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俗與文化》第七期主要是以民間信仰的儀式為專題,為期待更多更好的文章呈現在諸位先進面前,所以本刊進行較為嚴謹的方式審查,所以必須向等待許久的朋友致歉。
本期卷首的特邀文稿,是王見川教授的大作〈陳靖姑敕封問題初探〉,他從幾個面向,討論臨水夫人各朝代封號的相關問題,作為相關討論的起點,期待讀者更多的各項迴響。
本期以「民間信仰儀式」主題,主題論文共有四篇,其論述遍及海峽兩岸,以及各式的儀式活動。由張珣、洪瑩發撰述的〈安平進錢補運科儀初探〉,從台灣常見的補運科儀,討論其相關意義,並以台南安平為例,討論其地方儀式之特色與意義。而來自海峽對岸劉泳斯撰述的〈從宗教學研究的角度看河北趙縣范莊龍牌盛會的變遷〉一文,重新以宗教學為研究角度,觀察被大陸各界關注的趙縣范莊龍牌盛會,討論其歷史的相關變化。年輕研究者莊書豪撰述〈從神壇到公廟-談新興廟宇的形成與困局〉,討論從神壇到公廟過程,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現象之一,尤其神壇在台灣都市化後大量產生,是值得關注,但卻常被忽略的議題,莊書豪提供我們從斗六出發的觀察。大甲媽祖進香是台灣廣為人知的宗教活動,研究著作論述眾多,賴文仁撰寫的〈旅遊人類學觀點初探文化慶典個人參與者體驗歷程: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則企圖從旅遊人類學觀點另闢途徑,重新詮釋與觀察大甲媽祖進香。
另本期的民間信仰專題田野,特邀請兩位於同一地區進行田野的伙伴,分別以不同的寺廟與角度,為我們詳實記述台南永康地區的「造橋過限」儀式。張耘書所撰〈禳災祈福度關煞──開天宮契子過限〉;周舜謹〈二王廟造橋過限田野調查記實〉,分別以永康地區兩間廟宇作為個案,記述台灣常見的造橋過限的科儀,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田野視野,作為相關討論的重要素材。另本期雖收到數篇相關文章,但且未獲審查通過,以致篇數較少。歡迎民俗愛好者提供更多樣的稿件,豐富這塊期待多元觀點的園地。