音符皆有其存在的意義,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就在它該在的位置。句子對比又排比,重複,省略,有時押韻,過去式與現在式之間不斷跳躍,時而第一人稱,時而第三人稱,故事便在角色內心獨白與對話之間逐漸推開。
一名法國女演員到日本廣島拍攝宣導和平的電影,與一名日本建築師相遇,很快墜入了情網。隔天她便會離開,這段剛萌芽的愛情馬上面臨了即將遭到遺忘的命運。而後,觀眾理解了為何這是一段注定遭隱藏的戀情,原來女演員在法國有丈夫有孩子,而男建築師的婚姻也非常美滿。無法談論的,還有他們各自壓抑的往事。就在廣島這塊戰爭的廢墟上,現在拿來做愛的肉體曾經捲入戰火的塵土。
女主角說,「我看見。」男主角說,「你沒看見。」女主角說,「我什麼都看見了。」而且,「我知道,我什麼都知道。」男主角依然否定,「你不知道,你什麼都不知道。」
莒哈絲說,「談論廣島是不可能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談談不可能議論廣島的這件事。」她想在電影寫無法說出的東西。一個是侵略國的退役軍人,同時是戰敗國的國民,家鄉遭原爆而他不在場,一個是母國遭德軍佔領卻戀上德軍士兵的女人,戰後遭同胞剃光頭髮,讓父母關在地窖以防止她傷害自己,必須半夜偷偷騎腳踏車離開故鄉。大歷史包著小歷史,戰爭在個人生命所留下來的醜陋傷口,就像原子彈炸過,那些嚴重灼傷的皮膚,一輩子畸形的肢體,永不可能恢復,活著等於死了,隨著時間流逝,仍繼續內在病變,因為無法面對殘酷的慘象,所有人便通通別過頭去,假裝沒看見。
道德屬於大眾,戰爭擁有全部人,痛苦卻永遠個人。戰後女主角藏在父母家地窖,每天看著世界從頭頂窗口走過。世界遺忘了她,因為她活該。戰爭結束了,個人的苦難才開始。曾經是全部的全部、代表整個世界的愛,她不但失去,而且必須學會忘記,所以才能在這個戰火劫後重生的新世界裡活下去。
女主角說,「聽我說,像你,我懂什麼叫遺忘。」男主角說,「不,你不懂什麼叫遺忘。」女主角說,「像你,我有記憶。我懂什麼叫遺忘。」
因為遺忘就是一種記憶。當人爬梳過往種種,決定什麼該忘什麼已忘,那個過程已是回憶的開始。那些故事中發生的斷裂、句子的重複與影像的穿插,正是一個人回想的自然方式。斷斷續續,細節逐漸清晰,讓我再回頭補充一句。壓抑了的記憶讓女主角驚懼,「太可怕了,我已經開始記不清你……我開始忘記你。我因為遺忘了這麼大量的愛而發抖……」
《廣島之戀》飾演女主角的女演員艾曼妞雅・希娃(Emmanuelle Riva)後來以八十五歲高齡飾演《愛・慕》(Amour),處理的也是記憶。死亡是人類永遠打輸的戰爭,愛再長久而豐盈,依然逃不過時光湮滅的命運。
為何糾結於記憶,為何不能在記憶流逝之際乾脆放開,讓遺忘接手,因為記憶是人們定位自己的方式,也是互相了解的開始。女主角說,「我想起你,卻無法談論你。」記憶要求被敘說,重複前世是一種確定今生的方式。當我們回憶,我們便在尋找自己;當我們回述緣由,我們其實在說明自己。原爆既代表了現實中的戰爭,也象徵了社會身分炸毀,生命座標混亂,愛情原是生命的真北,卻變成恥辱的源頭。她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戰火中不小心失去的名字,要從何找起。
就在分手之際,女主角呼喚男主角,「廣島,這是你的名字。」男主角回應,「對,那是我的名字。妳的名字是納維爾(Nevers),法國的納維爾。」而不是女演員戰後移居的巴黎。
發生在她生命的眾多時刻中,他選擇認識並記憶仍住在故鄉納維爾的她,因為在納維爾時的她「那麼年輕,尚未屬於任何人」,也因為她「開始變成今天的她」。
那些所有無法談論的
胡晴舫
不久之前以九十一歲高齡過世的法國導演雷奈(Alain Resnais)生平最重要作品之一便是《廣島之戀》,而他曾說,沒有莒哈絲,他拍不出這部片子來。
《廣島之戀》初次放映時,驚豔全球影壇,即便在雷奈的法國新浪潮朋友圈子裡,如侯麥、高達、楚浮,他們也承認這部片子前所未有,憑空創造出一套新電影語言,看不出受了哪部前人作品的影響,好像一名天才小說家,出手之前已經吸收了多方前輩作家的養分,卻又超前了一步,標誌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片子內容碰觸了原爆慘劇,坎城影展怕激怒美國政府,因而不許《廣...
目錄
莒哈絲電影影像與名句摘錄/編輯部
莒哈絲名著選摘/編輯部
經典作品分析
那些所有無法談論的/胡晴舫
《情人》沒有相片的相簿:《情人》中的「絕對相片」/林德祐
竭劫──愛的複身/蔡淑玲
莒哈絲喃喃絮語的印度之歌/阮若缺
莒哈絲巴黎慶祝活動報導
巴黎紀念莒哈絲誕生100年直擊/劉信君
莒哈絲劇作新詮釋
迷・離。劫──我愛莒哈絲的愛法/徐堰鈴
莒哈絲文學地圖
懸而未決的莒哈絲/繆詠華
百年巴黎時尚氛圍
法國百年時尚 /辜振豐
莒哈絲同代作家與文壇
印度支那進行式──莒哈絲與那些人/吳克希
中國情人越南之旅
「情人」的身世/李黎
莒哈絲全著作介紹與參考書目/陳柏蓉
別冊 瑪格麗特莒哈絲情慾人生大事紀
莒哈絲年表與世界大事紀/陳柏蓉
1929童女・神諭──從莒哈絲的書寫談後殖民羅利塔與怪胎性別的「越界」愛慾/洪凌
1949莒哈絲的妙計:雙重放蕩的勝利與愉悅/張亦絢
1958法國新小說的發展軌跡──兼談瑪格麗特‧莒哈絲在新小說派中的地位/楊令飛
1959莒哈絲的慾望書寫/黃心雅、林立薇
1984愛情的面孔/徐慧韻
1988莒哈絲物質生活/鍾文音
1992從恆河到塞納河──有關莒哈絲電影的思考/劉永晧
莒哈絲電影影像與名句摘錄/編輯部
莒哈絲名著選摘/編輯部
經典作品分析
那些所有無法談論的/胡晴舫
《情人》沒有相片的相簿:《情人》中的「絕對相片」/林德祐
竭劫──愛的複身/蔡淑玲
莒哈絲喃喃絮語的印度之歌/阮若缺
莒哈絲巴黎慶祝活動報導
巴黎紀念莒哈絲誕生100年直擊/劉信君
莒哈絲劇作新詮釋
迷・離。劫──我愛莒哈絲的愛法/徐堰鈴
莒哈絲文學地圖
懸而未決的莒哈絲/繆詠華
百年巴黎時尚氛圍
法國百年時尚 /辜振豐
莒哈絲同代作家與文壇
印度支那進行式──莒哈絲與那些人/吳克希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